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一文多练,解答传统题目
小说
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核心能力有:理解、概括、分析、赏析、探究、判断。但对其考查“万变不离其宗”,变化的是出题形式,不变的是考查重点和考查方向。提升理解能力需要从完善知识储备、优化阅读方法等角度考虑。二轮复习,依然要夯实小说常规要素的“不变”知识点,牢固掌握传统题型答法。
学前微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还在下,下到地上就不是液体的牛奶了,是凝冻的酸奶,是提炼出的酥油,是结块的奶酪,是粘连在一起的洞隙密布的奶皮,是溶解后的曲拉。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带着天上的芳香,不尽不绝地覆盖着草原,没有不白的地方,气度恢宏的冬天总是在告别的时段以最强劲的力量提醒人们牢牢记住它。父亲说:“记住啦,赶紧去吧,已经变成灾难啦。”这香喷喷的灾难,伴随着父亲的走家串户,很快变成了对生命的诅咒——漫长的冬天里体质很弱的牛羊开始死去。
父亲心痛地看着那些冻硬的牲畜说:“只要不是病死的,我都收。”但牧人是不要钱的,并不仅仅是因为沁多草原的许多牧人都认识父亲,更是出于习惯:牲畜的冻死意味着牧人的亏欠和悲痛,怜惜来自他们对生活的谨小慎微,来自对牛羊的尊重和依靠,怎么还能卖出去呢?牛羊跟人是一个样子的,一生都在施舍,施舍奶水,施舍皮毛,施舍血肉,原本是施舍给人的,如今因为牧人的照顾不周而冻死饿死啦,再去吃掉的话就连良心也没有啦。保持良心的办法就是把它们的尸体变成另一种施舍,施舍给狼和秃鹫,施舍给雪豹、猞猁、雪貂、狐狸等食肉动物,而食肉动物吃了这些施舍的牛羊,就不会再去吃别的小动物了。牧人们不知道父亲收去后是要运到城里卖钱的,还以为他行善行到了家,要把牛羊的尸体运送到动物密集的大山里。父亲明白牧人的心思,再也不说给钱了,也不说买卖了,好像他要背着牧人偷偷地卖掉。
云散了,雪霁了,风清日朗,没见过如此亮丽的天空,天上是照耀,地上也是照耀,金光和白光交融起来,组合成一种浅蓝色的坚硬的光芒弥漫而去。唯一需要的就是把绑起的头发散开,把盘起的头发放下来,耷拉在眼前,遮住强烈的日光和雪光。牧人们行动起来,按照父亲的吩咐,把冻死的牛羊用牦牛运到了可以通车的地方,然后便去放牧了。父亲骑着马回到县上,等了两天,便等来了去班玛县马可河乡出差的晋美和果果。如同父亲说的,班玛县的牧人知道钱的好处,养牛养羊就是为了出售。他们不虚此行,收了一车冻肉,就是路不好走,还费油,途中又没有加油站,要不是拦住过路的车,高价买一点,就回不来啦。父亲问:“成本算了没有?”晋美说:“算啦,班玛县的一车肉运到沁多县,能赚一千多,
运到西宁的话,差不多能赚三千。”父亲说:“不少啦。”晋美说:“人家一听是沁多县的,就说你们沁多县的草场比我们大,牛羊比我们多,肉是最肥最香的。怎么还跑到我们班玛县来买肉?”父亲说:“你说实话啦?”晋美说:“果果差点说实话,我挡住啦。”父亲说:“那就对啦,说了实话,人家会瞧不起沁多县的。牧人宁肯草原超载,也不愿意卖牛卖羊,这样的事,估计班玛县的人想不到。”晋美说:“对着呢,人家的销售渠道多,还都是直接和内地人打交道。”父亲说:“以后我们恐怕少不了往那里跑。”看着雪消了许多,父亲便要果果再辛苦一趟,立马跟他走。果果说:“我瞌睡死啦。”父亲说:“你慢点开,可以开一会儿睡一会儿。”果果拍着肚子说:“那得先加油,还得吃肚子,听见了没有,打雷的声音。”父亲说:“你快去加油,完了去拉面馆,我和晋美等你。”
一路上果果开一会儿睡一会儿,第二天中午才到达堆积着牛羊肉的地方。果果跳下车,惊喜地叫了一声:“这么多?”两个人装了满满一车,还剩下一半。父亲说:“再来一趟吧。”汽车启动之后,父亲指着远处的山脉说:“往那里开。”“干什么?”“你不是藏族人吗?”果果诧异地瞪了父亲一眼。父亲说:“牧人不吃冻死饿死的牛羊,连藏獒都不吃。”“我们可以运到西宁,吃肉的都是城里人。”“原本我也这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城里人当然可以吃,但我们不能卖,我们是买卖人,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要是我们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再说啦,要是卖掉的话,草原上狼豹的食物就少啦,
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啦。”果果说:“你一会儿是买卖人,一会儿又不是,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他们把车开上了一道平缓的山梁,朝两边的沟里扔了一些牛羊,又开上另一道山梁,又扔了一些。回来再拉剩下的,又向别的更远的山梁开去。狼跟着他们,秃鹫和黑鹰跟着他们,乌鸦跟着他们,后来又看到雪豹和猞猁跟着他们,再后来又看到漂亮的火狐狸和更加漂亮的雪狐狸跟着他们,连百灵鸟也跟着他们。(有删改)
一、内容理解题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断下雪的冬天已经带来了灾难,但作者却说“气度恢宏的冬天”“香
喷喷的灾难”,可见作者并非怨恨而是对自然有着虔诚的敬畏。
B.云散雪霁的景象中,地上照耀的是雪,和金光交融的白光也是雪,这种
