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自我评估
(满分:120分 作答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
(1~2题 14分)
学习榜样精神,汲取榜样力量,班级开展“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主题班会,请你积极参与。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10分)
在河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无数的事迹彰显着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我曾想,即使有一个人,他一度执拗地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在河北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淳朴的民风这盏明灯的照耀下,他也定会(mí tú zhī fǎn)的。
我很喜欢这里的许多 (静谧 静止)的乡村,村里的老人 (无聊 悠闲)地过着富有烟火气的日子,他们秉持着直言不讳的态度,教导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他们会向孩子们讲述在过去那些艰苦的岁月里,很多人即使(lù sù)街头,也依然坚守着心中的善良和正义,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就如同朦胧月光下大地的轮廓,虽然不够清晰,却无比坚定地存在着。如今,许多传统美德更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激励着河北青年不断拼搏,让河北不断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根据文段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mí tú zhī fǎn)
②(lù sù)
(2)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直言不讳(wěi) 轮廓(kuò)
B.直言不讳(huì) 轮廓(kuò)
C.直言不讳(wěi) 轮廓(guō)
D.直言不讳(huì) 轮廓(guō)
(3)从文段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横线处。(2分)
(4)有同学读到“他一度执拗地选择了错误的道路”时思考“执拗”的意思。结合语境推测,“执拗”的意思应该是 (①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②扭转 ③违逆)。(请从括号内选择,只填序号)(2分)
(5)“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小冀在“孝亲敬老”活动中要设计一张宣传海报,请你描绘一下你准备推荐给小冀的作为海报的配图,并说明理由。(2分)
2.班级开展“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主题班会,最后,小冀进行了班会的总结,下面是他的总结,阅读后回答问题。(4分)
在本次“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主题班会中,使我们共同回顾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学习了先辈们的崇高品德。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积极拥抱时代精神,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青春力量。
(1)语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2分)
(2)有同学认为画横线的句子放在这里不合适,你同意吗 请说明理由。(2分)
第二部分
(3~18题 56分)
一、古诗文阅读(共24分)
(一)默写(6分)
3.班级举行古诗文诵读活动,筱熙拟了一段开场白,请补全诗文句子。(6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古人的境遇与情怀总是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 , 。”(《爱莲说》)周敦颐笔下的莲如同高洁之士,身处污浊却能坚守自身的纯净与美好,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此清醒:“ ,隔江犹唱后庭花”,那些达官贵人只知寻欢作乐,而不知大厦将倾;“可怜夜半虚前席, ”,文帝面对国之贤才,不问国家大计,只问神鬼之事,李商隐借贾谊的遭遇感慨贤才的怀才不遇。即使生活中的小事,如赵师秀等待友人不至,“ , ”(《约客》),我们也能从小小动作中感受到他的闲适与淡淡的失落。这些诗句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人的生活百态、思想境界,也提醒着我们要在不同的境遇中坚守美好品质,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阅读(18分)
学习《竹里馆》时,小冀同学查找了一些资料。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4~9题。(18分)
竹 里 馆① 王 维 独坐幽篁②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③人不知,明月来相照④。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辋川居住时创作的一首五绝。诵读时想象一下,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在这样一个清净的世界,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名利的羁绊,精神可以彻底放松。虽然“人不知”,却有明月相伴,并不感到孤独。月华如水,涤荡胸怀,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的惬意中,充分感悟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全诗用字造语、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①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五(中华书局1997年版)。作者曾在陕西蓝田的辋(wǎng)川居住,有《辋川集》组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的第十七首。竹里馆,是“辋川别业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 ②〔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 ③〔深林〕这里指“幽篁”。 ④〔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资料夹 资料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资料二: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 ”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 (选自《世说新语》)
