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小卷02(多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小卷02(多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3 14:37: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小卷02(多文本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满分:36分 时间:40分钟)
一、(本题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初,人们出于现实的需要,经商、求学、游说或出使等,都免不了远途跋涉。虽行历天下,也只可说是“旅行”而非“旅游”。
汉代,司马迁发愤而作《史记》。他为搜求第一手史料,不辞劳苦地深入实地,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样的周游,标志着一般意义的旅行向充满自觉意识的旅游发展。到六朝之时,旅游渐成风气。有了自觉的旅游活动,作家以诗、文的形式,记游、写景、叙事、抒情或议论,在模山范水中渗透了他们的主观意识、审美个性和独特情感,这样就产生了旅游文学作品。山水游记和山水诗相继问世,标志着旅游文学的产生。汉魏六朝是游记文学的草创期,由唐至明愈渐兴盛,至清代日渐衰微。
览山水之幽,得人文之胜,旅游和文化就这样一路走来。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在旅游中,当游客走进古老的城镇、参观历史遗迹、欣赏传统艺术表演时,他们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种直接的接触与体验,激发了他们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兴趣,获得超然的文化感受。
当今世界,旅游业呈现出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从一些地区和国家看,文旅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43项世界遗产中有39项是文化遗产,美国文旅产业创收占GDP比重30%。如今我国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已成为人民群众除食品餐饮消费之外的第二大消费内容,全国人均国内旅游次数已达每年3次,文化旅游已成为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市场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文旅产业发展成为挖掘地方文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取材于李爱武、王晋军等的文章)
材料二
如今,文旅融合已成为各地政府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举措。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兴旅游热潮,为地方入境旅游注入了新活力。在数字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文旅模式正在逐渐转变。新型文旅方式,如城市漫步(City Walk)、15分钟生活圈等应运而生,文化旅游消费方式的发展反映出现代人对高效、便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新的文化消费诉求。因此,拥有历史文化资本、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乃至一个偶发性的可吸引消费群体关注的事件、地标建筑、体育活动等都可能带动一个城市的“消费”。文化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文旅产品的消费需求,尤其是一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区,游客抵达后,会购买一些文化特色的产品,庞大的游客流量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另外,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产业,涵盖了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地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各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传统节日等地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培育具有吸附力的旅游项目和体验活动的文旅项目,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新型传播渠道和相关平台,扩大在地文化旅游品牌的传播范围,从而促进了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中心的苏州,苏绣、苏扇、缂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本。