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导学案(打包5套)(无答案) 语文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桂林市雁山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导学案(打包5套)(无答案) 语文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8 22:05:26

文档简介

《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读懂古文,并能复述两个小故事。
2、理解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
3、在阅读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自主学习】
1、《蔡勉旃坚还亡友财》选自《 》,作者 ,字仲可,近代人,浙江杭州人。清朝光绪十五年举人,曾任内阁中书。是南社重要诗人。晚年曾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过《辞源》和《中国人名大辞典》的编辑工作。其人好学不倦,勤于笔记,著述甚多。文中表现了蔡勉旃“ ”的高尚品质。
2、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3、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4、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旃( ) 璘( ) 诺( ) 敦( )
券( ) 亡何( ) 其人亡( ) 愕( )
语( ) 卒( ) 辇( )
5、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重诺责(诺责: ) 敦风义(敦: 风义: )
不立券( 券: ) 且父未尝语我也(尝: 语: )
归之( 归: ) 而翁知我( 而: 翁: )
卒辇而致之(卒: 辇: 致: )
亡何( ) 愕然( ) 以千金寄之(寄: )
6、翻译下列句子
(1)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2)券在心,不在纸。
(3)卒辇而致之。
(4)重诺责,敦风义。
【探究课文】
1、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蔡勉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本文是如何体现蔡勉旃“重诺责,敦风义”的呢?
3、文章题目《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中哪里体现了“坚”?蔡勉旃在本文中是怎样来证明自己的“坚的?请学生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4、怎样理解“券在心,不在纸”这句话?
5、《蔡勉旃坚还亡友财》文章篇幅短小,但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通过寥寥数语即把人物当时的表情、心理刻画了出来。请你分析一下,下面几句话分别反应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活动。⑴愕然不受。( )
⑵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 )
⑶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 )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表现了友人对蔡勉旃的绝对信任?
【小结提升】
诚信乃做人之本”,是本文的主题,我们同学在今后的生活中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达标检测】
1、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事例?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看法。
2、在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诚信”?请你结合实际谈谈蔡勉旃的行为有什么现实意义。
3、在现实社会你赞不赞成“不立券”这种做法?说说理由。(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
4、课下你能搜集一些有关金钱、诚信的故事、成语、名言警句吗?
主备 备课组审核 审核人 班 小组姓名:
雁山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 《古文二则》 课型:新授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戴震难师》,积累文言词汇,学习阅读分析文言文的方法,了解文章主旨,能顺畅朗读文言文,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培养质疑精神和探究思考的能力。
自主学习
《戴震难师》选自《 》,作者 ,字若膺,号懋堂, 朝语言文字学家、经学家,江苏金坛人。他是戴震的学生。戴震,字东原,清朝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清朝乾隆时候举人,做过四库馆的纂修,赐同进士出身。戴震是清朝的大学者,他在声韵方面、历算方面、地理方面、经学方面,他都有渊博的论述,给中国的考证学,树立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文章写了戴震读私塾时难住老师的故事,表现了少年戴震 的精神。
2、读一读
①学生读课文,不会读的生字词划上记号。
②组内相互讨论,查阅工具书和结合下面注释解决字词的读音。
③尝试练习读准下列生字词的字音。
蕴蓄( )就傅( )塾师( ) 师应之( )几二千年( )朱熹( )
④学生再读课文,注意文中的停顿。
⑤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⑥开展小组朗读比赛。
3、译一译
①以组为单位,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把文章口头翻译一遍,遇到疑难问题先与小组讨论,如果不能解决就举手与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商讨解决。
②指名学生口头翻译。
③尝试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是年( ) 乃能言(乃: 言: ) 何以( ) 述之( )
应之曰( ) 相去几何(去: 几何: ) 此非常儿也( )
无以( ) 就傅读书(就: 傅: )
日数千言不肯休( ) 几二千年矣(   )
蕴蓄( ) 然则( )
④翻译下列句子
(1)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2)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3)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
(4)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合作探究】
1、《戴震难师》写了戴震哪几方面的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其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你认为这些对于戴震日后成为大学问家有什么作用?你认为这几方面的内容,哪些方面最重要?
