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文言文:实词翻译技巧-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精讲精练(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讲文言文:实词翻译技巧-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精讲精练(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3 10:47: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讲文言文阅读:实词翻译技巧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好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
(2021·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女有归( )
(2)盗窃乱贼而不作( )
(3)潦之经吾宫也利( )
(4)已食三世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3.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2021·江苏扬州·中考真题)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①,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初,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②得盗工作物,摒待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贵意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③。”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颃④者,皆侧目不敢仰视。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节选自《宋史·文苑列传》,有删减)
[注释]①隐括:润色修改。②廉:查访,侦查。③白发:告发。④颉颃(xié háng);倔强,自做。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少加隐括( ) (2)奔命不暇( )
(3)杖之数下( ) (4)大笑释去( )
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 负 者 辄 折 券 与 之 秋 毫 不 以 丐 人
7.翻译句子。
(1)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
(2)贵人子惶骇,谢:“有之。”
8.简要说明贺铸惩罚“贵人子”达到的效果。
(2020·湖南怀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门外戏
②元方入门不顾
③谏父曰
④是负义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捐祖于野 皆以美于徐公
B.下车引之 欲捐之
C.乃载祖归养 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 父不从,作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12.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13.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
(2020·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郡人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 皇甫谧传》)
1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B.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C.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D.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1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进所后叔母任氏 辄:立即。
B.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言:学说。
C.况命之修短 修:改正。
D.自表就帝借书 表:上书。
16.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甫谧知错能改。年轻时,后叔母任氏流着眼泪劝诫他要修身读书,学好了也是他自己有所得。皇甫谧从此发愤读书。
B.皇甫谧读书勤奋。他一边读书一边干农活,眼中只有书,最终因为勤勉过度损耗精神,所以患了风痹症。
C.皇甫谧不慕名利。他不愿和达官贵人交往来获得声名,潜心玩味经典册籍,郡守和相国让他做官,他都不赴任。
D.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言行刻画形象。皇甫谧勤于读书、爱好写作、著述颇丰,值得我们学习。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2020·广西百色·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C.因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因风起
D.期在必醉 君与家君期日中
19.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20·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②而二螯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②跪:蟹脚。③螯:蟹钳。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 道: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3)学不可以已 已:
(4)冰,水为之 为:
23.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虽有嘉肴 虽乘奔御风(《三峡》)
B.而寒于水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蚓无爪牙之利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D.蟹六跪而二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4.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5.下列关于【甲】【乙】两篇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从“嘉肴”谈起,用意不在于谈论“嘉肴”,而是为了用“嘉肴”类比“至道”,然后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B.甲文文末引用《尚书》中“学学半”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C.乙文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阐述学习应该做到: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D.两篇文章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甲文侧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乙文侧重学习的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态度。
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020·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范仲淹)
【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⑤敛棺椁⑥皆所未具。公怃⑦然,即彻⑧宴席,厚赒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僚属:部属。②缞绖:(cuī dié),丧服。③亟:(jī),急迫地。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⑤赗:(fè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⑥棺椁(guǒ):下葬的物品。⑦怃:(wǔ),失意。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2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B.或异二者之为 或:也许
C.未举觞    觞:酒杯 D.卒于邠    卒:死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厚赒给之
B.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使毕其事
C.乃重修岳阳楼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D.满目萧然                  公怃然
2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甲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的优美散文.
B.甲文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
C.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体恤百姓、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
D.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
30.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31.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提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说说还有谁具有这样的思想并简述其典型事迹。
(2020·广东深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礼记。学记》二则,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①典:常。
3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教然后知困( )
(3)人不学,不知道( ) (4)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
3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弗学,不知其善也。
(2)玉不琢,不成器。
34.根据内容,完善表格。
核心观点(原文) 讨论角度
甲文 教学相长 ②
乙文 ①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020·山东枣庄·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孟子谓宋句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宋句践:古人名。 ②游:指游说。 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④得己:自得。
3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⑴薄暮冥冥 ⑵去国怀乡 ⑶吾语子游 ⑷人知之,亦嚣嚣
3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穷则独善其身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人知之,亦嚣嚣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达则兼善天下 D.其喜洋洋者矣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37.翻译下列句子。
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⑵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38.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选文《岳阳楼记》中,第一段通过描绘“ ”,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二段则通过描绘“洞庭春晴图”,表现出 之情。
39.“天下观”是古圣贤之道。《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结合两篇选文,谈谈范仲淹和孟子的“天下观”分别是什么?