天地光芒的组合中较为精准地呈现了雪光与天光辉映的明亮光彩。
C.父亲说沁多县的牧民宁愿草原超载也不愿意卖牛卖羊,并要果果跟他再
辛苦一趟,父亲可能受到牧民影响,心中已萌发了施舍牛羊的想法。
D.“什么时候‘沁多贸易’变成动物保护组织啦?”这里写出了果果对父
亲行为的不理解和强烈不满,同时也表现出了他性格执拗的特点。
√
“对父亲行为的不理解和强烈不满”“性格执拗”理解有误。结合原句的内容、语气及上下文可知,果果对父亲的行为是理解、打趣,并非强烈不满,也看不出他性格执拗。
二、艺术赏析题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雪,用牛奶、酸奶、酥油、奶酪、奶皮、曲拉等喻体形容白雪,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同时也勾勒出了雪域高原典型的生态环境特点。
B.小说人物形象在人物语言、行为中得到凸显:父亲不愿晋美和果果对
班玛县人说实话,但父亲最后并未卖掉收来的牛羊,使父亲的形象更
加立体、丰满。
C.小说在叙事的过程中多次穿插描写,既使表达方式多样,又使情节发
展有了更多延展的空间,舒缓了叙事节奏,有利于表达小说主题。
D.小说与沈从文的《边城》有颇多相似,如都描写了一处相对独立的地
域空间,都呈现了真实质朴的人性美,也都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
“也都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错。这篇小说没有悲剧感,体现的是人性之美。
(1)题型特点:选项基本按照文本的行文顺序依次设置。多数情况下是微观布点,设误点细小、隐蔽,是对一句话、一处描写、一个细节、一段话、一个情节分支所表达意思的理解;少数情况下是根据全文内容宏观布点。
内容分析题选项常常涉及人物言行、人物对话、句子理解、语段理解、性格概括、人物心理、次要人物、形象理解、形象感受、思想认识、人物评价、作品内涵等;
借题点拨
艺术特色赏析题选项大多涉及构思技巧、形象刻画、心理描写、情节设置、细节描写、插叙作用、语言特点、修辞手法、描写角度、象征手法、景物作用、对比效果、开篇写法、结尾效果、性格表现、线索作用、叙述方式等。
(2)答题步骤:浏览选项,切分内容,圈画关键词语;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点是否有依据;比对分析选项,确定答案。
三、分析情节作用
3.“原本我也这么想,现在又改变主意啦”,请根据原文分析父亲改变主意这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①父亲改变主意这一情节,承上启下,给予父亲思想上的变动,丰富了父亲的人物形象。
②父亲改变主意这一情节,升华了主旨,赞颂了父亲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牧民与父亲对自然生态的忧患意识。
③父亲改变主意这一情节使得行文波澜有致,避免平铺直叙。
首先观察某一情节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位置不同,在结构上的作用亦不同。然后落笔,具体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如: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得行文波澜有致等。最后分析小说内容上的作用:为塑造人物、表现主旨服务。
借题点拨
四、分析叙述视角
4.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父亲,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 ①“我”的视角是一种限知视角,使作品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
②“我”的视角是观察者和见证人视角,有一种感知事件的真实感。
③以“我”的视角观察父亲,使叙述充满情感。(“我”小的时候,是儿童视角,有好奇心,半知半懂,也使情节波澜有致,吸引读者。)
(1)答这类题,首先需要确定叙述视角大类,判断是限知视角还是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种视角切入的优点是自由灵活,叙述人不受时空的限制,纵横捭阖,运用自如,人物和事件可以自由表现;并能让读者对人物和事件有一个全面而具体的了解,最大限度地展示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传统的叙事作品多采用这种叙述方式,比如《水浒传》中“李逵想……”“宋江想……”,叙述者可以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袒露心声。
借题点拨
限知视角,又叫内视角,顾名思义,把视角限制在某个人物身上,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受的角度去传达一切。包括主人公视角和见证人视角两种。
