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南京大屠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2、理解倒叙写法及其作用,理解纪实文学多方面引用资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难点: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
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谁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的“三大惨案”?(南京大屠杀、纳粹奥斯维新集中营大屠杀、日本广岛之原子弹)
虽然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抗日战争胜利也62年了,但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永远也不能忘记。更令我们义愤的是当今的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竟然无视史实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并企图美化那场血腥的侵华战争。同为炎黄子孙,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缅怀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之下的30多万同胞,以铭记南京大屠杀这一子子孙孙永不能忘的奇耻大辱。
二、走进作者:
温书林,男,1961年10月5日生于山东省招远市;1979年9月至1983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读大学本科,并取得法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90年9月先后任大学教师、北京通利公司经理,1990年至1992年9月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也是《南京大屠杀》一文的作者
三、预习检测:
1、生字词
熙熙攘攘(xī)(rǎng)??挎(kuà)??蹂躏(róu)(lìn)???步履蹒跚(pán)(shān)
庵(ān)??徘徊(pán)(huái)??毛骨悚然(sǒng)??侥(jiǎo)?褴褛(lán)(lǚ)??
?惨绝人寰(huán)???矶(jī)???蛊惑(gǔ)(huò)
2、报告文学的特点
?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
?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
?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解:
本文选自1987年第七期《解放军文艺》,有删节。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六十多年前,侵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制造了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
本文写于198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50周年。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说南京大屠杀是“虚构”的属“无稽之谈”。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及当时尚存的人证,揭露日本鬼子惨绝人寰的罪行。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梳理结构。????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11)用倒叙的手法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罪行,突出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都无法抹平静缘老太太心中的伤痕。
第二部分(12—37)揭露日寇在南京大屠杀中令人发指的兽行。(可分三层)
第一层(13—24)主要写日军集体大屠杀的三个惨案。
第二层(25—32)主要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个典型惨案。
第三层(33—37)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集体大屠杀和零散大屠杀的案数和人数。
第三部分(38—42)我们要记住南京大屠杀这惨绝人寰的灾难,记住民族的奇耻大辱,更加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五、?合作探究:
(一)讲析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
2、本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从老太太的突然狂奔,写当年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
3、用的什么顺序的写法?是怎样写的?
明确:倒叙的写法。 文章开头写举世闻名的南京城的都市风光,一派和平繁荣、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写美国护士的日记。
4、这样开头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衬托后文一位老太太因见到当年惨遭蹂躏处的老槐树而又一次发疯。景与人形成强烈的反差、对比,给人极大的冲击力,使人受到震憾。
5、这一部分最后一节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点?其作用如何?
明确:夹叙夹议的写法,最后一句的表达方式是议论,通过议论强调进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能忘却,告诫人们牢记民族灾难,勿忘国耻。
(二)分析第二部分
1、讲析第二部分第一层。
(1)指名朗读
(2)思考: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日军在中国集体大屠杀的三件惨案。
追问:哪三件惨案? ①12月1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 ②12月15日的下关大屠杀。
③12月18日的草鞋峡大屠杀。
(3)三次大屠杀惨案的特点各是什么?
明确:燕子矶大屠杀是把人赶到渡江码头,用机关枪扫射;下关大屠杀,是把人“绑缚在一起连成一列长阵,弯弯曲曲望不见尽头”;草鞋峡大屠杀是把人“关到了幕府山一块用铁丝网围起来的空场上”。这种屠杀形式真是惨无人道,令人发指。
2、讲析第二部分第二层。
(1)指名读第25—32自然段。
(2)提问: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
明确:写日军零散屠杀的两件惨案。
追问:哪两件惨案? ①井敏明和野田岩杀人竞赛。
②田中军吉以“助广”宝剑连杀无辜中国人300多人
(3)提问:这两次血腥屠杀事件的过程是怎样的?(看书五分钟后准备复述)
(4)请一位同学复述杀人恶魔比赛杀中国人的事件。
3、讲析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读第33—37自然段。
(2)思考:这一层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法庭查证、举证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杀死中国人的案数和人数。
(三)讲析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思考:这一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较为集中的议论,抒情部分,也是文章的总结、点题。
提问:哪些是议论?哪些是抒情?
