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卷06(文学类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卷06(文学类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3 14:37: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卷06(文学类文本阅读+整本书阅读+语言文字运用)
(满分:34分 时间:4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18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古 宅
①每到一处,我总是想多欣赏一些古迹,从中感受一下辽远的气息。有几回,太久远的古迹没有,朋友就带我去看当地的古宅,这些当年绮罗日暖、弦管春深的宅院,如今风光不再,成了游客进进出出的景点。
②从南方到北方,陆陆续续看了不少古宅。说古其实不古,与商鼎周彝相较,无可比性;与秦砖汉瓦相比,也年幼之至。只不过从住宅上论,它们着实古老,不是明代就是清代。当抬脚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过那两扇厚重的大门,真有一点进入昔日生活空间的感觉。我曾稍作比较,北方的古宅更多的是庄重沉实和豪华富丽。华丽的门楼,庄严的石狮,宽阔的庭院,尤其是院中常有苍老得只余一息生机的古树,使豪华中略带阴森。南方的古宅更多的是精巧,有的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才落成,门窗、屏风、梁柱等精雕细琢,巧绘七彩,可谓达到了极致。实际上,古宅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写意套着小精工,具象之外再加抽象,足以让人遥想当初工匠云集的热闹场景;另一面,透过朱漆圆柱红壁格窗,你会注意到大门外的拴马石和旗柱,还有头顶上那些镏金的匾额,又是一种深不可测的文化气象。
③岁月的流逝,使这些古宅无一例外地漫上了剥蚀的潮水,即使当年的簪缨之族、钟鼎之家,也抵挡不了自然规律的潜浸,富贵雍容日渐消退,没落的气息弥漫其中。古宅不断地颓圮坍塌,就是那些保护得比较完善的,也从房角墙头长出了荒草,春末夏初这样雨水充足的时日,蓬蓬勃勃的绿色削弱了往日的尊严,古宅流于寻常人家的意味了。有一些大门紧闭的房间,透过布满尘埃的窗棂朝里张望,昏暗中杂物堆积,都是前尘影事。走一圈出来,心情也变得复杂沉重起来。
④时光就是这么凌厉又不动声色,洗尽铅华粉饰,使人看到盛极而衰的过程。
⑤有趣的是我看到古宅的后人们还在极力救护,补缺漏扶危倾,以便更贴近本来的形态和色泽。可是,这多半是徒费心机。他们不太熟悉古典,仿古做旧的能力里没有多少古典情调,就像那些修补的材料,都不是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成色;更重要的是构想、意图缺少古朴典雅。于是我看到了现代的败笔在古宅的肢体上纵横涂抹,随意发挥,古宅的形容顿时变得滑稽可笑,丑陋可憎。古宅在西风残照里痛苦地兀立。我便有些感叹,岁月重门深锁,任何事物都免不了盛极而衰,古宅走向式微是必然的,不须徒劳地惋惜,理应让它的本来面目毕露无遗。
⑥我关心的还是古宅中的人生。我在不少古宅看到了垂垂老矣的守护者。他们有时就大半天地坐在阳光下打盹,或者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他们的话我听不懂,可从他们满是皱纹的笑容里,我猜想大概是在回顾往日的趣事或者是家族的盛景吧。这一代老人还是比较怀旧的,古宅里住惯了,萌发出一种深情。他们不愿搬到子女建造的崭新套房,眷恋这里的气息、味道,成了古宅最后的守望者。当然,我也看到有年轻人住在里边,在整个古旧的大环境里,他们改造了自己居住的那一小部分,木质百叶窗改成了铝合金蓝玻璃,“吱吱呀呀”的木质大门也被东洋式拉门代替,至于房间内部设施更不消说了,全是现代色彩。有人说这挺可笑的,犹如在古旧的衣裤上增添了一方崭新鲜艳的补丁。我觉得不可笑反而令人思索,至少隔代的审美差异,在此就显露出端倪了吧。
⑦古宅徜徉,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重门干裂、楼阁虚空,而是那些流传有序的家谱、族谱。它们都浸透了岁月的风霜,一代一代地传接续写着,并且放置在古宅的显眼处,让游人一眼可见,轻易地就推测出往日的繁荣,品味到这个家族的荣耀。每一座古宅都有着这等骄傲的资本,让它的后人清晰地寻找到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让远近游客感叹其瓜瓞绵绵、枝繁叶茂。如有工夫溯源,你不难得知这里有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的后裔。这些家族除了都是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外,还世代书香飘逸,墨池春满,荥阳郑氏的郑道昭就有“北朝王羲之”的美名,崔氏家族中的崔悦与卢氏家族的卢谌均以“博艺”闻名。换言之,这样的家族除了以官宦继世,还以诗书传家,而后者正是内在延续的强大支柱。可是,在与古宅后人的交谈中,感觉一些人继承了前辈的富裕或者气派,却丢失了当年的笔墨情怀,很少有前辈那种挥毫泼墨的才华和文人浪漫华赡的情调。砚池长满荒草,法帖任蚁蠹穿行,那杆往日生花的羊毫已经锈蚀在角落里了。
