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专练共27分】
1.新中国的成立,从此中国摆脱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2.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
3.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开赴朝鲜前线。
4.在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其中28响代表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28年历史。
5.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共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共28年。
6.1950年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实行土地改革。
7.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完成土地改革。
8.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剥削阶级。
9.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封建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土地改革的玩车,基本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10.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的是土地改革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的是一五计的超额完成。
11.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使我国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2.1954年,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3.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5.新中国的成立, 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建国以来危害最大的一次失误。
17.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是社义道路探索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他们的贡献在20世纪50年代。
18.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先后经历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
19.1976年,华国锋、叶剑英一举粉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这场反革命政变结束。
20.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1.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22.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端。
2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因此,该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4.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25.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26.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广大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016年·苏州市期中模拟卷共20分】
1.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隆重举行,本次会议通过的内容有
①“共同纲领” ②五星红旗为国旗 ③抗美援朝 ④采用公元纪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2.歌曲《走进新时代》唱道:“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始于
A.中华民国成立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改革开放
3.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A.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了28年 B.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C.解放军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D.28个民族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4.小丽同学在笔记中写道“标志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据此判断她学习的内容是
A.中华民国的成立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西藏的和平解放
5.他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烈火烧灼的剧痛,坚持在潜伏地点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从而保证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这里的“他”是
A.黄继光 B.董存瑞 C.罗盛教 D.邱少云
6.2015年4月18日,身上留有6个弹孔的80岁老战士李继德在回答记者采访时说:“我看见已经爬到地堡下的黄继光,猛地弓着腰起了一下子,堵上了枪眼子。”李继德所回忆的这一史实发生于
A.北伐战争 B.第五次反围剿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7.学者彼得·诺兰认为,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中国当时的选择是
A.走上了由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发展道路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C.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D.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8.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对这一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较早作出明确规定的是
A.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C.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9.阅读下表,1955年、195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解放后
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表(部分)
年份 1949 1953 1954 1955 1956
产量(亿吨) 1.13 1.66 1.69 1.83 1.92
A.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B.建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掀起了公私合营的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同时,百分之九十以上个体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1956年底,“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据以上史实,得出正确结论是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D.社会主义总路线取得了伟大胜利
11.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族资本家荣毅仁说:“对于我,失去的是 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得到的却是一个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与他这句话密切相关的事件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
B.一五计划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C.国家完成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挽救了我国社会主义
12.观察下面图,造成1958—1960我国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D.改革开放
13.邓小平在评价建国后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其“反面教训”主要是它肆意践踏了民主与法制。邓小平评价的这一历史事件是
A. “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C.文化大革命 D.改造私营工商业
14.新华社电文曾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又将开启……改革开放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决择……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改革大幕开启的标志性会议上所做的战略决策是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D.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15.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它关系到人民切身利益、社会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
材料一: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材料三:1958年5月27日《人民日报》标题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寿张北台社亩产10546斤》;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有如下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
材料四: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1)根据材料一回答,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请分析我国当时开展农业合作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事件在当时产生怎样的影响?
(4)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