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平邑实验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3章第1节《弱电解质的电离》课件(18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平邑实验中学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第3章第1节《弱电解质的电离》课件(18张ppt)+教学设计(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16-05-08 19:04:30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盐酸与醋酸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酸。如果上述两种酸用于卫生洁具的清洁或除水垢,常用盐酸还是醋酸?想一想实验3-1:比较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与等量镁条反应及溶液的pH值 实验探究:大小快慢(3)为什么相同体积、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中,H+浓度却不同?根据实验现象,讨论下列问题(小组讨论)(1)镁条和酸的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什么?(2)当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时,溶液中的H+浓度是否相等?怎么判断?反应速率不同,pH不同,说明盐酸和醋酸中的H+浓度是不同的。说明HCl和CH3COOH的电离程度不同。 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其离子有分子化倾向)包括弱酸(如HAc、H2S)、弱碱(如NH3·H2O)、水。强电解质: 能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其离子无 分子化倾向)。包括大多数盐类、强酸、强碱。弱电解质: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根据:是否完全电离下列电解质哪些是强电解质?哪些是弱电解质呢?H2SO4
NaOH
NaCl
NH3·H2O
CH3COOH醋酸在电离过程中各微粒浓度的变化二、弱电解质的电离 CH3COOH CH3COO - + H+最小最小最大不变不变不变开始时V离子化 和 V分子化怎样变化?当V离子化 = V分子化时,可逆过程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你能画出这个过程的V~t图吗?V离子化= V分子化平衡状态V分子化t1弱电解质电离的V-t图V离子化 CH3COOH CH3COO - + H+电离平衡状态 在一定条件下,当电解质分子离解成离子的速率和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时,电离过程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叫做电离平衡状态。 由于醋酸溶液中醋酸根离子浓度的增大,使得醋酸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 醋酸中加入醋酸铵,醋酸的电离平衡会移动吗? CH3COOH CH3COO - + H+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符合勒夏特列原理 在CH3COOH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对CH3COOH的电离平衡各有什么影响? CH3COOH CH3COO—+H+问题探讨逆逆正正正影响弱电解质电离的因素温度升高温度有利于电离
(因为电离过程是吸热的) 浓度稀释有利于电离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
强电解质会抑制电离加入能与弱电解质电离产生的某种
离子反应的物质可促进电离 NH3·H2O NH4 + + OH -正逆逆正练习1 .在氨水中存在怎样的电离平衡?向其中分别加入适量的盐酸、NaOH溶液、NH4Cl溶液以及大量的水,对平衡有什么影响?练一练HCl
NH3·H2O
Fe(OH)3
H2CO3 2、写出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H+ +Cl-NH4++OH—H++HCO3—Fe3++3OH—HCO3—H++CO32—练一练3.下列有关强、弱电解质的说法
正确的( )
A.弱电解质的水溶液都不能导电
B.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
解质溶液强
C.H2SO4、HCl、H2CO3都是强电解质
D.能够全部电离的电解质称为
强电解质D小 结强弱电解质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均能电离 完全电离部分电离不可逆过程可逆过程水合离子分子和水合离子 谢谢!