2、戴震的老师为什么说他是“非常儿”?
【达标检测】
1、孟子曾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对此有何看法?
2、你能把下面两句关于读书善于质疑的文言文句的大意讲出来吗?
(1)“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文言知识总结】
1、通假字义 亡何( 通 , )
2、词类活用
(1)重诺责(重: , )
(2)且父未尝语我(语: , )
(3)卒辇而致之(辇: , )
(4) 乃能言(言: , )
(5)日数千言不肯休(日, , )
3、古今异义。
(1)是年( 是,古义: 今义: )
(2)盖聪明蕴蓄者久矣(盖,古义: 今义: )
(3)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去,古义: 今义: )
(4)此非常儿也(非常,古义: 今义: )
(5)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几何,古义: 今义: )三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学习重点
写景中所阐发的哲理处
自主学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 ) 湍( ) 涧( ) 曦( )
( ) 啸( ) 溯( ) 漱( )
嶂( ) 襄( ) 奔( ) 属( )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峡是 、 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 ,字 , (朝代) 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③故渔者歌曰:“ ,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
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
③绝 多生怪柏( )( )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合作探究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 ②嶂 ③蔽 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小结提升
达标检测
10.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
11.翻译: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13.文中对三峡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请从文中再选出两处景物,仿照例句进行描写。
例:碧绿的潭水,怪异的松柏 答:
1.《三峡》选自 ,作者      是    地理学家、散文家。(3分)
2.课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美丽景色,试找出相关的语句。(4分)
主备人 备课组审核 审核人 班 小组 姓名
雁山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 三峡 课型:新授课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时间顺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体会文章在写景中阐发的原理。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小结提升
达标检测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略无: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曦月: )
⑶沿溯阻绝(沿: ) 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
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 )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 )
⑺每至晴初霜旦(旦: ) 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响: )
2.译句:(4分)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⑷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
⑴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 自非亭午夜分(        )
⑵长:常有高猿长啸(       ) 巴东三峡巫峡长(       )
4.文中从色彩上对三峡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 ,含义是    。(4分)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略无阙处     通   ,意思是 。
⑵哀转久绝     通   ,意思是 。
6.作者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作用是什么?
7.《三峡》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什么特点?
8.“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 ,这使我们想到 这两句诗。
《三峡》学案参考答案
一、1.quē tuān jiàn xī yǎn xiào sù shù zhànɡ xiānɡ bēn zhǔ
2.①水经注疏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奉节 郦道元 善长 北魏 地理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③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3.①真、实在 ②通“缺”,中断 ③极高的 山峰 ④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⑤飞奔的马 快 ⑥几 ⑦消失 ⑧从、在
4.①如果 自从 ②有时 或者 ③即使 虽然
5.①重重的山岩,层层的峭壁 ②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③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④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⑤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 ⑥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⑦即使骑上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二、(一)6.①毫无 ②峭壁 ③遮蔽 ④日光,这里指太阳
7.山高岭连,中间狭窄。
8.连和高
9.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
10.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
(二)11.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12.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 ( http: / / www.21cnjy.com )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13.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14.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15.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6.答案要点: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
答案: 10.D 11.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12.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13.示例:飞悬的瀑布,悲凉的渔歌 险峻的山峰,凄厉的猿啼。14.A
