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小卷01(文言文阅读+古诗阅读)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小卷01(文言文阅读+古诗阅读)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5.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3 14:37: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小卷01(文言文阅读+古诗阅读)
(满分:40分 推荐:35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西汉贾谊《新书 先醒》)
【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进:提拔
B.谓先寤所以存亡 寤:明白
C.谏臣诘逐,晋师伐之 诘:问罪
D.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谢:推辞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
B.若吾生者,何以食为 为禽兽食
C.吾被服而立 枕御膝而卧
D.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御以块自易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闻之,世不绝贤
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
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
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
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
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
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
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
(4)下列用来描述宋昭公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痛改前非 B.革故鼎新 C.迷途知返 D.幡然悔悟
(5)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提取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6分)
①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②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
【注】①犯:(当面)触犯。②不废:不被废弃,指有官做。
【答案】
(1)D (2)C (3)D (4)B
(5)【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御者的做法错误。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子认为臣子不能欺骗君主,若君主有错要敢于当面冒犯。御者明知虢君国破流亡的原因是喜欢谄媚、拒绝谏言,却称之为“大贤”,这是欺骗;其目的是为了自保,这是自私。可见,御者的做法不是正直的臣子所为。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御者的做法正确。孔子曾说,“邦无道,免于刑戮”。如果国家(君主)无道,就要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刑戮。御者一开始直言指出“君好谄媚”,引得虢君大怒,此时御者明白虢君已经无药可救,因此假意夸赞虢君是大贤,目的是取得其信任,自己能伺机逃走。御者明白应该放弃执迷不悟的无道之君,保存自己,这是一种智慧。
【解析】
(1)D.谢:谢罪。翻译:车夫赶紧谢罪说:“我说的话错了。”
(2)C.连词,表修饰。A.副词,就/副词,才。B.句末语气词/动词,成为。D.介词,因为/介词,用。
(3)D.“自伐”应是“自夸”的意思。正确答案:以前虢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
(4)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用“幡然悔悟”,并能及时改正,可以用“迷途知返”“痛改前非”。没有体现的是“革故鼎新”。
(5)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路问怎样服侍人君。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当面触犯他。”“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然后,结合两句意思,评价御者的做法。认为正确,可以从他保护自己的角度;认为他错误,从他欺骗君主的角度。
参考译文:
世上的君主有先醒悟的,有后醒悟的,有不醒悟的。
当年楚庄王即位,马上就清退奸佞,提拔忠诚正直的人,(让)有才能的人主掌楚国的事务。在这个时候,宋国、郑国无道,楚庄王包围讨伐郑宋两国,诸侯们都心悦诚服。在返程途中,经过申侯的属地。申侯进献饭食,但是到了中午楚庄王还是不吃,申侯很害怕,请罪说:“我斋戒之后准备的饭食已经非常清洁了,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我特来请罪。”楚庄王长叹道:“这不是你的罪过。我听说:一个国君是贤德的君主,还有开导教诲他的人,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一个国君是中等的君主,还有教导他的人,就可以称霸于诸侯;一个国君是下等愚昧的君主,他手下的臣子又没有比得上他的人,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现在我就是愚钝的下等国君,手下的群臣没有人比得上我,我担心楚国没有多久就不复存在了。我还听说,世上的贤者不会断绝。(既然)天下有贤人在,但是我偏偏得不到贤人(来辅佐)。像我这样活着,凭什么吃饭呀?”所以楚庄王因为思虑着得到贤人辅佐,到了中午都忘了吃饭。这就是所说先(于他人)明白(国家)存亡的原因的人,这就是先醒的人。
