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卷04(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默写)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卷04(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默写)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3 14:37: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卷04(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默写)
(满分:38分 时间:40分钟)
一、文言文阅读(共18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蔽,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因法则可也。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1】,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毋或作恶,从王之路。”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为所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人主之任势使然之。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绳直而枉木斫,准夷而高科削,权衡悬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有度》)
注释:【1】北面:向北。古代君主向南坐,臣下朝见时则向北,所以说“北面”。委质:指把身体托付给君主,表示愿意为君主效死。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听远事 听:处理
B.能者不可蔽 蔽:遮挡
C.从王之指 指:旨意
D.人主释法用私 释:放弃
2.(3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贤者之为人臣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
B.虚心以待令 故以法治国
C.故舍己能而因法数 东西易面而不自知
D.故法省而不为所侵 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3.(3分)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
被称赞的人就不能够升官,犯错误的人就不会被罢官
B.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
严峻的法令,是用来禁止犯罪、排除私欲的
C.准夷而高科削,权衡悬而重益轻
测准器平了凸出的木节就要被削去,称重具拎起就要减重补轻
D.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
整治官吏,威慑民众,减少放荡怠惰,禁止欺诈虚伪
4.(3分)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君要依靠法律选拔人才、评定功劳,不能够单凭主观臆断。
B.君主亲自考察百官,容易受大臣的蒙蔽而无法做到客观公正。
C.大臣不能在法律之外乱打主意,不能在法律范围内谋取利益。
D.法律可以矫正过失,追究奸邪,治理纷乱,规范民众的行为。
5.(6分)本文主要论述了“治国必须要有法度”的政治主张。请结合文章第五段内容,简要分析“以法治国”的具体措施。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2分)
(本题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看牡丹三首【1】
苏 轼
其一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时于花上见,的皪【2】走明珠。
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
其二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
午景发秾丽,一笑当及时。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
其三
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
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3】。
注释:【1】此组诗为作者于元丰三年(1080)在黄州所作。【2】的皪(dì lì):明亮的样子。【3】牛酥煎落蕊:用牛酥煎落花做成美食。
6.(3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写牡丹在濛濛雾雨中由盈盈带露到花重欲倾的变化。
B.其二“清寒”二句,写牡丹在雨后晨光中临寒自守之态。
C.其三写牡丹异于千花百草,即使凋零,也不甘堕入泥沙。
D.三首诗从色与香、开与落等多个角度写出了牡丹的风韵。
7.(3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洗”字用得传神,生动地写出雨中牡丹秀而不妖、清新脱俗之美。
B.其二“一笑”句用拟人手法,形象表现了牡丹趁正午暖阳尽情舒展之姿。
C.其三首句与其二尾句形成顶真,衔接紧密,诗人的情绪由叹惋转为昂扬。
