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卷07(古诗鉴赏+默写+整本书阅读)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卷07(古诗鉴赏+默写+整本书阅读)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3 14:37: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卷07(古诗鉴赏 默写 整本书阅读)
(满分:30分 时间:35分钟)
一、古代诗歌阅读(共12分)
(本题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南园十三首 选四[1]
李 贺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2],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其十
边让[3]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注释:【1】《南园十三首》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至十一年(816)之间,是李贺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2】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3】边让:后汉人,有才能文。蔡邕荐之于朝廷,但未被重用。李贺也曾得韩愈推重。
1.(3分)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四写常日忍受饥饿,靠吃外皮尚小的蔬菜充实肠肚,可见作者困苦的生活。
B.其五起句便激昂自问,作者希望身配宝刀,奔赴沙场,弃文从武,建功立业。
C.其六写在天将破晓、朗月映照的情境下造句谋篇的书斋生活,正合作者心意。
D.诗人由边让的经历感伤自身,郁结于心,便无心制曲吟诗,只愿闲卧春风中。
2.(3分)下列对四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年仅二十有余,获赠一卷军家兵书,情怀激越,愿为国效力。
B.其五首句中“何不”有势在必行之意,次句“取”字有破竹之势。
C.其六直抒胸臆,“哭秋风”直言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
D.诗人惬意于年老时在舍南溪边做个钓鱼翁,削竹成简,写字怡性。
3.(6分)清代一位诗评家论及李贺绝句时说:“七绝最易柔美之格调,此人亦复挺拔。”请从上面四首诗中任选两首,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挺拔”的。
【答案】
1.C 2.B
3.示例:①《南园》组诗虽为绝句但格调并不柔和秀美,而是刚健、遒劲、有力,诗如其人。②例如其四中,诗人正值英年却怀才不遇,但仍祈愿能获赠兵书,为国效力,表现出渴望建功立业雄心壮志,有昂扬奋发之意;③又如其五中,开篇即言男子汉大丈夫应佩锋刀利剑,驰骋疆场,以收复关山为己任,豪爽勇烈,展现出慷慨激昂的精神面貌。
【解析】
【导语】李贺的《南园十三首》选篇展现了诗人困顿生活中的豪情壮志与文人情怀。诗中既有对功名未就的感慨,也有对文人命运的悲叹,语言凝练,情感真挚,既有豪放之气,又不乏感伤之情,体现了李贺诗歌独特的“挺拔”风格。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正合作者心意”错。首句说我的青春年华就消磨在这寻章摘句的雕虫小技上了,含有怨艾之意。“晓月当帘挂玉弓”用白描手法显现自己刻苦读书、发奋写作的情状:一弯残月,低映檐前,抬头望去,像是当帘挂着的玉弓;天将破晓,而自己还在孜孜不倦地琢句谋篇。这里,诗人惨淡苦吟的精神和他那只有残月作伴的落寞悲凉的处境形成鲜明的比照,暗示性很强。三、四句遒劲悲怆,把个人遭遇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揭示了造成内心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郁积已久的忧愤情怀。可见这样的生活并非作者想要的。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获赠一卷军家兵书”错,“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运用张良从邳下老人那里获得兵书的典故,表达自己渴望以投笔从戎的方式得到重用。不是真的获赠军家兵书。
C.“直抒胸臆,‘哭秋风’直言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错,“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意思是难道没有看见辽东辽海一带还战乱连年吗?此时像宋玉那样的悲秋文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它呢?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委婉抒情;“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错,是说文士不要写像宋玉那样的悲秋的文章。
D.“惬意于年老时在舍南溪边做个钓鱼翁,削竹成简,写字怡性”错,李贺曾得到韩愈的推重和相助,但仍不得志。这首诗反映了他的抑郁心情,无心苦吟,打算写字消遣,年老时做一个渔翁了事。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风格的能力。
①《南园十三首》是一组近体诗。这十三首诗或写景,或抒情,刻画田园生活的安逸,抒发韶华易逝、抱负难酬的感叹,其语言清新,诗情隽永,耐人寻味。组诗虽为绝句但格调并不柔和秀美,而是刚健、遒劲、有力,诗如其人。
②例如其四中,此诗表达了诗人欲弃文从武、为国效力的抱负。首句写年龄,抒发了怀才不遇、英年遭弃的愤懑情怀。次句极写诗人困苦的处境,为下文弃笔从戎的描写作必要的铺垫。后两句表明诗人对前途并没有绝望,祈愿能以投笔从戎的方式得到重用,而有一番作为,为国效力。全诗辞意显豁,情怀激越,代表了李贺诗风激壮豪迈的一面。诗人正值英年却怀才不遇,但仍祈愿能获赠兵书,为国效力,表现出渴望建功立业雄心壮志,有昂扬奋发之意;