(2020·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40.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 善:擅长
B.公亦以此自矜 矜:矜持
C.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
D.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4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尝射于家圃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其真无马邪(《马说》)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D.以钱覆其口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4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睨之”“但微颔之”,写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不屑一顾,陈尧咨因此不满。
B.“取”“置”“覆”“酌”等一系列动词,写出卖油翁倒油动作一气呵成,非常娴熟。
C.传神的对话描写是突出的写作特色之一,文章通过对话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D.在作者笔下,陈尧咨傲慢不逊,卖油翁内敛沉稳,人物形象生动,性格特征鲜明。
(2020·西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3.下列对文中句子节奏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复行数/十步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寻/病终
4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
(3)便要还家
(4)便扶向路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6.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根据课文内容,请概括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0·辽宁·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景公问晏子曰:“莅①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②以敕民,则其道也。”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③知乎 ”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 吾君亦不务④乎是,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 ”
对曰“观之以其游⑤,说⑥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⑦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⑧,不掩欲以荣⑨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莅: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③庸:怎么,哪里。④务:致力,专カ从事。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⑥说:评说,评论。⑦靡曼:指言辞华丽。⑧声:名声,声誉。⑨荣:通“营”,迷惑。
4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策之不以其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善为国家者何如
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D.夫上土难进而易退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4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4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50.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1)【甲】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是“”(用原文回答)。
(2)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020·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 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魏征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
5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B.必先苦其心志 莫能尽其忠节
C.然后能改 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
D.征于色 比迹于尧、舜
5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5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5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中魏征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
(2)魏征的看法印证【甲】中“ ”一句。
(2020·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废具兴(具:同“俱”,全 都)
B.郁郁青青(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C.樯倾楫摧(摧:倒下)
D.进亦忧(进:指上文“居庙堂之高”)
5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7.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即入正题 “谪守”二字,点明重修岳阳楼一事和作记缘由
B.第2段描写洞庭湖“胜状”,以“然则”一转,提出“异”字,开启下文
C.3 4段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D.第5段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5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也是他恪守的人生信条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谈谈范仲淹是如何实践的
【阅读链接】
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 既显,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
参考答案:
1. 女子出嫁 兴起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供养,谋生。 2.(1)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2)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3.子罕依靠仁慈贤明的治理赢得民心。(意思对即可) 4.甲文孟子构想了一个“大道之行”的社会,乙文通过写宋国相子罕体恤百姓的两件事,说明施行仁心、仁政,能使一个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女有归:女子出嫁有归宿。归:女子出嫁。
(2)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作:兴起。
(3)潦之经吾宫也利: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已食三世矣: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食:供养,谋生。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恶:憎恶;于:在;修:修明;庙堂:指朝廷;谓:说。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文中“南家,工人也,为鞔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等内容可知,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宋国老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
4.本题考查对“仁”意义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分析。甲文中“大道”指“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文中写在大道施行的时候“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孟子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乙文中南家的墙遮蔽了子罕家的墙,但为不影响南家生计,子罕没让他们搬走;西家地势高,子罕允许西家积水流经自家。子罕对待百姓站在百姓角度想问题,对百姓施行仁政,赢得民心。这也使得“楚释宋而攻郑”。由此可知,一国之君施行仁心、仁政,能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促进全社会的和谐,百姓得以安享太平生活;国家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也提高了国家地位。
【点睛】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
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士尹池为楚国出使到宋国去,司城子罕宴请他,然后停止喝酒。子罕南边邻居的墙向前突出却不拆了它取直,西边邻居家的积水流过子罕的院子却不加制止。士尹池询问这是为什么,司城子罕说:“南边邻居家是工匠,是做鞋的。我要让他搬家,他的父亲说:‘我家靠做鞋谋生已经三代了,现在如果搬家,那么宋国那些要买鞋的,就不知道我的住处了,我将不能谋生。希望相国您怜悯我。’因为这个缘故,我没有让他搬家。两边邻居家院子地势高,我家院子地势低,积水流过我家院子很便利,所以没有加以制止。”士尹池回到楚国,楚王正要发兵攻打宋国,士尹池劝阻楚王说;“不可攻打宋国。它的君主贤明,它的国相仁慈。贤明的人能得民心,仁慈的人别人能为他出力。楚国去攻打它,大概不会有功,而且还要为天下所耻笑吧!所以楚国放弃了宋国而击攻打郑国。孔子听说之后说:“在朝廷做官能够修政理,在战场上能够制敌取胜,说的就是司城子罕这样的人。”
