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寻找时传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时传祥的精神,培养分析能力。(2)探讨时传祥精神的现实意义。
过程与方法
分析时传祥的人物事迹,感受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其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时传祥正直、敬业、实在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人物事例,了解时传祥的精神。
难点:1、探讨、领悟题目取为寻找时传祥的含义。2、领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时传祥,20世纪50年代著名劳模,一个名闻天下的掏粪工人,一个曾与国家主席握过手的“背粪的”,一个在动荡年月最终惨遭迫害精神失常而死的“工贼”,一个现代人茫然无知的“过时人物”。作者为什么在现代要写这个人物?而且还用“寻找”这个词??
二、介绍通讯知识:
概念:通讯是具体形象地报道有新闻意义的人物、事件和情况的文体。
类别:人物通讯 事件通讯 工作通讯 概貌通讯
特点:报道祥细深入;注要思想意义;形象生动、具有感染力;可叙可议、具有明显的评论性。
三、预习检测:
1.疏通字词 诚挚 黯然 人海茫茫 人事沧桑
1、生字词(形近词对比)
① 偌(ruò)大 诚挚(zhì) 揣(chuǎi)着 黯(àn)然
老茧(jiǎn) 淳(chún)朴
② 解放 差别 ③ 揣着 崇高 沧桑
解差 差劲 惴惴不安 鬼祟 苍翠
姓解 出差 瑞雪
参差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阅读全文,了解文体特点以及写作背景。 ①这是一篇人物通讯,属于新闻作品。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消息或时事报道,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通讯、报告文学更看重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②这篇通讯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 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如何理解“重访精神高原”活动? 明确:“精神高原”形象地比喻高尚的精神特质,“重访”蕴含着重新发掘曾经辉煌过、曾经影响过一‘代人的劳模精神。当然,时隔多年以后再来写他们,必须赋予其新的内容,也有其新的目的。阅读文章时,要仔细体会这一点。 3.阅读全文,整体感知。 时传祥,曾经因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正直本分而成为劳模,国家主席与掏粪工人诚挚的握手掀起了“掏粪热”,掏粪也因为劳模成了光荣的劳动,时代凸现了时传祥。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刮起的狂飙,毁掉了共和国的主席,也毁掉了一个掏粪工人,时代摧毁了时传祥。 课文第一部分以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为后文详细介绍人物命运营造环境背景。第二部分用具体事例侧重写时传祥的敬业、实在。第三部分侧重写时传祥的正直本分,并通过时传祥家人及“挺有身份的人”的话,说明时代呼唤时传祥精神。
五、?合作探究:
1.启发引导:课题“寻找时传祥”中为什么用“寻找”一词?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明确:“寻找”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人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
2.启发引导:作为人物通讯,该文应该全面具体记叙时传祥的经历、事迹、影响等,但时隔多年,继续写这些在现代人心目中早已过时”的人物,写什么,怎么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中寻找一个切入点,颇费思考。这篇文章是一篇人物通讯,但已不是一篇传统意义上的人物通讯。请结合“重访精神高原”活动,思考作者重拾老话题的用意。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点归纳:这篇通讯开掘了一个深邃的思想和重大的主题,即今天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的人,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3、作者重访时传祥的足迹,叙述了他的哪些事迹?
讨论明确:
解放前:挨打挨骂吃不饱
解放后:辛勤工作,评为劳模,当选人大代表与刘少奇主席握手,成为时代楷模
文革(动荡岁月):被诬为“工贼”,精神失常,含恨而亡
4、对比过去和现在人们对时传祥及环卫工人的态度
过去:“义务掏粪热”,当官的、大中学校师生、作家、记者、演员都争着来时传祥清洁队参加义务劳动,连到北京出差的人也以同时传祥一起背回粪为光荣,那会儿来背粪得预约
现在:中学生摇头,大学生也双眼漠然,谁还理会个背粪的,环卫工人经常被殴打,环卫工人难招
结论:现代社会很浮躁,精神家园动荡不定——重访精神家园,寻找时传祥
5、时传祥精神的实质是什么?