于是,苏州市举办“品质生活·美好苏州”的文化旅游消费月、“姑苏八点半”等文化旅游活动,以及“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城市文化的营销与传播活动,探索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路径,提升了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湖南省不断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湘瓷、湘绣、湘菜等“湘”字号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味道湖南”“一桌湖南饭”等品牌传播力持续扩大,加强与世界各地文明交流互鉴,面向西亚、非洲、东南亚等区域客源国宣传推介湖南文旅品牌,传播更多承载湖湘精神的价值符号,开发更多旅游文化产品,让文化走出去。文化旅游作为对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增长点,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然而,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产品同质化严重、数字技术应用不够、高端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甄别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取材于李炎、李爱武、王晋军等的文章)
1.(3分)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为了创作而进行调查研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自觉意识的旅游者。
B.旅游是自觉意识的行为,渗透着审美个性和独特的情感,是文学产生的条件。
C.文化旅游覆盖范围广,近乎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所有的相关产业。
D.文化旅游在全球旅游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约占各国GDP的三分之一。
2.(3分)根据材料一,下列行为不属于“文化旅游”的一项是( )
A.孔子游说列国 B.姚鼐登游泰山
C.湘南红色旅游 D.茶道研学旅游
3.(3分)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便捷的生活方式促使了文旅模式的根本转变。
B.文化旅游能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
C.文化旅游解决了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的路径问题。
D.解决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文旅产业就能快速发展。
4.(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客通过直接接触、体验景区文化资源等行为,获得了超然的文化感受。
B.拥有历史文化资本、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的地区更可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C.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因而各地经济发展迅速。
D.高质量的传播手段是文化旅游品牌营销、拓展文化旅游空间的重要途径。
5.(6分)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并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答案】
1.C 2.A 3.B 4.C
5.①旅游方面:为地方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地方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②文化方面:有利于挖掘地方文化提升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促进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③经济方面: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旅游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地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④政治方面(对外交流):有利于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历史与当代两个维度,阐述了文化旅游发展的起源、内涵及其现状。通过材料一追溯旅游与文化互动的历史渊源,材料二则聚焦文旅融合的现实意义与问题。文章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数据与事例相结合,深入分析文旅产业对经济、文化的推动力,并呼吁解决困境,促进文旅高质量发展,对文旅发展具重要的启发性与现实指导意义。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自觉意识的旅游者”错误,材料一提到“司马迁发愤而作《史记》。他为搜求第一手史料,不辞劳苦地深入实地,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样的周游,标志着一般意义的旅行向充满自觉意识的旅游发展”,但不能就此判定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自觉意识的旅游者。
B.“是文学产生的条件”错误,原文说的是有了自觉的旅游活动,作家以诗、文等形式创作,产生了旅游文学作品,并非旅游是文学产生的条件。
