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2.感受母亲的高尚品质,分析母亲的人物形象3.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教学重点
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主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
一、导入
老师:同学们,人的一生当中总有许多值得感激的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人到中年的胡适也是如此,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课文,一起感受那份浓浓的情怀。一起把课文题目读一次。
二、走进文本字里行间体会母亲形象
老师:经过预习,你能完成这样的填空吗?【幻灯展示】
老师:这个句子最能引起我们关注的两个词是“教训”“极大极深”,我们先看看“极大极深”这个表程度的词,它在这个句中有什么作用?(不仅写出影响的广度还写出了影响的深度。)
老师:再看看“教训”这个词,依据平时经验,你是怎样理解的?
预设:教育;训练;教导;训悔;从失败或错误中取得的经验为“教训”。
老师:本文中的“教训”又该怎样的理解?
预设:教导,教育……
要求再次齐读。
老师:那么文中又是写了哪些事情来表现这极大极深的教训呢?
老师: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提示简洁说说
身为慈母,;身为严父,;身为严师;
身为后母,;身为后婆,;身为寡妇;
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极大极深的教训。那么众多的小事情中哪些细节的描写又是让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呢?请找出一处,写上你的批注。
老师可以先做示范:
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第6段)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第8段)
并且因为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第8段)
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第10段)
老师:你可以像老师这样做,也可以有自己的方式。请找出一处,写上你的批注。(1分钟)师生交流。(15分)
小结:这是我们从书本中体会到的母亲,我们再来看看母亲不为人知的一面【链接母亲的一生】。(看完之后)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母亲的一生是多么的不容易。然而在这个大家庭中,母亲却把各种角色担当的恰到好处。老师真的很想夸夸她,我已经想到四个字了“平凡伟大”你能再帮老师想想吗?也是用四个字的词语来形容
这位伟大的母亲就是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她就是这样给予我极大极深的教训。我想同学们到此时应该能体会到作者为什么要写“我的母亲”了?(要求学生谈谈。)
预设:表达感激之情,怀念之情。
三、细读文本品味语言艺术感受作者情怀
老师: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母亲,作为儿子的胡适又是怎样表达一份感激之情呢?(齐读最后一段)把关键性语句找一找。
预设:“如果……,如果……,如果……”【幻灯展示原文】
老师:老师把它改为“我的好脾气和待人接物的和气以及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比一比。
老师:句式上比较(排比句:增强语势,能强烈的表达作者的情感。)
看来有时候为了表达的需要,我们就是要用这种富有气势语言来宣泄情感。
老师:用词上的比较(假设性的排比句,用词谦虚)
写这篇文章时的作者已经是名人了,作者真的是那样不优秀吗?【链接他人对胡适的评价】(不是),作者这样写目的是为了什么?(作者用排比,用词又这样谦虚都是为了突出母亲的伟大,突出母亲对他的影响之深,抒发那份感激之情。板书“感激”)
要求齐读。
四、情感升华延伸
老师:这篇课文节选自《胡适自传》,胡适用朴实的语言真实地抒写了对母亲的感激,没有母亲,哪有“我”呢?我想他当时执笔写这篇文章时肯定是泪流满面,泪水打湿了稿纸,因为母亲去世的时候,他却没能陪在身边,既没能养老,又没能送终。这是一件多么痛心的事情啊!也许此时的我们能够理解他在《先母行述》中那种痛彻心扉的痛了。齐读。
五、总结。
老师:这种深深的感激之情,都融于字里行间。胡适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一件件平常小事塑起不平凡的母亲形象,用一句句朴实的语言抒写着掏心灵的真情!胡适,是您让我们备受感动。
修改
教后札记
课件11张PPT。我的母亲胡适 我在我母亲的 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 的影响。教训极大极深身为慈母,她 ;
身为严父,她 ;
身为严师,她 ;
身为后母,她 ;
身为后婆,她 ;
身为寡妇,她 。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第6段)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第8段)
并且因为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第8段)
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第10段)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第6段)
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第8段)
并且因为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第8段)
她从不和两个嫂子吵一句嘴。(第10段)批注:从四个表程度的副词中,我觉得这是一个保护孩子自尊,对家人宽容,有度量,善良的好母亲。身为慈母,她 ;
身为严父,她 ;
身为严师,她 ;
身为后母,她 ;
身为后婆,她 ;
身为寡妇,她 。母亲如果 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如果 我学得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
如果 我能宽恕人,体谅人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我的好脾气和待人接物的和气以及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如果 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
如果 我学得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
如果 我能宽恕人,体谅人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生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胡适《先母行述》用一件件平常小事塑起不平凡的母亲形象,
用一句句朴实的语言抒写着掏心灵的真情! 胡适为人宽厚、热情、真诚、善良。不分高低贵贱。对穷困的人,他接济金钱;对走入歧途的人,他晓以大义。与他交往总有不虚此行之感。16岁嫁到胡家(胡传的前妻已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婚后第二年,生下胡适。胡适三岁时,胡传病逝。她23岁守寡,终年46岁,一直守了23年的寡。这23年间,仅婆家和娘家,共死去七个亲人 。冯顺弟
1910年赴美国留学。
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
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最早全面系统地倡导白话文,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著名人物,是新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920年出版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
1932年创办《独立评论》。
1938年出任驻美国大使,抗日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校长。
1958年任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长。
一生取得了 35个博士(包括名誉博士)学位!《我的第一本书》
教学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语句的含义。
3、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主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看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牛汉,原名史成汉,蒙古族,当代诗人
(2、文章时代背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贫穷、饥饿、寒冷,读书在当时是有钱人的事情等。)
2、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整体感知文意,讨论:)
A、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B、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
A、答:“我的第一本书”,不仅仅指那半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这人生的第一课,蕴涵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暖,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B、答:作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敬重、珍爱“第一本书”,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环境,也反映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可贵的乐趣和温情。
(一种感激之情。)
三、探究局部,品味语言
(一)这一本书中蕴含了太多的情感,如果让你来品味,你能从中品出什么滋味?