讨论明确:
时传祥的妻子: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
赚钱多的人:正直、敬业、实在
六、?精读品析:
本文语言看似平淡,却有不少带有机锋的语言。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文中含有机锋的地方。(机锋: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如话家常娓娓道来,看似漫不经心,波澜不惊,但在平静舒缓的话语中反映着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的锋芒直指人性中最隐蔽最脆弱的地方。)
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正直、朴实的人格没能战胜那个劳动有罪、正直有罪的年代。
干点什么不比这体面?
这世界,变化真大!
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1、课文通过讲述已故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的平凡事迹,赞颂了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教育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时传祥精神。 本文内涵丰厚,主题深刻 。时代是应该变的,但为社会勤奋劳动和真诚待人的道理不该变;现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于活,本本分分做人。 2、写作特色
(1).语言朴实,通过平凡人的真实生活揭示内容深刻的主题。
文章通篇追求用一种十分平静的形式和格调,叙写时传祥朴实的人生,以此来揭示内容丰富的重大主题。有评论者称之为“于朴素中见奇崛,于平实中显机锋”。通篇读下来,是一种十分平实、十分朴素的风格,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过多的修辞,但透过字里行间,作品所体现的感情却是热烈而鲜明的,所表现的主题也是重大的。通篇报道十分注意“用事实说话”,没有记者的主观议论,作者所要宣扬的时传祥精神都隐藏在平实的客观叙述之中。
(2).文章构思巧妙,结构新颖独特。
开头运用了像散文诗一样的语言交待了整篇通讯的历史背景材料,给人以历史纵深感。结尾含蓄,表面看写时传祥遭人嗤笑,但事实是,正是这“笑中”的“一个人后来单独”对记者说的话“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全文借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时传祥精神的渴望与向往──这是一种更深刻、更耐人寻味的对主题的深化,是对今天人们内心仍存美好的一种肯定。
七、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who what(时传祥精神)
掏粪工、劳模 正直敬业实在、服务大众
人大代表、工贼 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正直、敬业、实在 寻找 干不好,大家不方便
正侧面描写 why ?(讨论)
呼唤人性回归
where when
北京 以前:义务掏粪热、预约、光荣、价值观崇高
现在:不体面、嫌弃、受歧视、价值观失落
国家
主席
握手
掏粪工
教学反思
在讲《寻找时传祥》这篇课文的时候,我的重点是放在五个“W”上的,五个“W”是由西方新闻界的五“W”演化而来。这样的板书设计学生普遍觉得很新鲜,所以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有兴趣,参与度很高,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按照我的设想,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自读感悟的,所以我讲得并不多,只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生字词讲一下,比较了消息和通讯的不同之处,以及重点要讲的五个“W”。在这些环节中,主要运用对比的方法,我想通过这节课的内容渗透给学生这样一个思维方式:对比。使用“对比”对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对文章进行分析解读,可以使得凌乱的基础知识条理化,文章结构清晰化。因此,我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主运用“对比”的方法。这节课的缺点还是和前几节课一样,有点前松后紧,刚开始讲的时候还比较有条理,但是讲了大半节课后,讲得就有点凌乱,不过学生还是很配合的,从总体上看效果不错。
相关课外阅读
17 寻找时传祥
一、作者简介
孙德宏,辽宁盖县人,1962年出生。198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现任《工人日报》编委、一版主编。著作有:《困境中的思索》、《中观新闻论》、《中国房地产狂潮》(合著)、《开发商决策论》(合著)等。
二、时传祥简介
时传祥(1915~1975),山东齐河县人,曾在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当掏粪工人。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出席全国群英会,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受到国家主席刘少奇的接见。1964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1年秋受“四人帮”迫害,被赶回山东齐河县赵官公社老家。