D.诗人展开联想、想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广。
8.(6分)联系三首诗来看,诗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解说。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9.(本题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信心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当你想表现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计较财富的得失时,可以用李白《将进酒》中的“ , ”句;当你想表现革命战士不重个人功劳,坚定为国捐躯的信念时,可以用高适《燕歌行》的“相看白刃血纷纷, ”句;《诗经·无衣》中也有表现秦人准备奔赴前线、满怀必胜信心的句子,即“王于兴师, ,与子偕作。”
(2)古文中常有以亲情见长的作品。《陈情表》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表现了祖孙血肉相连的关系:《项脊轩志》的“ ”反映了妻子去世后当年手植枇杷树的现状,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寄寓了睹物思人的深情。
(3)抒情方式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李凭箜篌引》中“梦入神山教神妪, ”借仙人和羸弱的动物都为箜篌声所震动,间接表达李贺对高超琴技的赞美之情;《拟行路难》用“心非木石岂无感? ”直接抒发了鲍照徘徊难进、忍气吞声的激愤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卷04(文言文阅读 古诗鉴赏 默写)
(满分:38分 时间:40分钟)
一、文言文阅读(共18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蔽,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辨而易治,故主因法则可也。
贤者之为人臣,北面委质【1】,无有二心。朝廷不敢辞贱,军旅不敢辞难;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而无是非也。故有口不以私言,有目不以私视,而上尽制之。先王之法曰:“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毋或作恶,从王之路。”
夫为人主而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且上用目,则下饰观;上用耳,则下饰声;上用虑,则下繁辞。先王以三者为不足,故舍己能而因法数,审赏罚。先王之所守要,故法省而不为所侵。独制四海之内,聪智不得用其诈,险躁不得关其佞,奸邪无所依。远在千里外,不敢易其辞;势在郎中,不敢蔽善饰非。故治不足而日有余,人主之任势使然之。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故曰:巧匠目意中绳,然必先以规矩为度;上智捷举中事,必以先王之法为比。故绳直而枉木斫,准夷而高科削,权衡悬而重益轻,斗石设而多益少。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刑重,则不敢以贵易贱;法审,则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则主强而守要,故先王贵之而传之。人主释法用私,则上下不别矣。
(取材于《韩非子·有度》)
注释:【1】北面:向北。古代君主向南坐,臣下朝见时则向北,所以说“北面”。委质:指把身体托付给君主,表示愿意为君主效死。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听远事 听:处理
B.能者不可蔽 蔽:遮挡
C.从王之指 指:旨意
D.人主释法用私 释:放弃
2.(3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贤者之为人臣 夫人臣之侵其主也
B.虚心以待令 故以法治国
C.故舍己能而因法数 东西易面而不自知
D.故法省而不为所侵 必以先王之法为比
3.(3分)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
被称赞的人就不能够升官,犯错误的人就不会被罢官
B.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
严峻的法令,是用来禁止犯罪、排除私欲的
C.准夷而高科削,权衡悬而重益轻
测准器平了凸出的木节就要被削去,称重具拎起就要减重补轻
D.厉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
整治官吏,威慑民众,减少放荡怠惰,禁止欺诈虚伪
4.(3分)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君要依靠法律选拔人才、评定功劳,不能够单凭主观臆断。
B.君主亲自考察百官,容易受大臣的蒙蔽而无法做到客观公正。
C.大臣不能在法律之外乱打主意,不能在法律范围内谋取利益。
D.法律可以矫正过失,追究奸邪,治理纷乱,规范民众的行为。
5.(6分)本文主要论述了“治国必须要有法度”的政治主张。请结合文章第五段内容,简要分析“以法治国”的具体措施。
【答案】
1.B 2.A 3.A 4.C
5.①要制定法令,用法令约束官民的行为,做到有法必依。②要严格执行法令,用峻法、严刑惩治官民的不法行为。③要执法公正,对权贵和百姓做到一视同仁,赏罚公平。
【解析】