明确:第38自然段借记叙抒情。第39自然段夹叙夹议。第40自然段,前一句夹叙夹议,后一句借议论抒情。第41自然段也是议论。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六、?精读品析:
1、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
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 史料,请问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
用?
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大屠杀是有据查的,并非当前许多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
2、组织讨论: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杀“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为什么?我们以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走?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
3、明确本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回顾和具体描写,揭露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教育我们记住历史,勿忘国耻,激励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反对战争与侵略。
4、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①利用倒叙的写法,突出事件的严重性,使对比鲜明突出。
②夹叙夹议的写法,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③运用引用历史事实资料,强调了事件的真实性,增加了批判性。
七、拓展延伸?:面对今天的钓鱼岛事件,你想说什么?
板书设计:
南京大屠杀
一、都市风光(优美)???对比??????老太太发疯(惨状)
??????????????????????????回忆
??????????????????? 燕子矶——赶到码头用机关枪扫射
??????? 集体屠杀???? 下关——用绳捆在一起,连成串杀害。
二、大屠杀?????????????? 草鞋峡——用铁丝网网住杀害
??? 零散屠杀?两个日军——杀人比赛
??????????????????? 田中军吉——连杀300多人
法庭查证——历史结论、铁证如山
教学反思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记录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的史实性报告文学。从它的内容来讲是一篇有着沉重历史感的文章,从它的体裁来说是初二学生没有接触过的,因此我把“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初步了解史实性报告文学的基本特征。”作为了我这堂课的基本目标,这两个目标也基本实现了,但是,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不满足,我发现有很多漏洞。
许多老师都对我的教学课件赞不绝口,称它非常符合这篇教材,并且向我讨要,但我并不以此为荣。课件确实是我下了很大功夫做出来的,也确实很精美,得到别人的认可,我很高兴,但反思一下,这又恰恰是我最大的败笔。我认为我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了这上面,没有协调好多媒体运用与课堂的关系。多媒体只是课堂的辅助工具,起着渲染情境、扩充知识量等等的作用,我的课件中下载了很多关于南京大屠杀方面的资料,尤其其中一段视频资料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把学生带到了1937年那个残酷的冬天,接着我也趁热打铁进入了这堂课的教学。但是整个教学没有达到我预期的高潮,对此我深刻反思,认为恰恰是因为我过于依赖于课件,忽视了对文本的解读。“语文不仅仅是政治思想教育课,它更是具有工具性特点。”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是呀,语文教学讲究的是“文道合一”,而我却仅仅借助多媒体偏重于“道”了,没有很好引导学生去欣赏那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文学美,课文教学,离开了“文”的传授来讲“道”就不成为语文教学。
然而又如何引导学生解读“文”呢?首先定是要立足文本,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美,“朗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文本中燕子矶大屠杀部分情节动人、言辞感人,最适合学生去读。以读带析、以读悟情,让我们在朗读声中欣赏文句的优美。其次,重点词句赏析,例如文章的最后两段。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开口说。初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完全没有必要一一包办,他们的思想和见解会让课堂生色不少。
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浅显的见解,它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受益匪浅。
相关课外阅读
16.南京大屠杀
一、作者简介:
温书林,男,1961年10月5日生于山东省招远市;1979年9月至1983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读大学本科,并取得法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90年9月先后任大学教师、北京通利公司经理,1990年至1992年9月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也是《南京大屠杀》一文的作者;1992年9月至2001年9月任富利昌公司总裁;2001年9月至今任天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龙侨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天力兴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拓博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未被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证监会及其他有关部门处罚;为公司股东深圳拓博实业有限公司推荐提名;未持有本公司股票。 福建三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 任职日期2007-09-04 离职日期2010-03-24