1、学生自读,圈点批注,概括书中的“甜”与“酸”
甜:
同学、朋友之间的深厚的情谊
父子之间亲密的关系
人与动物的乐趣
(乐:祖母的幽默,父亲的仁慈,老师的宽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
酸:
艰辛的生活,贫穷的生活环境
学习的艰难
人生际遇的差别
(苦:生活的贫困,学生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
2.文中哪句话可以概括这种苦乐掺半的生活?
“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漠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四、研读体会
深深打动我们的不仅仅是关于第一本书的故事,而且是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述,以饱含热泪的笔触向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感人肺腑的画面,以及由书引发的父子之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这些深刻的内容,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体会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 “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明确:
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明确:
(童年生活是艰苦而沉重的,感觉是辛酸的。但这些都无法抹去与生俱来的童真,和小伙伴、小动物一起在大自然中玩乐,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
(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因为童年的生活是窘迫的,是艰苦而沉重的,哪有幽默可言?然而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使他们一和小动物在一起、一回到大自然中、一玩儿起来,就会充满幻想,就会什么困苦都忘却。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和幻想。)
(我的童年生活是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2、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半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叹着气”?“我”的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明确:
这深深的叹息,既包含着对儿子做法的默许,也为儿子同学家的生活贫困而深表同情。“我”的父亲是一位知书达理,并且非常疼爱儿子的父亲。
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明确:
(枉,白白的,无价值的,无意义的。作者的第一本书,不仅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就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本”,双关,指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指后者。)
(我的第一本书,作为我的启蒙老师对我后来走上文学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既是作者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他成长的第一站,是他人生的起点与知识的源泉。作者一生的品格由此奠基,他从此学会了同情弱者,感悟人生。)
4、作者的第一本书为什么“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因为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谊、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
五、拓展延伸
“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人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想象一下,然后揣摩人物的心理,对一段话。
六、作业:1、熟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资料,发挥你的想象,虚构一个“二黄毛的故事”。
修改
教后札记
课件11张PPT。我的第一本书 牛 汉 牛汉,原名史成汉,1923年出生。现当代著名诗人,是“七月”诗派的重要成员,被人称为“诗坛硬汉”诗集《彩色的生活》、《爱与歌》、《海上蝴蝶》及《牛汉诗选》等。作者简介当你读完课文,你最想问什么问题?
温馨提示:一定得提有价值性的问题。质疑讨论 文题“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还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童年的乐趣等。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沉重的,敬重、珍爱的感情等复杂情感,因为书本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 这一本书中蕴含了太多的情感,如果让你来品味,你能从中品出什么滋味?