5. 稍微 空闲 用杖打 释放 6.有 负 者/辄 折 券 与 之/秋 毫 不 以 丐 人 7.(1)贺铸喜欢议论当朝大事,学识广博,记忆力特强,善于言辞。
(2)贵族子弟十分惊恐,认错说:“有这些事。” 8.从此以后,那些依仗权势目中无人的人,都只能用眼角的余光看他,不敢抬起头来看。(或答原文“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也可答“豪强都怕他”
【分析】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
(1)句意为:稍加润色修改。少:稍微。
(2)句意为:使他们不停地奔命。暇:空闲。
(3)句意为:用杖打了几下。杖:用杖打
(4)句意为:大笑着释放了贵族子弟。释:释放。
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句意为:有亏欠人家的,便拿地契房券等给人家抵押,丝毫不向别人乞讨。据此,在“者”和“之”的后面应有停顿。
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1)重点词语:记:通“志”,记忆。工:擅长。(2)重点词语:谢:认错,道歉。之:代词,这些事。
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文中惩罚“贵人子”后,只有一句话——自是诸挟气力颉颃者,皆侧目不敢仰视。说明豪强都惧怕他。
【点睛】参考译文
贺铸,字方回,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喜欢议论当朝大事,学识广博,记忆力特强,善于言辞。贺铸尤其擅长作曲,常常把别人丢掉的曲子搜集起来,稍加润色修改,便成了新奇的曲子。他曾经说:“我在笔下驱使着李商隐、温庭筠,常常使他们不停地奔命。”起初,监太原工作。有一个贵族子弟和贺铸是同事,这个人骄纵傲慢,目中无人,贺铸经过察访,了解他偷盗公物,于是把仆役和公差们屏退后,把这个贵族子弟关在密室里,贺铸手里拿着刑杖数落说:“过来,你在某时盗窃某物去作某用,又某时盗窃某物拿回自己家中,是这样吗?”贵族子弟十分惊恐,认错说:“有这些事。”贺铸说:“如果让我处罚你,就不告发你了。”贵族子弟于是站起来,自己脱去衣服露出肌肤,他就用杖打了几下,贵族子弟叩首哀告祈求,贺铸便大笑着释放了贵族子弟。从此以后,那些依仗权势目中无人的人,都只能用眼角的余光看他,不敢抬起头来看。贺铸家境贫困,经常靠借高利贷维持生活,有亏欠人家的,便拿地契房券等给人家抵押,丝毫不向别人乞讨。
9.①玩耍 ②回头看 ③规劝 ④这 10.B 11.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②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12.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继而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乙文“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 13.甲文中的元方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讲礼守信”的传统美德;乙文中的原谷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我则继承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每次吃饭时都不浪费一粒粮食,写字时不浪费一张纸等。
【分析】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①句意为:在门外玩耍。戏:玩耍。
②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③句意为:好言规劝父亲说。谏:规劝。
④句意为:这是违背道义的。是:这。
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介词,在/介词,比;
B.之:都是代词,他;
C.乃:副词,于是/副词,才;
D.不:副词,同“否”,表疑问/副词,不;
故选B。
11.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
①惭,羞愧。引,拉。
②汝,你。何以,为什么。
1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甲文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
乙文同样通过人物对话来写,原谷说“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的意思是以后也会像他们扔掉爷爷一样把他们扔掉。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这是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最后“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1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甲文中,元方懂礼识义,他以“无礼”、“无信”对父亲的朋友进行批驳,告诉了人们讲礼守信的重要性;乙文讲述的是原谷劝告父母赡养祖父的事,告诉我们要善待老人,我们都有老的一天,要给儿孙做表率。我作为一名学生,我努力学习,懂礼貌,孝敬老人,生活简朴。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原谷有爷爷,年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养儿育女,一辈子勤俭节约,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到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很是惭愧,后悔(做那样的事),于是去把爷爷载回来赡养了。
14.A 15.C 16.B 17.①(皇甫谧)二十岁了,不喜好学习,东游西荡毫无限度,有人认为他呆傻(有人把他当作傻子)。
②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分析】14.考查给语句断句的能力。给语句断句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一般来说,主谓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应该有停顿。句意为: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督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自述,言词恳切,终于获得了准许。故断句为: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故选A。
15.C.有误,句意为:何况生命的长短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修:长。故选C。
16.B.于文无据,文中并未点明皇甫谧患了风痹症是因为勤勉过度损耗精神。故选B。
17.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无度,没有限度。或,有人。痴,呆傻。
(2)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弗,不。加,虚报。以,依据。信,实情。
【点睛】译文:
皇甫谧,字士安,是安定朝郡人。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什么呢!”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
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督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自述,言词恳切,终于获得了准许。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皇甫谧著诗文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
18.B 19.D 20.C 21.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
A.鲜:鲜嫩/少。
B.既:已经/已经。
C.因:于是/趁、乘。
D.期:希望/约定。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断句和对句式的判断的能力。
D.有误,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是判断句,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为陈述句。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先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
C.有误,甲的内容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乙文是陶渊明为自己作的“传”,描写的内容是真实的,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本题重点词有:
①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指妻室子女,“妻”“子”是两个词。妻:指男子配偶。子:指子女。邑人:同乡(县)的人。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绝,绝处。
②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对。
【点睛】译文:
甲: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他安安静静,很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他喜欢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他生性喜爱喝酒,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去喝。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竟然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遮挡不住严寒和烈日,粗布短衣上打满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饮水的水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还是安然自得。常常写文章来自娱自乐,也稍微透露出他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从此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语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这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因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的快乐。不知道他是无怀氏时代的人呢?还是葛天氏时代的人呢?