⑧古宅人气不旺,日见萧索,现在我们已把它当作一种遗迹来欣赏。置身其间,恍若隔世,那曾经有过的辉煌,已经消失在岁月的苍茫之外,如今只能在观望中捡拾一些过往的残留了。这不禁使我感叹时光的飞逝和世事的巨变,一股紧迫感涌了上来。在最近走过的一座古宅里,我看到了那已经颓圮的古墙边,一丛蓬勃的三角梅正覆盖其上,花朵纵情开放,在灿烂的阳光下耀眼夺目。这和油漆剥落的门窗、残破损伤的雕花廊柱、苔藓遍布的石阶相映成趣。每一次出入古宅,这种鲜明比照的浪漫总会长驱直入地撞进心扉,让人心绪复杂万端,使人的思考纵横无边。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重沉实 沉实:深沉笃实
B.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成色 成色:色彩搭配
C.古宅的形容 形容:形态、外观
D.浪漫华赡 华赡:华美富丽
2.(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对古迹的兴趣写起,自然引出探访古宅的相关内容。
B.第②段作者写出了南北方古宅的差异,比较了二者不同的风格。
C.第③段描写古宅庭院里蓬勃的绿色,旨在强调古宅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D.第④段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时光悄无声息地使古宅发生巨大改变。
3.(6分)古宅后人的表现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4.(6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段画线语句的内涵与表达效果。
二、整本书阅读(共10分)
5.(本题10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九回:
(贾政)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账!”吓的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有声,连连答应“是”,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贾政也撑不住笑了。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李贵忙答应“是”。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宝玉)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癫,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选文中多处提到了“四书”,宝玉、贾政、黛玉、宝钗四人对“四书”的态度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书中其它情节,任选二人分别予以解说。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6分)
(本题6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①风洞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设施,主要用于模拟和研究气流对物体的影响。②在航空航天领域,风洞测试对于飞机和宇宙飞船的设计一锤定音,因为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气动特性。③此外,风洞也广泛用于汽车工业,测试车辆模型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减少阻力并提高燃油效率。④建筑领域也利用风洞来研究建筑物对风的响应,确保结构安全和舒适性。⑤风洞内部通过强大的风扇或其他机械设备产生高速气流,模拟各种速度下的风力条件。⑥由于风洞内的气流与实际大气环境可能存在差异,所以通常需要进行校准,以确保实验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物体在真实世界中的气动性能。
6.(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句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
B.③句画线部分表达有语病。
C.⑤句和⑥句互换顺序表达更通顺。
D.⑥句关联词语使用无误。
7.(3分)请根据以上语段内容,用一句话解释风洞的定义,不改变原意。60字以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卷06(文学类文本阅读 整本书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