D.“约占各国GDP的三分之一”错误,材料一只是说“全球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且仅提及“美国文旅产业创收占GDP比重30%”,不能以偏概全说文化旅游约占各国GDP的三分之一。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
A.孔子游说列国是出于政治目的的游说行为,属于“旅行”,不属于“文化旅游”。
B.姚鼐登游泰山,以诗、文记游、写景等,属于旅游文学创作,属于文化旅游。
C.湘南红色旅游,涉及历史遗迹、文化等内容,属于文化旅游。
D.茶道研学旅游,以文化的学习体验为内容,属于文化旅游。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当代便捷的生活方式促使了文旅模式的根本转变”错误,材料二提到“在数字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文旅模式正在逐渐转变”,当代便捷的生活方式并不能促使文旅模式根本转变。
C.“文化旅游解决了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的路径问题”错误,材料二说苏州市探索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路径,并不能说文化旅游解决了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的路径问题。
D.“解决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文旅产业就能快速发展”错误,解决产品同质化等问题,只是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文旅产业并非就能快速发展,“就能”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C.“因而各地经济发展迅速”错误,材料二说各地政府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但不能直接得出各地经济发展迅速的结论,“因而各地经济发展迅速”强加因果。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旅游方面:材料二中提到“文旅融合已成为各地政府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举措,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兴旅游热潮,为地方入境旅游注入了新活力”,这表明文化旅游通过与文化产业的协同,为地方旅游业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从材料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文旅产业发展成为挖掘地方文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看出,文旅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进而推动地方旅游业持续发展。
②文化方面:材料二指出各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传统节日等地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培育旅游项目和体验活动,如苏州利用苏绣、苏扇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活动,探索传统手工艺文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提升地方文化品牌影响力。同样在材料二中提到,各地借助新型传播渠道扩大在地文化旅游品牌传播范围,这一过程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苏州的例子,通过文化旅游活动,使得苏绣等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促进了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③经济方面:材料一表明文旅产业发展成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材料二提到“庞大的游客流量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游客数量增多,旅游相关行业如餐饮、住宿、导游等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当地居民可以在这些行业中获得就业机会,进而增加收入。“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产业,涵盖了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地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材料二的这一表述明确指出文化旅游产业能将多个领域联系起来,各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地区经济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④政治方面(对外交流):材料二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文化旅游作为对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增长点,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文化旅游产业为中国与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通过文化旅游活动,外国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也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自己,从而实现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本题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兰花十里照春水