22. 道理 反思 停止 凝结 23.A 24.B 25.B 26.(1)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2)(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分析】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句意:即使有最好的道理。道:道理;
(2)句意:这样以后能够反思自己。反:反思;
(3)句意: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已:停止;
(4)句意:冰是水凝结而成的。为:凝结。
23.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即使/即使;
B.比/在;
C.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代“善者”;
D.表并列/表转折;
故选A。
2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根据句意可知,正确的停顿应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选B。
25.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得出答案。
ACD.正确;
B.有误,“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表述错误,应为“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故选B。
26.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是故(因此)”“困(困惑)”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锲(用刀雕刻)”“舍(停止)”“折(断)”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甲:选自《礼记》 作者:戴圣 年代:西汉
乙:选自《荀子》 作者:荀子 年代:战国
参考译文:
甲: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思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27.A 28.D 29.B 30.(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空闲/闲暇的时候,(范仲淹/他)率领部属登临楼阁,摆设酒宴。 31.①“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②列举人物并简述事迹。示例:杜甫:杜甫的茅屋被秋风吹破,然后又遭连夜雨,但他心中想的是天下寒士,愿为天下寒士的安乐牺牲自我。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辨析文言实词意思的能力。根据语句的翻译,A项有误,“国”是“国都”的意思。
2.本题考查辨析文言词语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要结合理解句意,理解加点词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结合句子的翻译可知:A项,前者是代词,这件事的意思;后者是代词,他的意思。B项,前者是副词,表示推测,大概的意思。后者是代词,这的意思。C项,前者是连词,表示顺接;后者是副词,表示肯定的意思。D项,常用于形容词、副词后,表示状态,都是“……样子”。故选D。
3.本题考查理解辨析主要内容的能力。其中B项理解有误。甲文主要表达的是作者对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的赞赏和珍惜。
4.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应结合句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的意思。同时注意句中是否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常见文言现象。如果存在上述现象,翻译时应明确体现出来。翻译时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1)句中重点词语有:微,如果没有;斯,这种。(2)句中重点词语有:暇日,闲暇的时候。
5.本题考查筛选和拓展阅读的能力。第一问,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实质是关心百姓生活,是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从乙文中“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毕其事”,看出范仲淹对黎民百姓生活疾苦的关注,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一致。第二问,只要列举出历代体现关心国家命运,关心百姓生活疾苦的名士,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事迹即可。
32. 味美 困惑,阻碍 道理 称王 33.(1)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器物。 34. 念终始典于学 教与学的关系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句(1)的意思: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其中“旨”是“味美”的意思;句(2)的意思: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其中“困”是“困惑,阻碍”的意思;句(3)的意思:人如果不学习,则不明白道的存在。其中“道”是“道理”的意思;句(4)的意思:因此古代的君国要先建立国家统治人民。其中“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的意思。
33.(1)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尤其要注意句中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的翻译。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弗”是“不”的意思;“善”名词活用为动词,是“好处”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重点语句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须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注意句中重点词的翻译:“琢”是“雕琢”的意思。
34.本题考查选文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①空考查本文主旨的概括。选文强调的是“人要始终想着学习”的道理,这就是选文的核心观点。依据题目和表格里的要求,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从原文中筛选出体现核心观点的语句,即原文中“念终始典于学”一句。据此填空即可;②空,根据前面的“教学相长”分析,这是从“教”和“学”之间的关系来讨论的。据此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以后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导人以后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处,这样以后能够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兑命》上说:“教人是学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乙] 璞玉中虽然内含美质,但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美器;人虽然有内在的天赋,但如果不学习,则不明白道的存在。因此古代的君国要先建立国家统治人民,不仅要修己治人,还要设立学校,以大学之道教人,使人学习而化风成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5.①迫近;②国都;③告诉;④理解。 36.B 37.①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掉。②所以士人穷困的时候不丧失(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背弃)道。 38. 洞庭风雨图 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或“喜悦”)。 39.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析】35.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课内重点文言实词需要平时的积累识记,并且活学活用,学会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作答时,可先理解整句话的大意,再来推断加点词的含义。
(1)大意: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2)大意: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国:国都。
(3)大意: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语:告诉。
(4)大意:人家理解我,我悠然自得无所求。知:理解。
36.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A.代词,他、他们;
B.助词,的/代词,我;
C.连词,就;
D.句末语气词,不翻译;
故选B。
37.这道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斯:这。旷:开阔。怡:愉快。偕:一起。宠:荣耀。辱:屈辱。
(2)重难点词语有:故:所以、因此。达:指得志时。离:背弃。
38.这道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根据“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可知,选文《岳阳楼记》中,第一段通过描绘“洞庭风雨图”,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根据“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可知,第二段则通过描绘“洞庭春晴图”,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喜悦)”之情。
