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望海潮》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1《望海潮》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3 15:2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柳永
导 入
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浊浪排空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小桥流水的丝竹管弦。美的笔调,美的画面,美的景致,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什么叫脱俗的美。
今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望海潮》去欣赏这种“绝美”
亮 标
1.巩固有关宋词的常识和词人柳永的有关成就贡献;
2.分析意象与意境,把握情感;
3.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分析鉴赏表现手法
4.激起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及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暮年及第,但仕途不顺,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柳永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放荡不羁,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在词中以“白衣卿相”自诩。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仕途坎坷的柳永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因科举不第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集资葬之于襄阳南城门外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作者简介
柳永乃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在四旗中号“情长”,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 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柳永的词凄婉缠绵,儿女情长,但却不靡靡。构词意境脱俗,豪放不羁。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时人云:“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
婉约派
四大旗帜
”闺语”——李清照
“情长”—— 柳 永
“别恨”—— 晏 殊
“愁宗”—— 李 煜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慢词之祖
婉约之宗
政坛失意客
词坛一浪子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一首词后,对繁华形胜不已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差点成了千古罪人。虽然这件事查无实据,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这就是著名的《望海潮》。
《望海潮》是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交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于是写此词投赠他。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投赠词(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写景多于投赠之意。
北方外族人,打马过江,进入江南
投鞭断流:把马鞭全部投入江中就能截断水流。
形容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题目解读
望海潮,词牌名。
为柳永所创,大约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望海潮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cēncī十万人家。云树绕堤dī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市列珠玑jī,户盈罗绮qǐ ,竞豪奢she。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qia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ou莲娃。
千骑jì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初读课文
东南湖山优美,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翠绿的幕帐,房屋参差高低。如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汹涌的波涛卷起如霜似雪的白色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原文
东南形胜(优越、美好),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译文:
本词分为上下两阕,共讲述了两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杭州美丽和繁华。
第二部分:西湖美景和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初读课文
上阕从哪些方面表现了杭州的形胜与繁华?
—— 地理位置重要
—— 社会条件优越
——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三吴都会
东南形胜
繁 华
总写
分写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初读课文
词的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
下 片
西湖湖山之美
重湖 桂子 荷花
百姓生活愉悦
羌管 菱歌 嬉嬉
长官生活休闲
千骑 乘醉 吟赏
祝愿官员: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初读课文
第三部分
文本研读
文本赏析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形胜
繁华
东南形胜 —— 地理位置重要(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 —— 社会条件优越(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会,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 有长期繁盛的历史(这一句也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
总括句
1、哪两个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找出词眼。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地理形势优越。胜:美好。
经济的繁荣发达
文本赏析
起笔便开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宏大。
“东南”“三吴”交代地理位置优越,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
“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概括了杭州的两大特点:形胜、繁华。
统摄全篇,揭示主题。
2、首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何特色?
文本赏析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3、发挥想象,描述一下这画面美不美?
远远望去,柳树像重重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微风过处,翠绿色的帘幕在吹拂下轻轻摆动,城内高低错落着十万人家
垂柳含烟,
薄雾如纱,
彩桥似画,
帘幕轻摆,
人烟阜盛,
怡然安详。
十万人家
都市的繁华,
人民生活的安定。
据《元丰九域志》记载,
北宋元丰年间,杭州有主
户约16.4万,客户约3.8万。
文本赏析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云树
堤沙
怒涛
霜雪
天堑
意象
“云树”以云来修饰树,既表现了树的浓密,
又与前文的“烟柳”呼应,增添了清新朦胧之美。
“怒涛”句中波涛怀怒意奔涌而来表现其澎湃汹涌之态。
“霜雪”以比喻手法表现了波涛的颜色和寒冷。
“天堑”喻指钱塘江,以“无涯”表现其雄伟壮阔,
使词的意境变的雄伟壮阔。
与“云树”环绕,以白沙为色,清新质感。
文本赏析
4、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力刻画钱塘江雄伟壮丽之景。
比喻:云树,也可理解远远望去,沿堤的树林枝繁叶茂,浓密如云,也可理解成高耸入云。“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
霜雪:比喻浪花洁白如雪
夸张:天堑无涯:把钱塘江比作天堑,形容其波涛汹涌,不可逾越,无涯极言其无边无际
拟人:怒涛:一“怒”字赋予人的形态,使人联想到须发俱张,横眉立目的狂暴之态,更形象生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文本赏析
5、改“推”“溅”“激”“冲”好不好,为什么?(用字精炼,生动传神)
“卷”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其它字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文本赏析
6、《望海潮》一词中,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不好。
“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文本赏析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竞豪奢。
7、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
市场上摆放的都是珠宝,
家家户户堆满了美丽的绸缎,
人们竞相攀比富庶豪华。
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
那种华贵,那种富足,令人向往。
珠玑
罗绮
两个细节,便把市
场的繁荣和人民的殷富
反映了出来。
文本赏析
上片小结
东南形胜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三吴都会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钱塘自古繁华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生活富足
都市繁盛
景色壮观
总写
分写
特点
因景明情
采用
”总分式“
结构
表现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情感
惊叹
赞美
艳羡
总 结
上片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重湖”——写西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
“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
“三秋”从时间上写桂子飘香,
“十里”从空间上写荷花满湖。
桂花开在秋季,清香淡雅,
荷花开在夏季,冰清玉洁。
这两种花是西湖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形式上对仗工整,情韵悠扬,而且互文见义。
一个“嬉嬉”就把市民欢乐祥和、安居乐业的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百姓游乐图卷。
文本赏析
重湖叠巘(yǎn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巘:yǎn,山。此处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清嘉:美好。三秋:三秋:①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王勃《滕王阁序》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②三年。《诗经》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1、对仗工整,气势宏大。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植荷广,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
2.远近结合,层次分明。首先是远望湖山相连,再是近观桂子飘香,然后又把视线拉到远景,画面富有层次美。
3.意象典型,视、嗅结合。
“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谢驿《杭州》)“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
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文本赏析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作者首先通过“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描写出了“钓叟”(渔翁)“莲娃”(采莲姑娘)的渔家生活场景。”弄晴“”泛夜“互文见义,说明无论白天或夜晚,湖面上都弥漫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
“嬉嬉”颇具神韵。这一叠词的运用,它把渔翁与世无争的闲雅和采莲姑娘无忧无虑的欢乐神态、生活作了栩栩如生的刻画,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渔家生活画卷。
文本赏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拥:写了达官出游时随从的众多,点明人物的身份,表现出人物的威势。
高牙:牙旗,竿上以象牙饰之,将军之旗。借指孙何。
醉听:写宴酣之乐。杭州的达官们经常携酒宴游西湖,开怀畅饮,酩酊大醉,醉后还要听音乐,把饮宴之乐推向了极点。
吟赏:写山水之乐。(达官)面对着“烟霞” 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赏、啸歌。
这既表现了达官的儒雅风流,更衬托出了湖山的美丽。
文本赏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官员是在乐什么?
