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美在我身边,它无须远寻,只需放慢脚步,细细品味。每一处风景,每一份情感,都是生活的美好赠予。为此,学校举办“美在我身边”图文展板设计大赛,以下是学生会宣传部部长小语准备的部分材料,请你帮他完善。
练基础
【板块一:美在风景里】
1.下面是小语制作的PPT封面,并且配有一段解说性文字,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西 藏 概 况
西藏,一个离天空最近的地方,这里少有川流不息的车辆,更远离城市的浮 ① (燥 躁)与喧嚣。5—10月是一年中最佳的去西藏旅游的时间,这几个月西藏温度适宜,空气含氧量也更高。在西藏,可以看到海拔6 600多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远远望去,巨大的山体如披银盔白甲,西南侧是蜿 ② (沿 蜒)而立的姜古迪如冰川,冰雪融水汇集在一起,就是长江的源头沱沱河。在这片浩浩苍苍的广阔土地上,居住着一群朴实、 ③ (虔 谦)诚、热情、友善的藏族人民。来到这里,一定要品尝当地的特色食物,吃酥油茶,喝青稞酒。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 请帮他做出选择( )
A.xiāo huì dāng B.xiáo huì dàng
C.xiāo hùn dàng D.xiáo hùn dāng
(2)PPT 封面上少了一个“高”字,请你依据“字体一致,和谐美观”的原则,从下面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字体( )
A B C D
(3)语段中三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 请工整书写。
① ② ③
【板块二:美在经典里】
2.小语总结学过的经典诗文,从中读到古人诗文中所描绘的景色之美,请你帮他补写。
追随古人目光,你会发现诗文中那些独特的风景,让人仿佛置身仙境。“① ,② ”(《桃花源记》)是一幅草美花繁、色彩绚丽的桃林美景;“③ ,参差披拂”(《小石潭记》)是一幅蓊郁茂盛、婀娜多姿的青树翠蔓之景;“④ ,⑤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幅水天一色、浑然一体的秋水胜涨之景;“⑥ ,⑦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一幅小路曲折、禅房肃穆的静谧祥和之景;“青山横北郭,⑧ ”(《送友人》)是一幅山峦静默、流水远去的相映成趣之景。这些美景都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陶冶了情操,愉悦了性情。
【板块三:美在文化里】
3.小语摘抄了一段有关中华传统文化“书法之美”的文字,但顺序弄错了,请你帮他选出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客观来讲,书法之美并无优劣之分,有阳刚雄强之美,也有阴柔妍媚之美。 ; 。 。 , 。
①然而,阴柔妍媚之美虽是书法的一种气质,当代书法艺术却不能仅停留于此
②因为一个伟大时代的书风,绝不能缺少昂扬的精神气度
③阳刚雄强,好比黄钟大吕、金鼓雷鸣,是一种壮美
④这是艺术之美的两极
⑤阴柔妍媚,好比江南小调、丝竹管弦,是一种柔美
A.③⑤④①② B.③⑤④②①
C.④③⑤①② D.④⑤③②①
【板块四:美在劳动里】
4.小语搜集到一张体现“劳动美”的邮票,请你向大家介绍这张邮票的画面内容。
【板块五:美在季节里】
5.小语写了一段赞美四季美景的文段,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我眼中的四季,美好灵动,形象各异。春天宛如一个安静腼腆的孩子,动作轻盈,那悄然绽放的桃花是片片动人的红晕;夏天犹如一个和颜悦色的学者,言语真切,那清凉惬意的空气是次次温馨的凝眸;秋天 , , ;冬天恰如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步履蹒跚,那漫天呼号的寒风是声声沉重的叹息。
练能力
自然之美,犹如晨曦中的朝霞,温暖而绚烂;自然之美,宛如山间的清泉,纯净而甘甜。请你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三 峡 散 记
宗 璞
物以稀为贵,我想三峡正是因为它的绝无仅有而让人在游过之后仍然梦系魂牵。然而现在三峡的历史已然成为昨天,无数文人骚客笔下的三峡已成了记忆中昨日的风景。
当我随着涌动的人群登上三峡风情2号的那一刻,我便知道我的此去必是和三峡最后的相依,会是诀别。
想起十三岁那一年游三峡的我,不谙世事,只知道游三峡是为了看两旁雄伟的大山、湍急的江水,它和其他地方一样或苍翠或混沌,仅此而已。然而如今,对于三峡有了别样的感情,我知道那种感情一旦成形便不会消失,会随着生命的延续而存在。
船驶进西陵峡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了,那些苍翠的山已经被凝重的黑色包裹,看不见满山的绿,却能看见点点的灯光,看到这些灯光的时候我是那样的兴奋,那是三峡人家存在的记号,他们是真正的三峡的孩子,对三峡有无比厚重的情感。
船在暗夜中行驶,一直走着,没有抛锚。
睁开眼睛的时候船已经行走在巫峡之中了,广播中一直播着景点介绍,我撑着栏杆站在甲板上,目光没有随广播而游离于那些神女峰之间,只是长久地望着即将被淹没的大山。曾经,这些大山经受了风雨的洗礼,孕育了有大山一般胸怀的三峡人,而当大山将沉入水底,有着大山般胸怀的人又宽容地让出了这一方赖以生存的土地,迁到远方。
船最终停靠在了巫山县,码头上仍然是轰鸣的马达声,和数年前一般模样。我用和曾经凝望巫山县一样的眼去看它,却发现曾经破落的小县已变了模样,我知道它即将拆迁,但相信拆迁后的县城也将传承它的古朴,也将带来兴荣的繁华。