39.这道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分析与理解。甲文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根据“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语句可知,表达了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
【点睛】甲文译文: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文译文:
孟子对宋句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宋句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不得志时,就修养好自身,得志时,就要同时给天下人带来好处。”
40.B 41.C 42.A
【解析】40.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意义。B项“公亦以此自矜”意思是“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矜”是“夸耀”的意思。故选B。
4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
A.在/从;
B.代词/加强反问语气;
C.都是“于是”的意思;
D.用/来;
故选C。
4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A项中“不屑一顾”理解有误。“睨之”“微颔”神态的描述,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卖油翁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故选A。
【点睛】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43.B 44.(1)对……感到惊异(2)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3)同“邀”,邀请(4)先前的 45.(1)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
(2)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 46.(1)自然环境:美丽富饶;(2)社会环境:安定平和;(3)生活状况:安居乐业;(4)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解析】4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朗读节奏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语法知识进行划分。B选项句意:又向前走了很多步,“数十步”是数量词,中间不能断开,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复行/数十步”;
故选B。
4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异:对……感到惊异;
(2)句意:老人和小孩。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3)句意: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要:同“邀”,邀请;
(4)句意:就沿着原路回去。向:先前的。
4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乃(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4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写的是自然环境,美丽富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写的是社会环境,安定平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写的是桃源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劳作、服饰与外人无异,他们安居乐业;“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写老人和孩子的精神状态,他们无忧无虑,快乐自由。
【点睛】参考译文: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一个人以捕鱼为职业。(有一天,他划着小船外出打鱼,)沿着小河往前走,忘了走了多远。忽然遇上一片桃花林,小溪两岸几百步以内(全是桃树),中间没有别的树,绿草如茵,香气袭人,(风一吹来)桃花纷纷落下。渔人(对此感到)十分诧异。又往前划,想找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他找到)林子的尽头,(发现这里)有一座山,就是小河的源头,山脚下有个小洞,隐约好像有点光亮。(渔夫)于是离开小船,从洞口进去。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很多步,(黑暗狭窄的隧道)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里)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逍遥快乐。
村中人见了渔夫,竟然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夫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村中人于是便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其他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和儿女及邻居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夫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朝,晋朝了。渔夫把知道的事情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的人)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和食物来招待他。停留了几天,就告别离开了。桃花源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要对外面的人说(这里的情况)。”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是志向高洁的名士。他听说了这件事,兴致勃勃地计划前往。结果(计划)还未实现,不久他就得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
47.D 48.(1)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49.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50.(1)人才 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 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
(2)景公: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求教。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解析】47.A.足:足够、充足/值得;
B.之:指代马/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C.善:善于/好;
D.进:在朝堂作官/在朝堂作官;
故选D。
4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
(1)且:尚且。欲:想要。等:等同。安:怎么。
(2)以:凭着。数:几。取人:选拔人才。其:大概。
49.本题考查句子断句。依据句意“所以,通达时看他都做些什么事,困顿时看他不做什么事,富有时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贫穷时看他不要什么”,可断句为: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5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
(1) 甲文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故“千里马”喻指人才,“伯乐”喻指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乙文中,从“景公问晏子曰:‘莅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以敕民,则其道也’”可知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
(2)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虽有贤能,吾庸知乎 ”“请问求贤 ”表明他有求贤的主观愿望,虚心向晏子求教。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可见,他们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有眼无珠。
【点睛】译文:
甲: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乙:齐景公问晏子说:“统治国家治理民众,善于治理国家的人怎样行事 ”
晏子回答说:“任用贤人治理国家,任用有才能之人治理百姓,就是他的办法。”
景公说:“即使有贤能之人,我怎么能发现呢 ”
晏子回答说:“有贤能而隐居,怎么能算做贤人呢 您也没有努力做这个,所以没有发现。”
景公说:“请教求贤的方法。”
回答说:“从他交游的人观察他,从他的行为来品评他。君王不要以美妙动人的夸饰之词判定他的品行,也不要以毁谤非议判定他的品性。像这样,就不会故意做出某种举动来扬名,也不会掩盖自己的目的来迷惑君王了。所以,通达时看他都做些什么事,困顿时看他不做什么事,富有时看他向外分放什么,贫穷时看他不要什么。最贤能的人,不轻易进身为官而容易引退;次一等的人,能轻易为官也轻易引退;再次的人,能轻易为官而不容易引退。凭着这几种情况来选拔人才,大概就可以了吧!”