(满分:34分 时间:4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18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古 宅
①每到一处,我总是想多欣赏一些古迹,从中感受一下辽远的气息。有几回,太久远的古迹没有,朋友就带我去看当地的古宅,这些当年绮罗日暖、弦管春深的宅院,如今风光不再,成了游客进进出出的景点。
②从南方到北方,陆陆续续看了不少古宅。说古其实不古,与商鼎周彝相较,无可比性;与秦砖汉瓦相比,也年幼之至。只不过从住宅上论,它们着实古老,不是明代就是清代。当抬脚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过那两扇厚重的大门,真有一点进入昔日生活空间的感觉。我曾稍作比较,北方的古宅更多的是庄重沉实和豪华富丽。华丽的门楼,庄严的石狮,宽阔的庭院,尤其是院中常有苍老得只余一息生机的古树,使豪华中略带阴森。南方的古宅更多的是精巧,有的花费了几十年时间才落成,门窗、屏风、梁柱等精雕细琢,巧绘七彩,可谓达到了极致。实际上,古宅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大写意套着小精工,具象之外再加抽象,足以让人遥想当初工匠云集的热闹场景;另一面,透过朱漆圆柱红壁格窗,你会注意到大门外的拴马石和旗柱,还有头顶上那些镏金的匾额,又是一种深不可测的文化气象。
③岁月的流逝,使这些古宅无一例外地漫上了剥蚀的潮水,即使当年的簪缨之族、钟鼎之家,也抵挡不了自然规律的潜浸,富贵雍容日渐消退,没落的气息弥漫其中。古宅不断地颓圮坍塌,就是那些保护得比较完善的,也从房角墙头长出了荒草,春末夏初这样雨水充足的时日,蓬蓬勃勃的绿色削弱了往日的尊严,古宅流于寻常人家的意味了。有一些大门紧闭的房间,透过布满尘埃的窗棂朝里张望,昏暗中杂物堆积,都是前尘影事。走一圈出来,心情也变得复杂沉重起来。
④时光就是这么凌厉又不动声色,洗尽铅华粉饰,使人看到盛极而衰的过程。
⑤有趣的是我看到古宅的后人们还在极力救护,补缺漏扶危倾,以便更贴近本来的形态和色泽。可是,这多半是徒费心机。他们不太熟悉古典,仿古做旧的能力里没有多少古典情调,就像那些修补的材料,都不是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成色;更重要的是构想、意图缺少古朴典雅。于是我看到了现代的败笔在古宅的肢体上纵横涂抹,随意发挥,古宅的形容顿时变得滑稽可笑,丑陋可憎。古宅在西风残照里痛苦地兀立。我便有些感叹,岁月重门深锁,任何事物都免不了盛极而衰,古宅走向式微是必然的,不须徒劳地惋惜,理应让它的本来面目毕露无遗。
⑥我关心的还是古宅中的人生。我在不少古宅看到了垂垂老矣的守护者。他们有时就大半天地坐在阳光下打盹,或者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他们的话我听不懂,可从他们满是皱纹的笑容里,我猜想大概是在回顾往日的趣事或者是家族的盛景吧。这一代老人还是比较怀旧的,古宅里住惯了,萌发出一种深情。他们不愿搬到子女建造的崭新套房,眷恋这里的气息、味道,成了古宅最后的守望者。当然,我也看到有年轻人住在里边,在整个古旧的大环境里,他们改造了自己居住的那一小部分,木质百叶窗改成了铝合金蓝玻璃,“吱吱呀呀”的木质大门也被东洋式拉门代替,至于房间内部设施更不消说了,全是现代色彩。有人说这挺可笑的,犹如在古旧的衣裤上增添了一方崭新鲜艳的补丁。我觉得不可笑反而令人思索,至少隔代的审美差异,在此就显露出端倪了吧。
⑦古宅徜徉,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重门干裂、楼阁虚空,而是那些流传有序的家谱、族谱。它们都浸透了岁月的风霜,一代一代地传接续写着,并且放置在古宅的显眼处,让游人一眼可见,轻易地就推测出往日的繁荣,品味到这个家族的荣耀。每一座古宅都有着这等骄傲的资本,让它的后人清晰地寻找到自己在家族中的位置,让远近游客感叹其瓜瓞绵绵、枝繁叶茂。如有工夫溯源,你不难得知这里有荥阳郑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的后裔。这些家族除了都是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外,还世代书香飘逸,墨池春满,荥阳郑氏的郑道昭就有“北朝王羲之”的美名,崔氏家族中的崔悦与卢氏家族的卢谌均以“博艺”闻名。换言之,这样的家族除了以官宦继世,还以诗书传家,而后者正是内在延续的强大支柱。可是,在与古宅后人的交谈中,感觉一些人继承了前辈的富裕或者气派,却丢失了当年的笔墨情怀,很少有前辈那种挥毫泼墨的才华和文人浪漫华赡的情调。砚池长满荒草,法帖任蚁蠹穿行,那杆往日生花的羊毫已经锈蚀在角落里了。
⑧古宅人气不旺,日见萧索,现在我们已把它当作一种遗迹来欣赏。置身其间,恍若隔世,那曾经有过的辉煌,已经消失在岁月的苍茫之外,如今只能在观望中捡拾一些过往的残留了。这不禁使我感叹时光的飞逝和世事的巨变,一股紧迫感涌了上来。在最近走过的一座古宅里,我看到了那已经颓圮的古墙边,一丛蓬勃的三角梅正覆盖其上,花朵纵情开放,在灿烂的阳光下耀眼夺目。这和油漆剥落的门窗、残破损伤的雕花廊柱、苔藓遍布的石阶相映成趣。每一次出入古宅,这种鲜明比照的浪漫总会长驱直入地撞进心扉,让人心绪复杂万端,使人的思考纵横无边。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1.(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重沉实 沉实:深沉笃实