①兰溪是一个盛产兰花的地方。有一条江叫兰江,有一座山叫兰阴山。因为多兰草,所以“山以兰名,溪以兰名,邑亦以兰名”。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兰溪人,但在兰溪待的久了,反而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生长着的兰花有了一份割舍不下的情感。
②兰阴山,别称横山,盛产兰花。山上林木葱茏,崇山峻岭之中,兰蕙飘香。山顶立有横山塔,山腰有元代所建兰阴寺。兰阴寺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寺前有摩崖石刻“兰阴深处”四字,下署“正德十四年桂月十五御题”。史传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历江南,听闻兰溪兰阴山有奇兰,便带随从前来寻觅。兰阴寺僧不愿奇兰失散,就把奇兰藏入寺中古井。正德帝遍寻山岗而不得,题写“兰阴深处”四字于崖壁,之后怅然离去。
③自唐朝建县一千多年以来,兰溪百姓就有养兰的习俗。据光绪《兰溪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四年,“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游兰溪,就看到县大门上“观濲采兰”四个大字,认为字体极其遒拔。这里的“濲”指的是兰江,因为兰江古称濲江,“观濲采兰”就是观赏兰江采摘兰花。一个县大门上不挂“正大光明”“明镜高悬”之类,反挂如此闲适的“观濲采兰”四字,可见古人真是雅到了极处。同时也证明,兰花在明代就已经成为兰溪的一大标志,而时任县令,悬此匾在县大门上,更显寓意深远。
④正因为兰溪与兰花有着深厚的渊源,兰溪古代的咏兰诗也特别多,最有名的当数明代唐龙的《兰阴春馥》:“丹嶂阴茫长谷雪,翠岚光滴大江流。兰花十里照春水,山鸟无声香自幽。”这首诗至今被人们吟哦传颂。想想吧,十里的兰花映照着满江的春水,婆娑摇曳;那幽远的清香让山鸟都陶醉其中,忘记了鸣叫……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
⑤唐龙,字虞佐,号渔石,明代兰溪县城人。就学章文懿公门下,正德三年中进士,曾任按察使,直擢刑部、兵部和吏部尚书,在兵部尚书任内还兼任右都御吏、总制三边军务。唐龙晚年家居时,选了兰溪八处山水风光写成《兰溪八景》组诗,《兰阴春馥》是其中第一首。奇就奇在唐龙写了《兰阴春馥》后,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兰溪人赵时齐,也是一个喜欢吟诗作词的人,写了一首《兰阴秋馥》:“玉露泠泠谷更幽,含芳香气集枝头。扁舟欲买寻僧院,凝坐淡空澈素秋。”看来当时的兰阴山,一年四季兰花花开不断,从春到秋,都有人上山寻兰赏兰。
⑥明代学者、兰溪人胡应麟作过七首有关兰花的诗,二首乐府,一首古风,四首五言绝句。其中有一首《兰》:“瑶琴月下弹,罗带风前解。大似薛家娘,幽香匀素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不仅把兰花写得柔美清新,而且把兰花那种无法言传的风韵也转化成了具体的形象,其简洁的用词和精巧的构思表达出诗人对兰花的喜爱。
⑦因为曾在兰溪工作,耳濡目染,我也特别喜欢兰花。书房、客厅都会供奉一盆兰花。说供奉,是因为在我眼里它与普通的花草截然不同,我觉得兰花花容端庄、香气清远;兰叶洒脱而随意,常年青碧如洗,清幽怡人,最宜文房。家中案台放一兰,清幽素雅,满屋的格调都不一样。兰花四季常青、眉叶婆娑,别有韵味。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年我都会特意从市场上买两三盆兰花回家。虽然不能保证每盆都养得好,但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⑧我爱兰花除了爱其本身的娴雅高洁外,还因为兰花有着极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传统文学紧紧相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符号。提到兰花,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兰当为王者香”的高贵,想到“幽香蔼空谷”的清高以及“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淡泊。千百年来兰花就是人们赞美不绝的对象,历代的文人骚客都对兰花情有独钟中——优美的文章称“兰章”,洒脱的词句称“兰藻”,装饰雅致的厅堂称“兰室”,心意相投的言论称“兰言”,志同道合的友人称“兰交”,女子善良贤淑称“兰心蕙质”,男子才貌俊秀称“芝兰玉树”……
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一首描写郑国风情的诗提到了兰花,而屈原赋《离骚》更是以兰明志自勉,《九歌》《九章》中咏兰词句极多:“浴兰汤兮沐芳”“纫秋兰以为佩”“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兰成了屈原精神的化身,成了崇高、圣洁的代名词。
⑩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他在老家兰溪建“伊山别业”时,广植花草,最为钟情的便是兰花。为种好兰花,他四处求教养兰知识。晚年寓居南京时,构筑了芥子园,在其中又建造一座“佩兰亭”;还在《闲情偶寄·种植部》中专门写了《兰》《蕙》两篇小文,将兰与蕙进行比较,指出蕙之所以逊兰者不在花与香,而在叶。在李渔看来,人与草木,本性是相通的。他认为兰生幽谷是大多士人的人生处境写照,还说养兰最忌讳烧香,兰花被香一熏就会凋谢,认为兰花的性情就像神仙,最害怕烟火气。
