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1张PPT。甘露的秘密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四单元第18课《白虎通》曰:”甘露者,美露也,降则物无不盛.”
《论衡》曰:”甘露味如饴,王者之太平则应降.”
《瑞应图》曰:”甘露者,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汁,其甘如饴,一名膏露,一名天酒.”
《山海经》曰:”诸沃之野,摇山之民,甘露是饮,不寿者八百岁.” ? 位于北海公园琼岛北山腰处,铜仙双手托盘,面北立于蟠龙石柱上。据说,铜盘可承接甘露,为帝后拌药,旨在延年益寿。铜仙承露盘学习目标(第一课时)1、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课文主题理解课文内容(先抓住各段关键语句,理解各段内容;再概括全文内容): 1、神物 吉祥瑞正
2、圣药 延年益寿
3、承露盘 神圣地位
4、甘露 蚜虫排泄物
5、蚜虫 危害性
6、甘露 成因及成分
7、揭秘 蚜虫之尿
8、蚜蜜 危害不浅
9、蚂蚁 对蚜蜜最感兴趣
10、蚂蚁 是蚜虫的卫士
11、蚂蚁 是蚜虫的保姆
1.甘露究竟是什么东西?
甘露是一种蚜虫排泄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2. “古人”为什么对“甘露”如此神化?
因为“其凝如脂,其甘如饴”,吃了能使“不寿者八百岁”,是那些想长生不老的封建帝王、贵族豪强们所梦寐以求的珍宝。
“甘露”只不过是是一种蚜虫排泄出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份的排泄物,并不稀罕。只不过是有的古人给它披上了神秘的面纱而已。七星瓢虫捕食蚜虫 蚜虫,昆虫纲,同翅目。身体细小,体长1—2毫米。是不完全变态昆虫,一年中要经过孤雌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繁殖方式。
全世界已知有4000多种蚜虫,我国有600种以上。大多是害虫,能传播多种植物疾病。蚂蚁与蚜虫 这些蚜虫是我们的奶牛,它的蜜露很好喝。这里有只蚂蚁说;别抢了!还有很多呢,你听到了么?
蚂蚁和蚜虫 某些动物学研究强调蚜虫身体后部和蚁头形状的相似性。一种有关蚂蚁和蚜虫关系的学说——“共养关系”学说因此而产生。根据这一学说,采蜜工蚁可能将蚜虫当作同类,从而要求“同类”提供食物。4. 蚂蚁和蚜虫是怎样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与“甘露的秘密”有何联系?
[蚂蚁与蚜虫关系非常亲密,充当蚜虫的卫士、管家、保姆、搬运工等,进一步写蚂蚁与蚜虫的关系是为了获得更全面的有关蚜虫的知识,为“甘露”的形成揭密,更讽刺了古代帝王造“承露盘”的可笑!同时,也是为了保持大自然生物链不断,保持生态平衡。 ]
5.既然已经交代了“甘露”是蚜虫的排泄物,为什么还要介绍蚜虫的其他有关知识呢?
(本文介绍了蚜虫的数量、种类、生活习性及其吸取、吸收、排泄的生理过程,科学地说明了蚜虫的排泄物的成分,证实了其营养成分,回应了“古人”的“神化”,其“神化”还是有道理的。并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理清课文结构:一(1—3自然段) 介绍甘露在中国古代 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二(4—11自然段) 以科学的眼光为甘露“解密”,揭开“神物”“圣药”的面纱。分两层。第(4—8)自然段为1层,进一步揭示了甘露的秘密。第(9—11)自然段,集中笔墨进一步揭示了蚂蚁与蚜虫的关系。思考:删掉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可以吗?为什么? 不可以删掉。这是因为:第一部分举了甘露在古代几位有代表性的帝王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引出说明对象;具有举例说明的作用。体会课文主题 怎样看待蚂蚁的行为?如果要消灭害虫蚜虫是不是也要消灭蚂蚁?对于世间万物的审视要依据辩证的原则,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蚂蚁在这一方面有它坏的影响,但在其它方面,它也有它的长处。并不是说因为这一点,就要消灭蚂蚁。如果都是这样处理问题的话,那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将如何维持? 体会课文主题 古代人对甘露的态度和行为与甘露揭秘的结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被古人视为神灵之精的甘露,居然是蚜虫排泄物,这不禁让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甘露秘密的揭示说明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经过不断探索,逐渐认识本质。蚂蚁是蚜虫的保护神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这是正常生物链现象,世界上的生物都是这样环环相扣,互相依存,所以要排除蚜虫危害并不能以消灭蚂蚁为前提,这也给我们提出了新问题,如何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解决对人类生活有危害的问题。由此看来,科学家探索是无止境的。价值探讨 古代人奉为神圣之物的甘露,不过是蚜虫的排泄之物,秘密揭穿,不禁让人瞠目结舌,啼笑皆非!这样的事实,到底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事物!1.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2.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迷信,反对伪科学,反对邪教。学习目标(第二课时): 1、体会文章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体会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生动性知识链接:说明方法1、举例说明 6、作诠释
2、列数据 7、画图表
3、打比方 8、摹状貌
4、作比较 9、下定义
