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名篇名句默写
目 录
题型综述 1
解题攻略 1
题组情景化理解默写 1
高考练场 4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卷古诗文默写的题型、分值、内容保持稳定。4道默写试题,紧密关联教材,重点考查经典篇目中的名言警句。题干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着力引领学生灵活调用积累的经典诗文,解决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的相关问题。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借用经典诗文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知,并自觉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养分。
题组 情景化理解默写
提分秘籍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典例剖析
(2024 北京海淀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要求: 书写规范 ,字迹清晰。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中 “ ”两句 ,运用互文,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情,道出了离愁别恨的普遍性。
(2) 以梦入诗能强化诗歌的情感,如 “ 。 小轩窗 ,正梳妆 ”抒写了绵绵怀念 ,“ ,望帝春心托杜鹃 ”蕴含着淡淡哀伤。
(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 比去, ”的动作描写饱含着祖母对孙儿的关心与疼爱,“ ,往往而是 ” 的混乱场景蕴含了家族分崩离析的悲凉与作者的无奈。
(4)圆明园内曾有一座高大的木质八方亭叫 “顺木天 ”,它的名字源自柳宗元的散文名篇《种树郭橐驼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 , 。
【答案】
(1)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2)夜来幽梦忽还乡 庄生晓梦迷蝴蝶 (3)以手阖门 内外多置小门墙 (4)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变式演练
(2024 北京东城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要求:书写规范 ,字迹清晰。
(1)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在《离骚》 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抚壮而弃秽兮,① ?② ,来吾道夫先路!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平正道直行,③ ”“推此志也 ,④ ”,给予了屈原很高的评价。
(2)“爱情 ”是《诗经》 的重要主题。 如曹操《短歌行》 中引用《诗经》青青子衿 , ⑤ ”两句, 原本是写姑娘对恋人的思念 。《静女》 中 “爱而不见 ,⑥ ”则写出了沉醉于爱情的青年男子等待 恋人时的焦灼。
(3)“ 以史为鉴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 中,通过 “⑦ ,与其所以失之者 ”,得出了国家兴衰之理; 当司马光对变法进行指责时,王安石用商代的史实进行反驳:“盘庚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⑧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2024 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要求书写规范。
(1)古人在创作中常常以景结情 ,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 ”,相思之情,绵邈悠长;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明月夜, ”,凄清幽寂 ,黯然销魂; 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感慨万千,耐人寻味。
(2) 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之所以 “怨 ”是因为 “ , ”。
(3)诗人洛夫将杜甫《客至》 中 “ , ”两句改写为 “来客请进……请进这春水的妖娆荡漾/进入群鸥争食我挺喜爱的聒噪/这里风生水起 ,有冷冷的灯火和诗稿 ”。
(2024 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共8分)
(1)孔子非常重视“诗教”。在他看来,《诗》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能够“ ,远之事君, ”。
(2)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上不少楹联为人称诵。其中“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一联据说是李白所写,而“ , ”一联则确凿出自杜甫的诗作,这10字中虽无一“水”字,却凸显了洞庭湖水的宏阔境界。
(3)司马迁对屈原“其志洁, ,其行廉, ”的评价,可从《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 ”,“ ,谣诼谓余以善淫”等语句中得到印证。
(2024 北京朝阳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共8分)
(1)“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达感情的重要意象。有时“月”是多情的“共情者”,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应照离人妆镜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送我至剡溪”;有时“月”则作为陪衬,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
(2)文人失意时常于山水中寻得心灵的慰藉,浑然忘我。如苏轼在赤壁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张孝祥于洞庭“扣舷独啸, ”(《念奴娇·过洞庭》)。
(3)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说“ , ”。认为成败得失的根本在于“人”。
(2024 北京丰台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8分)
(1)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描写战士同仇敌忾或奋勇杀敌的句子,如《诗经·秦风·无衣》中的“王于兴师, ,与子同仇”,高适《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纷纷, ”。
(2)古代儒家倡导以德治国,居高位者须德化天下,才可能长治久安。所以魏征巧用比喻警醒唐太宗:“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3)苏轼实地考察石钟山,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因事说理,表达了“ , ,可乎”的思想,其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一位同学在海边看日出。海天一线,忽然间天边幻化出缤纷的色彩,美得无法描绘,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登泰山记》中的句子:“ , 。”
(2024 北京房山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8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①____,____②____”两句直接写音乐,用比喻和通感的手法激发读者对音乐的想象。
(2)古诗文中,常有描写作者登高所见各种画面、各种景象的佳句,例如:黄庭坚《登快阁》中的“____③____,____④____”描绘了一幅由山、天、江、月等景物所构成的阔大悠远的画面;再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日上,____⑤____,____⑥____”从颜色、光彩、动感等角度写出了太阳初升时的壮观景象。
(3)本次考试,你写的作文文字简练、文辞含蓄,老师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⑦____,____⑧____”两句高度地评价了你的这篇作文。
一、(2024北京高考)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春光旖旎,佳客临门,杜甫诗兴盎然:“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
(2)优美的神话传说常成为诗人灵感的来源,如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 , !”