不仅文人,不少帝王也因喜爱兰花而写了许多诗篇。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曾有“种兰玉台下,气暖兰始萌。芬芳与时发,婉转迎节生”的咏兰诗;唐太宗李世民一代雄才,也有《芳兰》一首:“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可见十步之内必有爱兰之人。
墨染流年,岁月沉香。人若如兰,则在喧嚣俗尘中能保持淡雅恬静;心若如兰,则在严寒霜雪中能处之泰然;质若如兰,则在丽日和风中能不改本性。
身处兰溪,总会觉得这儿的空气里处处弥漫着兰花的幽香,悠远而绵长。
(取材于李俏红的同名散文)
6.(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上林木葱茏 葱茏:青翠茂盛
B.字体极其遒拔 遒拔:遒劲雄健
C.至今被人们吟哦传颂 吟哦:诵读品味
D.满屋的格调都不一样 格调:布局景象
7.(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明代正德帝曾经在兰阴山题字的传说,增添了兰阴山兰花的传奇色彩。
B.第⑦段作者回忆养兰的生活,认为兰花养在室内最能表现自己对兰花的喜爱。
C.李渔对兰花的喜爱,与文中以诗文寄托喜爱之情的文人不同,形式更加多样。
D.文章以兰花为线索串联全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内容丰富,意趣高雅。
8.(6分)文章第④⑤⑥段都引用了兰溪人的咏兰诗,请分别说明作者引用这些诗作的用意及其作用。
9.(6分)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答案】
6.D 7.B
8.第④段引用唐龙《兰阴春馥》,用意是展现兰溪兰花盛开映照春水的美丽神奇景象,作用是引发读者对兰溪兰花之美的想象,增添文章的文学性与文化底蕴,总领下文对兰溪兰花文化的叙述。
第⑤段引用赵时齐《兰阴秋馥》,用意是说明兰阴山四季有兰可赏,丰富兰花在兰溪的文化内涵,作用是与前文春兰相呼应,体现兰溪兰花文化的延续性。
第⑥段引用胡应麟《兰》,用意是突出诗人对兰花的喜爱,通过拟人手法展现兰花的柔美清新等特点,作用是从诗歌创作角度体现兰溪人对兰花的赞美之情,丰富文章内容。
总的来说,引用这些咏兰诗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9.内涵:①身处兰溪,空气里弥漫着兰花的幽香;②兰花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象征意义;③象征着兰溪这片土地与兰花之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纽带,代表着这片土地的高雅。
表达效果:通过“幽香”“悠远而绵长”的弥漫着兰花的幽香情境描绘,使文章更具诗意和感染力,使文章在表达对兰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的同时,升华文章主旨。
【解析】
【导语】本文讲述了兰溪作为一个盛产兰花的地方,因与兰花有着深厚的渊源,文中通过介绍兰溪的地理环境、历史传说、著名的咏兰诗作,以及历代文人和帝王对兰花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兰溪兰花深厚的情感以及兰花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6.本题考查学生掌握词语含义的能力。
D.错误。“格调”在文中指的是“情趣格调”,不是“布局景象”。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认为兰花养在室内最能表现自己对兰花的喜爱”错误。根据第七段“书房、客厅都会供奉一盆兰花。说供奉,是因为在我眼里它与普通的花草截然不同,我觉得兰花花容端庄、香气清远;兰叶洒脱而随意,常年青碧如洗,清幽怡人,最宜文房”可知,文中未表明养在室内最能体现自己对兰花的喜爱,只是说兰花最适合文房。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根据第四段“最有名的当数明代唐龙的《兰阴春馥》:‘丹嶂阴茫长谷雪,翠岚光滴大江流。兰花十里照春水,山鸟无声香自幽。’这首诗至今被人们吟哦传颂。想想吧,十里的兰花映照着满江的春水,婆娑摇曳;那幽远的清香让山鸟都陶醉其中,忘记了鸣叫”可知,《兰阴春馥》诗描绘了春日兰阴山兰花盛开映照春水的美丽的景象,让读者想象兰花的美,突出了兰花的繁茂及其散发的幽香,展现兰溪兰花的壮丽景象和独特魅力,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历史文化底蕴,总领下文对兰溪兰花文化的叙述。
②根据第五段“唐龙晚年家居时,选了兰溪八处山水风光写成《兰溪八景》组诗,《兰阴春馥》是其中第一首。奇就奇在唐龙写了《兰阴春馥》后,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兰溪人赵时齐,也是一个喜欢吟诗作词的人,写了一首《兰阴秋馥》:‘玉露泠泠谷更幽,含芳香气集枝头。扁舟欲买寻僧院,凝坐淡空澈素秋。’看来当时的兰阴山,一年四季兰花花开不断,从春到秋,都有人上山寻兰赏兰”可知,《兰阴秋馥》诗描绘了秋天兰花盛开的幽静美景,进一步描绘出兰溪一年四季兰花不断的盛景,指出兰花在兰溪文化中的持续影响和盛名,丰富兰花在兰溪的文化内涵,呈现兰溪古代文人对兰花的赞美,与第四段的《兰阴春馥》形成呼应,体现兰溪兰花文化的延续性。
③根据第六段“其中有一首《兰》:‘瑶琴月下弹,罗带风前解。大似薛家娘,幽香匀素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不仅把兰花写得柔美清新,而且把兰花那种无法言传的风韵也转化成了具体的形象,其简洁的用词和精巧的构思表达出诗人对兰花的喜爱”可知,《兰》诗通过月夜、风中等场景描绘兰花的美丽和芬芳,还用拟人的手法突出兰花的柔美清新和独特魅力,表现兰花的娴雅与文人的情感共鸣,从诗歌创作角度突出兰溪人对兰花的赞美和喜爱,丰富文章内容。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内涵:
①“身处兰溪,总会觉得这儿的空气里处处弥漫着兰花的幽香”写在兰溪这个地方,处处都有兰花香,直接描写了兰溪的环境特色。
②“悠远而绵长”指兰花香气具有持久和广泛弥散的特性。画线句表面上写兰溪这个地方兰花香气四处弥漫,其实四处弥漫的不仅仅是兰花的香气,还有和兰花相结合的兰花文化和传统习俗。根据第八段“我爱兰花除了爱其本身的娴雅高洁外,还因为兰花有着极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传统文学紧紧相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符号”可知,这是兰花的象征意义。
③根据第一段“兰溪是一个盛产兰花的地方。有一条江叫兰江,有一座山叫兰阴山。因为多兰草,所以‘山以兰名,溪以兰名,邑亦以兰名’”可知,兰溪与兰花之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纽带,这是此地命名的由来。正因如此,作者才总会觉得这儿的空气里处处弥漫着兰花的幽香,委婉指出这片土地的高雅。
表达效果:“幽香,悠远而绵长”是写兰溪这个地方兰花香气四处弥漫,委婉的指出兰花的香气给人的美好感受。这句话作为结尾收束全文的同时,还升华了文章的主旨中心,体现了作者对于兰溪环境的喜爱,还隐含对传统文化、历史传承的赞美,指出兰花在当地文化和人们生活中的深厚影响,引发读者思考兰花的历史和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处处弥漫着兰花的幽香”和“悠远而绵长”营造出特定的意境和氛围,使文章更具诗意,增加文章的感染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小卷02(多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满分:36分 时间:40分钟)
一、(本题18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最初,人们出于现实的需要,经商、求学、游说或出使等,都免不了远途跋涉。虽行历天下,也只可说是“旅行”而非“旅游”。
汉代,司马迁发愤而作《史记》。他为搜求第一手史料,不辞劳苦地深入实地,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这样的周游,标志着一般意义的旅行向充满自觉意识的旅游发展。到六朝之时,旅游渐成风气。有了自觉的旅游活动,作家以诗、文的形式,记游、写景、叙事、抒情或议论,在模山范水中渗透了他们的主观意识、审美个性和独特情感,这样就产生了旅游文学作品。山水游记和山水诗相继问世,标志着旅游文学的产生。汉魏六朝是游记文学的草创期,由唐至明愈渐兴盛,至清代日渐衰微。
览山水之幽,得人文之胜,旅游和文化就这样一路走来。文化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以旅游文化的地域差异性为诱因,以文化的碰撞与互动为过程,以文化的相互融洽为结果。文化旅游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宗教等内容,是集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其涵盖性强,几乎可以囊括所有相关的产业。在旅游中,当游客走进古老的城镇、参观历史遗迹、欣赏传统艺术表演时,他们成为了文化传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这种直接的接触与体验,激发了他们深入了解当地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兴趣,获得超然的文化感受。
当今世界,旅游业呈现出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大趋势。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显示,全球旅游活动中约有37%涉及文化因素,文化旅游者以每年15%的幅度增长。从一些地区和国家看,文旅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43项世界遗产中有39项是文化遗产,美国文旅产业创收占GDP比重30%。如今我国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已成为人民群众除食品餐饮消费之外的第二大消费内容,全国人均国内旅游次数已达每年3次,文化旅游已成为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产业发展最大的市场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文旅产业发展成为挖掘地方文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取材于李爱武、王晋军等的文章)
材料二