【导语】本文出自《韩非子·有度》,主要论述了治国必须要有法度的政治主张。文章强调国家的强弱取决于是否奉行法治,明君应依靠法律选人才、奖惩功过,避免倾听谗言或受蒙蔽。通过严峻法制、重刑惩恶来维持国家秩序和社会公平,规范官民行为。以法治国能够矫正过失、杜绝私弊,达到良好治理的效果。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来处理远方的事情。
B.错误。蔽:埋没。句意: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埋没。
C.正确。句意:顺从君主旨意。
D.正确。句意:君主放弃法而用私情。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两个“之”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品德高的人做臣子。/臣子侵害君主这种情况。
B.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介词,用、凭借。句意:虚心等待命令。/所以用法令治国。
C.而,连词,表承接,可译为 “而后”/连词,表转折,可译为 “却”。句意:所以放弃自己的才能而后遵循法令。/东西方向改变了自己却不知道。
D.为,与“所”构成“为…… 所……”结构,表被动,可译为 “被”/动词,意为“作”。句意:所以法令简明而君权不被侵害。/必定用先王的法度作依据。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错误,“誉者”,指徒有虚名的人;“非者”,指(有功劳)被毁谤的人。
原句应翻译为:徒有虚名的人就不能够升官,(有功劳)被毁谤的人就不会被罢官。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能在法律范围内谋取利益”错误,根据原文“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知,“不为惠于法之内”意思是“不在法令规定的范围之外施行恩惠”,而不是不能在法律范围内谋取利益,选项曲解文意。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可知,要制定法令,用法令约束官民的行为,做到有法必依。
②根据“峻法,所以凌过游外私也;严刑,所以遂令惩下也”可知,要严格执行法令,用峻法、严刑惩治官民的不法行为。
③根据“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可知,要执法公正,对权贵和百姓做到一视同仁,赏罚公平。
参考译文:
国家没有永久的强,也没有永久的弱。执法者强,国家就强;执法者弱,国家就弱。
所以当今时代,能摒弃偏见私欲而走上公正法制(的轨道),百姓就会生活安定,国家也能治理得好;能够摈除私欲行为而推行公正国法的,(我方)就会兵力强大而敌对方就(变得)弱小。所以明察得失有法律制度的,(就不会有人敢)用狡诈虚伪来欺骗君主;具有明察得失的衡量标准,来处理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会被天下轻重不一欺骗。英明的君主根据(一定的)法制法规选拔人才,不单凭自己的感觉提拔;用(客观)法制衡量功劳,不凭自己的主观估量。(这样的话)有才能的人就不会被埋没,败坏事情的人就不可能被掩饰,徒有虚名的人就不能够升官,(有功劳)被毁谤的人就不会被罢官,那么君臣之间就能够明确地辨别功过是非而国家也容易治理,所以君主遵循法令办事就可以了。
品德高的人做臣子,面北献礼,效忠君主,没有二心。在朝廷不敢推辞贱事,在军队不敢推辞难事;顺从君主的行为,遵从君主的法令,虚心等待命令,并且还不挑弄是非。所以有嘴不因私事而说,有眼不因私事而看,君主控制着他们的一切。先王的法令说:“臣下不要逞威,不要牟利,顺从君主旨意;不要作恶,跟随君主脚步。”
身为君主(如果)亲自考察百官,就会时间不够,精力不足。而且君主用眼睛看,臣子就会修饰外表;君主用耳朵听,臣子就会修饰言辞;君主用脑子想,臣子就会夸夸其谈。先王认为这三种器官不够,所以放弃自己的才能而后遵循法令,严明赏罚。先王掌握着关键,所以法令简明而君权不被侵害。君主独自控制四海之内,聪明多智的人就不能使用欺诈手段,阴险浮躁的人就不能使用花言巧语,奸邪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依赖。臣子远在千里之外,不敢改变说辞;地位处在郎中,不敢隐藏善意掩饰过错。所以治理国家的事不需多做,而时间有富余,这是君主运用权势使它这样的。
臣子侵害君主这种情况,就像行路时的地形一样,由近及远,地形渐变,使君主失去方向,东西方向改变了自己却不知道。所以先王设置指南仪器来判断东西方向。所以明君不让他的群臣在法律之外乱打主意,不在法度的规定内私下施行恩惠,行动没有不合法的。严峻的法令是用来禁止犯罪、排除私欲的;严厉的刑法是用来贯彻法令、惩办臣下的。所以说:巧匠目测合乎墨线,但必定先用规矩作标准;智商高者办事敏捷合乎要求,必定用先王的法度作依据。所以墨线直了曲木就要砍直,测准器平了凸出的木节就要被削去,称重具拎起就要减重补轻,量具设好就要减多补少。所以用法令治国,不过是制定出来、推行下去罢了。法令不偏袒权贵,墨绳不迁就弯曲。法令该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争。惩罚罪过不回避大臣,奖赏功劳不漏掉平民。所以矫正君主的过失,追究臣下的奸邪,治理纷乱、判断谬误,削减多余、纠正错误,统一民众的规范,没有比得上法令的。整治官吏,威慑民众,减少放荡怠惰,禁止欺诈虚伪,没有比得上刑罚的。刑罚重了,就不敢因地位高轻视地位低的;法令详明,君主就尊贵不受侵害。尊贵不受侵害,君主就强大而掌握要害,因此先王重法并延续下来。君主放弃法而用私情,君臣之间就没有区别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2分)
(本题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看牡丹三首【1】
苏 轼
其一
雾雨不成点,映空疑有无。时于花上见,的皪【2】走明珠。
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