甜:
同学、朋友之间的深厚的情谊
父子之间亲密的关系
人与动物的乐趣
酸:
艰辛的生活,贫穷的生活环境
学习的艰难
人生际遇的差别苦:
生活的贫困
学生条件的恶劣
小伙伴的缀学
“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 人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忘记了过去,即忘本。
本文是指不能忘记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 作者牛汉追忆的“第一本书”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也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经历也是你的“第一本书”?请联系自己的实际来写写。拓展延伸 3、苦难也是一种人生财富。 2、生活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1、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人生感悟课件17张PPT。列夫·托尔斯泰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
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
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
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
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
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茨威格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教学目标
学习、掌握肖像描写的技巧
了解托尔斯泰的伟大思想 速读课文,找出对
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的
语句。立即行动快速反应
* 浓密的胡髭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
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
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像是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这副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他
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
矮小敦实
黑豹似的目光 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这是出现在人类面部最富有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须发眉毛:额头:皮肤:鼻子:表情:长相:身材:目光:夸张——在描写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尽量作 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比喻、夸张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 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修辞效果: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喻意深刻,韵味无穷。画出外貌描写中运用修辞的语句。描写内容须发:面部:表情:长相:身材:眼睛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失调、崎岖、平庸、粗鄙忧郁、消沉普通大众的脸矮小敦实、侏儒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托尔斯泰外貌
各部分最突出
的特点是什么?描写内容须发:面部:表情:长相:身材:眼睛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失调、崎岖、平庸、粗鄙忧郁、消沉普通大众的脸矮小敦实、侏儒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
描写托尔斯泰平庸
甚至丑陋的外貌,
是为什么?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
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描写内容须发:面部:表情:长相:身材:眼睛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失调、崎岖、平庸、粗鄙忧郁、消沉普通大众的脸矮小敦实、侏儒犀利的目光丰富的感情描写手法抑扬肖像描写的技法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二、先抑后扬的手法:用伟人平庸丑陋
的外表来反衬其眼睛的神奇研读与赏析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犀利的目光;
丰富的感情;
眼睛的威力赞美他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拓展延伸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
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已的那一份幸
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
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讨论明确。 “具有这种犀利目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
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
财富的主宰和主人。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如托尔
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
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所以
他痛苦。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
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生平19世俄国最伟大的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
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
五、六十年代托尔斯泰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从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而不抗恶的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
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论饥荒》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摄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1904年写信给日皇和沙皇反对日俄战争。
1910年10月决意放弃财产,从家中独自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其人生旅程。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10年11月10日,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从自己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秘密离家出走,躲在一个三等火车车厢里,患有肺炎,最后客死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的站长室里。托尔斯泰弥留之际,全球各地的记者云集这个小车站,他的所有子女也都来到膝下,但托尔斯泰临死也不想见妻子一面,可谓悲惨至极。 威廉·夏伊勒感叹说:感叹道:“他们在各方面都得天独厚,惟独不具备相互理解的能力。” 《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品析语言,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比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的细致的刻画,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3、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4、感悟人物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从中接受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对托尔斯泰进行肖像描写。
教学难点
1、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主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
1、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作家》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作者主要通过对托尔斯泰外表当中什么器官的描写,揭示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
通过对托尔斯泰眼睛的细致刻画,揭示了他深邃而卓越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长相平庸, 是俄罗斯普通大众的一员,另一方面,长相的平庸更反衬出他思想深邃,对农民充满同情和博爱,对社会的黑暗看得异常清晰,他的作品,深刻地揭露出俄罗斯 农奴制度的丑恶,对教会和国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但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和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这又使他的思想充满着矛盾。作者正是通过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写出了他灵魂的高贵。
2、如果要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你认为应该怎样划分?
1——5段,刻画托尔斯泰平庸的外貌特征。
6——9段,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我的问题:
二、学生生成的问题:
三、教师设计的问题:
1、 作者对托尔斯泰外貌的描写,运用了 比喻、夸张、排比 的修辞手法。 例如: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目光的描写,形容它“ 这道目光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把托尔斯泰目光的敏锐、犀利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联想。 、
作者对托尔斯泰的胡子、眉毛、须发、皮肤是怎样描绘的?(可在原文中勾出)
2、重点理解文中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句子并进行分析。
例如: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引用的高尔基的这句夸张的话作结,干脆有力,含蓄隽永,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指托尔斯泰敏锐和准确的观察力,可以将世间万事万物都收进自己的脑海,并通过自己的作品,将之准确地表现出来,而且在作品中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社会的黑暗和腐朽,饱含着对农民的同情。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作为十九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的原因等,务必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的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惶恐。
3、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结合对托尔斯泰生平的了解来回答)
因为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伟人,已经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全人类和整个世界,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情感,没有安逸和舒适,也就没有“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另外,正是由于目光敏锐、犀利,看事情太深刻透彻,他才对所处的社会充满了失望,从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4、学了本文,你认为写作人物肖像的时候,应当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写人物应当抓住人物特征,尤其是外貌特征中的眼睛来写。要通过外貌描写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修改
教后札记
《我的童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生字词和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重点: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主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等)
激情导入: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 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 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 是怎样的? 一、了解作家作品,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标上序号,并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自行解决。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了解 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
三、读课文,小组合作,探讨问题: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3、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 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容自己的童年?
