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把握高考 精致备考
——2025语文备考策略
一、把握高考 明晰考情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20年7月10日于《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的《打赢疫情防控和高考命题攻坚战,筑强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推进高考改革纵深发展——2020年全国高考命题评析》一文中,将这种新题型命名为“信息类阅读”:“语文科创新考查理念,聚焦信息时代学生应具备的信息和媒介素养,改进阅读能力考查设计,将原来的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阅读调整为信息类阅读和文学类阅读,摆脱固化的文体类型限制,增强阅读对象的丰富性与包容度;同时,提高主观性试题比例,增加思考和作答的开放性与层次性。”
(一)论述类、实用类合并为信息类
1.摆脱固化文体类型
(1)更侧重非连续性文本考查论述类:
24新课标I 、II卷,23新课标II卷,22新高考I、II,21新高考I,20新高考I
(2)连续性文本:
政论文: 24新课标I卷毛泽东《论持久战》
调查报告:23新课标I卷(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
论述类:21新高考II卷(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科普:20新高考II卷(摘编自埃德 扬《我包罗万象》)
组合多样可能:
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科普、新闻、调查报告、访谈、传记、图表等
老高考:论述类(连续性文本)、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23连续科普文)
新高考:以非连续性文本(更侧重)、连续性文本考查
主观题:新高考2道,老高考1道
(愈加重视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整合、评价、迁移、运用等能力的考核)
2.提高主观性试题比例
3.新高考题型多样,不固化
老高考 题号 一般考查
论述类 1(客,3)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客,3) 对文本论证知识的考查
3(客,3) 偏重于依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
实用类 1(客,3) 重点是对局部内容的理解
2(客,3) 考查对材料的整体概括分析能力
3(主,6) 要求从具体的角度对所指定的材料范围作概括说明
(23全国乙卷)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仰头可以看到星星的光芒,而低下头只能看见柏油路和自己的脚指头,作者借此阐释了本文的核心观点“我们对脚下的世界所知甚少”。
B.为了说明地下世界的神秘性,第二段列举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网络、重庆的洞穴网络以及意大利北部的地下石室三个例证。
C.下面的说法体现了第三段的中心论点:说起地下世界,恐惧和厌恶是人们的惯常反应,它总是与恐怖、黑暗等词语联系在一起。
D.考古学家波拉·佩图尔斯多蒂尔的言论,说明我们在人类世这个世代见证了全球范围的、令人恐惧的巨大变化这一事实。
注意:C项,文外论据与观点的关系。
(2024年新高考Ⅰ卷)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持久战》在分析抗战走势时,并未局限于中日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变化的宏观把握。
B. 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不可能速胜,必然要经历由劣势到平衡、由平衡到优势的持久战争过程。
C. “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指在承认军力和经济力差距的前提下,相信人力和人心才是胜利之本。
D. 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不只体现在判断抗战将会长久,更体现在对战争走向作出了全面科学的分析。
注意:B项,“落后大国”“先进小国”偷换概念。
(23新课标II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C.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
新高考:(1)客观题题型多样
a.选项对比阅读(群文阅读)
(23年新课标I卷)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
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
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
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
这里是文外材料,迁移运用
老高考以前一般不涉及文外材料,23年有涉及
b.文外材料 论证 文内观点
(22年新高考I卷)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韩愈《答刘正夫书》:“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
B.晚清洋务派人物冯桂芬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C.鲁迅《文化偏至论》:“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D.季羡林认为:“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关系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
这里文外材料还涉及对不同时代的文字理解翻译的能力,迁移运用
b.文外材料论证文内观点
(24年新课标I卷)3. 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 )
A. 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
