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问题生成单
一.整体感知
1.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为 和 两种。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 ,二是 ,三是 本文是 文。本文的题目属于 句式,它的作用是 。
2.第2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 。第5段在表达和结构上的作用是 。第6段中“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句在结构上有 的作用。
3.本文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富于讽刺意味的语句是 ,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到了 的作用
二.感悟文本
阅读“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部分内容,完成下面的题目。
1.文中反复强调“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试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指出“自信其实是早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失掉了”,“有过‘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试分析“他信力”和“自欺力”的具体意义和文中对应的句子。
他信力:__________________
自欺力: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提到“一条新生路”,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两首诗,谈谈你的发现和感悟。
江南春 贾生
杜牧 李商隐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探究
10月13日下午5时26分,佛山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位两岁女童小悦悦在五金城内一条小巷玩耍,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型货车碾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后的7分钟,相继18人从血肉模糊的小女孩身边走过,却无一人伸出援手,而路边的店铺也没有人走出来看一眼。最后是一位收垃圾的阿姨,将小悦悦搬到了路边。小悦悦被送往医院后,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还是离开了人世。
1.小悦悦的离去让我们唏 ( http: / / www.21cnjy.com )嘘不已,但18位路人的见死不救更让我们感慨无限,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弱点。请写下你对这种见死不救行为的看法。
2.小悦悦离去了,逝去的生命拷问着人们的良心和道德。请你用一句话表达对社会关爱、人间温情的呼唤。
参考答案
一.1.立论 驳论 驳论点 驳论据 驳论证 驳论 疑问 引起国人思考,强调国人没有失去自信
2.引出下文对敌论的驳斥 总结上文,同时引出文章的论点 承上启下
3.“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念了” 讽刺否定
二.1.强调“是事实”,是“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由此推出的论点却是荒唐的。从摆出的事实可以看出作者将揭露的矛盾直指国民党反动政府。这就为后文的批驳树立了靶子。
2.“他信力”指相信其他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物所具有的力量,文中的“夸地大物博”是信物也,“希望着国联”是信“国联”;“自欺力”是自己欺骗自己的力量即不正确视现实。文中的“一味求神拜佛”,“玄虚起来”,“麻醉自己”是自欺。
3.作者故意提出“新生路”,是因为这种可能性不存在,这样说是为了反衬事物——“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的死路。尖锐泼辣的语言中饱含嘲讽。
4.两首诗包含了对统治者把希望寄托在神灵上的讽刺,与本文的“自欺力”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昏庸腐败。
三.1.示例:小悦悦的离去,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碾压她的两个肇事司机有关,与18个熟视无睹的路人有关。他们的见死不救显示出了冷漠、麻木的人性弱点。在这件令人悲愤的事件中,折射出的不仅是巨大社会危机,同时还有令人担忧的人性危机。
2.示例:面对不幸的惨状,请暂且放下明哲保身的自私,伸出关爱的双手,给弱者一次有力的扶持,挽救一个神圣的生命!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问题训练单
基础达标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玄虚(xū) 诓骗(kuànɡ) 脊梁(jǐ)
B.渺茫(miǎo) 省悟(xǐn) 脂粉(zhī)
C.笼罩(lǒnɡ) 抹杀(mǒ) 宰相(xiànɡ)
D.慨叹(kǎi) 玄虚(xuàn) 筋骨(ɡù)
2.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抹杀
B.悲观论调 求神拜拂 脂粉
C.前扑后继 埋头苦干 渺茫
D.舍身求法 自欺欺人 炫虚
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一味地信地、信物、信外在玄虚的人)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无法捉摸,飘忽不定)
4.下列各句中“中国人”的含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C.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自信力”。
D.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国人的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
5.“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句中的“脂粉”的修辞方法和含义是( )。
A.借代,指为国民党反动派涂脂粉的人。
B.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C.借代,指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宣传。
D.借喻,比喻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
二.阅读理解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 ( http: / / www.21cnjy.com )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以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6.选文批驳了哪些错误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自欺力”“自信力”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画线语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实践
请你以“自信与自卑”为题,写一篇驳论文, 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C 2.A 3.C
4.A【点拨】A项中指全体中国人,BCD项中指国民党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
5.D
二.6.分别批驳了国民党反动派相信国联,求神拜佛的行为。
7.自欺力:指欺骗自己、国民党明知道神佛的保 ( http: / / www.21cnjy.com )佑解救不了国土沦陷的危机,还装腔作势,愚弄百姓、他信力:指国民党相信国联,把解决战事的困扰问题寄希望于国联的和平调解。
8.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9.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解从古至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塑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等。
三.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篇极具现实意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驳论文,它聚焦当时的热点问题,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篇杂文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在斗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了信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驳论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难点突破】
1.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驳论方法。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课时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
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 ( http: / / www.21cnjy.com )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出示文题《谈读书》)
二.介绍写作背景。
“九·一八”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 ( http: / / www.21cnjy.com )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深入华北。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观点,鲁迅先生特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三.积累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慨(kǎi)叹 省(xǐng)悟 诳(kuāng)骗
诬(wū)蔑 脂(zhī)粉 脊( jǐ )梁
抹(mǒ)杀 抹(mā)布 拐弯抹(mò)角
前仆(pū)后继 状元宰(zǎi)相 搽(chá)
2.理解词义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势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诳骗:说谎话骗人。
诬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名誉。
生路:文中指维持生活或生存的途径。
家谱:家族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事。
