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小卷03(多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默写)原卷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5】高考语文二轮 组合小卷03(多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默写)原卷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3 14:37:3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小卷03(多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默写)
(满分:32分 时间:35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18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是人们对知识本质、来源、性质、标准、价值等的种种假设,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从历史发展进程视角,可以把知识观分为原始知识观、古代知识观、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四种。
原始知识观,又称为神话知识观。它是原始人基于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尊崇、解释、描述而形成的知识观念。古代知识观,又称为形而上学知识观。与原始知识观的“泛灵论”不同,它致力于建立一种“本体论”。本体论知识观竭力探讨和追问万事万物的本源和存在根据,致力于弄清世界万物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等根本性问题。它是由概念和逻辑所构成的命题,是抽象的、绝对的、终极的、永恒的知识。
现代知识观,又称为科学知识观。它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知识,是既得到观察和实验证实又得到严格的逻辑证明的知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的结果。它认为,知识的陈述是借助特殊的概念、符号、范畴和命题进行的,数学和逻辑学是最基础的科学语言;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价值中立的;观察和实验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来源。
后现代知识观,又称为多元知识观。它建立在对现代知识观的质疑、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开放性、价值性、文化性、境域性、建构性。知识的目标不是真理,而是开发歧见、维护竞争和对话。它试图从根本上推翻科学知识观的信念和架构,摧毁现代社会单一的科学权威、科学崇拜和科学霸权,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知识观,为后现代社会奠定基础。
(取材于王竹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人类能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站到文明金字塔顶端,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通过不断生产、积累、迭代知识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此过程中,人类的知识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变迁。
在农业社会,人类主要通过个体感知、思考、创造等方式产生知识,这种知识生产模式可称为“模式0”。进入工业时代,人类认识到个体知识生产往往受个体经验、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于是个体趋向融合,逐渐产生依托于国家的专业社会组织。自此,知识生产成为一种专门活动,主要由某一学科领域的少数精英学者或学术共同体开展,且大多分布在大学与科研院所,倾向于开展认识论层面的原理探究,具有权威性、集中化的特征,这种知识生产模式被称为“模式I”。
20世纪中叶,大学、政府、产业组成知识生产共同体,“知识生产模式II”应运而生——这是一种相对大众化、具有普及性的知识生产方式,扩展了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参与主体和空间边界。此时,大学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机构,政府、产业也成为知识生产建构和发展的参与者,这大大提升了知识的系统化和应用性。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的普遍应用和Web2.0的广泛传播,出现了用户群体智慧汇聚生成新知识的方式,被称为“知识生产模式III”。此时,知识生产的主体进一步拓展,不仅包含大学、政府、产业,还涉及社会公众;知识生产和进化都在分布式协作网络中完成,协作关系成为知识创新的动力。知识更新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大量知识还未形成系统结构,未经过权威证实,就已借助万物泛在智联的网络进行分享与传播,以碎片化形态散落各处。