乘醉听箫鼓——宴酣之乐
吟赏烟霞——山水之乐
自然风光美,百姓安居乐业。
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乐,吟诗作画,玩赏山水,是何等乐事!
《醉翁亭记》中有一句话““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文本赏析
官: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正因为百姓各自安居乐业,官吏才有闲情逸致享受歌舞和美景,从侧面歌颂了他们治理有方,才使当地呈现出一片祥和的承平气象。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谁图好景,回京夸谁?
“好景”二字将以上所写的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表面指杭州美景,实指孙何的政绩成就,暗含对其政绩的赞许,“凤池”二字包含了对他的友情祝愿。
孙何——投赠之作——祝他早日升官回京。
好景具体指什么?凭什么这好景值得他拿回朝廷去夸?
文本赏析
因景明情
下片小结
西湖湖山之美
重湖、叠巘(水碧山青)
三秋桂子(山上)
十里荷花(水中)
百姓生活愉悦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
长官生活休闲
千骑(仪仗队的气派、威风)
乘醉
吟赏
互文
(宴酣之乐)
(山水之乐)
写西湖美景和杭州人民平和宁静的生活景象。
结尾表达美好祝愿的同时暗含写作目的。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形胜的?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重湖叠巘清嘉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城市
风貌
钱塘
大潮
西湖
风光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的?
人烟
阜盛
商品
精美
生活
富足
参差十万人家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文本赏析
3.《望海潮》中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请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皆运用数量词,或为实写,或为虚指,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使整首词已接近豪放词风。
文本赏析
4.这首词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这首词运用了点染手法。
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文本赏析
5.请简要赏析下片的表达效果。
运用夸张(使用数词)、互文等手法,视听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描写和烘托了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杭州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赞美与留恋。
文本赏析
6.根据写作背景,结合词结尾“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诗句,分析诗人创作诗歌的目的是什么?
赞美杭州的美好景致。
拜谒孙何,借以赞颂他政绩卓著,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
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并委婉表达希望孙河举荐提拔自己的愿望。
主旨分析
文本赏析
课堂小结
这首词运用铺叙、点面结合的手法着力描写杭州城内外的美丽景象,表现了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种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一方面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与赞美,另一方面歌颂了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第四部分
知识拓展
词的基本常识
1.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 。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 。另有 、 等别称。
曲子词
长短句
诗余
乐府
2.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 的集中体现。一首词可以没有 ,但必须有 ,正所谓“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主要内容
题目
词牌
3.词的分类:
①按字数分: (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91字以上)
②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阕或片)
③按风格分: 和 。
小令
长调
婉约派
豪放派
语境默写
1、《望海潮》开篇就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点出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的句子是“ , , 。”,
2、《望海潮》中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都市户口的繁庶,表现了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的句子
是“ , , 。”。
3、《望海潮》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钱塘江就像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的句子是: , , 。
4、《望海潮》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了。同时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的句子是:“ , , ”。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 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5、《望海潮》中“ , , 。”几句,描写了杭州的典型景物:圆若宝镜的湖面、重叠的山岭、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词人以工整的对联,高度凝炼的语句,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了,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
6、《望海潮》中“ , , ”几句,写不论白天还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7、《望海潮》中“ 。 , ”几句,写达官贵人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8、《望海潮》中“ , ”几句,写达官贵人不思离去,还要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仙境。这也从侧面烘托出西湖之美。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 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 ——梁衡《读柳永》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课文题目 考查方向 具体分类
《望海潮》 理解性默写 理解性默写: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描写钱塘江堤上树木郁郁苍苍、雄伟壮丽景象的句子,需要学生能够正确背诵和默写。
语言文字运用 1.语言知识:可能考查词中的生词、多义词、词组、修辞手法等。
2.语句表达:可能考查对词中语句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分析,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形象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风格等。
3.语境理解:可能考查对词中语句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情感色彩、语气的理解,以及对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等。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