①主人公视角就是由作品中主人公叙述的视点。既可以用第一人称来叙述,也可以用第三人称来叙述。人物叙述自己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带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真实感,便于揭示主人公自己的深层心理,对于其他人物,也可以从外部进行描写。如《大卫·科波菲尔》就是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
②见证人视角,即由次要人物(一般是线索人物)叙述的视点。通常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这也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作为目击者、见证人,此视角对于塑造主要人物的完整形象更客观、更有效,必要时叙述者可以对所叙人物和事件作出感情反映和道德评价,为作者的间接介入提供方便。见证人在叙述主要人物故事的时候,由于其进入场景,往往形成他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间的映衬、矛盾、对话关系,这无疑会加强作品表现人物和主题的力度,有时则会借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如鲁迅《祝福》中的“我”。这种视角虽受到限制,但通过叙述者倾听他人转述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地暂时改变叙事角度,以突破叙述者本人在见闻方面的限制。
(2)答题时注意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的区别,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不可简单对应。有时,叙述人称不变,但叙述视角却变化了。有些采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小说,作者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小说中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也就是从小说中某一人物的角度看人看事。视角的转换直接关系到小说的叙事动机和叙事效果。
(3)在答题时还要具体思考文本是否存在特殊视角,如女性视角、儿童视角、老人视角、动物视角等。
(4)在回答“特点”“好处”“作用”“效果”时,往往从小说的情节角度、人物形象的塑造角度、读者的感受角度等方面进行解答。
五、分析人物形象
5.《雪山大地》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答案 ①父亲是一个对草原具有深厚情感的人,父亲是一个具有高度责任感的奉献者。他心忧天气,心忧牛羊,心忧牧民生活,为草原、牛羊和牧民不停奔走。
②父亲善良、诚实、善于自我反思。父亲觉得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牧人的应将牛羊施舍给食肉动物的观点,让父亲受到启发,最终决定将牛羊施舍给食肉动物。
③父亲是一个懂得感恩与回报、尊重自然生态的人。
具体思路和方法有:①根据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的生活遭遇;②根据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分析概括人物形象;③根据文章介绍的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④根据作者和文中其他人物的评价、态度,明确人物形象的褒贬指向。
借题点拨
教考关联 人物 性格特点
米考伯先生 ①米考伯先生是一个滑稽可笑、爱慕虚荣、迂腐、喜好挥霍、不切实际、盲目乐观的英国下层小人物形象。②但他又是一个贫穷却不甘落魄,寒酸却不失体面,处境困难却不忘真诚待人,命运悲惨却又乐观开朗的“末代绅士”。
玛丝洛娃 她是一个被凌辱的下层妇女的典型。她的身上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善良、自尊,也体现了不合理的社会对他们的残酷迫害。最终,爱和宽恕唤醒了她心中尚存的善良与仁爱。
教考关联 人物 性格特点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后来在上层腐朽社会的熏染下,他由“精神的人”堕落为“动物的人”,为寻求自己的快乐而牺牲别人的幸福。当他在法庭上重遇玛丝洛娃时,他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因此想要忏悔,从而为玛丝洛娃辩护、奔波、上诉以请求宽恕,完成了精神上的自我救赎。
教考关联 人物 性格特点
圣地亚哥 “硬汉”形象: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宽厚的爱心。具有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性格,面对暴力和死亡,面对不可改变的命运,表现出一种坚定的意志力,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