51.B 52.(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 53.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54.(1)从君的角度来说,初即位能励精图治,但安定后就骄奢淫逸;从臣的角度来说,刚被任用时想兼济天下,得到富贵时想保有名利。所以魏征认为唐太宗功业会不及三皇五帝。(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解析】51.考查一词多义。
A. 任务,使命/任用,委派;
B. 他,他的/他,他的;
C. 这样/然而;
D. 在/和;
故选B。
5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1)困,忧困;衡,通“横”,梗塞,指不顺;作,有所作为。本句隐藏了主语:将被上天降大任的人。(2)见,发现;力行,身体力行;倦,疲倦。
53.考查文言文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再依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加上虚词辅助来断句。句意: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四夷宾服”“天下无事”是文言常用的四字句,句式整齐。“诚”为常用句首词。辅助断句为: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54.考查内容理解。【乙】文是太宗与魏征关于前代君王治国不及三皇五帝原因的讨论。魏征认为,君王初即位的“欲励精为政”到安乐时的“骄奢放逸”,是君王不能成就大业的原因。臣子由初任用的“欲匡主济时”到富贵时的“思苟全官爵”,是臣子不能辅助君王成就大业的原因。究其根本,就是不能“常无懈怠”,一国之治与不治,就在于君臣有无忧患意识,有忧患意识就兴盛,无忧患意识就衰亡,用【甲】文中的话说就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点睛】参考译文
【甲】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乙】贞观十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在读书时发现前朝帝王做过的善事,都能身体力行而不知疲倦。他们所任用的大臣,也都很贤德,然而和三皇五帝的时代相比,还是无法企及,为什么呢 ”
魏征回答说:“现在少数民族臣服,天下太平无事,的确是自古以来都没有过的盛事。然而,历代的帝王刚刚即位的时候,都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以尧、舜为楷模,可是等到天下太平了,就开始放纵自己,骄奢淫逸,没有谁做到善终。至于臣子,在开始被任用时,都怀有匡扶君主、济世救民的宏愿,追慕古代良臣稷、契的风范。等到他们荣华富贵了,就开始处心积虑地盘算如何才能保住乌纱,苟全性命,没有谁能够做到尽忠职守。如果君臣双方都能不懈怠,铭记善终的道理,那么就可以无为而治,天下无忧了,这样做的话,自然可以超越古人。
唐太宗说:“正如你所说。”
55.C 56.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 57.A 58.范仲淹乐善好施,帮助他人不计较自己得失;显贵时自己及家人依然保持清廉俭朴的生活作风;这种扶危济困 清正廉洁的品质,正是他对先忧后乐的政治主张的实践
【解析】5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折断。摧,折断。故C错误,选C。
56.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以,因为。物,外物。喜,喜悦。不悲,悲伤
5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用“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字,写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重修岳阳楼和作记一事,为全篇文字的导引。故“‘谪守’二字,点明重修岳阳楼一事和作记缘由”的表述错误,故选A。
58.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1)链接材料翻译:范仲淹天性喜欢赠与,别人有急用,一定帮助他,不考虑家里的用度是否足够。发达之后,家里还像贫困时一般,家里的人不知道富贵的快乐。
(2)分析理解。“先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一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人之后的精神。在链接材料里,范仲淹无论是贫困时还是发达后,都会先考虑帮助他人,不考虑自己的生活处境,这正展现了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政治抱负。故可概括:范仲淹乐善好施,帮助他人不计较自己得失;显贵时自己及家人依然保持清廉俭朴的生活作风;这种扶危济困 清正廉洁的品质,正是他对先忧后乐的政治主张的实践
【点睛】译文: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讲文言文阅读:实词翻译技巧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精讲精练(全国通用)
好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
(2021·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大道之行也》
【乙】
士尹池①为荆使于宋,司城子罕②止而觞之。南家之墙拥③于前而不直,西家之潦④经其宫⑤而不止。士尹池问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为鞔⑥者也。吾将徙之,其父曰:‘吾恃为鞔,已食三世矣。今徙,是宋邦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为是故吾不徙。西家高,吾宫卑,潦之经吾宫也利,为是故不禁也。”士尹池归,荆适兴兵欲攻宋。士尹池谏于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贤,其相仁。贤者得民,仁者能用人。攻之无功,为天下笑。”楚释宋而攻郑。孔子闻之曰:“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⑦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新序》)
【注释】:①士尹池:复姓士尹,名池。②司城子罕:司城,官名;子罕,宋国贤臣。③拥:遮蔽。④潦:积水。⑤宫:院子。⑥鞔(mán):鞋子。⑦折冲:制敌取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女有归( )
(2)盗窃乱贼而不作( )
(3)潦之经吾宫也利( )
(4)已食三世矣(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2)夫修之于庙堂之上,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者,司城子罕之谓也。
3.甲文中构想的大同社会,人人得到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在乙文中司城子罕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4.儒家“仁”的主张,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结合这两篇文章,请你谈谈施行仁心、仁政对百姓和国家的影响。
(2021·江苏扬州·中考真题)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①,皆为新奇。尝言“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初,监太原工作,有贵人子同事,骄倨不相下。铸廉②得盗工作物,摒待吏,闭之密室,以杖数曰:“来,若某时盗某物为某用,某时盗某物入于家,然乎”贵意人子惶骇,谢:“有之。”铸曰:“能从吾治,免白发③。”即起自袒其肤,杖之数下,贵人子叩头祈哀,即大笑释去。自是诸挟气力颉颃④者,皆侧目不敢仰视。家贫,贷子钱自给,有负者辄折券与之秋毫不以丐人。
(节选自《宋史·文苑列传》,有删减)
[注释]①隐括:润色修改。②廉:查访,侦查。③白发:告发。④颉颃(xié háng);倔强,自做。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少加隐括( ) (2)奔命不暇( )
(3)杖之数下( ) (4)大笑释去( )
6.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 负 者 辄 折 券 与 之 秋 毫 不 以 丐 人
7.翻译句子。
(1)喜谈当世事,博学强记,工语言。
(2)贵人子惶骇,谢:“有之。”
8.简要说明贺铸惩罚“贵人子”达到的效果。
(2020·湖南怀化·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门外戏
