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叙事学理论·第一单元 小说中的叙述-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宝典(新高考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西方叙事学理论·第一单元 小说中的叙述-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宝典(新高考通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3 10:33: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西方叙事学理论
第一单元 小说中的叙述
叙述角度
I.谁来说
我们来看看《我的叔叔于勒》的开头:
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小说是要有一个讲述人的。故事由谁来讲,它的视角和口吻都不一样。《我的叔叔于勒》的叙述人决定了小说要以一个半大孩子的眼睛来看世界,他的视角是仰视的,对成人世界的复杂与不可理喻,无法做出解释和判断。孩子的视角也就导致了观察点的不同.这个視角也决定了这样的叙事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事,使读者与人物一同经历着成长的悲欢。
2·“上帝俯瞰”和“凡人目光”
我们可以把叙事角度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先说“全知视角”
一般来说,传统小说比较喜欢使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如莫泊桑的《项琏》。
再说“有限视角”:
小说发展到现代,越来越多的小说家在叙述上逐渐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領读者走进情节的每个链条,使读者的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从而使读者变得不再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还必須动脑筋,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
1.“我”与“他”
人称是区分叙述人在叙述时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叙述的依据。故事的讲述者是站在局外还是局内,所达到的叙事效果各不相同。当使用第一人称时,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的,采取的是有限的视角;当使用第三人称时,叙事者并非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外部,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的,其视角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
采用第一人称,会使小说的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也便于抒发感情。但它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人称则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相对来说比较自由,它可以深人人物内心,将人物的心理活动告诉给读者;它还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但它却不如第一人称的叙述那么亲切和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们一般是根据审美的需要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来选择人称的,《墻上的斑点》里,由于采用了第一人称,使“我”对斑点的一连串猜想、议论、抒情得以运用自如。如果换成了第三人称,就显得有些做作和不当了。契诃夫的《万卡》,是两种人称的巧妙结合,整个故事的叙述语言是第三人称,而万卡写给祖父的信則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的叙述便于向读者交代万卡的悲剧命运及其生活环境、背景等,而第一人称讲述了他在莫斯科鞋店里做学徒的悲惨境遇以及内心世界的悲伤.令人心酸落泪。
2、“你”
用第二人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说来,它算不上一种叙述角度。“你”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讲述者却不是“你”,而是藏在局内的“我”,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我”或“他”呢?仔细品味和体会这个“你”,就会发现叙述者对“你”这个人物倾注的抒情目光,叙述者把“你”这个人物当成了朋友,这样一种人称的使用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既有别于第一人称的二者合一,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这使叙述者与人物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叙述腔调
I.腔调的背后
叙述腔调,是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彩,年龄、性别、身份等个性特征。伍尔芙小说中的睿智与抒情.芥川龙之介小说中的深刻与蕴藉,海明威小说中的内敛与沉潜……叙述者无论是站在前台还是幕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带着作者的影子和烙印。
作家的腔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有些小说里,有时作家可以将自己惯用的腔调隐藏起来,换成人物的口吻来说话。
你要是真想听我讲,你想要知道的第一件事可能是我在什么地方出生.我倒霉的童年是怎样度过,我父母在生我之前干些什么,以及诸如此类的大卫.科波菲尔式废话,可我老实告诉你,我无意告诉你这一切。首先,这类事情叫我腻煩;其次,我要是细谈我父母的个人私事,他们俩准会大发脾气。
