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乐东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海南省乐东县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03 10:59:27

文档简介

乐东县2024-2025学年度2月高三联考
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2
3
7
9
10
答案
C
D
D
C
D
D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B
B
A(1分):B(0分)
A(3分):B(0分)
C(1分):D(3分)
C(1分):D(1分)
二、非选择题
16.(13分)
(1)(8分)史料类型:文献史料:第一手史料(2分,答出1点即可)
社会现象:唐代藩镇对于边防作用重大,节度使权力较大:中央与藩镇关系复杂:民族关系
交融与对抗并存: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6分,答出3点即可)
(2)(5分)史料价值: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对研究唐朝民族关系
和民族交往具有重要意义:对研究唐朝藩镇与中央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幽州政治和
经济战略地位的重要史料;具有一定主观性,需对其史料价值进行甄别,并与其他史料相互
印证。(5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15分)
(1)特点:实效性强(即时性):密切关注现实(纪实性、写实性):带有新闻报道性质:
政治倾向明显。(3分)
原因:晚晴内忧外患、政局动荡:近代印刷术和报业的发展:思想解放推动国民意识增强(答
出:“知识分子参政意识增强”或“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亦可):教育水平的提高(或
阅读群体的扩大)。(可从政局、行业技术、思想觉悟、教育等4个角度作答,从某一角度作
答最多2分,任意三个角度6分)。
(2)评价:进步性:体现了作家对于时代的敏锐感知和积极参与;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社
会责任和政治觉悟,推动社会变革:满足了民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具有启蒙价值:为传统
文学注入了新活力,探索了文学表现的新路径。(任意2点4分)
局限性:限于个人视角和政治立场的影响,可能存在偏见,需读者运用批判性思维辨
别。(2分)
18.(15分)
(1)变化:①阅兵式和群众游行规模有所缩减:②纪念活动日益规范化,形成惯例:③参
加国家和地区增加:④苏联不再派代表出席:⑤纪念形式日益多元化:⑥日益强调国家成就。
(4分,1点1分)
原因:①新中国人民政权逐渐得到巩固:②中共的正确领导:③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等社会
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中国
国际地位的提高:⑥中苏关系恶化。(6分,1点2分,要写出核心史实)乐东县 2024—2025 学年度 2 月高三联考
历 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 5 页。考试时间:90 分钟,试
卷分值:100 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在试卷、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本人的班级、姓名和考号。
2.选择题的答案,请使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
涂其他答案标号。
3.非选择题的答题,请使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指定的区域书写答案,在题号指定答题区域以外以及
草稿纸、试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交回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分为单项选择题Ⅰ和单项选择题Ⅱ
两部分。
单项选择题Ⅰ:1~13 题,每题 3 分,共 39 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表 1 反映出当时中国( )
表 1
遗址 时间 遗址特征
北京东胡林遗址 距今约 10000 年 出土了栽培的粟和黍
安徽凌家滩遗址 距今约 6000 年 发现了大型的都邑、宫殿和墓葬
辽宁牛河梁遗址 距今约 5300 年 出土了祭坛、神庙、玉器等礼制用品
A. 文明要素渐次呈现 B. 社会分工高度细化
C. 神权王权开始结合 D. 多元一体格局出现
2. 据研究,战国时期,六国之人把秦称为“虎狼之国”或“虎狼”,如苏秦、游腾、屈原等,至秦末及西
汉时亦然。相反,六国合纵称为“纵亲”,背弃了合纵关系被称为“负亲”。这些称谓主要反映出( )
A. 东方六国地区严格遵守宗法制 B. 秦国儒家文化相对落后
C. 六国与秦在文化心理上的对立 D. 秦国商鞅变法存在不足
3. 《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
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
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
A. 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 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 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 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4. 武则天主持修定《姓氏录》,其基本标准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书成之后,“缙绅士大夫多
