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第5课《驴和人的新寓言》课件(28张PPT)》(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第5课《驴和人的新寓言》课件(28张PPT)》(共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4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9 16:1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王小波
长春版八年级语文(下)第5课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初步了解王小波犀利幽默的语言风格,体会文章寓意。
2.学会从研读、把握重点语句入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学会独立思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研读把握文章寓意,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深入把握文章主旨。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汉族。l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区。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
作者简介
下蛆( qū )                           
注意下列划横线字的读音
脊梁( jǐ )
撰稿( zhuàn )
骨髓(suǐ)
蝙蝠(biān )
赚钱(zuàn )
词语解释
①学究:读书人的通称。
②取巧:用巧妙的手段谋求私利或躲避困难。
③人心不古:指今人的心地失淳朴而流于诈伪,慨叹社会风气变坏。
④浇漓:指社会风气浮薄。
情景导入
萧伯纳对爱尔兰人的生活态度曾做过如下描述:“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王小波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段话加以引用来说明中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思想自由,缺失智慧的生活状态。作为一名备受争议的当代作家,王小波则始终坚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创作,外界的非议在他那里被消融瓦解。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就像是作者自己,这个自由主义者,机智地冲破被人为设置好的精神小圈子,最终跑到深山老林里享受自由。虽然王小波不幸英年早逝,但是其留下的作品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就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驴和人的新寓言》。
赏析课文
1.文章题目为“驴和人的新寓言”,请联系原寓言说说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题目所说的“新”。
叙事角度:原寓言以人为叙事角度,本文以驴为叙事角度。 寓意理解:原寓言的寓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即做事情应当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本文则是提出了“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的新寓意。
2.作者另辟蹊径,很符合他的行文风格。原寓言贯穿全文,在行文中却处处体现了作者对旧的看法的颠覆。作者站在驴的角度对故事进行了重新解构,可以说作者对“驴”是怀有同情的,那么联系原文说说,故事中的“驴”是怎样的形象?作者借它来代表现实生活中的哪类人?
“但驴子毫无怨言:它被人骑惯了。” “驴子知道自己傻,所以谁爱骑谁骑,它一句话都不说。” “驴子难免要嘀咕道:我就是傻,你们也不能这么欺负我。你来试试看,这让我怎么走路?” 最后作者猜测驴的想法:“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 驴原本是过着比较幸福的生活的,在合适的劳动强度内也同样任劳任怨,这种傻并非是真的傻,而是对命运的一种屈从。驴子的形象更像是普通民众的形象。他们任劳任怨,在社会中以“沉默的大多数”的人形象出现,命运却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
3.作为一篇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给驴申冤,作者要讽刺的是那些使驴的命运发生变化的看似无关紧要的旁观者,那么联系原文分析这些人又有怎样的特点。
“他们遇到了一伙农妇,她们说,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按照人的概念,这伙娘们是在下蛆、使坏。” “驴载着人往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伙人,又嘀咕了几句,儿子就从驴背上下来,换了老头骑着。” “这是一伙少妇,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头太可恨,自己骑驴舒服了,全不顾自己的孩子,让他拿两条腿来撵你们四条腿。” “这头驴又遇到了最后一伙人,这些人对骑驴者说:两人骑一头驴,你们想吃驴肉吗?” 这些人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妄加评论,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强加于人,使他人无所适从,甚至举步维艰。
4.在作者看来社会中的哪些人就如同这些旁观者一样?作者在写这些旁观者的时候,还举了当年苏联解体的例子,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王小波是从荒谬的年代里走过来的。出生于1952年的他未与任何荒谬失之交臂。与很多当时的文人不同的是,王小波将人生的坎坷、命运的颠簸作为了创作的灵感来源,他没有为经历这些苦难而大唱赞歌,相反,他清醒地思索这种闹剧发生的来龙去脉并且寻找原因。他也看到了在一段时间之内群众话语权的丧失,十年浩劫夺去了人们独立的精神家园,思想贫乏不堪。高涨的革命热情使每个人都缺少思考与自省的空间。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当中,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们大肆鼓吹的,恣意宣扬的均是错误的。“原来激情澎湃的演讲最后无可奈何地沦落为一部分人整另一部分人的工具。”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讲,那些掌握话语权却跨越界限、不懂政治却参与政治的知识分子们正充当了不光彩的“旁观者”的形象。
当年苏联解体,“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的主意并不符合俄国国情,作用适得其反。但从“乘飞机”“跑”等动作可以想象得出当时美国人兴高采烈与趾高气扬之态。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能看到美国的狼牙大棒在世界上恣意挥舞。目的虽然各不相同,但那种自我标榜与横加干涉从未变过。作者举这个例子恰好可以说明那些旁观者往往以权威自居,对他人横加干涉的丑态。
是诸如《人眼看驴》与《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之类的文章,往往自我标榜,自认为是权威,投机取巧。
5.文中两次提到了名字前带括号的文章,细读文章回答这样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6.王小波的文笔犀利幽默,善用曲笔,文章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这些特点?