如今,文旅融合已成为各地政府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协同发展的核心举措。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兴旅游热潮,为地方入境旅游注入了新活力。在数字化、网络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文旅模式正在逐渐转变。新型文旅方式,如城市漫步(City Walk)、15分钟生活圈等应运而生,文化旅游消费方式的发展反映出现代人对高效、便捷生活方式的追求和新的文化消费诉求。因此,拥有历史文化资本、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乃至一个偶发性的可吸引消费群体关注的事件、地标建筑、体育活动等都可能带动一个城市的“消费”。文化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随之而来的便是人们对文旅产品的消费需求,尤其是一些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区,游客抵达后,会购买一些文化特色的产品,庞大的游客流量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另外,旅游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产业,涵盖了文化、旅游、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提升地区经济的整体竞争力。近年来,各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工艺、传统节日等地方文化元素为主题,培育具有吸附力的旅游项目和体验活动的文旅项目,利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等新型传播渠道和相关平台,扩大在地文化旅游品牌的传播范围,从而促进了我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中心的苏州,苏绣、苏扇、缂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本。于是,苏州市举办“品质生活·美好苏州”的文化旅游消费月、“姑苏八点半”等文化旅游活动,以及“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城市文化的营销与传播活动,探索了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创新性发展路径,提升了地方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湖南省不断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湘瓷、湘绣、湘菜等“湘”字号品牌美誉度不断提升,“味道湖南”“一桌湖南饭”等品牌传播力持续扩大,加强与世界各地文明交流互鉴,面向西亚、非洲、东南亚等区域客源国宣传推介湖南文旅品牌,传播更多承载湖湘精神的价值符号,开发更多旅游文化产品,让文化走出去。文化旅游作为对外交流合作、讲好中国故事的新增长点,扩大了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然而,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产品同质化严重、数字技术应用不够、高端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甄别并解决这些问题,是实现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取材于李炎、李爱武、王晋军等的文章)
1.(3分)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迁为了创作而进行调查研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自觉意识的旅游者。
B.旅游是自觉意识的行为,渗透着审美个性和独特的情感,是文学产生的条件。
C.文化旅游覆盖范围广,近乎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所有的相关产业。
D.文化旅游在全球旅游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约占各国GDP的三分之一。
2.(3分)根据材料一,下列行为不属于“文化旅游”的一项是( )
A.孔子游说列国 B.姚鼐登游泰山
C.湘南红色旅游 D.茶道研学旅游
3.(3分)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便捷的生活方式促使了文旅模式的根本转变。
B.文化旅游能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需求。
C.文化旅游解决了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的路径问题。
D.解决产品同质化等问题,文旅产业就能快速发展。
4.(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游客通过直接接触、体验景区文化资源等行为,获得了超然的文化感受。
B.拥有历史文化资本、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的地区更可能受到人们的青睐。
C.地方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因而各地经济发展迅速。
D.高质量的传播手段是文化旅游品牌营销、拓展文化旅游空间的重要途径。
5.(6分)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并说明我国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二、(本题18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兰花十里照春水
①兰溪是一个盛产兰花的地方。有一条江叫兰江,有一座山叫兰阴山。因为多兰草,所以“山以兰名,溪以兰名,邑亦以兰名”。虽然我不是土生土长的兰溪人,但在兰溪待的久了,反而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生长着的兰花有了一份割舍不下的情感。
②兰阴山,别称横山,盛产兰花。山上林木葱茏,崇山峻岭之中,兰蕙飘香。山顶立有横山塔,山腰有元代所建兰阴寺。兰阴寺始建于元大德年间,寺前有摩崖石刻“兰阴深处”四字,下署“正德十四年桂月十五御题”。史传明正德皇帝朱厚照游历江南,听闻兰溪兰阴山有奇兰,便带随从前来寻觅。兰阴寺僧不愿奇兰失散,就把奇兰藏入寺中古井。正德帝遍寻山岗而不得,题写“兰阴深处”四字于崖壁,之后怅然离去。