当年宋昭公出逃,到了边境,长叹道:“哎,我知道我流亡的原因了。我穿着美服站在朝堂之上,数百名侍奉者,没有一个人不说我英俊潇洒的;我发布命令裁决政事,数千朝臣没有一个不说我英明正确的。我在朝廷内外没有听到过有人说我的过失,因此我才到了这一步。我陷入困境真是理所应当的。”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白天学习正道,晚上讲给他人听,二年后,美名在宋国境内传颂,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他,让他重新担任国君,他也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等到已经逃亡在外,然后才明白存国保位的道理,这就是后醒的人。
以前虢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进谏的大臣被问罪驱逐,晋国军队进攻虢国。虢君逃亡,到了大泽,对手下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于是进献上了清酒。虢君又说:“我饿了要吃东西。”车夫又进献了干肉干粮。虢君非常高兴地问:“为何准备得这么充分?”车夫说:“我好久之前就储存了。”虢君问:“为什么储存?”车夫回答说:“就是为了您逃亡时路上饥渴准备的。”虢君问:“你知道我会逃亡?”车夫回答说:“知道呀。”虢君问:“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劝谏我?”车夫说:“您喜欢那些谄媚之言,讨厌真诚的话,我想进谏,却担心我会比虢国先灭亡。”虢君(听后)改变了脸色非常生气,车夫赶紧谢罪说:“我说的话错了。”等到歇息的时候,虢君又说:“我亡国(逃亡)的原因真的是什么?”车夫说:“您不知道吗?您亡国的原因,就是因为您太贤明。”虢君说:“贤君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条件呀,如今却亡了国,是为什么呀?”车夫回答说:“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他们)都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亡了虢国。”虢君大喜,扶着车厢上的横木笑着说:“哎,贤者原本就是像这样痛苦吗?”于是下车步行到山中休息,又饿又累,枕着车夫的腿就睡着了,车夫用土块换出了自己的腿,逃跑离开了虢君,虢君于是就饿死了,尸体被禽兽吃了。这就是已经亡国了,还不能醒悟自己亡国的原因,这就是不醒悟的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12分)
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
[唐]刘长卿
汀洲暖渐渌,烟景淡相和。举目方如此,归心岂奈何。
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北渚生芳草,东风变旧柯。
江山古思远,猿鸟暮情多。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
注:此诗是刘长晚年被眨转任途中之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汀洲”四句:早春时节,江中小洲日渐回暖,湘水清澈,美丽春色淡雅和谐;举目所见如此春景,不禁起思乡之情。
B.“日华”四句:春阳普照,旷野雪地浮映一片光辉,湘江清波,春意尽染;春风吹拂,北渚萌生香草,枯枝萌发新绿。
C.“江山”两句:面对亘古不变的江山,不禁泛起悠远的怀古之思;听到凄清的猿鸣鸟啼,又勾起人到暮年的无尽感慨。
D.“君问”两句:湘江中渔人唱歌,其乐融融;君若问渔人为何如此逍遥快乐,渔人定会说,歌唱是为消解捕鱼的辛劳。
(2)“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两句中,“浮”“染”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态景物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 雪》)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D.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3)同样是写“渔人”形象,本诗与下列诗句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1)D (2)C
(3)“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表现隐者渔夫的自得其乐,表达诗人经历官场坎坷之后,欲纵情山水的隐逸之情。而“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则表现了柳宗元被贬之后,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而孤独的情怀。周诗中的“忆”“梦”则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D“歌唱是为消解捕鱼的辛劳”无中生有。
(2)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以动衬静,写的是动态的景。以浣女的嬉笑声来衬托竹林的静。
(3)由“沧浪自有歌”可以联想到《渔父》里面的“渔夫”,是隐者的形象,结合本诗,诗人经历官场坎坷之后,想要隐逸山水。而“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扣住“孤”“独”,则表现了柳宗元被贬之后的“孤高”“孤独”。周诗“芙蓉浦”指故乡的荷花塘,所以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小卷01(文言文阅读+古诗阅读)