(3)孔子重视从心理角度阐说君子人格。《论语》曰:“知者不惑, , 。”
(4)《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和《小雅》的情感特点,其中《国风》是“ ”,《小雅》是“ ”。
二、(2023北京高考)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宋代爱国名将宗泽因朝廷掣肘,没有机会北渡黄河与金兵作战。相传他在临终之际慨叹壮志未酬,仍在吟咏杜甫《蜀相》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2)绍兴很多桥的命名都有典故。“题扇桥”相传是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的地方,“杏卖桥”则得名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可以达到高度审美化的境界。《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便是生动的例子。
(4)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弊在赂秦”,进而阐释说:“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__”。
三、(2022北京高考)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诗歌之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李商隐就善于表现含蓄蕴藉之美,如《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_________,_________。”
(2)姜夔在《扬州慢》中描写了兵乱后扬州的沧桑变化:“_________,_________。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4 名篇名句默写
目 录
题型综述 1
解题攻略 1
题组情景化理解默写 1
高考练场 4
2024年北京高考语文卷古诗文默写的题型、分值、内容保持稳定。4道默写试题,紧密关联教材,重点考查经典篇目中的名言警句。题干创设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着力引领学生灵活调用积累的经典诗文,解决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的相关问题。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借用经典诗文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知,并自觉地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养分。
题组 情景化理解默写
提分秘籍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尤其要注意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典例剖析
(2024 北京海淀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要求: 书写规范 ,字迹清晰。
(1)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中 “ ”两句 ,运用互文,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情,道出了离愁别恨的普遍性。
(2) 以梦入诗能强化诗歌的情感,如 “ 。 小轩窗 ,正梳妆 ”抒写了绵绵怀念 ,“ ,望帝春心托杜鹃 ”蕴含着淡淡哀伤。
(3)归有光《项脊轩志》中,“ 比去, ”的动作描写饱含着祖母对孙儿的关心与疼爱,“ ,往往而是 ” 的混乱场景蕴含了家族分崩离析的悲凉与作者的无奈。
(4)圆明园内曾有一座高大的木质八方亭叫 “顺木天 ”,它的名字源自柳宗元的散文名篇《种树郭橐驼传》:“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 , 。
【答案】
(1)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2)夜来幽梦忽还乡 庄生晓梦迷蝴蝶 (3)以手阖门 内外多置小门墙 (4)能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焉尔
变式演练
(2024 北京东城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要求:书写规范 ,字迹清晰。
(1)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在《离骚》 中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抚壮而弃秽兮,① ?② ,来吾道夫先路!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认为“屈平正道直行,③ ”“推此志也 ,④ ”,给予了屈原很高的评价。
(2)“爱情 ”是《诗经》 的重要主题。 如曹操《短歌行》 中引用《诗经》青青子衿 , ⑤ ”两句, 原本是写姑娘对恋人的思念 。《静女》 中 “爱而不见 ,⑥ ”则写出了沉醉于爱情的青年男子等待 恋人时的焦灼。
(3)“ 以史为鉴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 中,通过 “⑦ ,与其所以失之者 ”,得出了国家兴衰之理; 当司马光对变法进行指责时,王安石用商代的史实进行反驳:“盘庚 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⑧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答案】
(1)①何不改此度 ②乘骐骥以驰骋兮 ③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④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⑤悠悠我心 ⑥搔首踟蹰
(3)⑦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⑧度义而后动
(2024 北京西城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要求书写规范。
(1)古人在创作中常常以景结情 ,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 ”,相思之情,绵邈悠长;苏轼《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明月夜, ”,凄清幽寂 ,黯然销魂; 归有光《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感慨万千,耐人寻味。
(2) 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之所以 “怨 ”是因为 “ , ”。
(3)诗人洛夫将杜甫《客至》 中 “ , ”两句改写为 “来客请进……请进这春水的妖娆荡漾/进入群鸥争食我挺喜爱的聒噪/这里风生水起 ,有冷冷的灯火和诗稿 ”。
【答案】
(1)落月摇情满江树 料得年年肠断处 短松冈 今已亭亭如盖矣
(2)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3)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2024 北京石景山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共8分)
(1)孔子非常重视“诗教”。在他看来,《诗》具有“兴观群怨”的社会功能,能够“ ,远之事君, ”。
(2)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上不少楹联为人称诵。其中“水天一色,风月无边”一联据说是李白所写,而“ , ”一联则确凿出自杜甫的诗作,这10字中虽无一“水”字,却凸显了洞庭湖水的宏阔境界。
(3)司马迁对屈原“其志洁, ,其行廉, ”的评价,可从《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 ”,“ ,谣诼谓余以善淫”等语句中得到印证。
【答案】