换上小船,便进入了悠悠的大宁河。大宁河中有三峡的“浓缩”——小三峡,在一样的雄奇中多的是几分秀美。大宁河,宁静的名字,然而宁静美丽的大宁河仍然会有不安静的一天,水位的抬高终将改写小三峡秀美的历史。
小三峡中时时会有滩,滩旁有村落人家,水边有嬉戏的少年。船来了,嬉戏的少年快乐地扬起手;船上有人将带的水果糖扔进水中,嬉水的少年争抢着去捡;船走了,留下白花花的浪,一波推着一波,嬉水的少年退到滩岸上。我看到滩岸上竟堆着那么多的水果糖,原来年年月月终是如此,你来我往,你走我留。
船行渐远,我又听到了嬉水少年的欢呼声,我知道,又有船来了,我知道将又是一次的往来。到小三峡终点的时候,我们有了机会上岸,要说是岸,其实只不过是一处滩,上面是细细密密的鹅卵石,这些石头,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三峡石,本身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因为它长在三峡,便突出了它的矜贵。
我蹲在水边,和许多来来往往的人一样去捡在水中泡过、有精致痕纹的三峡石,这是三峡对我的礼赠,我理应好好收着。有船过,浪朝岸边涌,有水浸到我的鞋上,我的脚开始变凉,但温暖在心里升腾,这是三峡的水在细细地滑过我的身体,这是三峡的水在浅浅地潮湿我的心灵。
船回来的时候,再次经过那扇门,我适时按动快门,拍下了那座跨峡边两山的龙门桥,留下了永恒的一瞬,这也是我进小三峡拍下的唯一一张照片,我想纪念,只在于此。
三峡风情2号在停靠奉节白帝城的种种感叹已随游完之后的一梦消失殆尽。别人说做了梦若不记得,便是睡得熟了,那么我想,游玩之后的我一定有一个甜甜的梦和安稳的睡夜。船回航是在白天,是重游温习三峡美景的机会,开始时那种沉重的心情已悄悄变得释然,原来即将被淹没的三峡没有那么多的不安,它只是安静地去接受属于土地的一种改变。
江面开始宽阔的时候,我开始注意两边的岸,时不时回看到一片一片的废墟,我知道这些废墟曾经繁华,有人告诉我快要经过的那一片废墟是归州镇,我尽量地去记下古老归州镇废墟里的每一片瓦块,老镇已成一片残痕,我想若是站立其中,一定听得到四周呼呼的风声,我想那些风声中一定有勤劳的归州人在告诉我:为了大坝,他们无悔。
是的,为了大坝,他们无悔,迁走的又何止是一个归州镇,那无数的移民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们无悔;付出的又何止无数移民,三峡在告诉我,为了大坝,它无悔升高水位,无悔变为平湖。
当三峡不再是傲人的风景时,剩下的只是那些永恒的文字,而所有的对三峡的眷念,亦只能寄于字中,靠它永存。
(有删改)
6.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了作者游三峡的见闻感触,请联系选文,补全空格内容。
游踪 西陵峡 巫山县 小三峡 龙门桥 ④
见闻 ① ② ③ 拍照纪念 回看废墟
7.文中写“我”两次游三峡的目的和心情有什么不同 请简要概括。
8.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其语言特点。
9.阅读选文,体会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A
(2)A
(3)躁 蜒 虔
2.①芳草鲜美 ②落英缤纷 ③蒙络摇缀 ④八月湖水平 ⑤涵虚混太清 ⑥曲径通幽处 ⑦禅房花木深 ⑧白水绕东城
3.A 解析 通读句子可知,③⑤句分别对应题干给出的“阳刚雄强之美”和“阴柔妍媚之美”,④句对这两种美进行总述。接着,①句话锋一转,指出书法之美不能仅停留在“阴柔妍媚”上,②句对①句进行回答。
4.邮票以青山为背景,茵茵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直达天际,盛开的花朵争奇斗艳,报春的燕子带着剪刀似的尾巴在空中飞行。画面中间两位少先队员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树苗,小心地将树苗移入树坑后,一位少先队员负责用铁锹给新栽的树苗加土加固,而另一位少先队员双手捧着水壶,微微倾斜,在树苗土层上浇水。
5.示例一:仿佛一个心满意足的农民 笑容可掬 那翩翩起舞的落叶是阵阵喜人的祝福
示例二:好像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 姿态温柔 那沁人心脾的果香是阵阵殷切的呼唤
练能力
6.①看见点点灯光 ②听马达轰鸣 ③看少年嬉戏,捡三峡石 ④白帝城
7.十三岁那一年:“我”游三峡只是为了看两旁雄伟的大山和湍急的江水,觉得三峡和其他地方一样或苍翠或混沌,心情平静。如今:“我”重游三峡不仅是看风景,更是去和三峡依依惜别,因此心情较为沉重,在重游三峡之后,沉重的心情变得释然。
8.①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如“这是三峡的水在细细地滑过我的身体,这是三峡的水在浅浅地潮湿我的心灵”中的“滑”字,形象地展现了流水的动态,“潮湿”二字写出了三峡水带给“我”心灵的温暖、感动,富有表现力。②语言舒缓低沉,余味深长。如文中写“为了大坝,他们无悔”“无数的移民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们无悔”“三峡在告诉我,为了大坝,它无悔升高水位,无悔变为平湖”等句子使用多个“无悔”,形成回环往复的句式,读来语气舒缓,情感饱满,余味深长。
9.①本文通过叙述作者游览三峡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秀美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②表达了对为支持三峡水利工程而移民的“三峡人”的赞美,以及对三峡勇于承担发展重任,从景区变为利国利民的水利工程的赞美与眷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