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孔子见老子画像拓片》(局部)
老子
孔子
颜回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第7课
百家争鸣
孔子
核心任务与任务串
核心任务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思想文化出现了什么新气象?
任务串
(1)老子和孔子有哪些思想主张?
(2)这一时期还有哪些重要的思想家?
(3)如何理解“百家争鸣”的内涵与影响?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
课程目录
一、老子和《道德经》
大周居民身份证
姓名
生活年代
籍贯
职业
李耳(姓李,名耳,字聃)
春秋后期
楚国
周朝史官(掌管王室典籍)
老子
阅读教材,指出老子的生平简介。
(一)人物生平
老子/老聃/李耳/李聃,都是我哟!
一、老子和《道德经》
老子
我是_______学派的创始人,我的思想学说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_______一书中。
道家
《老子》(《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都主张些啥?
(二)主要贡献
一、老子和《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三)思想主张
1. 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 ,道效法于自然。
2. 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
3.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
①以“道”为思想核心,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顺应
自然
②事物都有对立面,且相互转化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
一、老子和《道德经》
(三)思想主张
事物都有对立面,且相互转化
难 ——
长 ——
高 ——
——弱
——后
——下
易
短
矮
强
前
上
如何相互转化?
一、老子和《道德经》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
(三)思想主张
1. 人效法于地,地效法于天,天效法于“道” ,道效法于自然。
2. 遭遇灾祸,福禄倚靠着;得到福禄,灾祸潜伏着。
3.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不扰害人民而治理天下。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归纳老子的思想主张
①以“道”为思想核心,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顺应
自然
②事物都有对立面,且相互转化
③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
课程目录
大周居民身份证
姓名
生活年代
籍贯
家庭背景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一)人物生平
孔子
孔子(子姓,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
鲁国
下层没落贵族
幼年
青年
中年
晚年
学习周朝礼乐
做过小吏
收徒办学
鲁国从政
周游列国
从事教育
编订典籍
个人阅历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二)主要贡献
孔子
我是______学派的创始人,我的思想由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_________一书。
儒家
《论语》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竹简
都主张些啥?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思想主张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2.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星共之。”
3. 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出自《礼记·檀弓下》)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竹简
①核心思想:仁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思想主张
“仁”
孔丘弟子群(73)
星期一 20:30
夫子,请问什么是“仁”?
仲弓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子,我也想知道什么是“仁”?
颜回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思想主张
“仁”
孔丘弟子群(73)
星期一 20:30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夫子,我也想知道什么是“仁”?
颜回
孔子
爱人
仁:有爱心和同情心
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思想主张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2.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星共之。”
3. 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出自《礼记·檀弓下》)
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论语》竹简
①核心思想:仁
②政治主张:
恢复周礼,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实行德政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思想主张
公元前496年,56岁的孔子周游列国,宣扬政治主张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重新回到鲁国,但被敬而不用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三)思想主张
③教育主张
创办私学
打破教育垄断
主张有教无类
招收各种学生
注重道德教育
总结教育规律
因材施教,举一反三
学生 身份
司马耕 贵族
颜回 平民
公孙龙 楚国人
子路问:听到有道理的事要去做吗
子曰:你有父亲兄弟,为什么要急着去做
冉有问:听到有道理的事要去做吗
子曰:是的。
公西华问:冉有和子路都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先生的回答不一样?
子曰:冉有性格谨慎,所以我鼓励他去做;子路性格急躁,所以让他谨慎些。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孔子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程目录
孟子
荀子
墨子
庄子
韩非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兵家
名家
阴阳家
纵横家
杂家
农家
小说家
方技家
诸子百家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 人物 主要主张 著作
孟子
荀子
(1)实行“仁政”;
(2)提出“民贵君轻”;
(3)反对非正义战争。
(1)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2)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并加以利用。
《孟子》
《荀子》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墨家 人物 主要主张 著作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兼爱”——互爱互利;
“非攻”——反对攻伐兼并;
“尚贤”——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节俭”——批评贵族奢侈生活。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 人物 主要主张 著作
庄子
(1)顺应自然和民心;
(2)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庄子》
恬淡而又无为,运动则顺应自然而行,此养神之道。
——《庄子》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法家 人物 主要主张 著作
韩非
(1)反对空谈仁义;
(2)强调以法治国;
(3)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兵家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孙武为创始人,代表著作为《孙子兵法》
军事理论进一步发展,以吴起、孙膑为代表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兵贵神速,深远追击”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治国理念
——实行“仁政”
——实行“礼治”
——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顺应自然和民心
——依靠法术势,以法治国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百家争鸣”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治国理念
——实行“仁政”
——实行“礼治”
——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
——顺应自然和民心
——依靠法术势,以法治国
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家争鸣”
课堂小结
人物 主要思想(贡献) 著作
儒家 孔子(春秋) 仁,德治,创办私学 《论语》(非孔子著)
孟子(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
荀子(战国) 礼治 《荀子》
道家 老子(春秋) 道,无为而治,对立转化 《老子》(《道德经》)
庄子(战国) 治国顺应自然、民心 《庄子》
墨家 墨子(战国) 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墨子》
法家 韩非(战国) 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韩非子》
兵家 孙武(春秋) 吴起、孙膑(战国) 各种军事理论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