③自唐朝建县一千多年以来,兰溪百姓就有养兰的习俗。据光绪《兰溪县志》记载,明崇祯十四年,“复社”四公子之一的冒襄游兰溪,就看到县大门上“观濲采兰”四个大字,认为字体极其遒拔。这里的“濲”指的是兰江,因为兰江古称濲江,“观濲采兰”就是观赏兰江采摘兰花。一个县大门上不挂“正大光明”“明镜高悬”之类,反挂如此闲适的“观濲采兰”四字,可见古人真是雅到了极处。同时也证明,兰花在明代就已经成为兰溪的一大标志,而时任县令,悬此匾在县大门上,更显寓意深远。
④正因为兰溪与兰花有着深厚的渊源,兰溪古代的咏兰诗也特别多,最有名的当数明代唐龙的《兰阴春馥》:“丹嶂阴茫长谷雪,翠岚光滴大江流。兰花十里照春水,山鸟无声香自幽。”这首诗至今被人们吟哦传颂。想想吧,十里的兰花映照着满江的春水,婆娑摇曳;那幽远的清香让山鸟都陶醉其中,忘记了鸣叫……这是多么神奇的景象啊。
⑤唐龙,字虞佐,号渔石,明代兰溪县城人。就学章文懿公门下,正德三年中进士,曾任按察使,直擢刑部、兵部和吏部尚书,在兵部尚书任内还兼任右都御吏、总制三边军务。唐龙晚年家居时,选了兰溪八处山水风光写成《兰溪八景》组诗,《兰阴春馥》是其中第一首。奇就奇在唐龙写了《兰阴春馥》后,与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兰溪人赵时齐,也是一个喜欢吟诗作词的人,写了一首《兰阴秋馥》:“玉露泠泠谷更幽,含芳香气集枝头。扁舟欲买寻僧院,凝坐淡空澈素秋。”看来当时的兰阴山,一年四季兰花花开不断,从春到秋,都有人上山寻兰赏兰。
⑥明代学者、兰溪人胡应麟作过七首有关兰花的诗,二首乐府,一首古风,四首五言绝句。其中有一首《兰》:“瑶琴月下弹,罗带风前解。大似薛家娘,幽香匀素彩。”诗人用拟人的手法,不仅把兰花写得柔美清新,而且把兰花那种无法言传的风韵也转化成了具体的形象,其简洁的用词和精巧的构思表达出诗人对兰花的喜爱。
⑦因为曾在兰溪工作,耳濡目染,我也特别喜欢兰花。书房、客厅都会供奉一盆兰花。说供奉,是因为在我眼里它与普通的花草截然不同,我觉得兰花花容端庄、香气清远;兰叶洒脱而随意,常年青碧如洗,清幽怡人,最宜文房。家中案台放一兰,清幽素雅,满屋的格调都不一样。兰花四季常青、眉叶婆娑,别有韵味。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年我都会特意从市场上买两三盆兰花回家。虽然不能保证每盆都养得好,但喜爱之情与日俱增。
⑧我爱兰花除了爱其本身的娴雅高洁外,还因为兰花有着极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传统文学紧紧相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意象符号。提到兰花,人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兰当为王者香”的高贵,想到“幽香蔼空谷”的清高以及“不以无人而不芳”的淡泊。千百年来兰花就是人们赞美不绝的对象,历代的文人骚客都对兰花情有独钟中——优美的文章称“兰章”,洒脱的词句称“兰藻”,装饰雅致的厅堂称“兰室”,心意相投的言论称“兰言”,志同道合的友人称“兰交”,女子善良贤淑称“兰心蕙质”,男子才貌俊秀称“芝兰玉树”……
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有一首描写郑国风情的诗提到了兰花,而屈原赋《离骚》更是以兰明志自勉,《九歌》《九章》中咏兰词句极多:“浴兰汤兮沐芳”“纫秋兰以为佩”“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兰成了屈原精神的化身,成了崇高、圣洁的代名词。
⑩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他在老家兰溪建“伊山别业”时,广植花草,最为钟情的便是兰花。为种好兰花,他四处求教养兰知识。晚年寓居南京时,构筑了芥子园,在其中又建造一座“佩兰亭”;还在《闲情偶寄·种植部》中专门写了《兰》《蕙》两篇小文,将兰与蕙进行比较,指出蕙之所以逊兰者不在花与香,而在叶。在李渔看来,人与草木,本性是相通的。他认为兰生幽谷是大多士人的人生处境写照,还说养兰最忌讳烧香,兰花被香一熏就会凋谢,认为兰花的性情就像神仙,最害怕烟火气。
不仅文人,不少帝王也因喜爱兰花而写了许多诗篇。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曾有“种兰玉台下,气暖兰始萌。芬芳与时发,婉转迎节生”的咏兰诗;唐太宗李世民一代雄才,也有《芳兰》一首:“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可见十步之内必有爱兰之人。
墨染流年,岁月沉香。人若如兰,则在喧嚣俗尘中能保持淡雅恬静;心若如兰,则在严寒霜雪中能处之泰然;质若如兰,则在丽日和风中能不改本性。
身处兰溪,总会觉得这儿的空气里处处弥漫着兰花的幽香,悠远而绵长。
(取材于李俏红的同名散文)
6.(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上林木葱茏 葱茏:青翠茂盛
B.字体极其遒拔 遒拔:遒劲雄健
C.至今被人们吟哦传颂 吟哦:诵读品味
D.满屋的格调都不一样 格调:布局景象
7.(3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明代正德帝曾经在兰阴山题字的传说,增添了兰阴山兰花的传奇色彩。
B.第⑦段作者回忆养兰的生活,认为兰花养在室内最能表现自己对兰花的喜爱。
C.李渔对兰花的喜爱,与文中以诗文寄托喜爱之情的文人不同,形式更加多样。
D.文章以兰花为线索串联全文,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内容丰富,意趣高雅。
8.(6分)文章第④⑤⑥段都引用了兰溪人的咏兰诗,请分别说明作者引用这些诗作的用意及其作用。
9.(6分)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