二、写作背景
从1939年到1945年,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万余人。二战对人类文明是一场巨大的摧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大历史惨剧中,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南京进行的六个星期屠杀三十多万中国人的黑暗一幕,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罕见的恐怖暴行。65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南京大屠杀就是其中最黑暗的一页。“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任何一位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正如一位幸存者所说的“遗忘屠杀,就是等于第二次被屠杀”。这次大屠杀中,南京的三十多万军民遇难。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本文写于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在这之前日本右翼势力曾于1982、1986年两次通过歪曲历史的教科书。中国人民绝对不容许任何形式的否认、抹杀或歪曲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的思潮和势力抬头。本篇报告文学就是以大量史料证据及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三、文章主旨文章用倒叙的手法叙述了65年以前日寇在南京对南京人民集体和零散大屠杀的滔天罪行,控诉了日寇惨绝人寰的暴行,告诫人们勿忘民族灾难,明确今后的路怎么走。
四、补充资料:
报告文学有三个特点:(一)鲜明的新闻性报告文学作家黄钢认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性至少可以涉及到两点,第一是具有报道的价值;第二,接着就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试谈报告文学》)我们可以用两个字说明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一是“快”,二是“真”。所谓“快”,这是因为报告文学要对急遽变化的现实生活做出及时的生动的反映,要追随时代的脚步,用较快的速度把生活中动人的情景描绘出来。所谓“真”,是指报告文学的生命在于真实。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不同于小说的感染力,正是因为它的作者依靠新闻敏感来选取生活中发生的、生动的、具有说说服力的人物和事件,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形象地、完整地把他们传达给读者。因为严格地忠实于事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造假,所以报告文学才被许多人视为“社会史的信实资料”。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复合的概念,它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材料的真实性。作者所采访的材料,都应是实有其事的。这是报告文学真实性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是材料的准确性。准确的材料就是要包含五个“W”,每一个都不可或缺,也不可编造。第三,是本质的真实性。报告文学作者总是调动有限的例证(包括情节、细节、背景和其他)去描述生活、刻画人物、揭示本质的。(二)强烈的文学性报告文学属于文学范畴,它是报告,也是文学。它的新闻性(主要是真实性)与文学性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除了虚构与概括的手法不宜引进报告文学,其他一切属于表现形式的文学手法都可以在报告文学中充分调动。调动得越好,就越逼真;越真实,就越富于艺术的感染力。”(理由:《和青年谈谈报告文学》)这就告诉我们,报告文学需要从文学引进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与技巧,如提炼、剪裁、描摹、比兴、工笔刻画、重笔渲染、精选角度、截取断面、澎湃的抒情、恰当的议论,以及艺术语言的调动等等。总之,除虚构和夸张外,艺术构思、艺术想像、描写、抒情和修辞手法,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学手段。(三)深刻的政论性优秀的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历史的见证。它总是要针对着现实生活,大声“发言”的。同时,报告文学的作者在满腔热情地向读者报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重大事件时,常常要在作品中抒发感情,发表议论。为了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事件的意义更突出,有时作者要直接站出来报告。因此,报告文学比起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来,能更直接地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带有强烈的政论色彩。
课件35张PPT。16 南京大屠杀温书林一、新课导入请不要忘记——1937年的那个令全中国人最寒冷的冬天! A、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在以后长达6个星期
的时间内,日军对我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
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遇难者达30多万人!B、日军采用了枪杀、刀砍、割腹、肢解、水溺、火烧等屠杀手
段,其野蛮暴行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
遭遇到了空前的劫难!
C、 “江边流水尽为之赤,城内外所有河渠、沟壑无不填满尸体。”
——摘自《远东国际法庭判决书》D、历史不容抹杀,历史不容篡改,历史不容重演!万人坑内挖掘的尸骸万人坑内挖掘的尸骸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70年前,30多万南京人民被侵华日军集体大屠杀!!!