4、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 表现这一特点的1、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 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2、围绕“我的童年”,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 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 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3、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 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 容自己的童年?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 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 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 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 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4、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 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 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 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 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 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学习目标三: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四、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品味下列句子,注意画横线的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2、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 语朴情醇是真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 话家常”的特点。(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修改
课件25张PPT。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和识记文学常识。
2、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 特点。
3、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读课文查阅资料或课下注释,了解作家作品,
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用笔勾画出你认为需要积累的词语,并注音释义。教谕(yù) 腌咸菜(yān) 琐事(suǒ)
溺爱(nì) 私塾(shú) 椽子(chuán)
伶仃(línɡ dīnɡ) 龙肝凤髓(suǐ)
地无一垄(lǒnɡ) 绿林英雄(lù)
浑浑噩噩(è)光大门楣 méi 蹿房越脊cuān 注意以下字音和字形: 注意以下词语解释:肃然,恭敬的样子。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肃然起敬
万象更新
孤苦伶仃
相依为命
不以为然
家徒四壁
浑浑噩噩
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伶仃:孤独,没有依靠。孤单困苦,没有依靠。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徒:只,仅仅。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浑浑:质朴淳厚。噩噩:严肃的样子。亦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季羡林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他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以及《季羡林散文集》等。我的童年 季 羡 林
前言:童年生活一片灰黄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交代家庭情况
我
父辈们:记叙父辈们的艰辛生活
的
每天最高的享受:奶奶给“我”白面馒
童 头、偷吃白面饼子
年 开始认字:学习认字、交代小伙伴的情况
离开故乡:到济南求学、思念故乡与亲人
理清课文结构(1)(2-3)(4-5)(6-8)(9-10)(11-13)语言质朴
情感真挚 默读全文,看看文章围绕“我的童年”,写了哪些人,哪些事。然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下的内容。
明确:
①贫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⑤离乡到济南。 细读课文:
◆你对作者的哪些童年经历感触最深? 把相关的语段(或句子)读一读。
◆说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2、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研讨与练习
一、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 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 容自己的童年?研讨与练习
一、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 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 容自己的童年?
作者的童年是物质和精神都饱受苦难的年代。在父母身边时,物质 生活极度匮乏,吃的是红高粱面饼,连基本的生活物资——盐,都无钱可 买;“半个白面馒头”就是作者眼中最好吃的东西,家里“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见过”;在济南叔父家,“我”的精神生活并不如意,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几次梦里哭醒。所以作者回忆起童年生活,眼前没有喜气洋洋的红色,也没有生气勃勃的绿色,只是一片无奈悲凉的灰黄。
研讨与练习
一、作者开篇即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 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结合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如此形 容自己的童年?
明确:
作者生于黑暗、混乱的旧中国,再加上家境贫寒,童年生活一直十分贫困,没有留下任何丰富多彩的生活记忆,所以说“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研讨与练习:
二 、品味下列句子,注意画横线的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1.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2.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 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3.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自学检测三:
作者认为童年的“芝麻绿豆般的小事”能给人无限启迪,使人明白人生的道理,明白如何做人。当然“受用不尽”。
“竟”字有出乎意料之意,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伙伴成为“英雄”感到意外,也有作者感叹世事难料的意味。 这里的“骄傲”有特定的含义,局限于当时的时代,在作者看来,“哑巴小”的所作所为给自己灰黄色的童年增添了一点儿传奇色彩。
“宁愿”一词,表明了作者对故乡以及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研讨与练习
三、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 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 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 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 “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 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研讨与练习
三、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蕊岂真芳, 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试结合文章内容,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 家常”的特点。
例如:“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 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 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 ”虽无过多的描述也只是平平淡淡的记述事实,都让人读来心 酸。
自学检测三:
本文语言朴实无华,作者就像拉家常一样把自己的童年生活娓娓道来,时代虽然遥远,却让人历历在目,给人 以无限启迪。
例如:“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 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这几句朴实的语言道 出了自己家庭的特别贫困。
再例如:“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这几句话写出了自 己童年的调皮状态,与童年辛酸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 结 作者通过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记叙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况及童年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怀念,对童年生活的难以忘怀。看似平淡的叙述中,饱含着复杂而又真挚的感情 。
板书:语言质朴 情感真挚
课外拓展 读完本文,你有些什么感悟?
拓展延伸 课文给读者呈现了一个“一片灰黄”的童年生活,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段生活?
2018/11/19【示例】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让我们看到了季先生那“一片灰黄”的早年生活,他的童年生活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应从季先生的生活中汲取一些精神营养,即面对困境时不要怨天尤人,要敢于克服,奋发向上,这样才无愧于时代、家庭给予我们的厚爱。
《我的童年》季羡林 教学ppt走出文本,拓展延伸阅读《不完满才是人生》并完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