怀右伤今:怀念古代的社会,哀叹现实的社会,用以表示那种悲观厌世,到退还右的思想情绪。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说话。
埋头苦干:专心地下苦功夫做事。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应用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四.诵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思考文章的论证层次。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批驳敌论。
第一个层次(3—5自然段)驳论敌论论证;
第二个层次(6—8自然段)驳敌论论
第三部分(9自然段):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五.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阅读第1、2段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论论点 什么论据 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不久就不再自夸了;现在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其中“只希望着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古伤今”等句最富于讽刺意味,揭露了国民党政府面对日本侵略“只会哀求国联”,采取坚决不抵抗政策的卖国投降的本质。
2.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原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着前后照应的关系。
阅读文章3~5段。
3.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明确】因为谬论论据都是被作者给予 ( http: / / www.21cnjy.com )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 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着重分析了课文的逐层推进的论证层次,找出了谬论论据和论点及驳斥方式。
七.布置作业
继续阅渎课文,找出作者的正面观点。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指名朗读6~8段,思考问题。
1.文章在批驳对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什么样的观点
【明确】文章6~8段间接驳斥了对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论证,即谬论论据上所说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是不能代表当时广大人民利益的国民党官僚和所谓的“社会名流”。他们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人,他们是中国的败类。而真正的中国人在国难’当头时,应是“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我国自古以来就不泛这样的人,他们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赴后继的战斗。”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正确的观点:“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2.作者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明确】“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 ( http: / / www.21cnjy.com )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3.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人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 ( http: / / www.21cnjy.com )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文章最后再次强调了上段所立的观点。
4. 哪些人是“中国的脊梁” 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
【明确】一种是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创造发明家。如毕升、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而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关汉卿等。一种是历尽艰辛,奋不顾身,探求佛教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用比喻形象地对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的高度评价。
二.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直接批驳与间接批驳相结合,又破有利。
(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事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据只是一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的总和,不能一概而论,加于全体,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鲁迅从驳斥对方论证入手,又“驳”又立,二者紧密结合,直接批驳部分。就对方的事实论据加以剖析,从而揭露悲观论者早就失掉了自信力,是由“他信”走向“自欺”。正面立论也是间接批驳,摆出从古以来和现在的事实,证明“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批驳了对方的谬论,鼓舞了中华民族自信心。)
2.尖锐泼辣,富有战斗性的语言风格。
三.巩固检测,拓展提升
1.引领学生一起诵读《相信自己》
有多少次挥汗如雨,伤痛会填满记忆,只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始终相信,去拼搏才能胜利。总是在鼓舞自已,要成功就要努力,热血在心中沸腾,巨人在东方升起。相信自己,你将羸得胜利,创造奇迹。相信自己,梦想在你手中,这是你的天地。相信自己,你将超越极限,超越自己。相信自己,当这一切过去,你们将是第一。
2.创设情境,安排写作训练
读罢此文,我们深感到鲁迅先生的爱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热情, 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没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1世纪……今天离鲁迅先生书写此文已经70余年,假使你站在当今社会历史的高度,用具体事例来证明中国的自信力,你将选取哪几个事例?请用充满自信和赞扬的笔触,把它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丁“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板书设计】
┏不夸“地大物博”┓
(1)揭示缪误┃不信“国际联盟”┃ 失去自信力(错误论点)
(1─2)┗一味“求神拜佛”┛
┏不夸“地大物博”┓
(2)直接反驳┃不信“国际联盟”┃ 失去“他信力”
(3─5)┗一味“求神拜佛”┛─发展“自欺力
┏古代┏埋头苦干,拼命硬干┓
(3)间接反驳┃ ┗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光照后人┓绝
┃现在┏有确信,不自欺 ┓ ┃大多
┗ ┗前仆后继,被抹杀┛ 不为人知 ┛数
正面立论:中国有并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对方错误:以偏概全。
【教学反思】
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学生的预读兴趣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因此激情导入非常关键,对于学生认识理解背景也起着重要作用,自主学习的几个问题,对一般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一边让学生自主思考,一边给予引导,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课思路。合作学习的环节,朗读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作用来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鲁迅先生的感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问题导读单
【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篇极具现实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义的驳论文,它聚焦当时的热点问题,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篇杂文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在斗争中英勇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了信心。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驳论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重难点突破】
1.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驳论方法。
2.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学海导航:
1.理清文章的思路,学习文章的驳论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了解作者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__________(体裁),作者是_____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________。
三.完成练习
1.给下列词中加点的字注音。
慨叹( ) 省悟( )
家谱( ) 搽脂抹粉( )( )
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miǎo茫( ) jī梁( ) kuāng骗( ) wū蔑(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内给下列语段加上标点符号。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四.拓展阅读
《“友邦惊诧”论》 《论雷峰塔的倒掉》
参考答案
1.kǎi xǐng pǔ chá mǒ
2.渺 脊 诓 诬
3.(1)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2)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3)不值得当作凭据。
4.:“”,;;——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