今天,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知识生产环境的迅速变化,开启了“知识生产模式IV”。知识生产原是人类所独有的智慧,生成式人工智能打破了这种局面,在突破性AI技术赋能下,算法驱动的智能主体开始嵌入知识生产框架中,人机协同进行知识生产,形成了知识生产主体与方式的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增加了知识内容的不确定性和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人工智能从大量数据中提取隐含信息,通过各种智能算法自动化提取意义,此时,知识是在人机动态交互过程中联合创生的,不再是物化在书本中的静态、凝固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随变革而来的还有风险与挑战。2023年3月,因存在数据隐私泄露和伦理风险,图灵奖获得者Bengio等呼吁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4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称ChatGPT类智能化工具已暴露出跨境数据泄露风险。更严重的是,某些人工智能技术已显现出价值观误导、学习过程反理性等威胁。此外,ChatGPT在辨认信息真假、理解人类语言背景信息、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与人类差距明显,其生成的内容在深度、广度、整体质量方面仍存在不足,甚至有可能出现错误。这时,能够有效分析信息、理性判断并反思信息价值、在复杂环境中正确决策的能力,恰当确立目标、善于向人工智能提问、生成创意的能力等,变得非常重要。
面对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强势再造,有必要重新思考判断知识价值的标准,追问并回答“什么知识更有价值”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看清未来方向,审思教育的真正目的,以正确的伦理道德构建正向可信的“人机共善”图景,培养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高阶思维与综合能力,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意识,为知识创造注入鲜活生命力。
(取材于杜华、孙艳超等的相关文章)
1.(3分)根据材料一,下列认识体现了现代知识观的一项是( )
A.知识是解释万物与世界本源的绝对性真理。
B.知识应当在不断质疑、批判和探究中产生。
C.知识是经过逻辑证明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知识反映认识主体的价值趣味与文化偏好。
2.(3分)根据材料一,下列所述不能印证后现代知识观的一项是( )
A.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科学上的权威性受到撼动。
B.现代医学中,药物的研发需要经过严格的双盲实验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C.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从中读出了不同的主题、情感和象征意义。
D.学生在历史课上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情境模拟深入体验和理解历史事件。
3.(3分)根据材料二“知识生产模式IV”的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打破了人类的知识生产垄断性地位。
B.应坚持技术向善,因为人工智能已经导致严重的信息泄露。
C.善于向人工智能提问的提示语工程师有可能成为热门职业。
D.有助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分辨力的知识更有价值。
4.(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将“知识生产模式III”的梳理表格补充完整。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知识生产模式III
时间 20世纪末~21世纪初
知识生产主体 ①
② 用户群体智慧在网络中汇聚生成新知识
知识传播载体 书籍、计算机、网络等
可能出现的知识观变化 ③
5.(6分)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人类知识观与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趋势。
二、语言文字运用(共6分)
6.(本题6分)语言基础运用
①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②春节是【甲】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乙】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丙】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丁】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③春节申遗成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了。④中国将以春节申遗成功为新起点,保护好、传承好春节蕴含的文化价值,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成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的引号不能删去。
B.①句中的“名录”可删去。
C.③句中的“其”不能删去。
D.④句中加点的“好”可删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维持 【乙】寄予 【丙】传承 【丁】承载
B.【甲】维系 【乙】寄予 【丙】承载 【丁】传承
C.【甲】维系 【乙】寄寓 【丙】传承 【丁】承载
D.【甲】维持 【乙】寄寓 【丙】承载 【丁】传承
(3)④句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7.(本题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极大地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表现力。《登泰山记》的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日上, ”写出了自己眼中泰山日出的景象。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连用反问“寓形宇内复几时?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表现出归隐之志的坚定。