耻被甄叙,皆号此书为勋格”。这说明( )
A. 武则天执政遭遇普遍抵制 B. 门阀世家与皇权分庭抗礼
C. 统治基础扩大的趋势明显 D. 士族的衰微并非一蹴而就
5. 宋初,在与蕃部进行马匹交易时,“官取良而弃弩(劣),禁其私市”。之后调整为委派专门的官员“谨
视马之良驽,驽即印识之,许民私市焉”。上述政策调整说明
A. 官府倡导商品经济发展 B. 民间交易日益趋于繁荣
C. 边境贸易涉及国家利益 D. 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保护
高三历史试题第1页,共5页
6. 明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借皇帝名义下令免刘朝、田诏死,内阁大学士刘一燝执奏: “诏等议诛久,无
可雪,疏直下部,前无此制”,结果“帝不得己,下其疏于阁”。一燝复言: “此疏外不由通政司,内不
由会极门,例不当拟旨,谨封还原疏。”魏忠贤一时也无可奈何。材料表明当时( )
A. 内阁成员清廉公正严明 B. 专制集权遭到了严重削弱
C. 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复杂 D. 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7. 明清时期,地方市镇由宋代的草市逐渐演变为完整的商业市镇,而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
为相对固定的“乡脚”,形成城乡互补的商业格局。这主要反映了( )
A. 城市职能格局的演变 B. 市镇空间的相对独立
C. 政府放松商业的控制 D.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8. 明末清初以来,“伶人士人化”倾向显著。当时家庭戏班繁盛,士人不仅参与戏曲编排,甚至“下海串戏”,
部分士人更是被迫“以曲谋生”。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 君主专制的加强 B. 儒家思想的影响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社会阶层的流动
9. 《申报》对 1873 年发生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进行了连续报道,在案件审理的 3 年中,发表新闻和评论多达
60 余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在慈禧太后的干预下冤案得以平反。由此可见( )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舆论发挥了应有的社会功能
C. 民众基本权利得到保障 D. 政府助力司法改革顺利进行
10. 在传统中国,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在组织结构上都以宗法关系统领,也就是“家国同构”的格局。反洋
教运动在世纪之交的“庚子国变”期间达到巅峰,乡民的思维和行动在千年变局中进行了由“保家”到
“卫国”的转变。这一变化( )
A. 奠定了维新变法的群众基础 B. 阻止了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C. 标志近代民族国家正式形成 D. 反映了民众国家意识有所觉醒
11. 表 2 是 1933 年山东地区华商和日商火柴厂主要指标统计,这说明当时山东地区民族工业( )
表 2
家数 资本(元) 工人 产量(箱)
华厂 27 1929400 5121 254590
日厂 4 1005000 855 84800
A. 发展极为迅猛 B. 面临列强打击 C. 产品销量不广 D. 轻工业成就大
12. 1956 年,中国推广了一种可以批量建设的住宅基本模式集体宿舍(图 1),由开向长走道的单元房间组成,
共用卫生间、盥洗和烹饪设施。这一模式( )
图 1
A. 反映了“多快好省”的建设路线 B. 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的需要
C. 传承了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式样 D. 吻合了恢复国民经济的诉求
13. 表 3 为改革开放以来因不同原因省际迁移人口比例表(%)。据此可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关键原因是( )
高三历史试题第2页,共5页
表 3
时间(年) 工作 调动 分配 录用 务工 经商 学习 培训 投亲 靠友 拆迁 搬家 退休 退职 随迁 家属 婚姻 迁入 其他
1982—1987 19.89 5.26 8.57 9.02 13.35 — 2.54 18.68 15.54 6.15
1985—1990 15.06 4.53 29.46 8.38 10.39 — 1.48 10.86 13.66 6.18
1995—2000 2.67 1.55 64.75 6.30 5.02 0.79 — 9.25 5.48 4.18
A. 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 B.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C. 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D. 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单项选择题Ⅱ:14~15 题,每题 3 分,共 6 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 3 分,有两个
选项各为 1 分,错误项为 0 分 。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
14. 唐代龙门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在武则天支持下修建。大卢舍那佛雄居该龛群像中高屋建瓴的统率地位,
佛像体态端庄典雅,目光文静含蓄,宛如一位正襟危坐的圣母。此后,龙门唐窟中女性化的菩萨造像日渐
