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卷08(文言文阅读 古诗鉴赏)
(满分:30分 时间:35分钟)
一、文言文阅读(共18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厉王说荣夷公[1]。芮良夫[2]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好利无义,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3]《大雅》曰:‘陈锡载周。’[4]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取材于《国语·周语上》)
材料二:
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以义动,则无旷事矣。公孙鞅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曩者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卬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岂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于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文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庛[5]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
(取材于《吕氏春秋·无义篇》)
注释:【1】厉王:周天子,周厉王。荣夷公:诸侯,荣国国君。【2】芮良夫:周王室大夫。【3】“故《颂》曰”句:大意是《诗经·周颂》中说:“想起有文德的后稷,他的德行能够配天。我们这些吃谷物的人民,没有一个不蒙受他的大德。”【4】“《大雅》曰”句:大意是《诗经·大雅》中说:“文王陈布利益,成就周人事业。”【5】襄庛:魏惠王属臣。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之所载 载:记载
B.匹夫专利,犹谓之盗 匹夫:普通人
C.趋利固不可必也 必:依赖,信任
D.曩者公孙鞅之居魏也 曩者:从前
2.(3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室其将卑乎 其害多矣
B.而或专之 而皆罢军
C.布之上下 而或专之
D.以公子之故也 以取公子卬
3.(3分)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怒甚多
荣夷公心里怨恨的人太多
B.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
(这样做)尚且每日恐惧,害怕招致民怨
C.以义动,则无旷事矣
根据道义去行动,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情了
D.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
因为您对公子卬背信弃义,我无法信任您
4.(3分)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芮良夫认为荣夷公对周王不会有好影响。
B.公孙鞅和公子卬是老朋友,都看重交情。
C.两则材料中芮良夫、魏吏都能动察当前形势。
D.两则材料都用对比的手法表明作者的义利观。
5.(6分)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只追求一己私利,会招致很多怨恨。请结合两则材料中的事例,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答案】
1.A 2.C 3.A 4.B
5.①孔子所言“放于利而行,多怨”揭示了追逐私利引发怨恨的道理。
②材料一中,荣夷公独擅利益,导致民怨深重,最终周厉王被诸侯孤立,王朝衰败。
③材料二中,公孙鞅背信弃义,借机俘虏公子卬,既失魏国信任,又招致惠王猜忌,最终遭受厄运。
④两则事例均说明专利忘义不仅引发怨恨,还导致自身和国家的灾祸。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两个历史故事体现了“义利观”,反映了孔子“放于利而行,多怨”的观点。材料一中,芮良夫对荣夷公专利的批评及历史后果,预示了利欲熏心必然导向失败的命运。而材料二中,公孙鞅因趋利损义而最终被魏国拒之门外,强调了义的重要性。两则材料通过实例与对比,揭示了唯利是图者不可长久,强调了义为根本的政治智慧。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A.错误。负载。句意:天地所承载的。
B.正确。句意: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
C.正确。句意:追求利益本来就不能一定得到。
D.正确。句意:从前公孙鞅在魏国的时候。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及用法的能力。
A.不同。副词,表推测/代词,它。句意:周王室大概要衰微了吧;/它的危害巨大。
B.不同。表转折,却/表承接,不译。句意:却有人要独占它;/然后都撤军。
C.相同。代词,它,指财利。句意:布施它给上下;/却有人要独占它。
D.不同。连词,因为/连词,来。句意:都是因为公子您的缘故;/来俘虏公子卬。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怒:触犯。句意:所触犯的人就多了。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都看重交情”错误,由原文“曩者公孙鞅之居魏也……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可知,公孙鞅看重的是权势,而非交情,他采用计谋,使得公子卬不战而降。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概括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对孔子观点的理解:“放于利而行,多怨”,此观点强调了如果一个人仅仅是依据追逐个人利益来行事,那么将会引发众多的怨恨。这揭示了一种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即过度追逐私利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为我们理解两则材料中的事例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材料一解析:
荣夷公的行为:荣夷公“好专利”,也就是喜欢独占各种利益。他不顾及“利”是由天地万物共同产生,本应合理分配的事实,妄图将其据为己有。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完全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丝毫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整体平衡。
引发的后果:他的这种独占利益的做法,使得众多人心中产生愤怒,“所怒甚多”形象地说明了因此引发的民怨之深。而周厉王不仅没有制止,反而听从荣夷公的教导,也开始追逐私利。最终的结果是“诸侯不享,王流于彘”,即诸侯不再向周王朝进贡,周厉王也被赶到了彘地。这一系列后果表明,荣夷公和周厉王这种“放于利而行”的行为,引发了各方的怨恨,导致了周王朝的衰败,充分体现了孔子观点中追逐私利会招致怨恨,并引发严重后果的合理性。
③材料二解析:
公孙鞅的行为:公孙鞅为秦将攻打魏国时,利用与公子卬的旧交情,以虚假的言辞欺骗公子卬。先是表示不忍与公子卬作战,提议双方罢军,之后又在约定的会面中,设伏兵俘虏了公子卬。他的这一系列行为,完全是为了秦国的利益以及自己的战功,而不惜背信弃义,置与公子卬的情谊于不顾,是典型的“放于利而行”。
引发的后果:这种行为使得他失去了魏国的信任,魏国的襄庛拒绝接纳他。同时,秦惠文王也因为他此次背信弃义的行为而对他产生怀疑,“欲加罪焉”。公孙鞅最终不仅在魏国失去容身之地,在秦国也陷入困境,这表明他的追逐私利、背信弃义的行为,不仅引发了他人的怨恨,还使自己陷入了绝境,再次印证了孔子“放于利而行,多怨”观点的合理性,即追逐私利不仅会引发怨恨,还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④综上所述,两则材料中的事例都生动地说明了孔子“放于利而行,多怨”这一观点的合理性,追逐私利不仅会引发怨恨,还可能给个人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灾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厉王赏识荣夷公。芮良夫说:“周王室恐怕要衰微了吧!荣夷公喜欢独占财利,却不懂得大祸临头。财利,是由万物所产生,是天地所承载的,却有人想要独占它。贪求财利而不讲道义,它所带来的危害就太多了。天地间的万物,人们都要从中获取,怎么可以独占呢?这样做会招致很多人的愤怒,而又不防备大祸降临,用这种方式来教导君王,君王能长久统治吗?统治百姓的君主,应该引导财利并将其公平地分布给上下臣民,使天神、百姓以及万物都能得到它们应得的份额,即便如此,每天仍要提心吊胆,害怕怨恨会随之而来。所以《颂》诗说:‘文德卓著的后稷,能够与上天匹配。他养育了我们众多百姓,无不使他们得到善终。’《大雅》说:‘广施恩泽,开创周朝。’这难道不是在说要布施财利而畏惧祸难吗?所以周朝才能延续至今。如今君王学习独占财利,这怎么可以呢?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盗贼,君王这样做,归附他的人就会很少了。如果荣夷公被重用,周朝必定会衰败。”不久之后,荣夷公当上了卿士,诸侯不再向周王室进贡,周厉王也被流放到了彘地。
材料二:
义,是一切事情的开端,是所有利益的根本,这是才智中等的人所认识不到的。认识不到就不懂得义,不懂得义就会追逐利益,而追逐利益原本就不能认为是必然能得到的。依照义去行动,就不会荒废事情。公孙鞅担任秦国将领去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为将领抵御秦军。从前公孙鞅在魏国的时候,原本与公子卬交好。公孙鞅派人对公子卬说:“我之所以出游并想要获得显贵地位,都是因为公子您的缘故。如今秦国派我为将领,我怎么忍心与您交战呢?公子您向您的君主进言,我也向我的君主进言,让双方都罢兵吧。”于是双方准备收兵回国,公孙鞅又派人对公子卬说:“回去之后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希望能与公子坐下来彼此告别。”公子卬说:“好的。”魏国的官吏劝谏说:“不可以这样做。”公子卬不听,于是两人就坐下来会面,公孙鞅趁机埋伏下的士兵和战车骑兵俘虏了公子卬。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即位,因为这件事怀疑公孙鞅的品行,想要给他加罪。公孙鞅带着他的家臣和母亲逃回魏国,魏国人襄庛不接纳他,说:“因为您用欺诈的手段对付公子卬,我没有理由接纳您。”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2分)
(本题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宿晋昌亭闻惊禽【1】
李商隐
羁绪鳏鳏【2】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 过尽南塘【3】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4】,远隔天涯共此心。
注释:【1】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丧妻,且在长安谋职不遂,不得已远赴四川幕府就职,行前作此诗。【2】鳏鳏: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3】曲渚、南塘:均为晋昌亭附近地名。【4】失群挂木:失群指胡马,挂木指楚猿。何限:多少,几何。
6.(3分)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羁绪”二句叙写诗人因为被惊禽所扰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烦闷心情。
B.“飞来”二句承接“见惊禽”三字,写出惊禽飞来飞去、栖处难寻的状态。
C.“榆塞笛”想象北方边塞征夫吹笛的苍凉场景,含蓄地表达了深沉的悲哀。
D.“橘村砧”描写捣衣之声,与“捣衣砧上拂还来”在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
7.(3分)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惊禽”比兴,将自己的心态、情感寄托于物象之中,意味隽永。
B.“烟方合”“树更深”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凸显了惊鸟徘徊之久。
C.“胡马”句中“和”意为“应和”,这个字将人的情味融进了胡马形象。
D.本诗四联皆用对仗,全诗起承转合章法井然,尾联收束全诗,点明主旨。
8.(6分)从全诗看,“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两句有何作用?
