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太空一日 同步课时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 太空一日 同步课时练(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2 19:4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科学探秘
◆ 单元人文内涵 探索未知、勇于创新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太空的浩瀚到深海的神秘,从科技的前沿到历史的智慧,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文章带领我们领略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智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这些故事不仅能激发出我们对科学的兴趣,也能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探索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
◆ 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阅读材料涵盖了科幻小说、报告文学和科技说明文等多种文体。学习本单元,应理解并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提取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态度,并能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同时,应学会如何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 单元课文要素
篇目与作者 语文素养 微情境创设
22.太空一日/杨利伟 ①快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本文的结构特点。 ②学习作者严谨、科学的态度,并感受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 ③体会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亲友的热爱,激发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树立为祖国、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开启航天科技馆沉浸式体验之旅
23.“蛟龙”探海/许晨 ①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描述,理解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细节构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深海探险的场景,感受文章的叙述节奏和情感色彩。 ②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历史和神话的引述,以及对马里亚纳海沟的详细描绘,展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向往。 ③感受文章中体现的中华民族永不停歇的探索步伐和对科技事业的不懈追求,以及对航天员和深潜员的敬意和祝福 开展“感悟探索精神”主题交流活动
24.带上她的眼睛/刘慈欣 ①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体会本文多用口语与对白,通俗易懂的特点。 ③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险精神与牺牲精神,理解作者表达的主旨。 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感情;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拍摄《带上她的眼睛》电影预告片
25.活板/沈括 ①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②疏通文意,掌握活板的特征。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 ③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 筹备“中国古代先进产品展览会”
◆阅读与探讨
在未来的课堂上,我们即将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与探讨”活动。想象一下,如果一位记者能够穿越时空,采访到在太空执行任务的航天员,他会问些什么问题 《太空一日》将带我们进入这样的奇妙情境。而《“蛟龙”探海》则让我们跟随深海探测器的视角,探索海洋深处的奥秘。《带上她的眼睛》中的伏笔,将如何引导我们深入理解故事的内涵 《活板》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又将如何影响我们对文本的理解 让我们一起在本单元的阅读与探讨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太空一日
  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22周年,航天科技馆特邀请我校学生到馆进行“太空一日”沉浸式体验之旅,跟随杨利伟一起探索太空的无限奥秘!
练基础
1.【前期准备】筱熙在活动中制作了一份主题海报,请你阅读后进行完善。
从太空俯瞰地球,蓝色的海洋与绿色的陆地交织,勾勒出一幅壮美画卷。想象着航天员在太空中    (熬 遨)游时经历的那些惊心魂魄的挑战,感受着宇宙的浩瀚与神秘。我们在地球上    (模 摸)拟太空环境,只为更好地探索太空。
(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 请写出正确的读音。
俯瞰(  )  惊心动魄(  )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 请工整书写在横线上。
2.【苍穹之旅】请快速浏览全文,借助小标题,按照一定顺序为大家介绍“我”的苍穹之旅。



3.【英雄影院】苍穹之旅,这一日短暂又漫长,充满紧张和意外。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当时的情景,请你选择其中一次意外,结合课文,发挥想象,设计英雄影院纪录片的拍摄脚本。
纪录片拍摄脚本
意外 画面内容 字幕(人物 心理活动)
所处环境 人物表现
① ② ③ ④
4.我们在设计纪录片拍摄脚本的过程中发现,杨利伟有痛苦、害怕、紧张等时刻,这样会不会有损他的英雄形象 请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杨利伟。
支架:可以用“我从‘……’中看到了一个……的杨利伟,因为……”的句式来表达。
5.【太空授课】2024年10月,“神舟十九号”入驻“天宫”空间站。假如“天宫课堂”第五课开讲时,你有机会与太空授课的航天员交流并且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温馨提示:提问应有意义,语言得体)
6.【主题写作】在系列活动之“主题写作”活动中,请你仿照画波浪线句子,将内容补充完整。
我国探索太空,似雄鹰展翅翱翔,勇敢地冲向未知的远方;①                   ……一次次的探索,展现着中国航天人的拼搏精神,②          ,书写着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丽篇章。
练能力
  在系列活动之“阅读交流”活动中,筱熙展示了下面文章,请你阅读后回答问题。
“嫦娥六号”成功着陆月背,准备采样!