(2)用典是古代诗歌的常见手法。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 , ”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将进酒》中用曹植设宴“ , ”的典故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的心情。
(3)山川草木、自然风物,常触发古代文人深远的情思。《赤壁赋》中借“寄蜉蝣于天地, ”慨叹自身渺小;借“ ,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组合小卷03(多文本阅读+语言文字运用+默写)
(满分:32分 时间:35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18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知识观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看法、见解与信念,是人们对知识本质、来源、性质、标准、价值等的种种假设,是人们关于知识问题的总体认识。从历史发展进程视角,可以把知识观分为原始知识观、古代知识观、现代知识观和后现代知识观四种。
原始知识观,又称为神话知识观。它是原始人基于对神秘力量的敬畏、尊崇、解释、描述而形成的知识观念。古代知识观,又称为形而上学知识观。与原始知识观的“泛灵论”不同,它致力于建立一种“本体论”。本体论知识观竭力探讨和追问万事万物的本源和存在根据,致力于弄清世界万物为什么存在、如何存在等根本性问题。它是由概念和逻辑所构成的命题,是抽象的、绝对的、终极的、永恒的知识。
现代知识观,又称为科学知识观。它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知识,是既得到观察和实验证实又得到严格的逻辑证明的知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的结果。它认为,知识的陈述是借助特殊的概念、符号、范畴和命题进行的,数学和逻辑学是最基础的科学语言;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价值中立的;观察和实验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来源。
后现代知识观,又称为多元知识观。它建立在对现代知识观的质疑、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开放性、价值性、文化性、境域性、建构性。知识的目标不是真理,而是开发歧见、维护竞争和对话。它试图从根本上推翻科学知识观的信念和架构,摧毁现代社会单一的科学权威、科学崇拜和科学霸权,建立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自由和开放的知识观,为后现代社会奠定基础。
(取材于王竹立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人类能在漫长进化过程中站到文明金字塔顶端,一个重要原因是人类通过不断生产、积累、迭代知识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在此过程中,人类的知识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变迁。
在农业社会,人类主要通过个体感知、思考、创造等方式产生知识,这种知识生产模式可称为“模式0”。进入工业时代,人类认识到个体知识生产往往受个体经验、能力等诸多因素制约,于是个体趋向融合,逐渐产生依托于国家的专业社会组织。自此,知识生产成为一种专门活动,主要由某一学科领域的少数精英学者或学术共同体开展,且大多分布在大学与科研院所,倾向于开展认识论层面的原理探究,具有权威性、集中化的特征,这种知识生产模式被称为“模式I”。
20世纪中叶,大学、政府、产业组成知识生产共同体,“知识生产模式II”应运而生——这是一种相对大众化、具有普及性的知识生产方式,扩展了科学研究、知识创新的参与主体和空间边界。此时,大学不再是唯一的知识生产机构,政府、产业也成为知识生产建构和发展的参与者,这大大提升了知识的系统化和应用性。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终端的普遍应用和Web2.0的广泛传播,出现了用户群体智慧汇聚生成新知识的方式,被称为“知识生产模式III”。此时,知识生产的主体进一步拓展,不仅包含大学、政府、产业,还涉及社会公众;知识生产和进化都在分布式协作网络中完成,协作关系成为知识创新的动力。知识更新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大量知识还未形成系统结构,未经过权威证实,就已借助万物泛在智联的网络进行分享与传播,以碎片化形态散落各处。
今天,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了知识生产环境的迅速变化,开启了“知识生产模式IV”。知识生产原是人类所独有的智慧,生成式人工智能打破了这种局面,在突破性AI技术赋能下,算法驱动的智能主体开始嵌入知识生产框架中,人机协同进行知识生产,形成了知识生产主体与方式的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增加了知识内容的不确定性和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人工智能从大量数据中提取隐含信息,通过各种智能算法自动化提取意义,此时,知识是在人机动态交互过程中联合创生的,不再是物化在书本中的静态、凝固的内容,具有不确定性。
随变革而来的还有风险与挑战。2023年3月,因存在数据隐私泄露和伦理风险,图灵奖获得者Bengio等呼吁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4月,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称ChatGPT类智能化工具已暴露出跨境数据泄露风险。更严重的是,某些人工智能技术已显现出价值观误导、学习过程反理性等威胁。此外,ChatGPT在辨认信息真假、理解人类语言背景信息、逻辑推理能力等方面与人类差距明显,其生成的内容在深度、广度、整体质量方面仍存在不足,甚至有可能出现错误。这时,能够有效分析信息、理性判断并反思信息价值、在复杂环境中正确决策的能力,恰当确立目标、善于向人工智能提问、生成创意的能力等,变得非常重要。