资料三: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①,绝不知乐在何处。 (选自《郑板桥集》) ①〔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弹琴复长啸( )
(2)惟吾德馨( )
(3)暂住何烦尔( )
(4)绝不知乐在何处( )
5.下列对资料三中画线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B.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C.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D.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
7.有人评价《竹里馆》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请简述理由。(2分)
8.刘禹锡和郑板桥在思想情趣上有哪些相似点 请结合资料一、资料三的内容简要说一说。(至少一点)(4分)
9.刘禹锡居陋室不觉其陋,王子猷、郑板桥寄居不可无竹。请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5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0~12题。(8分)
“隐身衣”不仅是科技前沿的探索,更是人类对自由与隐私深切渴望的象征。小冀为此搜集了以下资料。
资料一:2023年10月28日,在北京举办的“超级科学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禇君浩介绍了“多种光学隐身方法的效果测试”,现场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实现的“隐身术”。
褚君浩院士请工作人员手持一块面板,起初透过面板还可看到人物的下半身,但将这块材料旋转90°之后,褚君浩院士的下半身“消失不见了”,但能够清楚地看到人物身后的舞台场景。褚君浩院士表示:“未来哈利·波特的隐形斗篷将成衣柜里的日常用品。”
据介绍,实现上述“隐身”效果的特殊材料为“柱镜光栅”,它由一排排微小的圆柱状凸透镜排列组成,每一个竖直圆柱状凸透镜都能把平行于它的物体缩小变细,使光线能够有规律地折射。当一排圆柱状凸透镜形成光栅,则产生若干个细到被眼睛忽略的成像,视觉上达到“隐身”效果。此外,褚院士还展示了其他的隐身方式,包括利用折射率相似的两种物质、平面镜反射成像等。例如,折射率相近就是实现“隐身衣”的原理之一,当你穿上一件衣服,它的面料和空气折射率一致时,就能在日常生活中自如“隐身”了。
褚君浩院士还称:“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隐身’装备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私密性更好的隐形房间、隐形助听器等。”
资料二:杨绛在《隐身衣》一文中写到隐身衣:
我们夫妇有时候说废话玩儿。“给你一件仙家法宝,你要什么 ”
我们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邀游。我们只求摆脱羁束,到处阅历,并不想为非作歹。可是玩得高兴,不免放肆淘气,于是惊动了人,隐身不住,得赶紧逃跑。
“阿呀! 还得有缩地法!”
“还要护身法!”
想得越周到,要求也越多,干脆连隐身衣也不要了。
资料三:施展了隐身术,别人就看不到自己了,如果学会了这种法术就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想还是挺让人羡慕的。那么神话传说中的隐身术是怎么一回事呢
隐身术,又称“遁甲”“隐沦”,是传说中可以让人隐形的一种法术。从秦汉时期开始,追求长生成仙的方士之间就流传着这种法术。《封神演义》里土行孙在遇到危险时常使用土遁之术隐形,也是古代神话中的隐身术。
10.资料一和资料二中的“隐身衣”含义有什么不同 (2分)
11.结合上述材料和下面的采访材料,说说大力发展“隐身术”是利大还是弊大。(3分)
杨杨:我真的很感慨,科技永远在更新,未来说不定真能穿上一件隐身衣呢!天马行空的想象在未来都能实现,好期待!看来隐身衣已经不再是科幻作品中的梦想了。这也是“社恐”人士出门必备物件。
薇薇:我的衣柜里不需要这件单品,但是害怕犯罪分子的衣柜里有。就怕有人别有用心。
12.下列对资料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资料一中的隐身技术已完全成熟,即将全面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B.资料一展示了光学隐身技术的最新进展,并简要介绍了其原理。
C.资料二中,杨绛夫妇通过虚构情境,展现了人们对自由与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
D.资料三追溯了隐身术在古代神话与文献中的记载,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17题。(17分)
今天接着昨天
①夜里,起大风了!
②发狂的风是大自然无形的疯子。它把河水抛上堤岸,将大树压得弓弯欲折,放肆地闯入一切空间。如果它闯入人心,也会把那方寸之间一起搅乱。
③他,一个小伙子,隐形在黑夜的大氅里,借助这遮掩所有响动的大风帮忙,用他洁净的、没有给邪恶玷污过的手指,头一次弄开一扇陌生的门。
④忽然门“呀”的一响——有人!一惊之下,他竟然不知往哪里跑,仿佛原地粘住了。跟着,眼前金煌煌地一亮,只见面前这弥漫迷蒙的橘黄色灯光的长方形门框里,站着一个头发蓬松的老婆婆。
⑤“你……干什么 ”老婆婆声音沙哑。他慌乱得嘴巴也不听使唤。
⑥“噢,你是那边等长途汽车的,到这儿来避风的吧!那你……就请进来,哎,进来吧!”老婆婆宽和地说。
⑦他想应付这老婆婆两句就赶紧溜掉。“你进来暖和暖和,那边汽车天亮时才来呢!我不叫你帮着干活儿,只求你陪我一会儿……”她竟用恳求的口气,而恳切得叫人难以拒绝。
⑧他没拿定主意,就已经被老婆婆带进这间又大又空、并不温暖、也不明亮的房间。
⑨“我就怕夜里起大风。一听这风声,就别想再睡。我想儿子,我儿子就在这样的大风天里死的……”老婆婆哀叹地嘟囔着。
⑩听到这话,小伙子才明白这老婆婆对自己毫无恶意。他立刻神定心安,发觉自己已经坐在一张大藤椅上了。那老婆婆坐在对面一个矮矮的木凳上,仰脸瞅着他说:“听,这风声,就和我儿子死的那天一样……”
“如果他活着,整整四十岁了。”灯光遮暗的墙壁上挂着一个旧镜框,照片上二十来岁的青年人光彩而透亮。老婆婆的目光停在照片上,“他直到高中毕业,年年考试都是班里的头一名。你说这算不错了吧!”