B.青砖黑瓦马头墙的成色 成色:色彩搭配
C.古宅的形容 形容:形态、外观
D.浪漫华赡 华赡:华美富丽
2.(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对古迹的兴趣写起,自然引出探访古宅的相关内容。
B.第②段作者写出了南北方古宅的差异,比较了二者不同的风格。
C.第③段描写古宅庭院里蓬勃的绿色,旨在强调古宅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D.第④段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时光悄无声息地使古宅发生巨大改变。
3.(6分)古宅后人的表现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概括。
4.(6分)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段画线语句的内涵与表达效果。
【答案】
1.B 2.C
3.①有人极力修补古宅,想让它恢复原有的样貌,但效果适得其反。这使作者想到应尊重事物盛极而衰的规律,保存古宅在变化中实际的面貌。
②有人留恋古宅气息留下来守护它,而有人喜欢现代化生活方式根据需要改造古宅。这使作者思考隔代的审美差异。
③有人展示家谱和族谱,有人继承了前辈的富裕或气派,却丢失了笔墨情怀。这使作者思考后人继承家族诗书传统的重要。
4.内涵:这句话描绘了古宅中新生与衰败并存的独特的美丽景象,包含着深刻的隐喻。“蓬勃的三角梅”隐喻旺盛的生命力;“颓圮的古墙”“油漆剥落的门窗、残破损伤的雕花廊柱、苔藓遍布的石阶”隐喻衰落的传统文化;“相映成趣”传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古老与生机并存的赞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期待与思考。
效果:这段话形象生动,意味深长,将作者的所思所感表达得含蓄深沉,提炼和升华了文章主题。
【解析】
【导语】文章通过对古宅及其后人的描写,探讨了时间流逝与文化传承的主题。文本从南北不同风格的古宅入手,展现古宅的历史底蕴与建筑艺术的精美;同时,对古宅现状的描写唤起对辉煌不再的感慨。文中通过古宅后人的努力维护以及他们对现代生活的改造,反映出对传统文化流失的忧虑与对历史的思索。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的能力。
B.“成色”指物体的质量和质地,而非单纯指色彩搭配,此处解释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旨在强调古宅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错误,第③段描写庭院里蓬勃的绿色意在衬托古宅的衰落,没有体现焕发新生机的意思,反而强调了古宅无法恢复昔日辉煌的无奈与失落。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根据文中第⑤段“有趣的是我看到古宅的后人们还在极力救护,补缺漏扶危倾”“我便有些感叹,岁月重门深锁,任何事物都免不了盛极而衰,古宅走向式微是必然的,不须徒劳地惋惜,理应让它的本来面目毕露无遗”可知,有人极力救护古宅,但徒费心机。作者认为应该尊重自然规律,让古宅本来的面目展露出来。
②根据文中第⑥段“我在不少古宅看到了垂垂老矣的守护者”“我觉得不可笑反而令人思索,至少隔代的审美差异,在此就显露出端倪了吧”可知,有一些老人眷恋古宅,比较怀旧,不愿搬走,而是根据实际需要改造古宅,作者由此想到了隔代的审美差异。
③根据文中第⑦段“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重门干裂、楼阁虚空,而是那些流传有序的家谱、族谱”“在与古宅后人的交谈中,感觉一些人继承了前辈的富裕或者气派,却丢失了当年的笔墨情怀,很少有前辈那种挥毫泼墨的才华和文人浪漫华赡的情调”可知,作者在看到那些族谱和继承了前辈富裕或气派的古宅后人,尤其是古宅后人没有了前人的笔墨情怀,让作者想到家族传承中诗书传统的重要性。
4.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内涵:结尾段画线句展现了古旧与新生的对比,通过三角梅的蓬勃与古宅的衰败形成鲜明对照。此处蓬勃生长、纵情开放的三角梅象征着顽强旺盛的生命力;
颓圮的古墙、剥落的门窗、残破的雕花廊柱和布满苔藓的石阶,代表着古宅历经岁月侵蚀,走向衰败,隐喻着传统文化走向衰败;
二者相映,体现出生命在岁月沧桑中的延续与更迭,表明传统文化的古老与生机并存。这种强烈的对比,触发作者对时光飞逝和世事巨变的感慨,从而引发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深入思考。