③又如其五中,顿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男儿何不带吴钩”,起句峻急,紧连次句“收取关山五十州”,犹如悬流飞瀑,从高处跌落而下,显得气势磅礴。“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收复关山”是从军的目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诗人怎甘蛰居乡间,无所作为呢?因而他向往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一、二两句,十四字一气呵成,节奏明快,与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
二、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4.(本题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自省克己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它是孔子实现“仁”的途径:“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它是荀子追求智慧的行动:“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它也是魏征劝诫君王的准则:“君人者,诚能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一精神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2)关心百姓疾苦是古代诗文的重要主题。高适《燕歌行》揭示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少妇城南欲断肠, 。”杜牧《阿房宫赋》批判统治者骄奢淫逸、残民自肥:“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文字中的悲悯情怀令人动容。
(3)中国古人的审美化生活令人向往。张若虚感受“江流宛转绕芳甸, ”之空灵幽美,陶渊明体味“ ,桃李罗堂前”的生机与宁静,归有光享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的清幽雅趣,他们都追求花木为伴的诗意生活。
【答案】克己复礼为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征人蓟北空回首 用之如泥沙 月照花林皆似霰 榆柳荫后檐 桂影斑驳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参省”“蓟”“霰”“荫”。
三、整本书阅读(共10分)
5.(本题10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 公冶长》)
②季氏为无道,僭天子,舞八佾,旅泰山,……然不亡者,以冉有、季路为宰臣也。
(《韩诗外传 卷十》)
③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论语 先进》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大臣”与“具臣”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文言文(一),分条概述孔子评价冉有为“具臣”的依据。
附:文言文(一)
季孙欲以田赋【1】,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敛从其薄。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取材于《左传·哀公十一年》)
【答案】
(1)大臣:坚持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便宁肯辞职不干。(或:坚持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也就作罢,但自己决不放弃原则)
具臣:有才干、能办事;在具体事务上会违背道义服从长上;但有底线,涉及大逆不道的事也不会服从。
(2)①能胜任大城的邑长或大夫之家的总管一职。②季氏无道,但在冉有的辅佐之下,不至于灭亡。 ③作为季氏宰,在季氏违礼增加赋税时,冉有不制止却贸然征询孔子的意见。
【解析】
【导语】这段文字通过引用《论语》和《韩诗外传》的内容,讨论了孔子门下弟子冉有和仲由在治国理政中的表现,重点区分了“大臣”和“具臣”的品格。“大臣”坚持以道事君,不盲目追随,“具臣”则尽职尽责却缺少独立价值判定。文章借古喻今,展现孔子对治国理念的看法,表达了对公务人员道德和操守的期许,具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
结合③“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分析可知,孔子认为“大臣”应以道为准则,以正道辅佐君主,如若君主背离正道,即停止辅佐;或者,坚持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事奉君主;如果行不通,也就作罢,但自己决不放弃原则。
结合①②可知,孔子认为子路具有军事才能,可以在让他治理军队,但不能算“仁”;季氏为无道,冉有和季路不知以正道规劝,只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保其不亡。可见孔子认为“具臣”有才干、能办事,在具体事务上会违背道义服从长上;结合孔子说仲由、冉求“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可见他认为二人还是有原则底线的,因此具臣有底线,涉及大逆不道的事也不会服从。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孔子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可见孔子认为冉有能胜任大城的邑长或大夫之家的总管一职。
②结合②“季氏为无道,借天子,舞八佾,旅泰山,……然不亡者,以冉有、季路为宰臣也”分析可知,冉有身为宰臣,只是履行了一个臣子的本职工作,保证季氏不亡。
③结合文言文(一)“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敛从其薄”可知,孔子认为,君子之行应该尽量微薄,而季氏却要增减田赋,不符合君子之行,作为季氏宰,在季氏违礼增加赋税时,他知道季氏做的不对,却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劝阻,才来征询孔子的意见,最终也没有阻止季氏增加田赋,可见其在具体事务中只知道机械顺从,没有起到规劝的责任。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冉求这个人,在千户人家的大邑或有一百辆兵车的采邑里,可以让他当总管,但我不知道他是否做到了仁。”
