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7《致空气》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5套)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语文下册 7《致空气》课件+教学案+练习+素材(打包5套)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9 09:24:32

文档简介

7.*致空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及象征写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熟读此文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诗歌主题,还可以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诗中最精华的思想和精美的形式来熏陶感染学生,感悟真情、理想、希望和人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
2.理解诗的主题。
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写法。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 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世间万物离不了。(空气)同学们这么快就猜出来了,可见空气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一种物质,我们从不去在意它;而诗人则不然,他以敏锐的眼光抓住空气的特点,赋予了空气以新的象征意义,写了一首富有哲理的现代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致空气》。
二、走进作者: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摇曳(????)??踪迹(????)蹲??鼾息(????)污浊(????)面颊(????) 厮守(????)
2、辨析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曵(????)????????窒(????)????????翼(????)?????????
拽(????)????????侄(????)????????冀(????)?????????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诗歌不是随心所欲之物,它与其它文学作品一样,同样有着严谨的结构,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 (2)方法:先教师作朗读指导,?然后学生自读,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朗读,同学互相评价,以读促理解。?? (3)要求:6分钟后抢答,说出这首诗歌的结构。(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 (二)学生小组内合作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1、学生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2、预见性问题:学生可能在在划分时出现起止不准确的情况,教师可从第一节,五节内容上提示,如两节相同内容“无所不在,踪迹难寻”。?
五、?合作探究:
1、内容:赏析诗的第一、二、三部分。? 问题:(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5)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说明:每个学习小组一个题,可根据学习小组实力调整题的分配,目的是调动每个小组的学习积极性。)? 2、方法:小组内先个人朗读,然后组内讨论。(组长作记录并根据个人贡献加减量化分,然后各小组展示,其他小组可补充。监督班委会根据小组、个人表现加量化分。)? 3、要求:8分钟后,小组展示。? (二)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其他学生认真听,别人发言完后,其他组如有意见不一致可举手纠正。必要时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1、学生明确:(1)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 (2)?“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 (4)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 (5)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 (6)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 (7)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 (8)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 (9)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 2、预见性问题:对第六小题中的“意象”一词学生可能不理解,教师可补充讲解。?
六、?精读品析:
1、内容:①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用什么象征什么?? ????②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2、方法: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同学也可讨论。? 3、要求:5分钟后学生抢答。(说明:加个人及小组量化分)? (二)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提升,必要时教师引导、评价、更正、补充、小结。? 预见性问题:“象征”一词学生可能理解不透,教师可补充讲解。
七、拓展延伸?: 人们渴望真情,呼唤真情,在我们这个社会当中,真情是无处不在的。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请你谈一谈。
板书设计:
致 空 气?             邵燕祥?    象征?    空气——真情 友谊 希望 信念?
教学反思
1.作者经历人事沧桑,诗歌寓意深刻丰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诗歌内涵,尤其是空气的象征意义。 2.这是一首优美的咏物抒情诗,要求学生多朗诵,体会诗歌的语言艺术。
相关课外阅读
7*致空气
一、作者简介
邵燕祥 当代诗人,祖籍浙江萧山,1933年出生在北京,北平中法大学毕业,后在华北大学结业。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1958年初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月改正。1978年至1993年在《诗刊》工作,先后担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曾任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第四届主席团委员。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著有诗集《到远方去》、《在远方》、《迟开的花》,有《邵燕祥抒情长诗集》。
1933年6月10日出生于北京(那时叫北平)一个职员家庭。1945年夏天,从小学进入中学。处女作是1946年4月发表在报纸上的一篇杂文《由口舌说起》,批评了习于飞短流长的社会现象。
  从那时起,他在参与反对国民党政府 的学生运动的同时,写了不少杂文、诗歌和散文式的小说。1949年初,北京解放,他终止了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业,到北京电台工作。
  他的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1)和第二本诗集《到远方去》(1955),收入50年代初期写的抒情诗,其中一些表现了年轻一代的理想和激情,又有个性色彩的诗,为他赢得了读者的最初的声誉。20世纪五十年代即为有影响力的青年诗人,后转向散文,杂感写作。但是不久,由于他的诗和杂文中触及某些不公正和反民主的社会现象,受到批评和斗争。直到1978年,他被剥夺发表作品的权利达20年之久。其间,在1962年春 有些解冻的迹象,他得以写了一个剧本,发表了几首诗和一篇小说;这年秋天,那篇写亲子之情而不涉及阶级斗争的小说又遭到公开抨击。他在1979年初恢复政治名誉。从1980年到1986年,出版了《献给历史的情歌》、《在远方》、《如花怒放》、《迟开的花》、《邵燕祥抒情长诗集》等八种诗集和诗选,还有诗评集《赠给十八岁的诗人》、《晨昏随笔》,杂文集《蜜和刺》、《忧乐百篇》。从1980年前后发表《切不可巴望好皇帝》等杂文开始,又写了大量的杂文,批评各种社会弊病。现为中国作协理事和主席团委员,中国笔会中心会员。