②元方入门不顾
③谏父曰
④是负义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捐祖于野 皆以美于徐公
B.下车引之 欲捐之
C.乃载祖归养 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 父不从,作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12.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13.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
(2020·四川乐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郡人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 皇甫谧传》)
1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B.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C.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D.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
15.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辄进所后叔母任氏 辄:立即。
B.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言:学说。
C.况命之修短 修:改正。
D.自表就帝借书 表:上书。
16.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皇甫谧知错能改。年轻时,后叔母任氏流着眼泪劝诫他要修身读书,学好了也是他自己有所得。皇甫谧从此发愤读书。
B.皇甫谧读书勤奋。他一边读书一边干农活,眼中只有书,最终因为勤勉过度损耗精神,所以患了风痹症。
C.皇甫谧不慕名利。他不愿和达官贵人交往来获得声名,潜心玩味经典册籍,郡守和相国让他做官,他都不赴任。
D.文章运用对比手法,通过人物言行刻画形象。皇甫谧勤于读书、爱好写作、著述颇丰,值得我们学习。
17.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2020·广西百色·中考真题)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②,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③乎?衔觞④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注]①造:往,到。②穿结:打补丁。③俦:同类,类别。④觞:盛满酒的酒杯。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B.既出,得其船 既克,公问其故
C.因以为号焉 未若柳絮因风起
D.期在必醉 君与家君期日中
19.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的作品《饮酒》(其五)。
B.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甲文中“黄发”指老年人,“垂髫”指小孩;乙文中的“号”是别号,作者把“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
D.甲文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与乙文的“或置酒而招之”均为判断句。
2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渔人”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
B.乙文主要写了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
C.甲、乙两文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
D.甲、乙两文以“记”和“传”的形式行文,语言简洁凝练,朴素自然,意蕴丰富。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020·黑龙江大庆·中考真题)【古文阅读】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节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②而二螯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注:①镂:原指在金属上雕刻,泛指雕刻。②跪:蟹脚。③螯:蟹钳。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1)虽有至道 道:
(2)然后能自反也 反:
(3)学不可以已 已:
(4)冰,水为之 为:
23.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虽有嘉肴 虽乘奔御风(《三峡》)
B.而寒于水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蚓无爪牙之利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
D.蟹六跪而二螯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24.选出画波浪线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 )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5.下列关于【甲】【乙】两篇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从“嘉肴”谈起,用意不在于谈论“嘉肴”,而是为了用“嘉肴”类比“至道”,然后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
B.甲文文末引用《尚书》中“学学半”这句话,在告诉我们:学习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C.乙文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设喻,阐述学习应该做到:逐渐积累,坚持不懈,专一不躁。
D.两篇文章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甲文侧重“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乙文侧重学习的意义及学习应持的态度。
2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020·四川广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范仲淹)
【乙】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①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②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③令询之,乃寓居士人④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⑤敛棺椁⑥皆所未具。公怃⑦然,即彻⑧宴席,厚赒⑨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范仲淹罢宴》)
【注释】①僚属:部属。②缞绖:(cuī dié),丧服。③亟:(jī),急迫地。④寓居士人:寄居在外地的读书人。⑤赗:(fèng),送给丧者助葬的车马、束帛等物。⑥棺椁(guǒ):下葬的物品。⑦怃:(wǔ),失意。⑧彻:通“撤”。⑨赒:(zhōu),救济。
2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则有去国怀乡 国:国家 B.或异二者之为 或:也许
C.未举觞    觞:酒杯 D.卒于邠    卒:死
2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厚赒给之
B.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使毕其事
C.乃重修岳阳楼                乃寓居士人卒于邠
D.满目萧然                  公怃然
2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文体,属于散文的范畴.甲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体的优美散文.
B.甲文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览物之情进行对比,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不屑.