对于这类事情,他们最容易生气,特别是我父亲。他们为人倒是挺不错一一我并不想说他们的坏话——可他们的确很容易生气。再说,我也不是要告诉你他妈的我整个自传。我想告诉你的只是我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后来我的身体整个儿垮了,不得不离家到这儿来休养一阵。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施咸荣译)
塞林格把整个故事的讲述空间完全留给了这个纽约少年,作者模仿少年的语气,用夸张的词汇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句子短小,有些地方还存有语病。从这个少年那几句不干净的口头语里,我们感受到叙述人对现实强烈的不满、又不失天真单纯的个性。这部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种独特腔调的运用。
2、“讲述”与“显示”
我们要注意到两个关健性的词,一为“讲述”,一为“显示。所谓“讲述”,就是叙述者时不时地到场亮相,他要告诉读者,这个故事是他讲的,他会对小说中人与事加以一定的解释与判断,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他对那些人与事的感情。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而所谓的“显示”,就是这个叙述者差不多完全地消失在文字的背后.让读者在阅读时独自面对一段生活,面对一个人、一件事。这个不肯露面的叙述者,只是客观地将那些人与事呈现出来。
《桥边的老人》基本是“显示”的。海明威让人物自己对话、对他们的对话不作判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景去想象说话人当时可能会使用一种什么样的说话语气,又可能做出什么样的举动。
“讲述”,是传统小说惯用的手法,它还没有脱离最初讲故事的雏形。自福楼拜开创现实主义小说开始,现代小说逐渐向“显示”靠拢。小说变得越来越“客观”,作者的意图也越来越含蓄收敛。事实上,在一篇小说里,通篇只用“讲述”或者只用“显示”都是不太可能的,一般是采取两者(叙述和描写)结合的方式。
速度控制
让我们看看川端康成在《雨伞》里的一段描写:
方才少女看见少年经过门口,顾不及整理一下头发就飞跑出来,头发蓬乱得像是刚摘下蝣泳帽似的。少女一直为这乱发耿耿于怀,可是在男子面前拢拢两鬓的短发修饰一下也觉着害羞。少年也觉得,如果对她说声“拢拢头发吧”都会羞辱少女的。
(《川端康成小说经典》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叶渭渠译)
作者在叙述少年进来时,少女的动作是迅速的;而少女在少年面前羞涩的刹那,却写得非常细膩和悠长。
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着自己的节奏,它有时加速,一笔带过,有时减速.徘徊不前“故事实际发生的时间的长短与小说的篇幅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小说叙事往往在故事环节的关键段落流连,而对无关紧要的段落忽略不计,这不均匀的速度,正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
学习目标
1.掌握小说叙事视角、叙述人称的基本内涵。
2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明确叙述视角相关题型的解题思路,并能学以致用。
3.强化小说文本的语境意识,落实分点,学会尝试自主命题
【复习重难点】
1.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人称的学以致用。
2.掌握从叙述角度切入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题。
东南亚餐厅的歌手
朱 宏
第一次听见他唱歌就是在这家东南亚风格的餐厅。他坐在餐厅一角-那里并没有舞台-怀里抱着把吉他,悠悠地唱着歌。然而在喧闹的餐厅里,谁在认真听呢?
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因为歌唱得有多好。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我于是去找发出这个声音的人,看见他戴着眼镜,仍凑近了看乐谱,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
我以为可能是因为他不太熟悉这首歌,可是我错了,他可能根本就没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还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请他驻唱,不知道饭店老板是怎么想的。
但是那儿的饭菜太好吃了,我舍不得因为歌手的原因而抛弃它。每次我来的时候他都在,似乎他是这家饭店里唯一的歌手。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甚至产生了一个错觉-《加州旅馆》跑调的那几处本来就应该这样唱。
就这样,我听他唱歌听了将近五年。在这件事上,我最佩服三个人: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另一个是饭店老板,容忍歌手五年,足见他胸怀有多宽广;最后一个是我自己,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有一天朋友组了个饭局,我被拉去作陪。大家都坐定后,我发现有个人很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朋友介绍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熟面孔居然是东南亚餐厅的歌手。他姓卢,和他一起来的是东南亚餐厅的老板西西。
近距离打量,老卢略显沧桑;西西年轻,细皮嫩肉的。正是晚间就餐高峰的时候,“东南亚”那边的歌手跑这儿跟我们一道吃饭来了,我真替那边的顾客感到遗憾。老卢在餐桌上有些拘谨。西西叫他放松点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西见我在看他俩,尴尬地抬了一下手说:“没办法,我舅是个老实人。”
老卢是西西的舅舅,那自然就是我们的舅舅。在餐桌上我们纷纷给舅舅敬酒,让他成了今天的核心人物。吃完饭我们去歌厅唱歌,老卢执意要先回家,被我们拽住了。大家说:“舅舅你不能走,平时唱歌那是工作,今天要你来唱歌休闲。”