祝同学们学习进步!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弱电解质的电离
一、教材分析
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是第二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在第一节“水溶液”的基础上,本节在介绍“弱电解质的电离”这部分知识时,通过阅读课本75页图3-1-3 HCl和CH3COOH电离情况的比较和介绍电离平衡常数等概念,帮助学生体会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很小,对电离平衡建立定量的认识;通过介绍温度、浓度、外加物质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帮助学生分析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单一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是研究物质在水溶液中行为的重要环节,既可以巩固前边所学的有关化学平衡的知识,又能使他们有效的扩展知识,为理解水解平衡的移动及水解原理的应用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1.已有知识水平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特征、化学平衡的标志、表征反应限度的化学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等知识,且能够熟练应用外界条件改变对平衡的影响规律----勒夏特列原理定性判断平衡移动方向,也能利用Q与K的关系定量判断平衡移动方向。具备了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知识基础。
2.学习障碍点分析
第1课时的学习障碍点:学生能否在新的情景中(水溶液中)熟练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特别是利用勒夏特列原理和K与Q的关系判断电离平衡的移动以及溶液中微粒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化合物的分类,学生能够区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
2、通过任务驱动、比较分析,学生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树立平衡观和离子观的思想,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本节主线是学生在利用化学平衡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关注电离平衡与一般化学平衡的区别与联系,通过使用幻灯片创设情境,从而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新的概念,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过程在设计有效的问题、任务驱动,如在电离平衡特征的理解上,类比化学平衡,让学生说出对“逆、动、等、定、变”的理解;以醋酸电离为例,认识影响电离平衡移动的因素,特别是向醋酸溶液中加溶剂(水)和加溶质(冰醋酸),醋酸的电离平衡移动方向、电离程度变大还是变小的理由分析,尤其是这两因素都使平衡正移,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这时引导学生从定性定量两种角度分析,最后再回扣到勒夏特列原理。通过比较分析、小组讨论、交流表述,激发学生的好奇和疑问,进而产生学习的驱动力,为学生能够主动构建认识框架创设条件。PPT的使用增大了课堂容量,使学生学习更加高效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复习导入
什么是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各包括哪些类物质?(给出30种物质让学生对号入座分成5类:电解质有:非电解质有:强电解质有:弱电解质有:既不是电解质又不是非电解质的有:)
回忆,回答并把幻灯片上的30种物质分类,巩固概念
PPT展示30种物质
板书讲授
一、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
? ? ? ? ? ? ? ? ? ??强电解质:只有离子
? ? ??电解质?? ? ? ?弱电解质:分子、离子共存? ? ??
? ? ??非电解质
?
??HCl??=??H++Cl-
??CH3COOH?CH3COO-+H+
【简述】强电解质如HCl溶于水时完全电离,在水溶液中全部以离子形态存在,电离方程式书写用“=”表示;弱电解质如CH3COOH溶于水,小部分电离成CH3COO-和H+,且CH3COO-和H+又可以结合成CH3COOH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这个可逆过程存在平衡状态,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时用“”表示,并用v-t图像引导学生建立电离平衡过程。
?
?
整理笔记,思考和总结。
?
?
?
PPT
指导阅读
课本p75图3-1-3
阅读课本p75?3-1-3??HCl和CH3COOH电离情况比较
通过示意图片使学生对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小”有直观的感受
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能够区别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熟练书写电离方程式。
【目标检测】电离方程式书写(1)NaOH(2)HClO(3)NH3.H2O(4)CH3COONa
动手书写,
并总结书写时的注意事项
PPT
过渡
?
展示学习目标
现在,我们知道了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要求同学们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2、能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及其影响因素。
?
聆听
PPT
板书
?
小组交流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特征:逆、动、等、定、变
以醋酸的电离为例,说出对“逆、动、等、定、变”的理解。
?
自我思考,小组讨论
PPT
【投影】
?
逆: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过程
动:动态平衡
(一)特征????等:V电离=V结合≠0
定:溶液中分子、离子的浓度不变
变:条件改变时,电离平衡发生移动。
?
交流回答,理解整理
PPT展示结果,学生及时整理纠错
?
思考
怎样定量的表示弱电解质电离能力的强弱?
?
思考回答:电离平衡常数和电离度
PPT展示问题
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水溶液有哪些新的认识?你对平衡有哪些新的认识?
思考并回答
?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本节是第二章化学平衡理论的延伸和拓展,课标要求主要是认识电解质的强弱和能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力平衡。本节理论性较强,掌握方法是学好本节知识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学生已有的知识,设计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对于本节课的处理,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亮点:
(1)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用化学平衡理论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建立、特征、定量表示及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联系旧知,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兴趣。
(2)对难点内容发挥小组合作的功能,在兼顾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前提下,调动了他们团队互助的积极性。
(3)对学情把握较好,能清楚的了解学生学习的障碍点,从学生的已有基础出发适当引导,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尊重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
(4)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配合板书,增大课堂容量,拓展了知识的深广度,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