5、分类别 10、引资料下面句子采用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1、1951年,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的棉田,一度遭到了棉蚜的侵害,结果使籽棉减产1.5亿斤。蚜虫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实在惊人。
2、蚜虫吸取了植物汁液,经过消化系统的作用,吸收了其中的蛋白质和糖分,然后把多余的糖分和水一起排泄出来,洒在植物的枝叶上,有的“其凝如脂”,有的“皎莹如雪”,这就是所谓甘露。 下面句子采用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3、据分析,其中碳水化合物占70%左右,糖精占20%以上,蛋白质占3%。说它有滋养作用,确是诚言不谬。
4、最早揭穿甘露秘密的是我国明代学者杜镐,他说:“……此多虫之所,叶下必多露,味甘,乃是虫之尿也。”
5、蚜虫在觅食的时候,先用那唇端的短毛,向四周探索一番,一旦发现了可以猎食的目标,便将那根尖细的刺吸式口器刺进植物组织内部,不停地吸取植物体内的浆汁。 1、举例和列数据说明。用我国东北和华北因蚜虫危害致使棉花严重减产的事例,具体而真切,科学而准确地说明了蚜虫给人类带来的损失实在惊人。
2、作诠释。较充分而全面地说明甘露形成的过程。 3、列举甘露包含碳水化合物、糖精占、蛋白质的百分比,科学、具体、准确的说明了甘露的成分。
4、引资料。有权威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5、摹状貌。文章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情趣。知识链接: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说明文往往使用修饰限制性词语,从表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方面准确说明。 说明文语言准确(加点词语的作用、能否删去、能否换掉)的答题格式:
①表态;②词语含义及句子意思③删去或换掉句子意思,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该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知识链接:语言的生动性 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往往体现在:
①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
②采用摹状貌(描写)方法;
③使用连续的动词或形容词。
温馨提示:
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色不能置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于不顾,要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看,要有综合观念。 下面句子横线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生动性?并说说具体作用。 1.蚜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有2000多种。
2.蚜虫在觅食的时候,先用那唇端的短毛,向四周探索一番,一旦发现了可以猎食的目标,便将那根尖细的刺吸式口器刺进植物组织内部,不停地吸取植物体内的浆汁。
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探究: 1.蚜虫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有2000千多种。
“已经发现”是说目前发现的蚜虫有2000多种,还可能有没有发现的,说明蚜虫的种类之多确实惊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举已经发现的蚜虫数量,不用确数,用约数,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加横线词语体现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性,分析具体作用:加横线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分析具体作用: 2.蚜虫在觅食的时候,先用那唇端的短毛,向四周探索一番,一旦发现了可以猎食的目标,便将那根尖细的刺吸式口器刺进植物组织内部,不停地吸取植物体内的浆汁。
“探索”、“发现”、“刺进”、“不停地吸取”等动词的使用非常形象生动,蚜虫觅食和吸食的过程如画面一般呈现在我们眼前。 找出下面句子中用得准确的词语,并分析它们的具体作用。 1.七星瓢虫是专门歼灭蚜虫的能手,据说一只七星瓢虫一天大约能吃270只蚜虫。
“据说”有听说之意,表明不是作者亲身考察的,“大约”是大概之意,七星瓢虫每天吃270只蚜虫不是精确数,如果不用这两个词语,与实际不符,显得太绝对了;举七星瓢虫每天吃蚜虫的只数,科学、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七星瓢虫是专门歼灭蚜虫的能手,加横线的三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它们紧紧地跟踪在蚜虫后面,不时地用触角轻轻拍打蚜虫的屁股。蚜虫受到拍打,感到十分快意,便翘起屁股,随之排泄出一滴一滴的蚜蜜,使小蚂蚁痛痛快快地饱餐一顿。“跟踪”、“拍打”、“快意”、“翘起屁股”、“痛痛快快”、“饱餐”一连串拟人化动作,何等生动!在蚂蚁搬家的时候,也不会丢下为它提供美餐的好朋友不管,“蚂蚁是蚜虫的‘卫士’,还是蚜虫的‘保姆”。描写栩栩如生,富有生活情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阅读下面语段,体会语言的主要特点,试着说说语段所表达的意义。课堂小结
一、课文解读(甘露是一种蚜虫排泄的颜色发白并含有糖分的排泄物。)
二、语言赏析(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既要宣传科学知识,又有较强的文学色彩。)
三、价值讨论(相信科学,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作业:联系实际写一写对本课学习的启示与感受。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