1975年5月19日逝世,享年60岁。
1978年6月30日北京市总工会、市环卫局和中共北京市崇文区委联合举行大会为其昭雪平反。
1995年7月荣获首届“中国雷锋”荣誉称号。
三、写作背景
时传祥,1915年出生于山东省齐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乡遭遇灾荒,他 14岁便逃荒流落到北京城郊,受生活所迫当了掏粪工。那时,城市清理厕所主要靠人工来做,因而产生了“掏粪工”这一行业。时传祥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粪勺挖、用粪罐提、用粪桶背、用粪车运,清理城里的粪便。在旧中国,城里人的居家生活虽然离不开掏粪工,却又非常瞧不起这一职业。掏粪工不仅受到社会的白眼,还要受行业内部一些恶势力的压榨和盘剥。时传祥在这些粪霸手下一干就是20年,受尽了压迫与欺凌。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清除了粪霸等恶势力,时传祥真正感到翻身得到了解放。1952年,他加入了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继续从事城市清洁工作。1964年,他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主席刘少奇曾握着他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
“文革”期间,时传祥因与刘少奇的亲密关系等原因受到冲击,被污蔑为“工贼”遭受毒打,于1971年被遣送回山东原籍。1973年8月,周恩来总理得知这一消息后非常气愤,指示立即派人把他接回来治病。他随后被接回北京,于1975年5月19日因病逝世,终年60岁。他去世之前还反复叮嘱,让儿子继承父志,也当一名称职的环卫工人。
《寻找时传祥》最早发表于1995年5月17日,是《工人日报》1995年推出的“重访精神高原”系列报道中的一篇。该通讯曾获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发表后引起较大的反响,先后有十余种报刊或选集转载,并被一些新闻院系选为必读篇目。
四、文章主旨
课文通过讲述已故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的平凡事迹,赞颂了时传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教育青年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时传祥精神。
课件32张PPT。17 寻找时传祥孙德宏一、新课导入永远的握手1956年10月26日 “全国群英会” 三十六年前,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握了一次手。
二十六年前,另一个人连真名也不能说地去了;这一个人后来知道了,精神便有些失常,不久便也去了。
他们死于同一场名叫“文化”的“革命”。
这一个人是个北京掏粪工人,叫时传祥。
另一个是共和国的主席,叫刘少奇。寻找时传祥
刘德宏 二、认识作者 时传祥,1915年生。山东人,1933年到北平当掏粪工人。建国后历任北京市崇文区清洁二分队掏粪工,班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平均每天掏粪90桶,高出队友20%。他的“宁肯一人臭,换来万户香”的崇高精神,受到全社会的尊重。1959年在全国“群英会”上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还与国家主席刘少奇合影留念。“文革”其间,遭受迫害,遣回原籍。1973年周恩来总理得知他患病后,派人接回北京治疗,两年后不幸病逝。 1995年7月荣获首界“中国雷锋”的荣誉称号。简介“时传祥” 三、预习检测 新闻的基本特点是: 人物通讯 (属于新闻)通讯与消息的区别:消息更注重时间的及时、事件的突发;通讯、报告文学更看着事件的本质与升华。
(更具体、更详细)、(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用事实说话本文发表于1995年5月. 曾获得1995年第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是一篇人物通讯,课文是通过哪些典型事例来表现时传祥的正直、敬业、实在、本分的?敬业、实在:一是通过为耿大爷家从厕坑捞砖、洗砖、垒砖、清厕的事例。
二是通过运粪改用汽车后,他带领工友自 我加压,增加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正直、本分:一是通过时传祥家人的话。
二是通过“有身份人士”的话,以及时传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写的。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走近时传祥——一个怎样的人时传祥有着怎样的职业和荣誉?
掏粪工人
出席“全国群英会”,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6年国庆节北京市观礼团副团长敬业、实在每 天 清 粪 5 吨十七八年未休息 为耿大爷清洗厕所自 我 加 压总 写分 写正直 本分 朴实坚 持 扫 村 道坚 信 正 义忧 郁 而 终五、合作探究今日时传祥——六次不同的采访 完成下表,并分析被采访人产生不同反应的原因。六次不同的采访 原因:时传祥已被淡忘,时传祥精神已经遗失。为何要“寻找时传祥”?