②季氏的行为无道,他僭越天子之礼,在家中庭院中用六十四人奏乐舞蹈,并去泰山祭祀……然而他没有灭亡,是因为有冉有和季路这样的臣子在他身边。
③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以说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们所说的大臣,他用最合于仁义的内容和方式来对待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仲由和冉求,只算得上是备位充数的臣罢了。”季子然又问:“那么,他们肯听话吗?”孔子说:“如果是杀父亲杀君主,他们也是不会听从的。”
文言文(一):
季孙想要按田亩征税,派冉有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说:“丘不懂得这个。”问了三次,最后说:“您是国家的元老,等着您的意见办事,为什么您不说话呢?”孔子不作正式答复,私下对冉有说:“君子推行政事,要根据礼来衡量,施舍要力求丰厚,赋敛要尽量微薄。如果不根据礼来衡量,而贪婪没有满足,那么虽然按田亩征税,还会不够的。而且季孙如果要办事合于法度,那么周公的典章就在那里;如果要随便办事,又何必征求意见呢?”季孙不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卷07(古诗鉴赏+默写+整本书阅读)
(满分:30分 时间:35分钟)
一、古代诗歌阅读(共12分)
(本题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南园十三首 选四[1]
李 贺
其四
三十未有二十余,白日长饥小甲蔬。
桥头长老相哀念,因遗戎韬一卷书。
其五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2],若个书生万户侯?
其六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其十
边让[3]今朝忆蔡邕,无心裁曲卧春风。
舍南有竹堪书字,老去溪头作钓翁。
注释:【1】《南园十三首》创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至十一年(816)之间,是李贺辞官回到福昌昌谷后,在家乡的南园闲居时所作的一组杂诗。【2】凌烟阁:唐太宗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阁。【3】边让:后汉人,有才能文。蔡邕荐之于朝廷,但未被重用。李贺也曾得韩愈推重。
1.(3分)下列对四首诗的依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四写常日忍受饥饿,靠吃外皮尚小的蔬菜充实肠肚,可见作者困苦的生活。
B.其五起句便激昂自问,作者希望身配宝刀,奔赴沙场,弃文从武,建功立业。
C.其六写在天将破晓、朗月映照的情境下造句谋篇的书斋生活,正合作者心意。
D.诗人由边让的经历感伤自身,郁结于心,便无心制曲吟诗,只愿闲卧春风中。
2.(3分)下列对四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年仅二十有余,获赠一卷军家兵书,情怀激越,愿为国效力。
B.其五首句中“何不”有势在必行之意,次句“取”字有破竹之势。
C.其六直抒胸臆,“哭秋风”直言感伤时事、哀悼穷途的文士之悲。
D.诗人惬意于年老时在舍南溪边做个钓鱼翁,削竹成简,写字怡性。
3.(6分)清代一位诗评家论及李贺绝句时说:“七绝最易柔美之格调,此人亦复挺拔。”请从上面四首诗中任选两首,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是如何“挺拔”的。
二、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4.(本题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自省克己是儒家的基本精神。它是孔子实现“仁”的途径:“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它是荀子追求智慧的行动:“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它也是魏征劝诫君王的准则:“君人者,诚能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一精神影响深远,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
(2)关心百姓疾苦是古代诗文的重要主题。高适《燕歌行》揭示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少妇城南欲断肠, 。”杜牧《阿房宫赋》批判统治者骄奢淫逸、残民自肥:“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 ?”文字中的悲悯情怀令人动容。
(3)中国古人的审美化生活令人向往。张若虚感受“江流宛转绕芳甸, ”之空灵幽美,陶渊明体味“ ,桃李罗堂前”的生机与宁静,归有光享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风移影动”的清幽雅趣,他们都追求花木为伴的诗意生活。
三、整本书阅读(共10分)
5.(本题10分)阅读下面三则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 公冶长》)
②季氏为无道,僭天子,舞八佾,旅泰山,……然不亡者,以冉有、季路为宰臣也。
(《韩诗外传 卷十》)
③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论语 先进》
(1)根据以上材料,分别概括“大臣”与“具臣”的特点。
(2)结合材料及文言文(一),分条概述孔子评价冉有为“具臣”的依据。
附:文言文(一)
季孙欲以田赋【1】,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敛从其薄。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取材于《左传·哀公十一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