增加,造像服饰虽然多依域外旧轨,但充分发挥了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线条造型的特长。这反映了唐代( )
A. 佛教服务于政治 B. 民族交往的盛况 C. 佛教艺术世俗化 D. 石窟造像民族化
15. 图 2 为近代天津年画《五路财神叫门开》,上方题“五路财神叫门开,各处送宝一起来,合家大小欣欢
喜,俱到门前迎接财”,画面中红财神端坐在敞篷汽车上,来到天津城,前面有童子挑着一筐元宝走向聚
宝盆。该年画可用于佐证( )
图 2
A. 中西合璧的社会风貌 B. 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C. 新式交通的普遍推广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三历史试题第3页,共5页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 55 分,16 题 13 分,17 题 15 分,18 题 15 分,19 题 12 分。书写答案时要 求字迹工整,卷面规范整洁。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
材料
表 4 唐代幽州墓志
墓主人 身份 墓志部分内容
王府君 幽州节度经略军 兵曹参军 “后充沽河大使数年,课利益增,军府是赖”
“王师问罪於常山,公率先蹈厉,累上功捷,引义慷慨,赋诗以献……
刘济 幽州卢龙节度使 师次瀛洲,既围乐寿,又遣支兵……盖所以宣威制胜於可必也。天子锡
以宝劒金甲彤弓卢矢(多次承担抗击北方入侵之责)”
张建章 幽州卢龙节度使 “公讳建章,字会主……朱衣使行(出使渤海国,靺羯粟末部)……又 著《渤海记》,备尽岛夷风俗”
论博言 吐蕃人 “聘东垣回,喝疾于路,迄秋分永逝于蓟城……夫人,防御军使检校太 府卿兼御史中丞中山刘騽长女”
——摘编自蒋爱花《身份、记忆、变迁:从墓志看隋唐时期的幽州》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表 4 中的“墓志铭文”属于哪类史料?通过这些“墓志铭文”,你能
了解到唐朝哪些社会现象?(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唐代幽州墓志的史料价值。(5 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小说家们深知“时间就是新闻价值”,所以当梁启超在日本东京组织“政闻社”鼓吹君主立宪、反对
革命,并在海外华侨中进行活动时,黄小配即在 1908 年日本东京出版《大马扁》,把康有为写成“招摇海
外”的“棍骗”,一个大言欺世的“伪圣人”,就是一部直接打击保皇派的小说。1911 年 4 月 27 日广州武
装起义开始后,黄小配亲历其事,事后搜集料,写成“近事小说”《五日风声》,从 5 月起在广州《南越报》
连载。这部长达三万余言的作品、翔实记载了起义准备、战斗经过,以至黄花岗收葬烈士的基本情况。有
的小说特别注意把具体时间表明的非常清楚,仿佛写新闻一样。
——李南《晚清报刊小说的新闻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小说《人马扁》、《五日风声》的共同特点,并简析其成因。(9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晚请报刊小说的新闻化"现象。(6 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
1949—1950 年,中央发文,确定每年的 10 月 1 日为国庆节,在首都及各大行政区中心城市举行阅兵式
和群众游行,其他重要城市举行群众游行,并对国庆纪念活动的内容、庆祝方式进行了具体安排。
1950 年,第一次国庆典礼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群众一道观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
群众游行。各大城市也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此后,阅兵、群众游行成为国庆活动的主要内容。
1951 年,来自苏联、东欧国家及部分西方国家的三百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文化部确定中华人民
高三历史试题第4页,共5页
共和国国歌、《歌唱祖国》等为国庆节主要演唱歌曲。
1953 年,中央决定,国庆期间地方不再举行阅兵式,只进行群众游行。
1959 年,中央发文,明确了当年的国庆口号和宣传重点。相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介绍新中国成立 10 年
来主要成就的中外文图书、纪念画册。
1960 年,中央对国庆纪念活动进一步规范,取消阅兵式,群众游行与之前保持相近规模。此后,基本
形成“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逢大庆举行阅兵”的惯例。
1965 年,来自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两千余名外宾出席了国庆庆典,苏联政府没有派代表团参加。
——摘编自张泽宇、岳思琪《1944—1965 年国庆纪念活动述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1949—1965 年国庆纪念活动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1949—1965 年国庆纪念活动的意义。(5 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学者认为,以语言、农业、国家、科学四种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新增重大变量为依据,可将截至目前的
人类历史演进分为四个时代(如图所示)。后一个时代都叠加在前一个时代基础之上,每一个时代都在发挥
着深层的影响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选取某个时代并围绕其深层影响力,拟定论题,进行阐释。(要求:
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高三历史试题第5页,共5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