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问题生成单
一.整体感知
1.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同意哪一种?还有不同观点吗?试作说明。
(1)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2)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3)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4)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对杨修被杀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感悟文本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1.杨修建议工匠门改造好园门后,曹操原本大喜,后知是杨修之意后,为何”心甚忌之”?
2.曹操自称”梦中好杀人”是确有其事,还是另有原因?
3.试探两个儿子的才干,曹操出了怎样的”一题”?由此可见曹操有着怎样的个性?
4.曹操何时有了”杀修之心” 为什么
三.拓展运用
提起小说,你一定不陌生。那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过深刻的印象。请依据要求完成下面的练习。
1.根据诗句判断人物(均出自我国四大古典名著)。
①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眼睛亮似灯。
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
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
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 )
②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
2.我国古典名著中有许多足智多谋的人物形象,请写出其中一位及相关故事名称。(示例中所给人物不可再用)
示例:书名:《三国演义》 人物:诸葛亮 故事:草船借箭
书名:
人物:
故事:
3.根据下面画线句子的特点,再仿写两个句子。
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使我们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充实我们的生活。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领略到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 ; , 。
参考答案
一.1.这四条原因,以第四条的说法较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面且符合小说的叙述,以第二条的说法较为简单、片面,不可取。第一条是直接原因,第三条是次要原因。所以第四条更有说服力。(如果同意第一条、第三条的分析,强调这两方面的原因的重要性,也不为错。)
2.【示例】杨修之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恃才放旷的性格,我认为,一个人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正常人的心理,这需要从小培养。
二.1.因为他发现杨修能猜中自己的心思,而曹操本就老奸巨滑,处处防备别人,因而“甚忌之”。
2.不是,只是因为他不信任别人,生怕别人加害于他,不喜欢别人在他入睡时靠他太近而编的一个借口。
3.看哪一个儿子有魄力将门吏杀了出城去。表现出曹操的心狠手辣,为了试探儿子的才干,竟不惜以他人的性命为代价。
4.发现杨修为曹植准备了“答教十余条”后,因为杨修已介入了曹操二子争做太子的政治斗争之中,这是曹操所忌讳且不允许的
三.1.①沙悟净(沙僧或沙和尚)②贾宝玉
2.【示例】《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3.【示例】读《西游记》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能学到孙悟空的嫉恶如仇;读《红楼梦》,我们能体会到封建社会大家庭衰落的必然性;读《格列佛游记》,我们了解了当时英国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罪恶;读《童年》,我们体会到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读《水浒》,我们感受到什么是义薄云天。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重难点突破】
1.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时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演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趣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的历史 ( http: / / www.21cnjy.com )画卷,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出示文题《杨修之死》)
二.简介作者及《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他广泛搜集相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创作了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全书共120回。《三国演义》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汉末至晋统一的一百年间历史,描述了统治集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政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 ( http: / / www.21cnjy.com )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三.积累字词。
鸡肋(lèi) 沉吟(yín) 庖启(páo) 夏侯惇(dūn) 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 酥(sū) 簏(lù) 伺(sì) 谮(zèn) 曹丕(pī)
邺城(yè) 麾军(huī) 高阜(fù) 绰刀(chāo)
四.通读课文,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五.课堂小结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短,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却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情节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刻画了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它也仅仅只是《三国演义》这部巨著的一个章节,冰山之一角,可见,《三国演义》这部书有多么精彩,需要我们大家在业余时间去慢慢品读、慢慢感悟。
第二课时
一.通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杨修因为什么事被杀?看看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怎样的心理反应?(指名概括)
事件 曹操的反应
改造花园大门 心甚忌之
分食塞北酥饼 心恶之
点破“梦中杀人” 闻而愈恶之
告发曹丕之事 愈恶之
教曹植斩门吏 大怒
为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提问: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鸡肋事件”仅仅是杨修被斩导火线,而其它六件事早已为杨修做了铺垫,正如文中所说“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提问:这六件发生在曹杨之间的矛盾故事采用的是什么顺序呢?