(满分:40分 推荐:35分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8分)
世主有先醒者,有后醒者,有不醒者。昔楚庄王即位,乃退僻邪而进忠正,能者任事。当是时也,宋郑无道,庄王围宋伐郑,诸侯说服。庄王归,过申侯之邑。申侯进饭,日中而王不食,申侯请罪曰:“臣斋而具食甚洁,日中而不饭,臣敢请罪。”庄王喟然叹曰:“非子之罪也。吾闻之曰,其君贤君也,而又有师者,王;其君中君也,而有师者,伯;其君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者,亡。今我下君也,而群臣又莫若不谷①,不谷恐亡无日也。吾闻之,世不绝贤。天下有贤,而我独不得。若吾生者,何以食为?”故庄王思得贤佐,日中忘饭,谓先寤所以存亡,此先醒也。
昔宋昭公出亡,至于境,喟然叹曰:“呜呼!吾知所以亡矣。吾被服而立,侍御者数百人,无不曰吾君丽者。吾发政举事,朝臣千人,无不曰吾君圣者。吾外内不闻吾过,吾是以至此。吾困宜矣。”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昼学道而夕讲之。二年美闻于宋,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既亡矣,而乃寤所以存,此后醒者也。
昔者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谏臣诘逐,晋师伐之。虢君出走,至于泽中,曰:“吾渴而欲饮。”御者乃进清酒。曰:“吾饥而欲食。”御进腶脯粱糗。虢君喜曰:“何给也?”御曰:“储之久矣。”曰:“何故储之?”对曰:“为君出亡而道饥渴也。”君曰:“知寡人亡邪?”对曰:“知之。”曰:“知之,何以不谏?”对曰:“君好谄谀,而恶至言,臣愿谏,恐先虢亡。”虢君作色而怒,御谢曰:“臣之言过也。”为闲,君曰:“吾之亡者诚何也?”其御曰:“君弗知耶?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虢君曰:“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何也?”对曰:“天下之君皆不肖,夫疾吾君之独贤也,故亡。”虢君喜,据轼而笑曰:“嗟!贤固若是苦耶?”遂徒行而于山中居,饥倦,枕御膝而卧,御以块自易,逃行而去,君遂饿死,为禽兽食。此已亡矣,犹不寤所以亡,此不醒者也。
(取材于西汉贾谊《新书 先醒》)
【注】①不谷:诸侯自称的谦辞。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进:提拔
B.谓先寤所以存亡 寤:明白
C.谏臣诘逐,晋师伐之 诘:问罪
D.御谢曰:“臣之言过也。” 谢:推辞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乃退僻邪而进忠正 贤人之所以存也,乃亡
B.若吾生者,何以食为 为禽兽食
C.吾被服而立 枕御膝而卧
D.君之所以亡者,以大贤也 御以块自易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吾闻之,世不绝贤
我听说,世间贤良之人不会断绝
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
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
C.宋人车徒迎而复位,卒为贤君
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请(他)重新担任国君,(他)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
D.虢君骄恣自伐,谄谀亲贵
虢君骄纵,(一边)亲自四处讨伐,(一边)谄媚亲近高位之人
(4)下列用来描述宋昭公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痛改前非 B.革故鼎新 C.迷途知返 D.幡然悔悟
(5)虢君是昏君,其御者竟然称之为“大贤”,对此你怎么看?请从下列《论语》选文中提取你需要的信息,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认识。(6分)
①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①之。”
②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②;邦无道,免于刑戮。”
【注】①犯:(当面)触犯。②不废:不被废弃,指有官做。
【答案】
(1)D (2)C (3)D (4)B
(5)【答案示例一】我认为御者的做法错误。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子认为臣子不能欺骗君主,若君主有错要敢于当面冒犯。御者明知虢君国破流亡的原因是喜欢谄媚、拒绝谏言,却称之为“大贤”,这是欺骗;其目的是为了自保,这是自私。可见,御者的做法不是正直的臣子所为。
【答案示例二】我认为御者的做法正确。孔子曾说,“邦无道,免于刑戮”。如果国家(君主)无道,就要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刑戮。御者一开始直言指出“君好谄媚”,引得虢君大怒,此时御者明白虢君已经无药可救,因此假意夸赞虢君是大贤,目的是取得其信任,自己能伺机逃走。御者明白应该放弃执迷不悟的无道之君,保存自己,这是一种智慧。
【解析】
(1)D.谢:谢罪。翻译:车夫赶紧谢罪说:“我说的话错了。”
(2)C.连词,表修饰。A.副词,就/副词,才。B.句末语气词/动词,成为。D.介词,因为/介词,用。
(3)D.“自伐”应是“自夸”的意思。正确答案:以前虢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
(4)B.“于是革心易行,衣苴布,食疄馂”,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用“幡然悔悟”,并能及时改正,可以用“迷途知返”“痛改前非”。没有体现的是“革故鼎新”。
(5)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路问怎样服侍人君。孔子道:不要阳奉阴违地欺骗他,却可以当面触犯他。”“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然后,结合两句意思,评价御者的做法。认为正确,可以从他保护自己的角度;认为他错误,从他欺骗君主的角度。