表达效果:通过三角梅的蓬勃与古宅的衰败形成鲜明对照,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以鲜烈的印象。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古宅衰落的惋惜、对时光变迁的无奈与对生命力量的赞叹等复杂情感,将文章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主题升华。
二、整本书阅读(共10分)
5.(本题10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第九回:
(贾政)道:“你们成日家跟他上学,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语在肚子里,学了些精致的淘气。等我闲一闲,先揭了你的皮,再和那不长进的算账!”吓的李贵忙双膝跪下,摘了帽子,碰头有声,连连答应“是”,又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的满座哄然大笑起来。贾政也撑不住笑了。因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偷铃,哄人而已。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了: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李贵忙答应“是”。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宝玉)每每甘心为诸丫鬟充役,竟也得十分闲消日月。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因此祸延古人,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众人见他如此疯癫,也都不向他说这些正经话了。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选文中多处提到了“四书”,宝玉、贾政、黛玉、宝钗四人对“四书”的态度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书中其它情节,任选二人分别予以解说。
【答案】①答案示例一:宝玉厌恶仕途经济(是现实的逃避者),其对“四书”的态度体现出其对于封建正统思想及功名利禄的反抗,例如,第十九回,袭人转述宝玉的言论:“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第三十二回,当史湘云劝宝玉交往“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宝玉马上翻脸逐客。 第三十六回,当宝钗等人劝宝玉读书归正,他说道:“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得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②答案示例二:薛宝钗仕途经济思想观念的原则便是经世致用、学而优则仕,对“四书”的态度可见其“德”的一面,符合传统家族家长的期待。内心深处宝钗对社会黑暗与腐朽统治是心存不满,如《螃蟹咏》和《五美吟》中对社会不公的讽刺。宝钗所劝导的仕途经济,是辅国治民,是合情有度,宝钗对宝玉的劝导,是想努力规引他到入世的正道。正薛宝钗在第四十二回中提到:“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薛宝钗明确表示真正的人不仅应该忠孝两全,更需要心怀天下,造福百姓。
③答案示例三:贾政是一个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百年望族的家长,贾政认为熟读四书才能获取仕途,才能让家族的荣耀得以延续,才能光宗耀祖,因此不顾念宝玉个人兴趣,蔑视其它与科举无关的经典,努力地教导宝玉去加官晋爵,功名出仕。在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时:“贾政听这话不像,忙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
④答案示例四:黛玉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不但读四书五经,也爱其他各种书籍,这是其灵性与才华的体现;黛玉从不劝宝玉仕途经济,可见其性格中超凡脱俗的一面反映了她不拘泥于世俗眼光,对美好事物有独特追求,天真中透着高洁,贾宝玉与林黛玉更是灵魂伴侣,二者虽然会因拌嘴斗气,却始终能够高度理解对方,二人共读《西厢》,分享人生领悟,可以说心灵相通,黛玉知道宝玉要去上学了,可是黛玉更知道宝玉不过就是去玩而已,所以黛玉不会说很多大道理,只是跟他开玩笑说“你要蟾宫折桂去了,我不能送你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①宝玉:从选段看他除“四书”外烧其他书,但并非真推崇“四书”,结合其对仕途经济的反感,分析其叛逆、反封建正统的特点。