时传祥具有正直、敬业、实在、本分的精神;
时代需要时传祥精神,人们呼唤时传祥精神。问题二: 第三部分23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插叙。以插叙的形式写了五六
十年代时传祥成为全国著名劳模后,
回乡仍然坚持扫村大道的事,突出时传
祥做人一贯本分、正直.六、精读品析感受时传祥——三句质朴的话他觉得这没什么:“不干好,人家不方便。”
时传祥说:“咱要人不等车、车不等人、加快周转、分秒必争。”
他要敬十三年前这一天握过他手的刘主席一杯:“就冲他能看得起俺这个掏大粪的,俺就到死也不信他是个坏人!”
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揣摩语气,尝试朗读,并感受时传祥的精神品格。思考并讨论 劳动模范时传祥已经去世二十多年了,这篇通讯却以“寻找时传祥”为题,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谈谈“寻找”的深刻含义。 “寻找”的含义有两层: 一是要发掘劳模时传祥身上仍闪烁时代光芒的精神 特质,呼唤人们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本分地做人; 二是含蓄地指出在“动荡不定的精神家园”里,虽然有人迷失了,但心存美好的人们却仍然渴望与向往时传祥精神。主题 这篇通讯以叙述的方式,介绍了劳动模范时传祥的感人事迹,表现了他敬业、实在、正直、本分的性格特点。号召人们学习时传祥勤奋劳动、正直为人的精神,学习时传祥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七、拓展延伸寻找、呼唤时传祥图片:时传祥雕像前的人们 作为当年的全国劳模,时传祥曾与国家主席刘少奇握手;作为一名普通的劳动者,他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 今天在时传祥的雕像前,很多人在看清雕像是谁之后,都赶快扭头走开,仿佛那雕像的粪桶中也会发出臭味似的。 多少人都向往着一夜成名、一曲成名,而对普通的劳动者不屑一顾。 思考:时传祥精神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小练笔:写一段话向朋友亲人介绍时传祥,使他们认识时传祥,了解时传祥精神。老师寄语 感谢时传祥精神,让我们找回做人的良知; 让我们懂得什么是奉献;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期待、温馨与关爱!伸出我们的一双手,去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献出我们的一份爱,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关怀……
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
——雨果结束语重点语段训练
17.寻找时传祥
采访时传祥老伴崔秀庭老人是在一天傍晚。老人住着挺宽敞的三居室,她指着去年春节时73岁的王光美来看她的合影,便说起了李瑞环、倪志福等时常来看她的事,然后就一定要记者在她家吃饭。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
记者默然。
几天前,记者与几位挺有身份的人士聊天。有人问:“忙什么?”“在写时传祥。”大家就笑。后来其中一人单独对记者说:“现在赚钱再多的人内心深处也都有一种感慨──大家都能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在,该多好!”
1.文中哪句话能够体现出时传祥家庭生活的简朴?请用曲线标出。
2.“一听到要写时传祥,老人就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老人因为自己的丈夫有记者来采访即将出名而高兴。
B.老人黯然是因为国家不重视清洁工作,人们瞧不起低贱伺候人的掏粪工作。
C.在如今的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掏粪工是个已经消失了的行业,但时代仍然需要时传祥精神。同时由于时代的变迁,人们的价值观有所不同,有些年轻人看不起脏、累的工作。所以老人激动,同时也有些黯然。
D.老人为自己的丈夫有记者来采访而激动,黯然是因为家里过于简陋,没有因为时传祥获得全国劳模的称号而使生活变得富裕起来。
3.“现在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还时兴吗?你写劳模还有人看吗?”对这句问话你如何作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家里除一台电视机外,再也看不到还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2.C
3.在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中,掏粪工是个已经消失了的行业,但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行业之间就必然存在着差异,也仍然会存在着苦、累、脏的工作,这些工作同样要有人去从事。为人民服务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光荣的。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也仍然没有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