不要忘了1937年12月13日,不要忘了惨死在日军手下的30多万中国同胞,不要忘了那一幕幕,惨绝人寰的杀戮……历史,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二、认识作者温书林,男,1961年10月5日生于山东省招远市;1979年9月至1983年9月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读大学本科,并取得法学学士学位;1983年9月至1990年9月先后任大学教师、北京通利公司经理,1990年至1992年9月美国怀俄明大学访问学者,也是《南京大屠杀》一文的作者 写作背景 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进城后,对无辜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进行了长达六个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杀。日军在疯狂杀戮的同时,还大肆奸淫妇女,进行大规模的抢劫、焚烧和破坏。据不完全统计,日军当时集体屠杀中国军民19万余人,零散杀害居民仅收埋的尸体就达15万多具,被屠杀总数达30万人以上。这场大屠杀,是在日本当局策划与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等战犯的指挥下,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的。其手段之残忍,行为之野蛮,令人发指。南京暴行发生之后,引起中国人民和世界正义人士的极大愤怒和谴责。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在所著《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中,称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是"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记录","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杜廷谴责日军"把南京变成一座恐怖的城市"。然而,在日本却有人否定历史事实。日本拓植大学讲师田中正明便是其中的一个。此人于1984年6月出版一本名为《"南京大屠杀"之虚构》的书,想把南京大屠杀从历史上一笔勾销。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住血写的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的人证、物证俱在,南京大屠杀是历史事实。 三、预习检测读准下面的字词步履lǚ蹒pán跚shān 蹂躏róu lìn
侥幸jiǎo 燕子矶jī
尸骸hái 褴褛lán lǚ
凶神恶煞shà 绑缚fù
汩汩 gǔ 俘虏 fú lǔ
刺戳 chuō 古惑huò
杀戮 lù 寻觅mì
惨绝人寰huán
关于新闻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兼有新闻、文学双重特征的报告文学。 报 告 文 学它是借助形象来迅速反映真人真事的文学体裁。它是文艺性的通讯、特写、速写的总称。定义特点1、新闻性——以事实说话,基本事实不能虚构。 2、文学性——人物、事件典型,有一定的艺术加工。 3、政论性——反映当代人民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现实背景:日本政府及右翼势力的反华立场,否认南京大屠杀。他们认为:日军在“南京事件”中没有对平民实施有组织
的屠杀行为。认为死难者为阵亡的中国士兵
或中国军民退时自相践踏造成,还有甚者认
为那些死者为“文革”中的死者,把南京的死
难者归结为中国故意嫁祸给日军的谎言。—— ? 事实真的如此吗? ? 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是一篇关于日军侵华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使学生了解了新闻体裁的多样性,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这一文学样式在新闻体裁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大量的史料证据和目前尚存的人证,揭露了日寇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罪行。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记实性,同时本文在内容上涉及历史、思想教育等方面,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极好的教材资源。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学习这篇课文既有它的历史意义也有它的现实意义。 南京大屠杀思考:文中所列举的以上种种罪状来源于何处?是否都言之有据?
这体现了报告文学的什么特点?五、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 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五个自然段,思考:
1、从旧中国的角度看,当时发生南京大屠杀惨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合作探究 : 2、课文最后说:“它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请大家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理解。 远离野蛮,远离战争,呼唤文明,呼唤和平,加紧建设祖国,铸就钢铁长城——
这是生者对死者的告慰,这是生者对后来者的承诺:国耻不能忘记!
我们纪念三十万冤魂,是为了铭记他们的不幸;
我们祭奠三十万亡灵,是为了整个人类永久的安宁。
3、如何反驳日本右翼势力的无稽之谈?
4、报告文学具有怎样的特点?A、日本右翼势力的言论线属无稽之谈。有铁的事实史料为证:日寇暴行集体大屠杀12、13、燕子矶大屠杀
12、15、下关大屠杀
12、18、草鞋峡大屠杀零散屠杀两恶魔杀人竟赛
“助广”剑连杀无辜中国人军事法庭统计:屠杀34万人静缘老太太等:活着的受害者
(活的见证人)思考:文中所列举的以上种种罪状来源于何处?是否都言之有据?明确:文中所列举的以上种种罪状都言之有据。证据来源外国护士的日记日军随军记者的报道日本老军人的回忆中国幸存军人的控诉日本报刊的公开报道《黄兵》一书的记载军事法庭查证外国观察家的分析 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在华中派遣军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的指挥下,日军在占领南京的最初6周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南京遭屠城后的南门前尸横遍野,血迹斑斑。 村濑守保拍摄的下关江边尸体堆积如山的情景 南京大屠杀后,日军经常用中国军俘虏和平民进行刺杀训练。
图为南京兵站医院伍长板本多喜二拍摄的照片。 连幼小的孩子也不放过引用资料的作用 文章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特别是引用日本众多媒体的报道和战犯本人的交待,无疑起到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效果,有力地批驳了妄图否认南京大屠杀史实者的弥天大谎。六、精读品析找出文中记叙的内容,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说说这些记叙性文字的作用。2、在燕子矶大屠杀中,描写一个衣着华丽的少妇和孩子的惨痛经历。——运用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写出了百姓遭受的巨大不幸,控诉了日寇的残忍和惨无人道。1、文章开头描写生机勃勃、和平繁荣的景象中,一位老太太见到当年的老槐树时又一次发疯。——形成强烈对比,给人强烈的冲击与震撼,证明了法西斯的暴行是令人发指、惨绝人寰的。七、拓展延伸 历史循环的车轮声仿佛在我耳畔响起,提醒着我们:
中国历经千年的兴衰荣辱,朝代更替,最早是从人们
的意识中开识的。刚刚走出温饱的中国人,请不要忘记
68年前那悲痛的一幕,不要让这一幕再在我们的孩子
身上重演!