B. 除东三省等地外,敌人实际只能占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
C. 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D. 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这里是文外材料,迁移运用
老高考以前一般不涉及文外材料,23年24年有涉及
b.文外材料 论证 文内观点
a.材料运用题
(22新高考I卷)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21新高考II卷)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中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分)
材料运用题:运用材料中的观点来解释或分析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领域的现象或事件。(迁移,灵活)
老高考一般无
新高考:(2)主观题题型多样
(24新课标I卷)4. 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24新课标I卷)5. 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论持久战》 例,指出要“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请根据材料谈谈《论持久战》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
(23新课标I卷)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23新课标II卷)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21新高考I卷)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21新高考II卷)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b.分析论证特点(思路、结构、方法)、语言题
(22新高考I卷)5.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21新高考I卷)5.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文本探究题:根据文意概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等
(信息类文本常考内容)
c.文本探究题
(20新高考I卷)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d.筛选整合、概括要点题型变式
(二)文学类多一道选择题
新高考: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老高考: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2新高考I)
7.关于文中江边人们谈论季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那位老人欣赏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洁,也称赞他以美好的行为感动了世人。
B.那位年轻人认为季札不顾百姓死活,只顾独善其身,逃避了济世的责任。
C.季札挂剑一事进一步说明了他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子胥赠剑做了铺垫。
D.季札的退耕田园,与下文渔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达出本文的隐逸主题。
特写部分内容理解,因文设题,把握文章的个性特征,高阶的阅读能力
(23新课标I)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个性化、开放性题目
新题型:文学短评
(23新课标I)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概括论据)
(22新高考II)概述吴刚的刚毅与木讷之处(概括人物品质)
(21新高考I)他这样说的目的(分析写作目的)
(23新课标II)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原因分析)
(三)新高考文言文多一道简答题(3分)
(四)新高考 教考衔接
23新课标Ⅰ卷
9. 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未来·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河流。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必修上学习任务“学写文学短评”)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八上】
B. 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选必上)
(23新课标Ⅰ卷)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23新课标Ⅱ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倡导也是一致的。
(必修上家乡文化生活的学习资源)
7.C.最后一段景物描写,同鲁迅《社戏》对归家途中的景物描写一样,都以自然之美衬托了散戏后人们的失落与惆怅。【八年级下】
D.沈从文这里写社戏,同他在《边城》中写端午节一样,都是通过对民俗的铺写描绘了存有世外桃源意味的乡土社会。【选必下】
11.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
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八年级下】
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必修上第七单元学习任务】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必修上】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七年级下】
