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音乐之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过程与方法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难点: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
【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作者简介:
勒曼:(1888--1976)美国剧作家。1909年在汉堡歌剧院首次登台扮演《魔笛》中的第三男童。1910年,在O.尼古拉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扮演埃恩肯。1914年在维也纳演出获得成功,1916年成为维也纳歌剧院的主要演员。此后一直到1945年,她连续在维也纳歌剧院、伦敦科文特加登皇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由于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她于1938年离开维也纳,定居美国。1946年和1951年先后退出歌剧和音乐会舞台,从事声乐教学和著述活动。她的著作有《开始和发展》、《不只歌唱》,《5部歌剧和R.施特劳斯》等。1902年发表了《我的歌唱艺术》一书,对她的歌唱体会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在声乐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作品简介: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峥嵘( ) 涟漪( ) 忏悔( ) 砰然( )
2、成语填空
流( )忘返 鳞次( )比 通( )达旦
固执( )见 忍( )不禁 众说纷( )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五、?合作探究: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六、?精读品析: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七、拓展延伸?: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 音乐之声》这部电影拍摄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其中音乐的杰出魅力而使它在音乐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影片中音乐的赏析也成为音乐课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所带的班级我都组织观看过这部电影,具体做法是:听音乐——看故事——学歌曲——谈感受。开始我组织六年级学生详细观看了这部电影(重点是其中与音乐有关的部分)并着重欣赏了《哆来咪》、《雪绒花》、《孤独的牧羊人》、《玛利亚》、《我有信心》、《珍重晚安》等几首歌,学唱了《哆来咪》、《雪绒花》等。
在带学生回顾了这部电影里的所有音乐之后,我要求每位学生用文字描写电影中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插曲带给自己的感受。从学生们的字里行间我强烈感受到他们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以及对音乐内涵的深刻理解。有的学生从音乐的旋律谈起,有的则从歌词入手,还有的强调音乐对自己情绪的影响,可以说看了孩子们的学习感想我既欣慰又意外,欣慰于他们真正理解了音乐、听懂了音乐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意外于他们的细致与丰富的联想。
由此我反思今天我们所使用的音乐教材以及日常的音乐教学,实在有些低估了如今孩子们的学习、鉴赏能力。学的非常快,唱的音准也很到位。
相关课外阅读
16、音乐之声
一、作者简介:
洛特.勒曼:美籍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就学于柏林,师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M.马林格。1909年在汉堡歌剧院首次登台扮演《魔笛》中的第三男童。1910年,在O.尼古拉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扮演埃恩肯。1914年在维也纳演出获得成功,1916年成为维也纳歌剧院的主要演员。此后一直到1945年,她连续在维也纳歌剧院、伦敦科文特加登皇家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演出。由于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她于1938年离开维也纳,定居美国。1946年和1951年先后退出歌剧和音乐会舞台,从事声乐教学和著述活动。
勒曼先后演唱过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莫扎特,普契尼、贝多芬等作曲家的数十部歌剧的主要角色。她扮演的最佳角色是《玫瑰骑士》中的元帅夫人。她那热情而激动人心的嗓音以及演唱风格,深得施特劳斯的赏识,经常邀请她担任他的歌剧首演的女主角,成为理查·施特劳斯歌剧的诠释者。施特劳斯曾专为她创作了《阿尔贝拉》,在施特劳斯复排《阿里阿德涅在纳克索斯岛上》和新剧《失去影子的女人》(1919)以及《插曲》(1924)上演时,都特约她担任女主角。她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抒情斯宾托女高音之一。她录有大量唱片。她的著作有《开始和发展》、《不只歌唱》,《5部歌剧和R.施特劳斯》等。1902年发表了《我的歌唱艺术》一书,对她的歌唱体会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在声乐界具有广泛的影响。
二、内容简介: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罗伯特·怀斯导演。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艺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经典语段训练
16.《音乐之声》精典语段
一、阅读理解。
(一)《音乐之声》节选
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嬷嬷,你觉得玛丽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嬷嬷?”
阿格塔:“玛丽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
院长转而又问:“索菲娅嬷嬷,你说呢?”
索菲娅:“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
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
修女们唱《玛丽亚》:
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
索菲娅(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
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
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
索菲娅(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
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
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
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
众修女(合唱):玛丽亚不适合做修女。
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
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
院长:“你说吧,玛格丽塔嬷嬷。”
玛格丽塔(唱):玛丽亚总叫我笑哈哈。
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齐放声地笑了。
院长见状无可奈何地摇摇头。
院长(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1、在众修女的眼中,玛丽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众修女说玛利亚不适合做修女?
3、“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院长的这句唱词该怎样理解?
4、从描写的角度看,节选文字是对玛利亚的什么描写?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一、阅读理解。
(一)《音乐之声》节选
1、天性活泼,热爱唱歌;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快乐,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感到头痛。
2、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
3、院长在这句唱词中,把玛丽亚比作“天上的云彩”,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一样。
4、侧面描写。这样写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表现出来。活泼风趣的议论,又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课件31张PPT。16、音乐之声洛特.勒曼一、新课导入 音乐故事片
勒曼音乐之声二、认识作者 背 景 概 要《音乐之声》讲的是发生在1938年,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以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的民歌和爱国歌曲。这部影片成为最经典的音乐片之一。广为流传的经典音乐有:《音乐之声》《孤独的牧羊女》《雪绒花》《多来咪》《晚安,再见 》等。 三、预习检测给生字注音
鳞次栉比( ) 伫立( ) 山麓( )
众说纷纭( )嬷嬷( ) 按捺( )
峥嵘( ) 涟漪( )
忏悔( ) 虔诚( ) 远眺( )
解释词语
流连忘返:
通宵达旦:
遐思:
肃穆:
款步:
虔诚:zhìzhùlùyúnmó monàzhēng rónglián yīchànqiántiào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从天黑到天亮。悠远的思索或想象。严肃安静。缓慢地步行。恭敬而有诚意。按捺:
窥视:
老成持重:
不动声色:
固执己见:
忍俊不禁:
众说纷纭:抑制。暗中察看。阅历多,办理稳中。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忍不住笑。各种说法又多又杂,很不一致。按捺:
窥视:
老成持重:
不动声色:
固执己见:
忍俊不禁:
众说纷纭:抑制。暗中察看。阅历多,办理稳中。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忍不住笑。各种说法又多又杂,很不一致。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分角色朗读课文 文中共有8个人物,包括旁白有9位同学朗读:
旁白 玛利亚 院长 贝尔塔 玛格丽塔 贝尔尼斯 卡塔林 阿格塔 索非亚 提问:
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整体感知结 构 分 析全文共有两个场景,分别是:
第一场景:
第二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利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利亚的议论。简介此片段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五、合作探究《音乐之声》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是世界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全文共有两个场景,分别是:
第一场景:
第二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利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利亚的议论。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阅读第一个场景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剧本开头是怎样描写阿尔卑斯山的风光的?
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全方位由远而近,由高而低地描写。这
一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与玛利亚的歌唱
相映衬,情景交融,烘托出玛利亚的自由快乐。2.“流连往返”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留恋得忘记返回。表现了主人公对大自然
的无比热爱。3.玛利亚放声歌唱《音乐之声》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展示了她
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
的天性。4.这个场景的最后一句“忽然…跑下山来”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表现了玛利亚怎样的性格? 动作描写。活泼自由。六、精读品析感受形象美?(1)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 ? 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与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课堂小结?《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七、拓展延伸 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影视剧本的特点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借用本课的写作方式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布置作业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苏轼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