12月13日,是南京人心中永远的痛。1937年的今天,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大肆屠城,血流成河, 30多万同胞
惨遭杀戮。 日本,我们要原谅他干什么??
我们原谅了,怎么对得起这些死去的中国人!
对待日本,我们永远不会心平气和!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钓鱼岛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马克思结束语重点语段训练
16.南京大屠杀
(一)半个世纪过去了,美丽壮阔的南京城又给寻觅旧时容颜,可先辈们痛苦的哀号将永远在我灵魂深处回荡。在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前夕撰写这篇文章,我又感到欣慰──今日之中国,已非任人宰割的羔羊;作为80年代的青年军人,我又感到自豪──在我们的钢铁长城和火热的胸膛前面,绝不允许历史史剧重演!
1.上面文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两个破折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3.第一句话中的“旧时容颜”作者没有描述,请你根据自己的想像写一段约150字的景物描写,展现日本践踏下的南京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被极大地震动了。半个世纪的漫漫岁月,竟无法抹平她心中的裂痕,那该是何等令人发指的暴行!? H医生把一本珍藏多年的英文日记拿给我时说:“日本兵攻陷南京时,特莉萨英格尔小姐正在教会医院工作。她记下了许多中国人被害的情况。1939年回国时她把日记给了我。”我翻到了日记的第25页:? 1937年12月15日? 近日来,几乎天天有被日本人强奸致死致残的中国妇女送到医院来。? 上午11点30分,一个名叫静缘的13岁中国尼姑被抬进医院。她们的庵观早已被日本兵烧毁,师父被强奸后痛不欲生,跳入火中自焚。她侥幸逃出,躲在一棵大槐树下,今天早晨6点被四个日本兵发现。他们轮流发泄了兽欲之后,又疯狂地虐待她……三天之后她才醒过来,但精神已经失常。? 入夜,我在长江边徘徊。大江东去,逝者如斯。时光可以流逝,受害人终离人世,然而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侥幸( ) 虐待( ) 徘徊( )? · ·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令人发指:? 逝者如斯:? 3?上文段采用记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请用横线画出议论、抒情的句子,并说说它们在文段中的作用。? 4?作者引用美国护士的日记,陈述静缘尼姑的不幸遭遇,有怎样的作用?? 5?作者说:“然后历史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你记得在《南京大屠杀》中着重记述了哪几起大屠杀惨案?请一一扼要列出。?
参考答案:
(一)1.这是作者对这段惨痛历史的要永远牢记的决心,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灾难的痛惜。????
2.解释说明????
3.写景物只要抓住日寇蹂躏的南京的沧桑、破败、凄惨来写就可以。
(二)
1?(略)
2?(略)
3?最后一段,通过议论强调时光可以流逝,历史却无法忘却,也不应该忘却,告诉人们牢记民族灾难,毋忘国耻。
4?引用美国护士的日记,证实是日寇令人发指的暴行,使老太太精神失常。 5?日本集体大屠杀有三件惨案:(1)?12月3日的燕子矶大屠杀;(2)12月15日夜的下关大屠杀;(3)?12月18日草鞋峡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