布恩迪亚 ①做事执着而有魄力。他是村子里勇于进取、具有事业心的男人,他是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有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②极有责任心,极富号召力。③易于接受新事物,是一个身材健壮、智慧过人、想象力丰富、具有超人的探索精神的男人。
教考关联 人物 性格特点
以“水生 嫂”为代表的女性群体 她们是抗日战争时期进步家属的典型代表,也是抗日战士。她们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国难当头时,她们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她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二诸葛和 三仙姑 两人都具有封建思想,都反对儿女自由恋爱,想以家长身份主宰儿女婚姻;两人都迷信阴阳八卦、黄道黑道,规矩颇多。二诸葛既是一个封建家长制的维护者,同时又是一个善良、厚道的父亲;三仙姑则是一个无情的母亲,她爱出风头、懒惰贪财,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牺牲女儿的幸福。
教考关联 人物 性格特点
黄新 ①一心向党,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②聪明机警,坚毅乐观。③热情质朴,无私赤诚。④临危不惧,不怕牺牲。
六、分析典型环境
6.《雪山大地》的环境呈现出一种典型的地域特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典型的草原环境特色,具有一种苍凉、惊险、奇幻的色彩。如通过描写牛奶般的大雪,无比亮丽的天空,狼、秃鹫、黑鹰等各种动物来呈现典型的地域特征。
②典型的藏族民族特色。通过风俗来表现,如牧民不吃冻死的牛羊等习俗,父亲带果果、晋美去吃拉面的饮食风俗等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特点。
③思想观念上呈现出和谐淳朴的特色。通过表现人与草原、人与动物的和谐共生、平等互惠的良好关系,以及牧民极其淳朴的思想意识来呈现典型的地域特征。
环境的地域性涉及内容很多,一般包括风景特色、人际关系、风土风俗、生活场景特点等。在答题时,需要结合文本内容,从以上几个角度寻找答题关键词,分条作答。
借题点拨
教考关联 篇目 环境和地域特色
《边城(节选)》 远离现代喧嚣生活的边陲小城,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真诚以待、友善关爱。
《哦,香雪》 被群山环绕的闭塞山村台儿沟,因一座小站而充满了对现代文明的向往。
《小二黑结婚(节选)》 刚解放后新旧观念冲突的山西农村。
《党费》 村庄阴沉破败,是腥风血雨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教考关联 篇目 环境和地域特色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嘈杂拥挤脏乱的货行环境描写表现了生存的艰辛。
《百年孤独(节选)》 闭塞的马孔多小镇,被遗忘于现代文明之外。
《装在套子里的人》 被专制笼罩的城市。
《复活(节选)》 黑暗、肮脏的监狱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缩影。
七、分析主旨意蕴题
7.《雪山大地》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请从“主旨意蕴的丰富性”角度出发,分析其获奖的原因。
答案 ①这部作品持守着心灵的信仰。牧人出于对牛羊尊重和依靠的习惯,没有收父亲的钱,体现了牧民坚守心灵的信仰。
②这部作品勃发着良善与爱,绽放着人性的光芒。父亲觉得一分本钱不花就去赚大钱的事不能做,一开始就投机取巧,以后肯定会有大麻烦,体现了父亲的良善。
③这部作品还忧患着自然生态。牧人认为将牛羊施舍给食肉动物吃,食肉动物就不会再去吃别的小动物了。这让父亲想到如果卖掉牛羊的话,活着的牛羊就要遭殃,最终决定将牛羊施舍给食肉动物,体现了牧民与父亲对自然生态的忧患意识。
小说主旨意蕴的隐晦、复杂、丰富,是小说难懂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小说鉴赏类题目的难点。分析主旨意蕴必须立足于文本,在文本内寻找多角度,如:
①人性角度。意蕴总是附着于小说的具体形象中,人物的经历命运、性格侧面、性格变化的原因、性格形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典型意义,是分析主旨意蕴的具体抓手。
②精神角度。小说主旨意蕴的丰富性,一般离不开小说蕴含的精神高度。根据情节的高潮和结局,以及矛盾冲突来推测小说传达的精神。
借题点拨
③文化角度、传承角度。
④在文本外宏观层面,一般有三个具体分析角度: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小说的环境观;从人与人的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生启示;从人与时代的角度分析小说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八、分析标题题
8.作者为何以“雪山大地”为标题?