二、作品简介
选自《古今文学名篇》。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空气的讴歌,寄寓对友谊、对真情的赞颂。
课件32张PPT。7* 致空气邵燕祥一、新课导入致空气二、认识作者 邵燕祥(1933--- )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而成的。在新中国霞光满天的清晨,他曾唱出一首首真诚的恋歌;在共和国阴霾密布的季节,他曾写出一篇篇违心的文字;十年浩劫中,面对“红色恐怖”的灭顶之灾,他一次又一次用写赞美诗的笔鞭挞自己的心灵,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挣扎;当我们的民族从恶梦中醒来,他又开始了对极左路线、对自己人生、对社会痼疾的冷峻而犀利的思考与剖析。
――这就是被誉为“20世纪最后一位鲁迅式杂文家”的邵燕祥同志。
三、预习检测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阅读全诗,试说说这首诗歌在结构上的特点?明确: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诗节,总括空气的特点;第二节至第五诗节,从几个方面讴歌空气;第六诗节,总结全诗。 
内容结构感情基调总括空气特点总分亲切 真挚舒缓空气帮我战胜
黑暗和孤独低沉 伤感稍慢激昂 感激慢中有快空气给我关怀和希望悲愤 感激缓慢空气给我自由和朝气激动 兴奋慢中有快空气陪伴我呼
吸,给我生命总结全诗,抒
发感慨总感慨 亲切中等稍慢五、合作探究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
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2、3节的内容。
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5)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
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 1)第1节中“我”指谁,“你”指谁?为什么把“你”称做“我的……朋友”? 明确:我是诗人自己,你是空气,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把空气当作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述说和直抒胸臆。全诗就像诗人面对知心朋友在真诚述说。2)第1节中诗人总括了空气的那些特点? 明确:“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又“踪迹难寻”。 3)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第2、3节的内容。 明确:第2节在孤独和黑暗中,空气陪伴着我。第3节在我将要窒息时,空气给我生命。4)你觉得第2节中那两个词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明确:动词“沉”用最巧妙,两个“沉”字写出了黑暗之深,孤独之深,我被孤独和黑暗包围的绝望。5)2、3节中是紧扣空气的哪种属性来写的? 明确:空气给予人呼吸,给予人生命。6)4、5节中有哪些意象,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第4节中除了空气还有“地牢”“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地牢”象征险恶的,禁锢人的处境,“海风和青气”象征“关怀”“希望”“信念”“理想”等等。第5节除了“空气”主要还有“街头”“柳丝”“丁香”它们象征“自由”“幸福””美好地生活”等等。7)第六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内容上是对全诗的总结。因为再次强调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所以与第1节遥相呼应,形成一种工稳的结构。8)第六节内容是不是第1节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明确:不,它只是重申了第1节空气的特点“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除此之外它还概括了空气与人的关系:“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与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一息”,这既是诗人对空气的赞美,同时也是诗人真诚的希望。9)作者写这首诗就是为了赞美空气吗?为什么? 明确:不是,借歌咏空气,赞美了人世间的真情。六、精读品析分析内容:
1.作者所写的空气的特点是什么?2.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有什么作用?
3.读了第2、3节的内容,你会联想到什么?患难中的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坚强的信念,永不放弃的理想。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4.诗中还借助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所赞颂的空气,有人说它象征着友谊,有人说它象征着理想,有人说它象征着信念,更有人说它象征着真理,你认为呢?谈谈你的看法。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无处不在的东西呢?谈谈你的发现。七、拓展延伸有事物有固定地象征义,你能举一些例子吗?明确:松-刚强;梅-坚贞;竹-谦虚;莲-品德高尚;菊-高洁,不慕名利;兰-清新、淡雅梅兰竹菊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结束语重点语段训练
7.* 致空气
 致空气
    邵燕祥
星光因你而闪烁
/波光因你而摇曳
我的质朴到透明的朋友
你无所不在
又难寻踪迹
光明离我而去时
我沉在黑暗里
人们离我而去时
我沉在孤独里
失眠时,我从鼻息听到了你
只有你不肯把我抛弃
在我将要窒息的时候
掀动我的鼻翼
在我生命如丝的时候
陪伴着我呼吸
哪怕那污浊的地牢
使你也染上污浊
但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
许我以湿咸的海风
森林草野的青气
直到走上自由的街头
路灯照着垂拂的柳丝
我还疑是布景还道具
你把丁香的芬芳吹送给我
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
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
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
影子会有离开的时候
你从不离开我,我也离不开你
永不分离,永不分离,到最后的一息
1. 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掀动我的鼻翼( )
(2)但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 )
2. 诗的第一节中总括空气的特点的句子是:
3. 这首诗以第二人称"你"开头,有什么好处?
4. 第二节至第五节,分别从哪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赞颂?
5. 最后一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前两句和最后两句分别表达了什么内容?
6. 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1.(1)yì(2)jiá.
2."质朴到透明"、"无所不在"、"难寻踪迹"
3.把空气当成"我"的"朋友"来称呼,奠定了全诗的叙述角度和抒情方式--诉说和直接抒发感受。使读者读来感觉到诗人就像在面对知心朋友真诚地诉说一般,显得亲切,没有距离感。
4.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空气在我生命如丝时陪伴"我"呼吸,给"我"以生命;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
5.这一节时全诗的总结。前两句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它与人的关系;"踪迹难寻又无所不在","厮守身边却默无一语";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6.反复。突出强调了诗人对空气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诗人真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