1.《水经注》;郦道元;北魏 2. ( http: / / www.21cnjy.com )略 3.略 4.⑴一点没有,完全没有⑵日月⑶顺流而下⑷即使⑸急流的水⑹确实,实在⑺早晨⑻回声 5.略 6.⑴从、由;如果⑵长时间地;长度大 7.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8.略 9.表现旅人的哀愁。 10.略 11.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当晚就到达江陵。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12、略 13、第一段:总写三峡峰峦重叠,雄伟峻拔的山势。第二段:写三峡夏天水势的湍急。第三段:写春冬二季三峡清幽隽绝、令人向往流连的风光。第四段:写三峡秋冬之时景色的凄清 14、三峡两岸山峰重叠、高插云霄、险峻幽邃的奇景。 15、三峡水流之湍急 16、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句中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回清”写江水之动态。 17、清荣峻茂 18、小;总;分;地点;景物;烘托《卖油翁》
第一课时 课型 新知课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物入手,体会揭示的道理。
【自主学习】
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 北宋_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自号________,晚年又号________(即藏书一万卷、藏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一。
2、积累字词:
(1)注音:
咨(_____) 矜(_____) 圃(_____) 睨(_____) 矢(_____)
颔(_____) 忿(_____) 酌(_____) 覆(_____) 杓(_____)
(2)解释字词:
善:________矜:________尝:________ 释:________ 睨:________
去:________颔:________汝:________ 知:________精: ________
但:________安:________轻:________ 酌:________ 置:________
覆:________徐:________ 沥:________因:________惟:________遣:________
(3)通假字:
①但手熟尔: 尔________________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________________
(4)一词多义:
A、射: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吾射不亦精乎(________________)
B、以:①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 ②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
③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 ④以钱覆其口(________ )
C、尔:①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②无他,但手熟尔(________)
D、而:①释担而立(________) ②久而不去( ________)
③而钱不湿(________________) ④笑而遣之(________________ )
E、之:①睨之(________________) ②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酌油知之(________________)④酌油沥之(________)⑤笑而遣之(________)
(5)词类活用:
①尔安敢轻吾射: 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吾射不亦精乎: 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但微颔之: 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句子翻译: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无他,但手熟尔。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原文填空:
(1)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说明陈尧咨善射的情形的句子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三句表现了陈尧咨的骄傲自满、 ( http: / / www.21cnjy.com )傲慢无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________________;凭什么作出这样的评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卖油翁和陈尧咨的一番对话是怎样引起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提升
备人 备课组审 审核人 班 小组姓名:
雁山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卖油翁》 第二课时 课型 新知课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2、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3、学习本文,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熟能生巧”的道理。把握课文内容可从刻画人物入手,体会揭示的道理。
自主学习
翻译课文
合作探究
(1)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态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
描写方法 陈尧咨卖油翁
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文章主要写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件事。
陈尧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油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提升】
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算身怀绝技,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你在学习、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体验吗?
【达标检测】
1、找出三个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
2、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虚心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这让你想起哪些相关的名言警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卖油翁答案:

1、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 ( http: / / www.21cnjy.com ),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即藏书一万卷、藏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
3、积累字词:
(1)注音:
咨(zī) 矜(jīn) 圃(pǔ) 睨(nì) 矢(shǐ)
颔(hàn) 忿(fèn) 酌(zhuó) 覆(fù) 杓(sháo)
(2)解释字词:
善: 擅长 矜: 夸耀 尝: 曾经 释: 放下 睨: 斜着眼睛看
去: 离开 颔: 点头 汝: 你 知: 懂得 精: 精湛
但: 只是 安: 怎么 轻: 轻视 酌: 倒 置: 放
覆: 盖 徐: 慢慢地 沥: 注入 因: 接着 惟: 只 遣: 打发
(3)通假字:
①但手熟尔: 尔 通 耳 , 罢了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 杓 通 勺 , 勺子
(4)一词多义:
A、射:①陈康肃公善射( 射箭 ) ②吾射不亦精乎( 射箭的本领 )
B、以:①公亦以此自矜(凭借) ②以我酌油知之(凭借)
③以杓酌油沥之(用 ) ④以钱覆其口(用 )
C、尔:①尔安敢轻吾射( 你 ) ②无他,但手熟尔( 罢了 )
D、而:①释担而立(表顺承) ②久而不去( 表修饰,地)
③而钱不湿( 表转折,但) ④笑而遣之(表修饰,着 )
E、之:①睨之(代陈尧咨射箭) ②颔之(代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的情况)
③酌油知之(代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④酌油沥之(代葫芦)⑤笑而遣之(代卖油翁)
(5)词类活用:
①尔安敢轻吾射: 轻 : 形容词 活用为动词 ,解释为 轻视
②吾射不亦精乎: 射 : 动词 活用为名词 ,解释为 射箭的本领
③但微颔之: 颔 : 名词 活用为 动词 ,解释为 点头
4、句子翻译: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卖油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射箭的技艺不精湛吗?