答案 ①“雪山大地”是主要的背景和环境,是“父亲”生活的场景,是小说中多种情节发生的前提。
②烘托人物形象。烘托“父亲”这一类奉献者和开拓者的精神品质,以及藏区牧民纯洁质朴的人性美。
③有象征意味和丰富的意蕴,赞颂父辈的荣光,干净如雪山,情深如大地。
④在审美意蕴上,有一种厚重的壮美感。
分析标题作用,要从以下五个角度进行:
①环境角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②情节角度。设置悬念;贯穿全文的线索;衔接照应。
③人物角度。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或突出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
④主题角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对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⑤读者角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入思考。
借题点拨
九、词句赏析题
9.作者在小说节选部分的第一段连用9个“施舍”,最后一段连用6个“跟着”,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理解。
答案 ①在内容上,9个“施舍”连用,强化了牛羊将奶水、皮毛、血肉甚至尸体奉献于其他生物;6个“跟着”连用,真实地体现了动物们跟着他们的车,等待着进食的自然生态。
②在结构上,前文写到将牛羊的尸体给自然界的狼、秃鹫、雪豹、狐狸等吃将是另一种“施舍”,后文写狼、秃鹫、雪豹、狐狸等动物“跟着”父亲等人享用“施舍”,前后文相照应。
③在情感上,作者有意连用9个“施舍”和6个“跟着”,强化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与深情,以铺排的方式赋予描写以诗意,突出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和谐的礼赞。
词句赏析题是艺术技巧综合赏析题,重点考查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答题时,首先要关注所给句子的描写内容,即“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概括出所写内容,是句子表达的最基础的作用;然后分析手法构成及其作用、表达效果;最后注意其在内容、结构和情感上的作用。
该类题虽然赏析的是局部文字,但作答时要有全局意识。
借题点拨
十、语言特点题
10.《雪山大地(节选)》的语言极有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案 ①写景语言充满诗意。如开头“雪还在下,白花花的牛奶还在下”后,用一连串的“是”,写出了雪的状态,有节奏感,神奇有诗意;中间“云散了,雪霁了”之后的环境描写,用词优美,充满诗意美。
②具有民族特色。父亲和牧人的对话,展现着平时藏族的生活场景。
③具有哲理意蕴,很多句子具有蕴藉之美。如前半部分的九个“施舍”句子,结尾的六个“跟着”句子,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性。
④具有抒情意味。如“这香喷喷的灾难,伴随着父亲的走家串户,很快变成了对生命的诅咒”,蕴含着父亲对牧民生活的关心。
⑤质朴平实又庄重典雅。人物对话多用口语,多用铺排和比喻象征。(答出三点即可)
1.语言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赏析。
(1)从语言的个性化和特色性角度赏析:①地域特色,某地方言、农村、城市等;②时代特色,符合时代特点;③生活特色,职业、身份、生活环境、个人性格等。
(2)从语言的语体角度赏析:①口语,通俗易懂、质朴平实、生动活泼;②书面语,庄重典雅、准确精当;③文言和白话交杂。
(3)从语言的句式角度赏析:整散结合、长短交错、倒装句式。
借题点拨
(4)从语言的修辞角度赏析:善用修辞,如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比、衬托、象征等。
好处: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诙谐幽默等。
2.补充:语言鉴赏札记写法。
(1)先选好角度(如语体色彩、句式、修辞等),角度集中才能阐释到位。
(2)对应角度,一一举例证明,寻找能支撑此观点的文本依据。
教考关联 篇目 语言风格特点
《阿Q正传(节选)》 多用反语,巧用夸张、文言(如“蒙”字)、叠音词(如:飘飘然),庄词谐用,语言幽默、尖锐、诙谐,达到讽刺、批判、鞭挞的效果。
《边城(节选)》 语言柔和清丽,明净澄澈,自然流畅,平缓深远。既质朴自然,又深沉蕴藉,以诗和散文的凝重、情致融入乡土写实小说的写作中,产生了纯和真的美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