23全国甲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
21.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不超过60个字。
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必修下】 一鼓作气【九下】
23全国乙卷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德贵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德贵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与老人的永不言败,都是他们坚韧执着性格的体现。【选必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指困窘、困厄,与《送东阳马生序》中“穷冬烈风”的“穷”意思相同。【九下】
B.出入,表示“大约”,与《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迁也”的“出入”意思不同。【八上】
17.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哦,香雪》必修上】
数量增加
有初中、小学
显性、隐性
22年高考
(五)注重情境设计
(1)23新课标II卷:小刚在他创作的历史小说《正气歌》中写道:文天祥月下独步于江边,眼前壮阔的景象使他不禁吟诵起前人的写景名句“ , ”。
(2)23新课标I卷:小刚临摹了一幅诸葛亮的画像,想在上面题两句诗,却一直没想好。汪老师认为不妨直接用古人成句,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
(3)23乙卷: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次,古诗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
“小刚很忙”
引导考生注重古代诗词的积累,并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加以运用
(默写)
课程标准(72篇)
(23新课标I卷)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________”,便遭遇了李陵之祸,因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所以“__________”。
(六)改革试验田 语言文字运用
四套卷形式和考点多样化,除传统的病句、成语、补写之外,还考查了评论、句式含义、表达效果等。
(1)语言文字运用I:
24年三套卷延续23年出题方式借喻+成语+病句+补写+不合逻辑
23乙卷11分3道题:多义词选择题+句式含义选择题+句子改写效果
23新课标I卷10分2道题:补写语句+病句
23新课标II卷7分2道题:填空2个成语+句子改写效果
(2)语言文字运用II:
23乙卷9分2道题:补写语句+语言简明
23新课标I卷10分3道题:叠词含义+标点表现力+词句含义
23新课标II卷13分3道题:多义词选择题+补写语句+病句
23甲卷“一拖五”:俗语选择题+病句+仿写+评论+成语讲解
22年主观题增加,客观题减少,有新题型,不固定I、II一定是几道题
21年四套卷都有3道客观题,成语、语病题都是选择题
(1)语言文字运用I:(21年都是3道)
22甲卷11分3道题:填空4个成语+语病主观题+引号客观题
22乙卷7分2道题:填空3个成语+主语“你”“我”表达效果主观题
22新高考I卷11分3道题:填空3个成语+长句改短句+两个修辞的表达效果
22新高考II卷7分2道题:填空3个成语+语病主观题
(2)语言文字运用II:(21年都是2道)
22甲卷9分2道题:补写语句+修辞客观题
22乙卷13分3道题:补写语句+词源分析+语病主观题
22新高考I卷9分2道题:“你”用法客观题+补写语句
22新高考II卷13分3道题:“他”表达效果+表达技巧+两个修辞的表达效果
总结:融合、创新是不变的主题
不拘泥于新老高考不同
四套卷一体化,不要新高考只做新高考习题,老高考只做老高考习题。
第二部分
备考策略
高考改革方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推动落实核心素养
创新情境任务,多设开放、灵活试题
丰富考察内容,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能力
备考策略
备考具体策略
备考总规划
计划先行教研保证
教考衔接夯实基础
题型突破提升能力
信息类文本
文学类文本
文言文
古诗
名篇名句默写
语言文字运用
写作
七大板块
三条规划
备考总规划
备考总规划——
一、教学计划与集体教研双保障
有备而来 计划先行
备考总规划——
二、备课过程 注重教考衔接
备考总规划——教考衔接
从关联教材数量、高考题与教材的关联可以看出,用考试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实现考试与教学同向而行,是近两年高考试题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但是目前主流的备考策略中在教考衔接中还存在几个问题,没做到紧跟高考风向,做到真正与高考对接。
关联教材数量
21年4套卷与教材关联:2处
24、23、22年4套卷与教材关联:高达十几处
备考总规划——教考衔接
怎么进行备考衔接?
在备考过程中,将教材知识与备考中的知识、方法等内容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在备考中回归教材,衔接教材!
怎么操作?
备考总规划——教考衔接
信息类
备考总规划——教考衔接
信息类
(【2024新课标Ⅰ卷】)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设问句和反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参考答案】 ①设问句在问答之间切中要害,驳斥了典型的错误论调,阐明了文章的主旨; ②以设问句和反问句层层推进,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 ③设问句和反问句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备考总规划——教考衔接
文言文
备考总规划——教考衔接
分析
1.教材引入考点,让学生有熟悉感,并且感觉所学的跟所考的能联系起来,教考是一体的,会有落地感
2.帮助学生在高三时回顾教材,扎实基础。比如:回顾课文的情节、人物等,文体知识(虚构作品、纪实作品、科普文)、人物描写方法(正、侧面描写),都是基础知识。