“哦,哦……”小伙子心不在焉地随口应答。
“怎么 你不信 我拿给你看——”小伙子被迫地打开讲义夹。里边是厚厚一叠存放已久而夹得极平的分数单,纸已经变得深黄发脆,却像古物一样精心保存,没有一点儿残破,上边的字迹虽已发黑,却能清楚地看到这些优异的成绩。分数单上的每一个数字肯定早就印在她心里了……
忽然,老婆婆从小伙子手中把讲义夹夺过去:“别看了!一看它,以前那些事就全涌上来……那天,当人家给我送信儿,说他为了救一个孩子死了,我急着往医院跑。那天的风和今夜一样,像发了疯,直刮了两天两夜……”
救人 孩子 大风
小伙子心里怦然一动。他一下子想到自己的童年,不是也被人救过 他和邻居的孩子在铁路的路基上扒石子、捉蛐蛐,风大,没听见火车开来的声音,千钧一发时,被一个青年冲上来,猛地推下路基。火车开过去,他们得救了,那青年却被轧死了。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人总带着他去看望人家父母。可是谁知道往后这联系怎么就断了呢
似乎有种铅样的沉重东西压在他心上。
老婆婆忽然指着那扇黑乎乎、给凶猛的气流推动得“嘎嘎”响的大窗子,说:“听,这风,就是这风,没有这风,河里没浪,我儿子会水,救上那小孩子后也能上来……”
小伙子的精神突然一振,睁大眼问:“他是在河里……”“是啊,一个浪头把他压到冰下边去了。”老婆婆摇着头,悲恸欲绝。
然而,小伙子这时倒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我儿子刚死去那些天,那个被救的孩子常来看我,每逢年节,他们一家人准接我去吃饭,那孩子每次都对我说‘我就是您儿子’!可是……时间一长就变了……热乎劲儿冷了……说过的话都忘了……那孩子也渐渐不来了……”
“他——”小伙子说“他”,却一下子想到自己。
才放松的心,又被碰了一下。
“我愈琢磨愈觉得冤,我儿子死得太早,死得不值得呀!且不说我这孤老婆子没人照管,就说当年那个被救的孩子吧,他在哪儿呢 今年他也得二十多岁,和你年纪差不多吧!”
“我 ”他的心什么地方,好像又被碰了一下。
“是呵!你说,那孩子现在干什么 当工人 干部 什么样儿的人 他能和我儿子一样聪明、能干、仁义吗 这都不说!如果他游手好闲,如果他道德败坏 比方……小偷——”
小偷!这个词儿就像一根又尖又硬的针,猛地戳在他心上,并像电光大火一样,热辣辣把他全身刺穿。
“哎,你也说句话呀。”她欠起身,把皱巴巴的手放在小伙子的肩上摇了摇。
小伙子慢慢把他这仿佛无比沉重的脑袋抬起来:“我就是被您儿子救活的人……找您来了!”