③无他,但手熟尔。
译: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二、“合作”交流。
1、原文填空:
(1)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一句是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相照应的一句是但微颔之。
(3)文中哪两个字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__颔之_。
(4)文中说明陈尧咨善射的情形的句子①当世无双 ②十中八九
(5)文中哪三句表现了陈尧咨的骄傲自满、傲慢无理?_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6)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是怎么评价的?无他,但手熟尔;凭什么作出这样的评价?
是凭他倒油的经验作出这样的评价的(以我酌油知之)。
(7)卖油翁和陈尧咨的一番对话是怎样引起的?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失十中九八,但唯颔之。
2、文章理解:
(1)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态度变化:反感→忿然(恼怒)→佩服认输
变化原因:他看到了卖油翁酌油的技术很纯熟,却并不“以此自矜” 。
(2)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表现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变化?请找出相关语句。
描写方法 陈尧咨 卖油翁
神态 自矜、忿然、笑 睨之
语言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尔安敢轻吾射?
无他,但手熟尔。 以我酌油知之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动作 善射、笑而遣之 释担而立 但微颔之 乃取……沥之
(3)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件事?从中可以看出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什么性格特点?
答:文章主要写陈尧咨善射和卖油翁酌油两件事。
陈尧咨:是一个自命不凡、不可一世、骄横无礼的狂者形象。
卖油翁:是一个沉着自信、不动声色、技艺高超、谦逊朴实的智者形象。
(4)本文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熟能生巧、精益求精。
三、“探究”拓展。
1、找出三个以“百”字开头,形容人箭法非常高明的成语。
①百步穿杨②百发百中③百无一失
2、通过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其中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对你有什么启示?
启示: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需要经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我们现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的奥秘,应用自如的。
3、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虚心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这让你想起哪些相关的名言警句?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正视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
③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
④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⑤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⑥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
⑦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⑧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四、拓展延伸。30诗五首
【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激发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歌艺术魅力,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2、理解诗意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3、赏析名句。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当堂检测】
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_____。
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
飞来山上千寻塔,___________________。
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___。
清晨入古寺,___________________。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__。
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_________。万籁此俱寂,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
一、 选择题1、选出下列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 )
A、碣(jié)石 岱(daì)宗 自缘 星汉
B、竦(sǒng)峙 决眦(zhì) 万籁 禅房
C、澹澹(dàn)不畏 曲径(jīng)愁(chóu)心
D、萧瑟(sè) 造(zaò)化 钟罄(qìng)寂静
2、下列诗句朗读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B、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下列诗句运用了对偶修辞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淆,山岛竦峙。B、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4、下列诗句没有体现诗人政治情怀的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B、我寄愁心与明白,随风直到夜郎西。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合作探究】
二、填空题
1、从格律诗分类来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 。其中 ,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成为流传至今的名句。
2、“真理源于实践”, 相信大家都明白,只有不断地实践,不断探索才能发现真理。这正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中所写的那样
3、《登飞来峰》中的“浮云”暗指什么?联系作者生平与历史知识,谈谈它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当堂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_____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
___________________,闻说鸡鸣见日升。
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___________________,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
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_____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