如:“当年苏联解体,有美国人乘飞机跑到俄国去,出个主意要大伙休克——他自己当然不休克。” “我的稿子发在刊物上,只有光秃秃的一个名字,没有一对括号,里面写着美国。”作者两次提到美国,甚至括号里的内容也要写美国。实际上是极具讽刺意味的。美国始终以世界警察的地位自居,即使时至今日,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美国的狼牙大棒在世界各地恣意挥舞,以美国方式来干涉他国内政,希望每个国家都以美国方式思考问题,可以说, 美国是极具“旁观者”特点的一个经典词汇。
7.作者的“闭上你的臭嘴”是针对寓言中的哪些人说的?
不了解实际情况就妄下断言,给父子俩提意见的旁观者,使得驴最后被父子俩捆绑抬着走,没有了自由。
8.文章哪两个段落是插叙内容?有什么作用?
第二段:交代了驴象征的对象:生活中向我一样老实做人、本分做事的人。
第四段:交代了新寓言所适用的范围:文化领域及政治领域。
9.作者是怎样写驴的?作者这样写要表达怎样的意思?
作者说“对于四足动物来说,能在路上走总比被拴在树上要强。何况春日融融,两个人都没有骑在它身上,所以它感到很幸福”。遇到别人对父子俩说三道四时,驴子最初是毫无怨言的,它“知道自己傻,所以谁爱骑谁骑,它一句话都不说”。驴子最初对此并没有怨言,它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自由地生活,但这群人根本不允许它有这样的生活,所以驴子由最初的毫无怨言,到难免要嘀咕:“我就是傻,你们也不能这么欺负我。你来试试看,这让我怎么走路?”接着作者代驴子呼喊:“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可见驴子实在无法忍受,大声呼喊。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捏咕别人的人不要以为别人会任由你捏咕,被捏咕的人也会起来反抗。同时作者也在大声呼吁,被捏咕、诋毁的人应该起来反抗,不能任由这群人嚣张。
本文作者通过对一则家喻户晓的寓言的重新解读,讽刺了那些自我标榜、自我鼓吹,以权威身份对他人妄加评论或者横加干涉的人,体现了作者对自由与宽容的精神秩序的追求。
学者余世存这样评价王小波:我没有想到的是历史以诡异的方式让王小波的声名传播。我说过王小波在世时是如何为圈子——社会所特有的文化人部落——所拒绝,我说过王小波是让生活和社会大众发现了并接受了的(虽然这并不妨碍知识界尤其是文学圈对他应以沉默)。他流星般地划过天际后,人们才正视他巨大的价值。(但是,他的独一无二的《黄金时代》问世以来仍是独一无二,他几乎是以一个成名人物的符号播撒在文化部落中,而这种“成功名的英雄”正是传媒时代许多文化人梦寐以求的。)他以他奇特的人生应了生前寂寞,死后哀荣的老话。颂赞的热烈与他已毫不相干。人们如吹鼓手如轿夫一样从历史里找出顾准、陈寅恪们来,感叹今日沦落、精神滑坡之际,又醒过神来为刚进入历史的王小波正名,就不由不“思之令人泪落”。
总结
       驴和人的新寓言
         王小波
驴  沉默的大多数     任劳任怨 命运失控
旁观者  假权威(美国式人物) 自我标榜 横加干涉
语言:犀利 幽默
板书设计
课堂练习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 对于农妇所说的“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作者为什么不说是“下蛆、使坏”?
从驴的角度,它本来自己走在路上,感到很幸福,农妇的话使它被人骑。
2. 你怎样理解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对自己的简要 介绍?作者为什么说自己“和那头驴一样知道自己傻”?
既表明 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又讽刺了那些依靠美国国籍来抬高自己身价的人。说自己“和那头驴一样知道自己傻”,是说自己要根据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愿意别人干预自己的生活。
3. “现在的书刊内容丰富,作者名字前面有括号的全是重要文章。有的谈新儒学,有的谈后现代,扯着扯着就到了治国之策。”联系全文看,作者在这里讽刺的是什么现象?
讽刺那些并不了解中国国情,而一味地大谈治国之策的人。
4. “别当 驴受人捏咕,要当捏咕驴的人”,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这一“也说得通”的寓言?
作者说“这种寓意只适于狠毒的人”,也就是说,人不应该做损人不利己,只赚个自己开心的事。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