(1)迩之事父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3)故其称物芳 故死而不容 纫秋兰以为佩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024 北京朝阳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共8分)
(1)“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达感情的重要意象。有时“月”是多情的“共情者”,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 ,应照离人妆镜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 ,送我至剡溪”;有时“月”则作为陪衬,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
(2)文人失意时常于山水中寻得心灵的慰藉,浑然忘我。如苏轼在赤壁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赤壁赋》),张孝祥于洞庭“扣舷独啸, ”(《念奴娇·过洞庭》)。
(3)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说“ , ”。认为成败得失的根本在于“人”。
【答案】
(1)可怜楼上月裴回 湖月照我影 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2)不知东方之既白 不知今夕何夕
(3)示例:(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2024 北京丰台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8分)
(1)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描写战士同仇敌忾或奋勇杀敌的句子,如《诗经·秦风·无衣》中的“王于兴师, ,与子同仇”,高适《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纷纷, ”。
(2)古代儒家倡导以德治国,居高位者须德化天下,才可能长治久安。所以魏征巧用比喻警醒唐太宗:“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3)苏轼实地考察石钟山,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因事说理,表达了“ , ,可乎”的思想,其质疑和求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4)一位同学在海边看日出。海天一线,忽然间天边幻化出缤纷的色彩,美得无法描绘,这位同学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登泰山记》中的句子:“ , 。”
【答案】
(1)修我戈矛 死节从来岂顾勋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理 (3)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 (4)极天云一线异色 无须臾成五采
(2024 北京房山高三一模)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书写规范,字迹清晰。(8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①____,____②____”两句直接写音乐,用比喻和通感的手法激发读者对音乐的想象。
(2)古诗文中,常有描写作者登高所见各种画面、各种景象的佳句,例如:黄庭坚《登快阁》中的“____③____,____④____”描绘了一幅由山、天、江、月等景物所构成的阔大悠远的画面;再如: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日上,____⑤____,____⑥____”从颜色、光彩、动感等角度写出了太阳初升时的壮观景象。
(3)本次考试,你写的作文文字简练、文辞含蓄,老师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⑦____,____⑧____”两句高度地评价了你的这篇作文。
【答案】
(1)①昆山玉碎凤凰叫 ②芙蓉泣露香兰笑
③落木千山天远大 ④澄江一道月分明 ⑤正赤如丹 ⑥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⑦其文约 ⑧其辞微
一、(2024北京高考)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要求:字迹清晰。
(1)春光旖旎,佳客临门,杜甫诗兴盎然:“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
(2)优美的神话传说常成为诗人灵感的来源,如秦观《鹊桥仙》:“柔情似水, , !”
(3)孔子重视从心理角度阐说君子人格。《论语》曰:“知者不惑, , 。”
(4)《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认为,《离骚》兼具《国风》和《小雅》的情感特点,其中《国风》是“ ”,《小雅》是“ ”。
【解答】
(1)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重点字:蓬) (2)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重点字:鹊)(3)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重点字:忧) (4)好色而不淫 怨诽而不乱(重点字:淫、诽)
二、(2023北京高考)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宋代爱国名将宗泽因朝廷掣肘,没有机会北渡黄河与金兵作战。相传他在临终之际慨叹壮志未酬,仍在吟咏杜甫《蜀相》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2)绍兴很多桥的命名都有典故。“题扇桥”相传是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扇的地方,“杏卖桥”则得名于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对道德修养的追求可以达到高度审美化的境界。《论语》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便是生动的例子。
(4)苏洵在《六国论》中将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弊在赂秦”,进而阐释说:“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2)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3)风乎舞雩 咏而归 (4)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三、(2022北京高考)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诗歌之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李商隐就善于表现含蓄蕴藉之美,如《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_________,_________。”
(2)姜夔在《扬州慢》中描写了兵乱后扬州的沧桑变化:“_________,_________。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
(4)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2)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3)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或: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4)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或: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