其二
明日雨当止,晨光在松枝。清寒入花骨,肃肃初自持。
午景发秾丽,一笑当及时。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
其三
幽姿不可惜,后日东风起。酒醒何所见,金粉抱青子。
千花与百草,共尽无妍鄙。未忍污泥沙,牛酥煎落蕊【3】。
注释:【1】此组诗为作者于元丰三年(1080)在黄州所作。【2】的皪(dì lì):明亮的样子。【3】牛酥煎落蕊:用牛酥煎落花做成美食。
6.(3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写牡丹在濛濛雾雨中由盈盈带露到花重欲倾的变化。
B.其二“清寒”二句,写牡丹在雨后晨光中临寒自守之态。
C.其三写牡丹异于千花百草,即使凋零,也不甘堕入泥沙。
D.三首诗从色与香、开与落等多个角度写出了牡丹的风韵。
7.(3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洗”字用得传神,生动地写出雨中牡丹秀而不妖、清新脱俗之美。
B.其二“一笑”句用拟人手法,形象表现了牡丹趁正午暖阳尽情舒展之姿。
C.其三首句与其二尾句形成顶真,衔接紧密,诗人的情绪由叹惋转为昂扬。
D.诗人展开联想、想象,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广。
8.(6分)联系三首诗来看,诗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解说。
【答案】
6.C 7.C
8.①“其一”中,诗人写牡丹的清秀脱俗,表达了对牡丹清丽姿容的喜爱,进而写牡丹头重欲垂,而生出爱怜之情;②“其二”中,诗人想象雨后自清晨至暮时牡丹自持、自开、自敛之态,表达对牡丹自持自惜的赞美,(或答“寄托自我人格追求”);③“其三”中,诗人想象牡丹当风零落,将随千花百草堕入泥沙,表达了不忍牡丹蒙污的怜惜叹惋,进而以“牛酥煎落蕊”的行为转向释然(解嘲)。
【解析】
【导语】苏轼在《雨中看牡丹三首》中,以细腻笔触描绘了雨中牡丹的美态与生机。诗人通过对花开、花谢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从感伤到超然的情感变化,体现其旷达的内心和超然物外的胸襟。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也不甘堕入泥沙”错误。诗句“未忍污泥沙”是指诗人不忍心看到牡丹被泥沙污染,而不是牡丹“不甘堕入泥沙”。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由叹惋转为昂扬”错误。“其二”尾句表达了诗人对牡丹自惜幽姿的赞叹,情绪昂扬;而“其三”中“幽姿不可惜”指幽姿终究无法留惜,表达对即将凋零的牡丹有叹惋、怜惜之情。应是“由昂扬转为叹惋”。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①“其一”写雨雾中牡丹的情态,“秀色洗红粉,暗香生雪肤”表现了牡丹的清秀脱俗,进而表达了对牡丹清丽姿容的喜爱。“黄昏更萧瑟,头重欲相扶”描绘了在黄昏时分,雨后的牡丹头重欲倾,使人心生爱怜,欲出手相扶,表达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怜惜之情;
②“其二”中,“肃肃初自持”描写牡丹在清晨的寒意中还严正自持,“午景发秾丽”描写牡丹到了中午,牡丹绽放,艳丽多姿,“依然暮还敛,亦自惜幽姿”写傍晚花朵又收敛起来,像是怜惜自己的幽雅之姿。诗人想象雨后自清晨至暮时牡丹自持、自开、自敛之态,表达诗人对牡丹自持自惜的赞美。结合诗人生平,牡丹的自持自惜也是诗人人格的体现,寄托了诗人对自我人格的追求。
③“其三”中,诗人想象东风后牡丹当风零落,花朵残败,只能“金粉抱青子”,“未忍污泥沙”是指诗人不忍心看到牡丹随千花百草一起被泥沙污染,表达了不忍牡丹蒙污的怜惜叹惋。根据“牛酥煎落蕊”——于是用牛酥将落花煎来品尝,苏轼总是旷达的,他把凋零的牡丹做成美食,这就是一种对牡丹的尊重,也是他性格旷达释然的体现,也是对他坎坷人生际遇的解嘲。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9.(本题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
(1)信心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当你想表现对自己充满信心,不计较财富的得失时,可以用李白《将进酒》中的“ , ”句;当你想表现革命战士不重个人功劳,坚定为国捐躯的信念时,可以用高适《燕歌行》的“相看白刃血纷纷, ”句;《诗经·无衣》中也有表现秦人准备奔赴前线、满怀必胜信心的句子,即“王于兴师, ,与子偕作。”
(2)古文中常有以亲情见长的作品。《陈情表》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 ”表现了祖孙血肉相连的关系:《项脊轩志》的“ ”反映了妻子去世后当年手植枇杷树的现状,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寄寓了睹物思人的深情。
(3)抒情方式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种。《李凭箜篌引》中“梦入神山教神妪, ”借仙人和羸弱的动物都为箜篌声所震动,间接表达李贺对高超琴技的赞美之情;《拟行路难》用“心非木石岂无感? ”直接抒发了鲍照徘徊难进、忍气吞声的激愤之情。
【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死节从来岂顾勋 修我矛戟 无以终余年 今已亭亭如盖矣 老鱼跳波瘦蛟舞 吞声踯躅不敢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材、勋、戟、蛟、踯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