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有不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善虽小,积累起来却能温暖人心;恶虽微,放任不管终将酿成大祸。生活中,我们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多行善举,摒弃恶行,让世界因我们的善而更加美好。班级召开“辨善恶之影,启心灵之光”主题交流会,请你积极参与。
练基础
1.【善行分享】下面是筱熙在交流会上的善行分享,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一天傍晚,我在公园散步时,看到一位老人坐在长椅上 ,宁静而美好。在夕阳的余晖中,他的轮廓被勾勒得格外清晰。突然,一阵风吹来,他的帽子被风送向远方,老人显得有些无助。见此情景,我毅然奔跑上前,帮他捡回帽子。老人微笑着向我道谢,那一刻,我感到无比满足。这次善行不仅小,还让我深刻体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义。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 请写出正确的拼音。
轮廓( ) 毅然( )
(2)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诚惶诚恐 B.闭目养神
C.目不窥园 D.正襟危坐
(3)你发现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2.【经典借鉴】在活动中,杨杨准备与你一起探讨季羡林先生的《有为有不为》。
(1)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入手阐述“有为有不为”的道理的 有什么作用
(2)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3)结合选文,谈谈怎样才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3.【典例分析】下面是子轩在交流会上展示的两个案例,请你从“有为有不为”的角度加以分析。
案例一:下雨天,一个学生看到一个没带伞的同学手足无措地等在公交车站,便主动上前共撑一把伞,两人一起走向学校。小小的举动,如同一束光,温暖了彼此。
案例二:公园里,有人为了拍照,随意踩踏草坪。原本生机勃勃的草地,被踩出一道道痕迹。
4.【倡议行动】主题交流会,班级决定共同撰写班级“善小常为,恶小不为”倡议书,倡导从现在做起,践行善举。请你列举三条践行建议。
练能力
【阅读分享】交流会上,杨杨展示了马军的《勿以善小而不为》一文,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勿以善小而不为
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易经》中的这句名言影响深远。那么何为善 《了凡四训》给了堪称经典的解释:“有益于人,是善。”英国哲学家培根亦然:“利人的品德我认为就是善。”对善的概念,中西方高度一致,一心一意利于他人就是善。
②孟子曰:“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古往今来,心存善念,乐于助人,甚至舍己为人的大德高古、君子贤士不胜枚举。
③范仲淹被贬浙江时,一名小吏死在任上,家贫子幼,不能回乡安葬。范仲淹重金相赠,并为之雇了一条船,将其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为免途中关卡阻滞,特派一位老成持重的属下全程护送。临行前,还交给他一首诗,并嘱咐他,过关过卡,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原来诗是这样写的:“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每个睹诗之人无不感动落泪。
④予人玫瑰是善,兴利除弊也是善。苏轼当年所住地区曾流行溺婴的恶俗,让他十分难过。他向武昌太守痛陈其弊,恳请改变,又自行成立救儿会,向人募捐,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然后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和衣裳等。苏轼自己率先垂范,每年都捐出十缗钱,他认为,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就是他心头最大的喜事。
⑤激浊扬清、除恶务尽更是善。俗话说:“锄一恶,长十善。”清代名臣于成龙任职直隶时,甫一履新,即责令属下将“不肖贪酷官员”“昏庸衰志等辈”“速行揭报,以凭正章参处”。他严惩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以儆效尤。赴任江南时,入境即访民情,随之颁布《兴利除弊约》,对灾耗、私派、贿赂、衙蠹、旗人放债等15款积弊,“尽行痛革”;又制订以“勤抚恤,慎刑法,绝贿赂,杜私派,严征收,崇节俭”为内容的《新民官自省六戒》,令“官吏望风改操”。他的猛药治疴,果毅除恶,赢得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的高度评价。
⑥善发于内心,出于赤诚,只要心中有爱,有悲天悯人之情,则人人皆可为之。正如孟子对梁惠王所说“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这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晋代思想家葛洪就直言不讳地说:“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⑦善无大小,至善是善,小善积累多了,也是了不起的大善,就是令人敬重的好人,故而刘备在《诫子书》中才殷殷教诲:“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他深知,滴水能穿石,积羽可沉舟。《鹤林玉露》中也说:“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
⑧为恶最苦,为善最乐,古今中外,莫不如是。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捧给世界的都是心灵的玫瑰,生命的余香也定会绵绵不尽,食则香甜,寝则安眠,怡然平和,波澜不惊,幸福快乐不就是这样的状态吗
(作者:马军。有删改)
5.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对善的概念高度一致,皆认为一心一意利于他人就是善。
B.范仲淹资助小吏灵柩、一家老小回乡,展现了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的品德。
C.苏轼成立救儿会救助婴儿,是兴利除弊的善举。
D.刘备在《诫子书》中说 “勿以善小而不为” 是为了告诫后人要多做大事。
6.下列事例与文中“勿以善小而不为”这个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他制定《均输法》和《青苗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农田水利法》使全国兴修水利,《保甲法》和《保马法》增强了国防实力。
B.老舍住处附近一个破旧庙宇住着一些穷苦盲人,他于心不忍,自掏腰包为盲人们买乐器,花费两年时间为他们组建乐团、集中培训,帮他们找到谋生的路。
C.驻地抚顺发生洪水,雷锋同志取出存折上的全部积蓄,跑到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自愿为人民做贡献。
D.我国的一位钢琴家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亲善大使,他说:“我认为接近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为他们演奏音乐,用音乐打开他们的耳朵和心灵。”
7.文章第④⑤段从两个方面阐述了“善”的含义,这两段的位置是否可以调换 请说说你的看法。
8.结合文章,谈谈你对“与人为善”的新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kuò yì
(2)B
(3)示例:这次善行虽小,却让我深刻体会到“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意义。
2.(1)示例:作者是从“善”与“恶”的大小入手阐明道理的。作用: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只要能分清是非善恶,自然明白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也就自然明白什么是有为有不为的道理。
(2)示例一:举例论证,如举文天祥被元军所虏却不屈膝投敌的事例。
示例二: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如引用俗语“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形象地证明了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这一观点,进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示例:行大善,明是非,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做事多考虑别人,有错就改,这样才能做到“有为有不为”。
3.示例:学生主动分享雨伞,体现了乐于助人的精神,传递了正能量,是值得提倡的善行;随意踩踏草坪破坏了公共环境,这种小恶行为虽不起眼,却损害了大家的共同利益,应当避免。
4.示例:①在校园内见到需要帮助的同学,主动伸出援手,如帮助搬重物、解答学习问题;②保持校园环境整洁,不乱丢垃圾,见到垃圾主动捡起;③爱护公共财物,不在墙壁、桌椅上乱涂乱画,不在图书馆内大声喧哗。
5.D
6.D
7.示例:不可以调换。第④段讲述的是通过具体行动帮助他人,如苏轼救助溺婴;第⑤段强调的是通过制度和政策来清除社会弊端,如于成龙的改革。两者侧重点不同,前者是直接的个人善行,后者是通过治理来实现善的效果,这样安排体现了由个体到整体的逻辑顺序。
8.示例:①善发于内心,人人皆可为之;②善无大小,至善是善,小善积累多了,也是了不起的大善;③与人为善,帮助他人,快乐自己;④从身边小事做起,我们都可成为善行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