①2024年6月2日6时23分,“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在“鹊桥二号”中继星支持下,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着陆区。自2024年5月3日发射升空,历时30天,先后经历了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着陆下降等过程,“嫦娥六号”着陆月背,要为人类采集第一杯月背之壤。
②“嫦娥六号”着陆器与上升器组合体成功着陆后,着陆器将通过“鹊桥二号”中继星,在地面控制下,进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状态检查与设置工作,此后正式开始持续约2天的月背采样工作,通过钻具钻取和机械臂表取两种方式分别采集月壤样品和月表岩石,实现多点、多样化自动采样。同时将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月壤结构分析等科学探测,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③2024年3月,“鹊桥二号”中继星提前到达月球轨道,确保“嫦娥六号”在月背不会“失联”,为地月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尽管“鹊桥二号”中继星解决了通信难题,但不同于大片被月海覆盖的月球正面,月球背面地形复杂多变,有很多高低起伏的山脉和山谷,有密密麻麻的陨石坑。如果探测器着陆在一块大石头上,就会影响钻取采样工作,很有可能得不到月球深层次的土壤样品,同时也会给起飞上升带来巨大挑战。
④可供安全着陆的区域有限,如何让探测器拥有更高的着陆精度,实现“落得准”
⑤首先,“选址”要准确。为了在“山脉中找平地”,“嫦娥六号”探测器出发前,科研人员在选址上下足了功夫。“嫦娥二号”探测器影像制成的全月7米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及20米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产品发挥了作用,科研人员借助它们为“嫦娥六号”寻找坡度较小的平坦区域。
⑥其次,轨道设计有玄机。去往月背,“嫦娥六号”并不能沿着“嫦娥五号”开辟的道路前往,而是要重新选择一条最优轨道。这是因为“嫦娥六号”沿袭了“前辈”已有的构型布局和硬件产品,但着陆位置却由月球的北纬地区变为南纬地区。为了在不大幅调整探测器的构型布局和硬件产品的前提下,顺利化解因着陆点变化带来的朝向、姿态等问题,设计师们为“嫦娥六号”探测器重新设计了一条环月轨道,也就是“逆行环月轨道”方案。
⑦简单来说,就是探测器在环月轨道上的飞行方向与月球自转方向相反,无须调整探测器设计方案,就能保证它随时随地“能量十足”。
⑧设计师的巧思就藏在轨道设计之中。为了达到既调整轨道又不增加推进剂消耗的目的,设计师让“嫦娥六号”先后进行3次“刹车”——比“嫦娥五号”多了一次。这样可充分利用从月球捕获到下降前的20多天飞行时间,不断调整轨道参数,高精度瞄准着陆点,等待降落最佳时机的到来。
⑨在距月面约15公里处时,“嫦娥六号”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开始实施动力下降,在一台轨控发动机和多台姿控发动机的协同推动下,逐步将探测器相对月球速度从约1.6千米/秒降为零。其间,在距月面1.5千米时,“嫦娥六号”利用光学成像敏感器进行粗避障,剔除大型障碍物;距月面仅100米时,“嫦娥六号”上的备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进行精确避障,精准识别,选好落点。而后,“嫦娥六号”开始避障下降和缓速垂直下降,最终平稳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预选着陆区,并传回着陆影像图。
⑩从发射升空到成功落月,38万千米,30天抵达,900多秒惊心动魄的下降,“嫦娥六号”的表现近乎完美,如同体操选手在空中完成令人眼花缭乱的高难度系数动作之后,稳稳当当落地,为下一段“表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选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4年6月3日,有删改)
7.通读全文,概括“嫦娥六号”负责的具体任务及需要突破的难点。
8.请简要概括“嫦娥六号”为实现“落得准”采取了哪些措施。
9.文章在提到“鹊桥二号”中继星时,除了文字,还插入了图片。请根据文章内容概述“鹊桥二号”中继星的作用,并分析以图配文的好处。
10.回顾杨利伟的《太空一日》,并与本文进行比较,完成下面表格。
比较阅读 《太空一日》 《“嫦娥六号”成功着陆 月背,准备采样!》
相同点 所写题材都是关于①       方面的,介绍了较多的科学知识
不同点 文体 ② 新闻
内容 ③ 用专业的知识、准确的数据为读者客观真实地介绍“嫦娥六号”是如何成功着陆月背的
11.(新考法:跨学科)请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个任务完成。