老卢在大家的恭维下拿起了话筒,还是一如既往地跑调。好在我们都习惯了,西西也不以为意,专注地听他舅舅唱歌。一曲终了,接下来是一首民歌,有人把话筒递给西西。西西推托不掉,便接了。
什么是惊艳?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有人喊道:“把原唱关掉!”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我说:“西西你唱得这么好,是专业的吧?”西西叹息一声,给我们道出了成长往事。
西西的父母亲去世得早,他从小在舅舅家长大。舅舅老卢是个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爱唱歌。他跟着磁带学,也学了不少外语歌,发音是用汉字注音的。他空怀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但却不是那块料,在一次厂里的文艺会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而后就偃旗息鼓了。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吧,西西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天赋。老卢高兴坏了,发誓要把西西培养出来。
西西抽了一下鼻子说:“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没办法,那时候家里钱不够用。”
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
后来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
老卢哪儿懂经营?饭店有个请来的店长撑着呢。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8)
1.讲述舅舅往事的内容,小说既有第三人称转叙,又有第一人称自叙,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4分)自评和互评得分情况及原因。
探究学案
【情境任务】
近年来,我国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的阅读题开始倾向于从叙事学理论角度出题,综合考查考生的语文素养,涉及面非常广泛,很多考生在这个专题复习上,比较迷茫,失分也比较多。建湖县第二中学高三学生张爱华即将在“珠之韵”学习共同体上针对这个难题发言,就小说的叙事艺术谈谈他的理解。
学习活动一:巧借教材,填写下表
结合所学课文,填写下表
课文 叙事者 叙事者身份 叙事人称/叙事视角 叙事好处
(1)《祝福》 我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见证人视角) 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 ②见证并参与了祥林嫂的悲剧。 ③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同情与无奈。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他
(3)《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我 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 ②以孩子的视角展现社会环境与人物内心。 ③表现了大卫的“心灵成长”。
提示:
课文 叙事者 叙事者身份 叙事人称/叙事视角 叙事好处
(1)《祝福》 我 知识分子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见证人视角) 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 ②见证并参与了祥林嫂的悲剧。 ③表现了知识分子的同情与无奈。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他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全时空地叙事,便于揭示人物的内心
(3)《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我 儿童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主人公视角) ①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 ②以孩子的视角展现社会环境与人物内心。 ③表现了大卫的“心灵成长”。
学习活动二:变换视角,讲述故事
统编教材高一必修上第一单元《百合花》是一篇时代性很强的小说。作者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虽然写解放战争,却没有正面描写硝烟弥漫的战场,而是关注战争中的人、人性、人情。请同学们回归课本,变换叙述视角,完成下面的表格,并尝试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
变换视角 情节筛选 叙述人称 人物
老战友的视角 通讯员的牺牲
小媳妇的视角 通讯员借被子
女性视角 与通讯员的相处
提示
变换视角 情节筛选 叙述人称 人物
老战友的视角 通讯员的牺牲 第一人称 顶天立地 英勇无畏
小媳妇的视角 通讯员借被子 第一人称 善良淳朴 羞涩腼腆
女性视角 与通讯员的相处 第三人称 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
学习活动三:明确概念 真题演练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 西红柿红了没有 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 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云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1..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6分)
【参考答案】
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自然、亲切。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常见命题方式:
1.本小说在叙述上非常有特色,试结合文本加以简要说明。(6分)