老婆婆顿时惊呆了。她站起伛偻的身子,用湿乎乎、发红的双眼,迷惑地盯着这张年轻的面孔。这黑亮亮的澄澈的目光,这真切、赤诚、坚定不移的情感,只有在当年那被救的孩子的眼里见过。于是,她的心,她全身都被一种强有力的温暖包裹起来。
她充满母亲的宽厚的柔情望着他。她忽然发现,这小伙子脸颊映上了一层淡淡的、金色的、异样清明的光辉。两人不觉一起向那窗子望去。
哦,什么时候天亮的
风也无声无息停止了。
明洁的晨曦,静悄悄爬上这结满冰花的大窗户,展开一片晶莹而纯净的境界。
(作者:冯骥才。有删改)
13.【理情节之韵】读小说要读故事。故事叙述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请你从“小伙子”或“老婆婆”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概述故事情节,完整简洁地分享给小组同学。(2分)
A:小伙子:那个大风的夜晚,
B:老婆婆:那个大风的夜晚,
14.【品语言之味】晓嘉很欣赏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邀请你帮她完成批注。(4分)
(1)请从描写角度为第段画线句子做批注。
(2)请从修辞角度为第段画线句子做批注。
15.【析构思之巧】晓嘉发现这篇小说与我们曾经学过的《驿路梨花》有共性:遵循故事的时间、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通过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来讲述故事。请你找出本文的悬念和误会,说说其好处。(4分)
16.【悟主旨之精】小说的标题往往有凸显主题的作用。文章的标题简洁明了,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标题“今天接着昨天”的理解。(4分)
17.【鉴结尾之妙】晓嘉认为小说结局不够完整,她帮作者续写了如下结尾。你更欣赏哪个结尾 请陈述理由。(3分)
小伙子经过内心的挣扎,最终向老婆婆道出了自己出现在门外的真实原因,他紧接着坚定地说:“以后我会向您的儿子一样照顾您,也会向他看齐,不再自甘堕落,也不再让您孤单!”老婆婆感动地说:“我相信你,看得出你是个好孩子,只要你靠自己的双手认真生活,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三、整本书阅读(共7分)
1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7分)(①②⑤空各1分,③④空各2分)
筱熙:杨杨,你最近读了① (作者名)的《骆驼祥子》和② (国籍)小说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所作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两本书吗
杨杨:读了呀,这两本书都很经典呢。我发现这两本书里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很值得探讨呢。就像《骆驼祥子》里的虎妞。虎妞这个次要人物对祥子的影响可太大了。
杨杨:没错,虎妞虽然是次要人物,但她就像一个掌控祥子命运的重要推手:③ 。
筱熙:再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朱赫来这个次要人物对保尔·柯察金的影响也是巨大的:④ 。
杨杨: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⑤ 这个次要人物也很有代表性。她把《牛虻》介绍给保尔,和保尔曾经有过一段美好、纯真的感情,但是后来由于阶级差异等,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筱熙:是的,她的变化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从这些书里可以看出,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关系就像一张网,互相交织影响着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
(19题 50分)
19.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在学习和生活中,困惑、挫折常常会阻挡我们前进的脚步,让我们犹豫不决、举步维艰。但是,在前行的道路上,总有一个人、一种事物、一段经历等会带给我们前行的力量。
请将“ 给我前行的力量”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内容健康积极;②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要套写、抄袭;⑤不少于600字;⑥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信息。
参考答案
1.(1)①迷途知返 ②露宿
(2)B
(3)静谧 悠闲
(4)①
(5)示例:我推荐的图片是一个小孩扶着老人,右边是甲骨文的“孝”字,两者形似,更容易使我们理解“孝”的含义,易激发我们的想象能力。
2.(1)删去“使”,即将语句修改为“在本次‘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时代精神’主题班会中,我们共同回顾了中华优秀文化的深厚底蕴”。
(2)示例:不同意。“将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句话放在这里是合适的。它是对前面“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的进一步阐述,明确指出了我们对待传统美德应有的态度和做法,即从内心认同传统美德并在行动上践行传统美德,逻辑连贯,与主题班会传承传统美德的主旨相契合。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商女不知亡国恨 不问苍生问鬼神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4.(1)又,再 (2)德行美好
(3)怎么 (4)快乐
5.C
6.(1)说说笑笑的是博学的人,来来往往的无没有功名的人。
(2)王子猷长啸吟咏了很长时间,才指着竹子说:“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