任务一:“嫦娥六号”成功着陆令人振奋。请你为这一消息撰写一段80字左右的解说词。
任务二:假如你要创作一幅以“‘嫦娥六号’月背挖宝”为主题的美术作品,请从构图、色彩等方面简单描述你的创作思路。
参考答案
1.(1)kàn pò
(2)遨 模
2.示例:①火箭升空,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产生的共振让“我”感到非常痛苦。同时“我”也感受到来自地面的工作人员对“我”的担心
②“我”在太空处于失重状态,产生了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在飞船上听到神秘的敲击声,感到很紧张
③飞船返回地球途中,舷窗出现了裂纹,“我”感到紧张、恐惧
3.示例:①经历了漫长的26秒共振
②火箭和飞船急剧抖动 ③肌肉紧绷,身体随着飞船颤动,但保持清醒,谨慎操作,顽强顶住 ④“我”几乎无法承受,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4.示例一:我从“但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时,火箭和飞船开始急剧抖动,产生共振。这让我感到非常痛苦……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中看到了一个坚毅无比的杨利伟,因为他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并在如此极端痛苦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坚持了下来,没有被痛苦击垮。
示例二:我从“我在太空还遇到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中看到了一个勇敢探索、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杨利伟,因为面对未知的神秘敲击声,尽管内心紧张害怕,但他没有退缩,而是积极去探索原因,展现出他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和对未知的勇敢挑战精神。
示例三:我从“但是看到舷窗玻璃开始出现裂缝……当时我突然想到,美国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不就是这样出事的吗……”中看到了一个冷静沉着的杨利伟,因为在面对未知的危险时,他能够迅速冷静下来,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为后续的飞行和安全返回做出正确决策。
5.示例:尊敬的航天员,你们在太空的授课让我深受启发。请问你们在失重环境下进行科学实验时,有过哪些特别的挑战和发现呢
6.①示例:像骏马奔腾驰骋,无畏地踏上广袤的宇宙 ②示例:彰显着国家的科技实力
7.具体任务:①采集月背之壤(或“采集月壤样品和月表岩石”);②开展月球背面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分析、月壤结构分析等科学探测,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的研究。
需要突破的难点:如何在地形复杂的月球背面,保证“嫦娥六号”安全、平稳、准确地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
8.一是在选址上下足功夫,借助“嫦娥二号”探测器影像产品,为其寻找坡度较小的平坦区域;二是轨道设计有玄机,重新设计“逆行环月轨道”方案,并先后进行3次“刹车”以调整轨道参数,高精度瞄准着陆点;三是在动力下降过程中,利用光学成像敏感器进行粗避障,距月面仅100米时利用备用激光三维成像敏感器进行精确避障,精准识别,选好落点。
9.“鹊桥二号”中继星的作用:帮助着陆器进行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状态检查与设置工作,为地月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确保“嫦娥六号”在月背不会失联。
以图配文的好处:①直观、形象地点出“鹊桥二号”中继星的作用;②图文并茂,使文本内容呈现更生动有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0.①科学探险(或“宇宙探秘”“航空航天”) ②传记 ③航天员杨利伟通过讲述自己进入太空的所见、所闻、所感,生动真实地展现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全过程
11.任务一示例:历经 30 天的漫长旅程,跨越38万公里的浩瀚星空,“嫦娥六号”在万众瞩目下,成功着陆月球背面。这是中国航天的又一伟大壮举,它开启了人类探索月球的新篇章。
任务二示例:构图上,画面中心是“嫦娥六号”着陆在月球背面,周围环绕着一些代表宇宙的线条和闪烁的星星。色彩上,以冷色调为主,如用蓝色、紫色描绘宇宙背景,用灰色突出月球表面,用金色勾勒“嫦娥六号”轮廓,展现其科技感与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