2.小说的艺术就是讲故事的艺术,请简要分析本文在讲述故事上有何特点及其作用。(6分)
3.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结构紧凑著称,本文使用了哪些方式来使结构紧凑?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4.文章讲述“汉人放羊”的故事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5. 2010年1月,李娟加入了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发起的“非虚构写作计划”,《冬牧场》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检测学案】
南京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0月六校联合调研考试高三语文
误 会
柳 青
那是落雪季节。我在一次考察旅行中,到了一个乡镇,是在后方,当我在八路军兵站医院和那里的政治委员谈毕话,已是黄昏。天气很冷,我想吃一点东西,就跑到一家小饭铺里。
在那里,我和他初次相遇。
他年约二十四五岁,瘦长的脸上长着一张长嘴巴,不单嘴巴长,而且似乎很多嘴,能同各种的人谈各样的话,看他那憔悴的容颜,一身灰布棉军衣整齐的样子,我想他可能是兵站医院的休养员。
坐在饭铺小坑凳时,我咒骂这令人生厌的雪天。山头上、街道上、院子里……到处是白茫茫的。
“好同志,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那个长嘴巴漠然地说着。
他开始问我“贵姓”和“哪一部分”一类的见面话。我看他的样子,并不懂我说的“部分”。因为在这个偌大的战争中,“部分”实在多极了。不过,他好像由我出身的地方判断,我并非什么坏蛋,因此,他很高兴和我谈。
“很辛苦吧,嘿嘿……”当他知道我长足旅行时,他不甚健康的脸和善地笑着。
开始筹饭时,我递给他一支烟,他谦逊地接受了。吸着烟,我们渐渐谈得很亲热,仿佛老友相遇。
“你哪部分的,同志?”我问。
“一一五师!”他说。
“一一五师哪部分?”我接着问。
“听说现在归陈支队了。”他看我的脸,吸了两口烟。
“那么,”我说,“你是挂了彩在这里休养的。”
“对!”他点头说,“快好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
一切都表现得很直率,我想:假若问他是怎样挂彩的,也许可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
但是他等待的两碗水饺,这时端来了。他扔掉烟头子,就将一碗摆到我这边来,示意我吃。我坚持不扰他。他也就安然地吃起来。他身体很虚弱,吃着吃着就满头汗珠。他用手揩一揩额头,擦一擦眼窝,向我解释着:他开刀才十多天。大腿上子弹是取出去了,可身体还没复原。他想多吃点好东西,早点好了就回部队去。
吃过饭,他就比山说水地回答我怎样挂彩的问题。
那是一九三八年九月十四日。他们一营人在薛公岭截击日本汽车。薛公岭是座乱石山,汽车路一转一弯、一上一下地盘着这座山。这一回,日本汽车要从东边到西边去。
“这儿,你看!”他用食指在桌上画着,“这边一道沟,这边又一道沟,汽车路就在这中间通过。我们占领了这两道沟旁边的这个山头,这个山头……日本汽车过来了,这边沟里就打;往这边冲,这边也打;往山头上冲,山头也打。这样,他们就上了我们的摆布……”他停了,缓了一口气说,“这回搞到的东西可多啦,枪呀,炮呀,白米呀……”
“那么,你是怎么挂的彩呢?”我问,忍不住笑。
“你不要忙啊!”他改变了坐姿说,“战斗快解决时,我听见渠里有人呻吟,原来是一个同志挂了彩,我就背他往上走。猛然觉得大腿上一痛,血就淌出来了……”
“血就淌出来了”“个把月工夫就回前方去”“就这天气,前方一样要打”……我几乎把他的话都在脑子里转了一遍。我竭力想了解他。
“你参加八路军几年了?”
“四年了。”他说。
“四年了!你是不是……”我考虑着词句地问,“你是一个党员,是不是?”
看他的眼色,他见怪我了。
“不是……”他迟疑了一下回答。
我觉得空气很不自然,想找别的话头来改换一下。“陈支队里有多少人呢?”我问。
“咱也不晓得。咱下火线多时了。”
他简单地说了这一句,看了看我的脸。这样,空气依然是不愉快的。
我自认我的态度是无邪的,一个想写点文章的人要求知道得更多更清楚的态度,而他却好像有了什么心事。当我用八路军生活很苦一类的话对他表示同情时,他竟开始说起反话来,说着一些同起初显然矛盾的话。
“八路军太苦,真不想干了……”说话完全没有讲他挂彩时的庄重。
一会儿,我要的面条也端来了。他看了看天色说:“天黑了。你吃饭,我要回去了。院部还要查房哩。”他付过饺子钱就走了。
当我正要起身回住室时,一道电光直向饭铺的门,接着进来一群人。我看他们一共五个人:一个拿电筒的,好像是头目;两个背步枪的;还有两个徒手,其中一个就是长嘴巴。他这时做出凶狠的样子,长嘴巴更长了。
拿电筒的将电光在屋里兜了一圈,问长嘴巴:
“在哪里?在这里?”
“就这个!”他两只眼睛死盯着我回答。
我是有根有底的——哪里来哪里去,办什么事,带护照……可没办法,那个长嘴巴又多嘴起来了,好像我们结了冤仇一样。
“带护照不干正经事的可多啦!”他那长嘴巴很快地煽动着。
拿电筒的很稳健,用半命令式的口气说:
“既然你讲认识我们的政治委员,就麻烦你踏踏雪,跟我们去院部一趟吧!”
我们披着雪花,踏进院部门槛时,那天同我谈了一下午的政治委员就从桌前站起来,惊奇地叫着:
“啊——捉了这样一个汉奸!”
“哈哈……”他和我的笑声重叠着。
政治委员向我解释误会,说有个休养员报告街上有个人,可能是汉奸。他表示他恨极了,说非把他抓住不可。
“没关系。”我一直微笑着,感到这误会很使我愉快。
不久,我要辞别了。当我转到门口大院子时,后边雪上有些微小动静,转头一看,那个长嘴巴不声不响地赶上来了。我听见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声的抱歉音调,他说完,还继续跟我一齐走着,暗中找寻着我的手,找到一只就握住它。在那落雪的夜间,我只感到他的手才是温暖的——不,是我的心感到他的心是温暖的!
一九三八年
(有删改)
1.请从叙述角度切入阅读小说《误会》节选,请从命题人的角度,转换思维,小组合作,尝试自主命题,给出参考答案,并制定答题细则。(6分)
请谈谈小说是如何围绕“误会”把故事讲得曲折生动的。(6分)
【参考答案】
①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的“看”和“想”来推展故事,因所知有限,致使长嘴巴对“我”产生了误会;
②“我”不停探问,以致误会不断加深,这种延缓让情节更具戏剧性;
③误会最终靠政治委员作证才得以消除,这与小说开头的伏笔形成照应,使故事曲折完整。(6分,每点2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