【答案】
6.A 7.D
8.①这两句诗想象征夫吹笛、胡马轻嘶、思妇捣衣、猿猴悲啼,以极为密集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离群失偶、漂泊思乡的多重悲哀;
②所写场景由近到远、由实见到虚想,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③所写对象由个体到群体、由物到人,将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拓展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困境,是从惊禽之悲到天涯共此心的诗旨的桥梁。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叙写诗人因为被惊禽所扰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烦闷心情”错,首联谓羁旅不寐,偶闻惊禽,知是失群之羽,由此兴起。“羁绪”一词,贯穿整首诗。“鳏鳏”双义,既指自己身单影孤、又暗指自己丧妻。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四联皆用对仗”可知,诗歌首联不是对仗手法。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转笔,一共用了四个意象。每一句都用了两个意象(“胡马嘶”和着“榆塞笛”,“楚猿吟”夹杂着“橘村砧”),而每一句中的两个意象,都能自然对接,想象征夫吹笛、胡马轻嘶、思妇捣衣、猿猴悲啼,以极为密集的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意境,表达了离群失偶、漂泊思乡的多重悲哀;将这种伤情推及开来。而且,这两句诗所写场景由近到远、由实见到虚想,拓展了诗歌的意境空间;
所写对象由个体到群体、由物到人,将诗人个体的情感体验拓展为一种普遍的生命困境,是从惊禽之悲到天涯共此心的诗旨的桥梁。
故诗歌颈联谓天下之不堪闻者,不独惊禽。胡马失群之鸣、塞上征夫之笛、楚猿之吟啸、村中思妇捣衣之砧声,皆是不忍闻之声也。天下不忍闻之声,何其多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卷08(文言文阅读+古诗鉴赏)
(满分:30分 时间:35分钟)
一、文言文阅读(共18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厉王说荣夷公[1]。芮良夫[2]曰:“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或专之,好利无义,其害多矣。天地百物,皆将取焉,胡可专也?所怒甚多,而不备大难,以是教王,王能久乎?夫王人者,将导利而布之上下者也,使神人百物无不得其极,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故《颂》曰:‘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蒸民,莫匪尔极。’[3]《大雅》曰:‘陈锡载周。’[4]是不布利而惧难乎?故能载周以至于今。今王学专利,其可乎?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既,荣公为卿士,诸侯不享,王流于彘。
(取材于《国语·周语上》)
材料二:
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以义动,则无旷事矣。公孙鞅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曩者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卬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岂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于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文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庛[5]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
(取材于《吕氏春秋·无义篇》)
注释:【1】厉王:周天子,周厉王。荣夷公:诸侯,荣国国君。【2】芮良夫:周王室大夫。【3】“故《颂》曰”句:大意是《诗经·周颂》中说:“想起有文德的后稷,他的德行能够配天。我们这些吃谷物的人民,没有一个不蒙受他的大德。”【4】“《大雅》曰”句:大意是《诗经·大雅》中说:“文王陈布利益,成就周人事业。”【5】襄庛:魏惠王属臣。
1.(3分)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地之所载 载:记载
B.匹夫专利,犹谓之盗 匹夫:普通人
C.趋利固不可必也 必:依赖,信任
D.曩者公孙鞅之居魏也 曩者:从前
2.(3分)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王室其将卑乎 其害多矣
B.而或专之 而皆罢军
C.布之上下 而或专之
D.以公子之故也 以取公子卬
3.(3分)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怒甚多
荣夷公心里怨恨的人太多
B.犹日怵惕,惧怨之来也
(这样做)尚且每日恐惧,害怕招致民怨
C.以义动,则无旷事矣
根据道义去行动,就不会有做不成的事情了
D.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
因为您对公子卬背信弃义,我无法信任您
4.(3分)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芮良夫认为荣夷公对周王不会有好影响。
B.公孙鞅和公子卬是老朋友,都看重交情。
C.两则材料中芮良夫、魏吏都能动察当前形势。
D.两则材料都用对比的手法表明作者的义利观。
5.(6分)在《论语·里仁》中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只追求一己私利,会招致很多怨恨。请结合两则材料中的事例,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2分)
(本题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宿晋昌亭闻惊禽【1】
李商隐
羁绪鳏鳏【2】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 过尽南塘【3】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4】,远隔天涯共此心。
注释:【1】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丧妻,且在长安谋职不遂,不得已远赴四川幕府就职,行前作此诗。【2】鳏鳏:因忧愁而张目不眠的样子。【3】曲渚、南塘:均为晋昌亭附近地名。【4】失群挂木:失群指胡马,挂木指楚猿。何限:多少,几何。
6.(3分)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羁绪”二句叙写诗人因为被惊禽所扰而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烦闷心情。
B.“飞来”二句承接“见惊禽”三字,写出惊禽飞来飞去、栖处难寻的状态。
C.“榆塞笛”想象北方边塞征夫吹笛的苍凉场景,含蓄地表达了深沉的悲哀。
D.“橘村砧”描写捣衣之声,与“捣衣砧上拂还来”在情感方面有相似之处。
7.(3分)以下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以“惊禽”比兴,将自己的心态、情感寄托于物象之中,意味隽永。
B.“烟方合”“树更深”将抽象的时间流逝具象化,凸显了惊鸟徘徊之久。
C.“胡马”句中“和”意为“应和”,这个字将人的情味融进了胡马形象。
D.本诗四联皆用对仗,全诗起承转合章法井然,尾联收束全诗,点明主旨。
8.(6分)从全诗看,“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两句有何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