通过列举第十九回、三十二回、三十六回中宝玉对读书上进之人及仕途经济言论的反感,表明他对“四书”所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和功名利禄的反抗,突出其厌恶仕途经济、逃避现实的特点。
②宝钗:虽未直接提及对“四书”态度,但从劝宝玉仕途经济可推断其对“四书”作用的认可,分析其受封建礼教熏陶、理智世故的特点。
她在《螃蟹咏》和《五美吟》中对社会不公的讽刺,说明她并非盲目遵循,而是对社会有清醒认识,但仍希望通过传统途径引导宝玉,反映出她复杂的性格特点。从其仕途经济观念及对宝玉劝导,结合第四十二回言论,体现她对“四书”价值的认可,展现其符合传统家族期待、经世致用的“德”,以及内心对社会黑暗有看法但仍秉持正统观念规引宝玉的特点。
③贾政:明确强调“四书”重要,要求宝玉先学“四书”,分析其作为封建正统思想维护者、传统家族家长的特点。
基于其对“四书”与科举仕途关系的认知,结合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时贾政的话,表明他作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家长,一心想让宝玉通过“四书”学习获取仕途荣耀家族的特点。
④黛玉:未明确表明对“四书”态度,从她不劝宝玉立身扬名及阅读兴趣等,分析其超凡脱俗、注重精神共鸣的特点。
从她博览群书、不劝宝玉仕途经济及与宝玉共读《西厢》等情节,体现其不拘泥世俗、追求美好、超凡脱俗的特点,以及与宝玉灵魂相通的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6分)
(本题6分)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①风洞是一种重要的实验设施,主要用于模拟和研究气流对物体的影响。②在航空航天领域,风洞测试对于飞机和宇宙飞船的设计一锤定音,因为它可以帮助工程师了解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气动特性。③此外,风洞也广泛用于汽车工业,测试车辆模型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减少阻力并提高燃油效率。④建筑领域也利用风洞来研究建筑物对风的响应,确保结构安全和舒适性。⑤风洞内部通过强大的风扇或其他机械设备产生高速气流,模拟各种速度下的风力条件。⑥由于风洞内的气流与实际大气环境可能存在差异,所以通常需要进行校准,以确保实验结果能够准确地反映物体在真实世界中的气动性能。
6.(3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②句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
B.③句画线部分表达有语病。
C.⑤句和⑥句互换顺序表达更通顺。
D.⑥句关联词语使用无误。
7.(3分)请根据以上语段内容,用一句话解释风洞的定义,不改变原意。60字以内。
【答案】
6.C
7.风洞是一种可运用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能反映物体在真实世界中气动性能,从而研究气流对物体影响的实验设施。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病、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一锤定音:挥动小锤敲一下,马上确定声音。比喻凭一句话或一个关键性的动作就决定了。句中强调风洞测试的重要性,使用不当,判断正确。
B.“风洞也广泛用于汽车工业,测试车辆模型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减少阻力并提高燃油效率”搭配不当,“风洞”(实验设施)与“减少阻力并提高燃油效率”主谓搭配不当。画线部分有语病,判断正确。
C.⑤先引出气流,和⑥(具体说明气流有关的内容)两句语序合理,颠倒反而不合认知逻辑,判断错误。
D.关联词“由于”“所以”“以”等词使用合理,判断正确。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下定义的能力。
下定义,需要符合定义的表达形式,一般要提取属概念和事物特征两个方面。
根据原文,提取相关信息有:属概念是“实验设施”;
事物特征信息包括运用领域“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功能和目的主要有“用于模拟和研究气流对物体的影响”,“帮助工程师了解在不同飞行条件下的气动特性”“研究建筑物对风的响应,确保结构安全和舒适性”“反映物体在真实世界中气动性能”等。
对功能和目的概括压缩为:反映物体在真实世界中气动性能,从而研究气流对物体影响。
下定义的格式为“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本体种概念为风洞,判断动词为“是”,属概念为“实验设施”,特征作为属概念的定语,按照“数量词+领属性的短语+具体性能+影响或作用”的顺序排列,即“一种可运用在航空航天、汽车工业、建筑等多个领域,能反映物体在真实世界中气动性能,从而研究气流对物体影响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