面对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强势再造,有必要重新思考判断知识价值的标准,追问并回答“什么知识更有价值”这一问题。我们需要看清未来方向,审思教育的真正目的,以正确的伦理道德构建正向可信的“人机共善”图景,培养不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高阶思维与综合能力,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意识,为知识创造注入鲜活生命力。
(取材于杜华、孙艳超等的相关文章)
1.(3分)根据材料一,下列认识体现了现代知识观的一项是( )
A.知识是解释万物与世界本源的绝对性真理。
B.知识应当在不断质疑、批判和探究中产生。
C.知识是经过逻辑证明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D.知识反映认识主体的价值趣味与文化偏好。
2.(3分)根据材料一,下列所述不能印证后现代知识观的一项是( )
A.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被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颠覆,科学上的权威性受到撼动。
B.现代医学中,药物的研发需要经过严格的双盲实验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C.对于同一部文学作品,不同的读者从中读出了不同的主题、情感和象征意义。
D.学生在历史课上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情境模拟深入体验和理解历史事件。
3.(3分)根据材料二“知识生产模式IV”的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打破了人类的知识生产垄断性地位。
B.应坚持技术向善,因为人工智能已经导致严重的信息泄露。
C.善于向人工智能提问的提示语工程师有可能成为热门职业。
D.有助于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分辨力的知识更有价值。
4.(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将“知识生产模式III”的梳理表格补充完整。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知识生产模式III
时间 20世纪末~21世纪初
知识生产主体 ①
② 用户群体智慧在网络中汇聚生成新知识
知识传播载体 书籍、计算机、网络等
可能出现的知识观变化 ③
5.(6分)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人类知识观与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趋势。
【答案】
1.C 2.B 3.B
4.大学、政府、产业、社会公众 知识生产方式 后现代知识观受到重视
5.①人类对知识的认识越来越开放多元:从神秘性到绝对性、永恒性,再到客观性、普遍性,再到主观性、开放性、文化性等。
②人类知识生产的主体和载体、传播方式等越来越丰富多样,知识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从个人生产到大学、科研院所、政府、产业乃至社会共同生产,再到人机协同生产;从零散分布到权威性、系统化存在再到碎片化、不确定性呈现。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对知识观的分类和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展示了人类对知识的理解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材料一梳理了从原始到后现代的知识观,揭示了知识本质和社会价值的多元转变;材料二则描述了从农业社会至现代的知识生产变迁,反映出科技对知识生产的深刻影响。整体上,文章强调了知识的动态性和社会性,呼唤在技术变革中重新审视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A.体现的是古代知识观,并非现代知识观。
B.体现的是后现代知识观,并非现代知识观。
C.材料指出“现代知识观认为真正的知识是实证知识,是既得到观察和实验证实又得到严格的逻辑证明的知识,是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反映’的结果”,选项符合现代知识观的描述。
D.体现的是后现代知识观,并非现代知识观。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了后现代知识观对单一科学权威的摧毁,能印证后现代知识观。
B.体现的是现代知识观中通过实证来获取可靠知识,不能印证后现代知识观。
C.体现了知识的主观性和开放性,符合后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开发歧见的特点,能印证后现代知识观。
D.说明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情境中建构的,体现了后现代知识观的境域性和建构性,能印证后现代知识观。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
B.“人工智能已经导致严重的信息泄露”错误,虽然人工智能存在数据隐私泄露等风险,文中只是提及存在风险,但不能就此得出“已经导致严重的信息泄露”。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图表的能力。
①材料中明确表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知识生产的主体进一步拓展,不仅包含大学、政府、产业,还涉及社会公众”,所以此处应填“大学、政府、产业、社会公众”。
②根据表格下方“用户群体智慧在网络中汇聚生成新知识”可知,这是在阐述知识生产的方式,所以此处应填“知识生产方式”。
③知识生产模式III中知识具有碎片化、未经过权威证实等特点,与后现代知识观强调的主观性、开放性等相符,所以可能出现的知识观变化是“后现代知识观受到重视”。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①古代知识观追求万事万物本源,形成抽象、绝对、永恒的知识,具有绝对性、永恒性。现代知识观强调实证和逻辑,认为知识是客观、普遍、价值中立的,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后现代知识观质疑现代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主观性、开放性、价值性、文化性等,人类对知识的认识越来越开放多元。