C.乙文“公亟令询之”中,一个“亟”字表现了范仲淹体恤百姓、关爱百姓的急切心情。
D.乙文最后坐客感叹泣下,既是被范仲淹的行为感动,又是对客死者的同情。
30.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
31.从乙文中摘录出最能提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思想的句子。说说还有谁具有这样的思想并简述其典型事迹。
(2020·广东深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礼记。学记》二则,完成下面小题。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注]①典:常。
3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弗食,不知其旨也( ) (2)教然后知困( )
(3)人不学,不知道( ) (4)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 )
3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弗学,不知其善也。
(2)玉不琢,不成器。
34.根据内容,完善表格。
核心观点(原文) 讨论角度
甲文 教学相长 ②
乙文 ①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2020·山东枣庄·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孟子谓宋句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注释:①宋句践:古人名。 ②游:指游说。 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 ④得己:自得。
3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⑴薄暮冥冥 ⑵去国怀乡 ⑶吾语子游 ⑷人知之,亦嚣嚣
36.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穷则独善其身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人知之,亦嚣嚣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达则兼善天下 D.其喜洋洋者矣 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37.翻译下列句子。
⑴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⑵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38.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选文《岳阳楼记》中,第一段通过描绘“ ”,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二段则通过描绘“洞庭春晴图”,表现出 之情。
39.“天下观”是古圣贤之道。《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结合两篇选文,谈谈范仲淹和孟子的“天下观”分别是什么?
(2020·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40.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康肃公善射 善:擅长
B.公亦以此自矜 矜:矜持
C.尔安敢轻吾射 安:怎么
D.康肃笑而遣之 遣:打发
4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尝射于家圃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
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其真无马邪(《马说》)
C.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陈涉世家》)
D.以钱覆其口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4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睨之”“但微颔之”,写出卖油翁对陈尧咨射箭技术不屑一顾,陈尧咨因此不满。
B.“取”“置”“覆”“酌”等一系列动词,写出卖油翁倒油动作一气呵成,非常娴熟。
C.传神的对话描写是突出的写作特色之一,文章通过对话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和个性特点。
D.在作者笔下,陈尧咨傲慢不逊,卖油翁内敛沉稳,人物形象生动,性格特征鲜明。
(2020·西藏·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3.下列对文中句子节奏的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复行数/十步
C.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D.寻/病终
4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
(3)便要还家
(4)便扶向路
4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6.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根据课文内容,请概括桃花源的美好体现在哪些方面。
(2020·辽宁·中考真题)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景公问晏子曰:“莅①国治民,善为国家者何如 ”
晏子对曰:“举贤以临国,官能②以敕民,则其道也。”
公曰:“虽有贤能,吾庸③知乎 ”
晏子对曰:“贤而隐,庸为贤乎 吾君亦不务④乎是,故不知也。”
公曰:“请问求贤 ”
对曰“观之以其游⑤,说⑥之以其行。君无以靡曼⑦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如此则不为行以扬声⑧,不掩欲以荣⑨君。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夫上士难进而退也,其次易进易退也,其下易进难退也。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莅:治理,下文的“临”“敕”与此同义。②官能:授予有才能的人官职。③庸:怎么,哪里。④务:致力,专カ从事。⑤游:交游,交结的朋友。⑥说:评说,评论。⑦靡曼:指言辞华丽。⑧声:名声,声誉。⑨荣:通“营”,迷惑。
4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食不饱,力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B.策之不以其道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C.善为国家者何如
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
D.夫上土难进而易退也
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
4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以此数物者取人,其可乎!
4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故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50.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1)【甲】文中“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乙】文中,晏子向景公建议的治国方法是“”(用原文回答)。
(2)在对待“贤能”的问题上,景公与“食马者”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020·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贞观十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其所任用公辈数人,诚以为贤。 然致理比于三、五之代,犹为不逮,何也?”
魏征对曰:“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皆欲励精为政,比迹于尧、舜;及其安乐也,则骄奢放逸,莫能终其善。人臣初见任用者,皆欲匡主济时,追纵于稷、契;及其富贵也,则思苟全官爵,莫能尽其忠节。若使君臣常无懈怠,各保其终,则天下无忧不理,自可超迈前古也。”
太宗曰:“诚如卿言。”
5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其所任用公辈数人
B.必先苦其心志 莫能尽其忠节
C.然后能改 然自古帝王初即位者
D.征于色 比迹于尧、舜
52.将选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朕读书见前王善事,皆力行而不倦。
5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今四夷宾服天下无事诚旷古所未有。
5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从君臣两个角度,概括出【乙】中魏征认为唐太宗功业仍不及三皇五帝的原因。
(2)魏征的看法印证【甲】中“ ”一句。
(2020·湖北十堰·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5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废具兴(具:同“俱”,全 都)
B.郁郁青青(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C.樯倾楫摧(摧:倒下)
D.进亦忧(进:指上文“居庙堂之高”)
5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7.下列选项中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即入正题 “谪守”二字,点明重修岳阳楼一事和作记缘由
B.第2段描写洞庭湖“胜状”,以“然则”一转,提出“异”字,开启下文
C.3 4段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抒发“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D.第5段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5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也是他恪守的人生信条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谈谈范仲淹是如何实践的
【阅读链接】
公天性喜施与,人有急,必济之,不计家用有无 既显,门中如贫贱时,家人不识富贵之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