7.示例:赞同。理由:①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衬托出静,即“以声写静”;②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理由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8.示例一: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他们的居所都很简陋,刘禹锡居“陋室”却不因此感到不满,郑板桥居“三间茅屋”也能从中感受到雅趣,可见他们都不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能够在简陋的环境中安然自处。
示例二:都具有崇尚高雅的生活情趣。刘禹锡的“陋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交往之人皆为鸿儒,日常活动也是调琴、阅经,充满高雅情趣。郑板桥的茅屋“窗里幽兰,窗外修竹”,同样充满了自然之美和高雅的格调。
示例三:都淡泊名利,远离官场烦扰。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对官场琐事的厌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郑板桥的文字中也透露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淡泊名利的心境,享受自然与宁静的生活,不为功名利禄所累。
9.示例:真正的高雅与美好,并非取决于外在的物质条件,而是源于内心的修养与追求。“陋室”因主人的品德高尚而馨香四溢;竹则象征着高洁与坚韧,成为文人墨客寄情抒怀的象征。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培养自己的内在品质,追求精神世界的丰富与升华。
10.资料一中的“隐身衣”是指运用特殊材料制作,通过光的折射或反射让人仿佛看不见从而达到“隐身”效果的衣服(或“是利用特殊材料如柱镜光栅,或通过使衣服面料和空气折射率一致等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的让物体在视觉上消失的装备。它代表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旨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如私密性更好的空间或辅助医疗设备等”);资料二中的“隐身衣”是指摆脱羁束,到处阅历,不惊动他人的生活方式(或“是一种仙家法宝,是人们想象中的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羁束、自由自在地到处阅历而不被人发现的工具,代表着一种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
11.示例一:利大。未来还会有更多“隐身”装备改变我们的生活,比如私密性更好的隐形房间、隐形助听器等;也可以为“社恐”人士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
示例二:弊大。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隐身”畅想将逐渐走向现实。但有可能为犯罪分子或别有用心的人做坏事提供便利;也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能会出现更多的“社恐”人士)。
示例三:有利有弊。“隐身术”是科技进步的体现,满足人们对未来科技的期待,为“社恐”人士提供自我保护的空间,但它也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给社会安全带来隐患。综上所述,大力发展“隐身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看到其带来的科技进步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12.A
13.A示例:我初次行窃时被房主老婆婆发现,慌乱之余却被她误会在等车并请进屋中,在老婆婆的诉说中得知她的儿子因救人而去世,由此回忆起自己小时候被救的经历,对老婆婆的处境深受触动,因此决定“冒名顶替”被救者,不再行窃,好好对待老婆婆。
B示例:我发现门口有一个等车的年轻人,便邀请他进来避风,这样的夜晚让我更加思念当初为救落水小孩而失去生命的儿子,便向年轻人讲起了他的故事以及事故发生后被救者由热情到不再联系的过程,没想到这个年轻人竟然就是那个小孩,他来看望我了,这太让人惊喜了。(任选一个角度,表述符合人物身份和文章情节即可)
14.(1)示例:运用细节描写,通过对分数单的详细描写,表现出分数单被保存得十分完好,表达了老婆婆对儿子的思念,以及对儿子生前学习优秀的自豪之情。(从动作描写分析也可)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偷”给人的羞愧感受具象为遭受针扎和电光大火的灼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小偷”一词对小伙子的警醒之大,由此唤醒了小伙子心底的良知,为下文做铺垫。
15.示例:
悬念和误会:小伙子的真正来意是什么 老婆婆误以为小伙子是来等车避风的。老婆婆的儿子救的人是小伙子吗 小伙子先前误以为老婆婆的儿子救的是自己。
好处:两个悬念与两次误会环环相扣,不断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避免了平铺直叙,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读来引人入胜。
16.示例:“今天”和“昨天”点出了过去与现在的连接和延续,突出小说“爱”的传承的主旨;暗示文中小伙子的成长和转变,要从今天起痛改前非,具有象征意义。
17.示例一:我更欣赏原文结尾。①以景开头、以景结尾,描绘了一个晶莹纯净的美好境界,象征了小伙子的转变和成长。②升华主题:表现了双向救赎、彼此温暖的主题,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戛然而止,留白令人回味无穷。
示例二:我更欣赏晓嘉续写的结尾。①交代了故事的结局,写出了小伙子的痛改前非,使故事更完整。②通过小伙子的转变和成长,突出了一个小小的善举可能改变他人一生的主题。③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8.①老舍 ②苏联 ③示例:她骗祥子和自己结了婚,祥子原本对生活还有些小憧憬,婚后却被虎妞拿捏得死死的,生活变得更加困苦 ④示例:朱赫来引导保尔走上革命道路,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保尔的前路;朱赫来给保尔讲了很多革命的道理,还教他拳击等技能 ⑤冬妮娅
19.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