主备 备课组审核 审核人 班 小组姓名:
雁山中学 七 年级 语文 科导学案
课题 30诗五首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2、理解诗意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3、赏析名句。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难点)
【自主学习】
岱宗夫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
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
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_____。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树木丛生,
___________________。秋风萧瑟,___________________。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___________。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望岳》全诗紧扣文题的 字来写的,极度赞美了泰山 的气势
和 的景色,因而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2、当玉树地震、西南旱灾发生时,灾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为抗灾救灾排队万难,众志成城,树立起重建家园的信心。这种不畏艰险的精神可说是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 , 。真实写照。这与杜甫《望岳》的 ,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堂检测】
___________________齐鲁青未了。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
____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_______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
___________________,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___________________,百草丰茂。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___________________,歌以咏志。
陌上桑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主人公的形象,能复述故事。
2、学习本文正侧面描写和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探讨本文主题,欣赏罗敷机智善辩、不慕权贵的古代妇女形象。
4、通过诗歌的诵读,培养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反馈:
学习目标:
1、积累古代文化知识和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的朗读全文。
3、初步了解文意
一、资料链接
1.简介“乐府”
  乐府本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官署,职责之一是搜集民间俗曲和歌辞。汉代人把乐府机关收集整理、编录演奏的诗篇称为“歌诗”,后人称为“乐府”或“乐府诗”。乐府诗既包括来自民间的诗歌,也包括一些文人创作的诗歌。这些诗,一般都配乐歌唱。宋人郭茂倩编有《乐府诗集》,我们曾学过南北朝时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今天学习汉代乐府诗《陌上桑》。
2.关于《陌上桑》
这是一首在东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的诗歌,诗中的故事带有浓厚的传说性。过去有人对诗里的故事做过猜测,认为:《陌上桑》讲的是赵王的家令王仁妻子罗敷的事。罗敷出门采桑被赵王看见,赵王想把她霸占为妾,于是罗敷作《陌上桑》以表明自己的态度,制止了赵王的卑劣行为。还有人认为《陌上桑》和“秋胡行’中的故事有关。秋胡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的《烈女传》这个故事是说:有一个叫秋胡的人,娶妻五日便出外做官,五年后才回家。路上,见到一个漂亮的女子在采桑。下车对她说:“力田不如运丰年,力桑不如见国卿。便要娶她为妻,女子不从。秋胡来到家里,母亲引他见其妻,正是路遇的采桑女。妻子见秋胡是个负心人,便含恨投河而死。
这两则故事跟《陌上桑》有什么关系,现已很难考证。今天我们读这首诗,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文艺作品来看诗,欣赏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欣赏女主人公罗敷美丽、聪明、勇敢、忠贞,蔑视权贵的形象。
二、自主学习
1、读准下列字音:注音
南隅 上襦 髭须 帩头 踟蹰 堕髻
鬑鬑 骊驹 罗敷 缃绮 姝 冉冉
2.大声朗读课文。
方法指导:古文如何确定朗读节奏?
(1)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2)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3)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4) 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五字诗歌读起来的节奏一般是在前两个字之后停顿或拖音较长一点。如: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3、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
三、交流探究:
1、古今异义
古义 古义
坐 谢
今义 今义
古义 古义
少年 趋
今义 今义
2、一词多义
但坐观罗敷 青丝为笼系
坐中数千人 青丝系马尾
3、精句赏析
1、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提示:这两句是对罗敷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2、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提示:这三句是对罗敷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3、为人洁白晰,鬑鬑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提示:请用“——”标出对于罗敷夫婿的正面描写,用“~”标出其侧面描写,并赏析它们各自的表达效果。
课堂小结:
主备人 备课组审核 审核人 班 小组姓名:
课题 陌上桑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主人公的形象,能复述故事。
2.学习本文正侧面描写和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3.探讨本文主题,欣赏罗敷机智善辩、不慕权贵的古代妇女形象。
合作探究:
1、第1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罗敷的美丽形象的?
2、罗敷是怎样反驳使君的?她为什么要夸耀丈夫?
3、在罗敷的叙述中,她的夫婿有何超凡的特点?你认为文中对夫婿的描写是真是幻?
4、你认为罗敷具有怎样的人物形象?
5、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罗敷的自述有破绽吗?请谈谈你的见解。
6、请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课堂小结:
《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著名的叙事诗,采用喜剧手法来揭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同时塑造了一个坚贞美丽的农家女子形象。 这首诗充分调动了民歌中常用的铺叙手法,写得文辞飞动,酣畅淋漓。诗歌语言清新活泼,字里行间含蕴着一种幽默俏皮的情韵,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当堂检测:
1、第三段罗敷从那四个方面夸夫?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