②从农业社会的个人生产(模式0),到工业时代由大学、科研院所的少数精英或学术共同体生产(模式I),再到20世纪中叶大学、政府、产业共同生产(模式II),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大学、政府、产业、社会公众共同生产(模式III),直至今天人机协同生产(模式IV),知识生产主体越来越丰富多样。从相对简单或传统的方式,到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多样化的载体,知识传播方式更加丰富,传播速度加快,知识从零散分布到权威性、系统化存在,再到碎片化、不确定性呈现。农业社会个体知识生产受制约,迭代慢;工业时代专业生产但过程严谨,迭代相对较慢;随着参与主体增多和技术发展,知识更新与增长速度大大加快,知识迭代周期越来越短。
二、语言文字运用(共6分)
6.(本题6分)语言基础运用
①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②春节是【甲】个人、家庭和国家的情感纽带,【乙】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丙】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丁】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对中华文明的绵延赓续发挥了重要作用。③春节申遗成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中华文明理念的世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了。④中国将以春节申遗成功为新起点,保护好、传承好春节蕴含的文化价值,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成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中的引号不能删去。
B.①句中的“名录”可删去。
C.③句中的“其”不能删去。
D.④句中加点的“好”可删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甲】维持 【乙】寄予 【丙】传承 【丁】承载
B.【甲】维系 【乙】寄予 【丙】承载 【丁】传承
C.【甲】维系 【乙】寄寓 【丙】传承 【丁】承载
D.【甲】维持 【乙】寄寓 【丙】承载 【丁】传承
(3)④句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要求:保留原有信息,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1)B (2)C (3)示例: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以及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
A.正确。双引号内容是申报的题目,此引号不能删掉。
B.错误。“名录”语法上照应动词谓语“列入”,删掉导致缺少宾语中心词。
C.正确。“其”指代前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感召力”的归属定语,删掉导致表意不明。
D.正确。删掉“好”后表述为“保护、传承好”,让“保护”“传承”两个动词共用形容词“好”,只是改变了语法结构,由“保护好”“传承好”的并列关系改为“保护”“传承”的并列,意思不变,可以删。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的能力。
维持:保持,使继续存在。维系:指牵绊,也指保持不使涣散。语法上看,后文有“纽带”,用“维系”更贴切,形成“维系纽带”的动宾关系。而“维持”与“纽带”搭配不当。【甲】处用“维系”。
寄予:寄托,给予(关怀、同情等)。寄寓:寄居、客居,寄托、包含。前者语义重心在于“予”,即“给予”之意;而后者则重在“寓”,即“寄托和隐含”,一般指含有某种情感。语境中搭配的宾语是“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使用“寄寓”。【乙】处用“寄寓”。
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泛指对前人的经验进行传授和继承并发扬发展的过程。承载:托着物体承受它的重量。后语境给出的是“理念”,搭配“传承”更合适。【丙】处用“传承”,【丁】处搭配“价值”,用“承载”。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出现两个谓语动词,结构混乱,删掉“成”,让介宾短语“为人类”作动词谓语“提供”的限制成分;保留动词谓语“成为”,删掉“提供”也可以。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8分)
7.(本题8分)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修辞手法的运用,能极大地增强文学作品语言的表现力。《登泰山记》的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日上, ”写出了自己眼中泰山日出的景象。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连用反问“寓形宇内复几时?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表现出归隐之志的坚定。
(2)用典是古代诗歌的常见手法。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 , ”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将进酒》中用曹植设宴“ , ”的典故表现自己忧愤和狂放的心情。
(3)山川草木、自然风物,常触发古代文人深远的情思。《赤壁赋》中借“寄蜉蝣于天地, ”慨叹自身渺小;借“ ,羡长江之无穷”感叹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无穷。
【答案】正赤如丹 曷不委心任去留 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曷、聊、宴、恣、谑、沧、粟、须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