按曹操对杨修的忌恨程度为序。即曹操从“心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愈恶之”--“亦不喜植”--“有杀修之心”,
可以说是层层加深,最后导致杀死了杨修。这就是杨修之死的全过程。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要求:①跳读课文,抓关键词;②品析关键词;③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 ( http: / / www.21cnjy.com )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三.辩论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
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 ( http: / / www.21cnjy.com )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四.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
课文无论是对杨志精明、谨慎、蛮横的性格 ( http: / / www.21cnjy.com )特征的刻画,还是对晁盖等七人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应战的群体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故事情节中,通过他们的语言和行动来展现的。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特色,这与重视心理描写的现代小说有很大不同。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从最初重故事叙述,轻视人物描写,到后来人物和故事并重,这是一个重大进步,《水浒》是这方面的代表。《水浒》里,每一个英雄逼上梁山的过程,都有生动曲折的故事,而这情节又恰恰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不同的情节安排又与不同的性格刻画相适应。“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一心希望凭借浑身本领“博个封妻荫子”,所以一抓到机会就想拼命表现,于是就有点急功近利,再加上暴躁的性格,终于导致自己与众军士矛盾的激化,饶是精明能干,却也不由自己,最终不免失败。而集中笔墨描写杨志的精明,不仅增加了这个人物身上的悲剧色彩,同时也反衬了吴用等人的智慧。
五.拓展迁移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在为人处世方面有何启发?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明确:做人要谦逊,不可恃才放旷更不可狂妄自大。
做人要心胸宽广,不可嫉贤妒能,更不可阴险歹毒。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风。 ——诸葛亮
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 列夫托尔斯
课内作业:如果要你对杨修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杨修,我要对你说……
如果要你对曹操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曹操,我要对你说……
六.课堂小结
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改建园门(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酥饼(虽喜笑,)心恶之
点破梦中杀人 愈恶之
告发曹丕的阴谋 愈恶之
教曹植斩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为曹植作“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
杨修的形象:才思敏捷、恃才放旷、不拘礼俗
曹操的形象:心胸狭隘、城府很深
表里不一 虚伪狡诈
残忍歹毒 深谋远虑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 ( http: / / www.21cnjy.com )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但许多学生对三国的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让学生讲三国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讨论很积极,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问题。他们的见解与看法都有独到之处。拓展部分学生进行自由创作,不少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表现了敏锐的见解,文笔也很好。《杨修之死》问题训练单
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庖官( ) (2)食讫( ) (3)佯惊( )
(4)伺查( ) (5)谮害( ) (6)诈败( )
(7)麾军( ) (8)绰刀( )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适庖官进鸡汤( ) (2)数犯曹操之忌( )
(3)人皆不晓其意( ) (4)丕如其意( )
(5)植然其言( ) (6)但曹有问( )
3.翻译下列语句。
(1)(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3)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 ( http: / / www.21cnjy.com )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账,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装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 ( http: / / www.21cnjy.com )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人!”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4.文段开头的两个“欲”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心理?下文哪一句与之相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和第三段的两个“大惊”对表达中心,刻画人物有何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品味“急回帐召惇问其故”和“操唤杨修问之”中“召”“唤”二词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期。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重视人才,善于笼络一般有才名的文人,所以许多文人都为他效劳,使他赢得“唯才是举”的美名。但孔融、祢衡、杨修三人在当时都是极负盛名的才子,但孔融、杨修二人被曹操先后杀掉;对祢衡,碍于他的文名,不敢杀,借刘表之手把他杀掉了。三人都是不肯阿谀曹操终被断送性命。试对“唯才是举”和诛杀三人的矛盾略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实践
请你以“性格决定命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1)páo(2)qì(3)yáng(4)sì(5)zèn(6)zhà(7)huī(8)chāo
2.(1)恰好 (2)屡次 (3)知晓,明白 (4)按照 (5)认为……是对的 (6)只要
3.(1)曹操假装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贴身侍卫?”(2)丞相不是在梦中,您(被杀的人)才是在梦中呀!(3)只要曹操有问题,曹植就按照条文的内容回答他。
二.4.反映了他处于进退维谷时的矛盾心情。下文的“心乱,不能稳睡”与之相呼应。
5.“大惊”是因为杨修叫军士收 ( http: / / www.21cnjy.com )拾行装这种擅自动行,是属于“惑乱军心”,违反军纪的行为。而杨修明知是军纪所不容却仍无所故忌,就更突出其恃才放旷的性格。
6.“召”字表明夏侯悖和曹操之间的关系亲密,而“唤”虽也有叫来的意思,但这个词表明杨修不如夏侯惇受曹操重用,不属于核心集团。
7.由材料可知,曹操所举之才是要忠诚于他的而那些不想依附于自己的,就想办法除掉。例如:徐庶被他从刘备那里骗过来等等。
三.略《杨修之死》问题导读单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重难点突破】
1.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时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三国演义》。
【学习过程】
一.学海导航:
1.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3.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二.认识作者
《杨修之死》节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名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小说家。
三.完成练习
1.对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②欲要进兵/适庖官进鸡汤
③故先收拾行装/操问其故
④欲立植为世子/立斩之
A.①相同,②③④不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③相同,④不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2.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睡不踏实,于是手里提了一把钢斧,围绕着营寨,暗暗地巡逻。
B.(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曹操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
C.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随即将杨修的尸体收回进行厚葬,并且下令回朝。
D.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丞相不是在梦中,您(被杀的人)才是在梦中呀!
3.仿照示例,写出含有加点字及意义的成语。
例:修以鸡肋之意对 对答如流
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
⑵急回帐召惇问其故( )
⑶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
⑷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
4.阅读下列一段文字,分析曹操的性格。
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众官告免。操乃叱退夏侯惇,下令来日进兵。……操带伤归寨:原来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却门牙两个,急令医士调治。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三国人物略评》 《三国志·曹操传》
参考答案
D2.B3.(1)知己知彼(2)无缘无故(3)恃才傲物(4)归心似箭。
4.揭露曹操的虚伪、奸诈。曹 ( http: / / www.21cnjy.com )操肯定不会杀他的爱将夏侯惇,但也要装装样子,以遮盖众人耳目,表示自己能公平地处理这件事。下令“厚葬”杨修,则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