3.示范这种题型的答题方法(方向)
备考总规划——
三、笃行不怠 突破题型
备考总规划——题型突破
备考全面构建知识体系
各题型都复习(题型全覆盖)
通过高考研究,总结出 个题(类)型
147
备考总规划——题型突破
信息类文本阅读
学习任务1:信息筛选与文意理解
题型1:理解分析文本内容
题型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
题型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题型4:分析图表相关内容
学习任务2:文本信息的逻辑推断
类型1:推断前提是否有据
类型2: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类型3:推断结论是否合理
学习任务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
题型1:分析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题型2:分析行文思路
题型3:分析论证方法
题型4:分析论证结构
题型5:分析论证特点
学习任务4:文本信息概括与整合
题型1: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题型2:分析内容异同与侧重点
学习任务5:观点评价与迁移运用
题型1:评价观点与倾向
题型2:迁移运用类探究
微专项:特殊文体
文体1:科普文
文体2:人物访谈
文体3:人物传记
备考总规划——题型突破
小说阅读
学习任务1:速解综合选择题
学习任务2:分析小说情节
题型1:梳理小说情节
题型2:线索及其作用
题型3:分析情节作用
题型4:小说叙述特征
题型5:情节结构手法
学习任务3:赏析小说环境
题型1:概括环境特点
题型2:赏析环境描写手法
题型3:分析环境作用
学习任务4:把握小说形象
题型1:概括分析形象特点
题型2:鉴赏塑造形象手法
题型3:赏析不同形象作用
学习任务5:赏析小说语言
题型1:理解重要语句含意
题型2:品味小说语言艺术
学习任务6:探究文本意蕴
题型1:鉴赏小说文体特征
题型2:标题类探究
题型3:主旨类探究
备考总规划——题型突破
散文阅读
学习任务1:速解综合选择题
学习任务2:理清散文思路
题型1:分析行文思路
题型2:线索及其作用
题型3:分析句段作用
学习任务3:分析散文形象
题型1:概括散文形象的特点
题型2:分析散文形象的作用
学习任务4:深析词义句意,概括思想内容
题型1:理解重要词语含义
题型2:理解重要语句含意
题型3:局部分析概括
题型4:主旨分析概括
学习任务5:赏析技巧、语言
题型1:鉴赏表达技巧
题型2:鉴赏语言艺术
学习任务6:探究散文文本
题型1:标题类探究
题型2:意蕴类探究
多文本阅读
类型1:小说+纪实性文学作品
类型2:散文+小说
类型3:散文+评论
备考总规划——题型突破
文言文阅读
学习任务1:文言实词
类型1:通假字
类型2:一词多义
类型3:古今异义
类型4:偏义复词
类型5:词类活用
学习任务2:18个常见文言虚词
学习任务3:常见文言句式
类型1:判断句
类型2:被动句
类型3:省略句
类型4:倒装句
类型5:固定句式
学习任务4:文言断句题
学习任务5:文化常识、词语理解题
学习任务6:概括分析题
学习任务7:文言翻译题
学习任务8:文言简答题
题型1:概括情感态度和写作目的
题型2:概括文章内容
题型3:概括人、事特点
题型4:分析概括原因
题型5:鉴赏写作手法
备考总规划——题型突破
古代诗歌鉴赏
学习任务1:速解选择题
学习任务2: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题型1:鉴赏人物形象
题型2:鉴赏景物形象
题型3:鉴赏事物形象
学习任务3: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题型1:炼字
题型2:炼句
题型3:诗眼
题型4:语言风格
学习任务4: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题型1:修辞手法
题型2:表达方式
题型3:表现手法
题型4:结构技巧
学习任务5: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题型1:评价思想内容
题型2:评价观点态度
学习任务6:古代诗歌比较鉴赏
题型1:比较写作手法
题型2:比较意象内容
题型3:对比语言风格
题型4:对比思想感情及主旨
备考总规划——题型突破
词语
学习任务1:正确辨析并填写成语
学习任务2: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题型1:实词(含代词“你”“他”“我” 题型)
题型2:虚词
病句
学习任务1:辨析病句
类型1:语序不当
类型2:搭配不当
类型3:成分残缺或赘余
类型4:结构混乱
类型5:表意不明
类型6:不合逻辑
学习任务2:修改病句
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学习任务1:语言表达连贯
题型1:补写语句
题型2:句子复位
题型3:语句排序
题型4:串词衔接
学习任务2:语言表达得体
学习任务3: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学习任务4:图文转换
题型1:图(徽标、漫画、图片)文转换
题型2:表(表格、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文转换
题型3:流程图解说
备考总规划——题型突破
句式与修辞
学习任务1:仿用句式
题型1:自选话题(开放)式仿写
题型2:命题式仿写
题型3:嵌入式仿写
题型4:续写式仿写
题型5:组合式仿写
题型6:对联式仿写
学习任务2:变换句式
题型1:长短句变换
题型2:重组句子
题型3:整散句变换
题型4:语体变换
标点
学习任务1:点号
类型1: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
类型2:句末点号(句号、叹号、问号)
学习任务2:常考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
学习任务3:辨析修辞手法,赏析句子表达效果
题型1:辨析修辞手法
题型2: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扩展与压缩
学习任务1: 扩展语句
题型1:词语连缀式
题型2:句意丰富式
题型3:补写续写式
题型4:诗意素描式
题型5: 中心阐发式
学习任务2: 压缩语段
题型1:新闻压缩
题型2:下定义
题型3:提取关键词
题型4:概括语段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