参考译文:
世上的君主有先醒悟的,有后醒悟的,有不醒悟的。
当年楚庄王即位,马上就清退奸佞,提拔忠诚正直的人,(让)有才能的人主掌楚国的事务。在这个时候,宋国、郑国无道,楚庄王包围讨伐郑宋两国,诸侯们都心悦诚服。在返程途中,经过申侯的属地。申侯进献饭食,但是到了中午楚庄王还是不吃,申侯很害怕,请罪说:“我斋戒之后准备的饭食已经非常清洁了,但是您到了中午还不吃,我特来请罪。”楚庄王长叹道:“这不是你的罪过。我听说:一个国君是贤德的君主,还有开导教诲他的人,就可以称王于天下;一个国君是中等的君主,还有教导他的人,就可以称霸于诸侯;一个国君是下等愚昧的君主,他手下的臣子又没有比得上他的人,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现在我就是愚钝的下等国君,手下的群臣没有人比得上我,我担心楚国没有多久就不复存在了。我还听说,世上的贤者不会断绝。(既然)天下有贤人在,但是我偏偏得不到贤人(来辅佐)。像我这样活着,凭什么吃饭呀?”所以楚庄王因为思虑着得到贤人辅佐,到了中午都忘了吃饭。这就是所说先(于他人)明白(国家)存亡的原因的人,这就是先醒的人。
当年宋昭公出逃,到了边境,长叹道:“哎,我知道我流亡的原因了。我穿着美服站在朝堂之上,数百名侍奉者,没有一个人不说我英俊潇洒的;我发布命令裁决政事,数千朝臣没有一个不说我英明正确的。我在朝廷内外没有听到过有人说我的过失,因此我才到了这一步。我陷入困境真是理所应当的。”从此之后,洗心革面,改变行为,穿粗布衣服,吃粗糙的饭菜,白天学习正道,晚上讲给他人听,二年后,美名在宋国境内传颂,宋人派车马官员去迎接他,让他重新担任国君,他也最终成了贤明的国君。等到已经逃亡在外,然后才明白存国保位的道理,这就是后醒的人。
以前虢君骄傲放纵,喜好自夸,让阿谀奉承之人成为亲信和权贵,进谏的大臣被问罪驱逐,晋国军队进攻虢国。虢君逃亡,到了大泽,对手下人说:“我渴了想喝水。”车夫于是进献上了清酒。虢君又说:“我饿了要吃东西。”车夫又进献了干肉干粮。虢君非常高兴地问:“为何准备得这么充分?”车夫说:“我好久之前就储存了。”虢君问:“为什么储存?”车夫回答说:“就是为了您逃亡时路上饥渴准备的。”虢君问:“你知道我会逃亡?”车夫回答说:“知道呀。”虢君问:“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劝谏我?”车夫说:“您喜欢那些谄媚之言,讨厌真诚的话,我想进谏,却担心我会比虢国先灭亡。”虢君(听后)改变了脸色非常生气,车夫赶紧谢罪说:“我说的话错了。”等到歇息的时候,虢君又说:“我亡国(逃亡)的原因真的是什么?”车夫说:“您不知道吗?您亡国的原因,就是因为您太贤明。”虢君说:“贤君是国家赖以存在的条件呀,如今却亡了国,是为什么呀?”车夫回答说:“天下的国君都没有才德,(他们)都嫉恨您一个人贤明,所以您才亡了虢国。”虢君大喜,扶着车厢上的横木笑着说:“哎,贤者原本就是像这样痛苦吗?”于是下车步行到山中休息,又饿又累,枕着车夫的腿就睡着了,车夫用土块换出了自己的腿,逃跑离开了虢君,虢君于是就饿死了,尸体被禽兽吃了。这就是已经亡国了,还不能醒悟自己亡国的原因,这就是不醒悟的人。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12分)
长沙早春雪后临湘水,呈同游诸子
[唐]刘长卿
汀洲暖渐渌,烟景淡相和。举目方如此,归心岂奈何。
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北渚生芳草,东风变旧柯。
江山古思远,猿鸟暮情多。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
注:此诗是刘长晚年被眨转任途中之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汀洲”四句:早春时节,江中小洲日渐回暖,湘水清澈,美丽春色淡雅和谐;举目所见如此春景,不禁起思乡之情。
B.“日华”四句:春阳普照,旷野雪地浮映一片光辉,湘江清波,春意尽染;春风吹拂,北渚萌生香草,枯枝萌发新绿。
C.“江山”两句:面对亘古不变的江山,不禁泛起悠远的怀古之思;听到凄清的猿鸣鸟啼,又勾起人到暮年的无尽感慨。
D.“君问”两句:湘江中渔人唱歌,其乐融融;君若问渔人为何如此逍遥快乐,渔人定会说,歌唱是为消解捕鱼的辛劳。
(2)“日华浮野雪,春色染湘波”两句中,“浮”“染”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态景物给人一种动态的美感。下列诗句没有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3分)
A.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毛泽东《沁园春 雪》)
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D.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村行》)
(3)同样是写“渔人”形象,本诗与下列诗句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周邦彦《苏幕遮》)
【答案】(1)D (2)C
(3)“君问渔人意,沧浪自有歌”表现隐者渔夫的自得其乐,表达诗人经历官场坎坷之后,欲纵情山水的隐逸之情。而“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则表现了柳宗元被贬之后,穷则独善其身的高洁而孤独的情怀。周诗中的“忆”“梦”则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解析】
(1)D“歌唱是为消解捕鱼的辛劳”无中生有。
(2)C“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以动衬静,写的是动态的景。以浣女的嬉笑声来衬托竹林的静。
(3)由“沧浪自有歌”可以联想到《渔父》里面的“渔夫”,是隐者的形象,结合本诗,诗人经历官场坎坷之后,想要隐逸山水。而“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扣住“孤”“独”,则表现了柳宗元被贬之后的“孤高”“孤独”。周诗“芙蓉浦”指故乡的荷花塘,所以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