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经过丽江
丽江的古镇悠悠,带着些许人间烟火的意蕴。陈朴的旧式建筑,醇厚温和的原木色,似刻染着过往历史的印痕。于是,同学们收集多种资料,准备为丽江编写一份地方志,请你积极参与。
练基础
【丽江·山河如歌】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自然山川板块的资料,请你阅读并和大家一起整理资料。
如诗如画的丽江古城由 (矗立
肃立)在丽江北面的晶荧夺目的玉龙雪山和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金沙江共同孕育。玉龙雪山南北长35千米,东西宽13千米,是北半球离赤道最近的、终年积雪的山脉。13座雪峰连绵不绝,宛若一条玉龙从碧空蜿蜒而来,不断腾越着,飞舞着。其主峰扇子陡如羽扇轻展,从丽江古城远眺,形如银色金字塔。朝阳落日应照雪山的模样,令人 (目眩神迷 神魂颠倒)。金沙江与 (喧腾 喧嚷)的澜沧江、怒江一起在横断山脉的深谷中穿行,形成“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在香格里拉的沙松碧村,它一个100多度的急转弯,转向东北,形成了罕见的“U”字形大弯,如一条碧绿的翡翠项链,人们称这奇观为“长江第一湾”。千年万年,这一山一水护卫着、滋养着丽江古城。
(1)小语对资料中加点字的读音和画横线词语的书写存在疑问,下面是组内成员的意见,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荧”与“莹”是形近字,但此处“晶荧”应该用“莹”字。
B.“模”是多音字,有“mú”“mó”两个读音,“模样”中的“模”读作“mó”。
C.资料中形容阳光照射玉龙雪山,所以“应照”应改为“映照”。
D.“翡”是形声字,上声下形,应该读“fěi”。
(2)小文对资料中括号里的用词把握不准,请你帮他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资料横线处。
2.同学们搜集了一幅丽江玉龙雪山的图片,想将其插入地方志的文字中。请你结合图片,写一段介绍文字。(要求:语句通顺,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左右)
【丽江·文字如画】
3.丽江的东巴文字是理解古代纳西文化的钥匙之一。下面是小诗搜集的关于东巴文字的资料,请你帮他选择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
①东巴文是纳西族所使用的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
②东巴文创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大约有1 400个单字。
③它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④随着纳西族社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在明末清初,从东巴象形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还有一种表音文字,称“哥巴文”。
⑤“东巴文”和“哥巴文”至今还在使用,这在世界文字发展史上的确是个奇迹。
A.①③②④⑤ B.②④①③⑤
C.③①②④⑤ D.⑤①③②④
【丽江·风俗如画】
4.丽江是我国少数民族重要聚居地之一,有着独特多样的民风民俗。请你阅读并和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丽江玉龙雪山脚下的玉湖村,生活着一群纳西族。②他们用天然的石头建房,村里沟渠遍布,随处可听见潺潺水声。③蓝天与雪山下的石头村庄交相辉映,伴着纳西古乐,村民用颇具特色的舞步抒发着简单的快乐。④相传,村里的玉湖是由土司木氏家族明代以前组织挖的人工湖,从湖中可以看到玉龙雪山的倒影。⑤湖畔有广袤的牧场,牛羊马匹自由漫步,牧人放声歌唱,好不悠闲自在。
(1)上面语段中第①句和第④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第①句:
第④句:
(2)你校木老师就是丽江纳西族人,小斐想向她了解丽江的民风民俗以充实地方志,她应该怎么跟木老师说
练能力
丽江之美,是生命的律动,是季节的更迭,是时光的流转,是岁月的静好。请阅读下面的选文,感受“江夏看水”的美吧。
江 夏 看 水
张 健
①江夏在云梦泽里,自然也是一片水乡泽国了,对于江夏,我一直以来就怀着这样的认识。后来,虽然到了武汉读书,我的足迹却只在武昌区里打转,好像没有专门游览过江夏。直到今年春天,我才第一次踏上江夏的土地。
②车子在江夏区穿行,仿佛无论怎么走,都会与一片湖水劈面相逢。江夏的湖泊是真多啊!一个挨着一个,就像一面面镜子镶嵌在大地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是烟波浩渺,青山衬着水色,水色映着天光。这里的空气是温润的,这里的泥土是蓬松的,这里的一切似乎都透着“湿”意。据说,江夏境内有136个湖泊,水域面积占江夏区总面积的近四成。阔大的汤逊湖、秀丽的梁子湖、朴实的鲁湖,还有斧头湖、上涉湖、青菱湖、大沟湖,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仪态,绝不相似,更不雷同。行走江夏,就像是闯进了一个湖泊的世界,随时都在跟湖水做着亲密交流。
③那天中午,我来到鲁湖。湖边有一条小路特别僻静,蜿蜒伸展,仿佛一直通向烟波深处。路的一边是湖水,另一边也是湖水,只有三两座石头小桥,把小路与湖岸连作一体。小路上,草木葳蕤,鲜花盛开,随着小路向前延展。在这条路上行走,就像是走进了一条画廊,又像是在赴一场春的盛宴。往左看,岸边花草掩映,屋舍俨然,那是滨湖的美丽村舍,美得像一幅油画。往右看,山色朦胧,水光接天,微风吹过,湖面荡起涟漪,那就是一幅写意的水墨了。
④这漫长的湖岸线,最能见出江夏人的艺术之心。岸边不仅有造型优美的现代化建筑,还有绵延的青山、五彩的树林、蜿蜒的栈道、静谧的村舍。这里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场所,是现代与古典融合的舞台。就只在岸边走一走,我就喜欢上鲁湖了。其实,在江夏,鲁湖并不算很大的湖,但是举目望去,依然是无边无涯啊。听当地人说,鲁湖南边是斧头湖,东边是梁子湖,它还与金水河相通,一起汇入浩浩长江。在那看不清楚的水天相接处,恐怕就是它的入江口吧。滚滚长江东逝水,面对流水,人们容易想起时间,想起历史,想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风流人物。江夏恰恰是有故事、出人才的地方。就这面前的一湖水吧,据说曾是东吴鲁肃的练兵之所。鲁肃是三国里出了名的忠厚君子,为人正直,练兵期间常常赈济贫困,因此深得百姓爱戴。为了纪念他,当地老百姓便把他练兵的这个湖泊命名为“鲁湖”。
⑤循着水的踪迹,我又来到江夏的金口古镇。金口的位置非常特殊,金水河纵横一百多千米,在这里汇入长江。一江碧水奔涌,两岸高山夹峙,让金口成为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冲。江夏人说:“先有金口,后有汉口。”因为金口很早就已成为水上重镇,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宋代王十朋有“鲤鱼甲露江中渚,芦荻花浮渚上霜”的诗句,描述的正是金口八景之一的“鲤鱼撩花”。江山幸得文人助,无数诗文佐证了金口自古以来的繁华。
⑥金口还有个槐山矶石驳岸,依山而筑,上下三层,绵延两千七百多米,临江俯水,气势雄浑。历史上,因为槐山矶突兀江边,江中暗礁密布,船只行到此处,常常有翻覆之危,所以人们修建了这样一座石头驳岸,以方便过往船只停靠。细看驳岸上的石头,古朴的青石条上凿有巨大的石孔,那是用来捆系船缆的。石孔上磨痕累累,从中可以想见当年金口船运的忙碌,亦可感受到时光流逝、岁月沧桑。
⑦江夏人自豪地说“三山三水三分田,还有一分是家园”,语气中满是对故园的自豪与感恩。是的,水是江夏的特色,湖是江夏的福源。 “江夏熟,荆楚足”,浩瀚的湖水就是江夏人的聚宝盆。湖里不仅盛产草鱼、青鱼、鳜鱼、鲢鱼,还有藕、莲、茭白、藠头,当然,最著名的还数武昌鱼与大闸蟹,那是这片湖水捧出的珍馐。江夏人开门见山,推窗观水,在灵秀的山水间栖居,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切又是那么妥帖。这湖水的气息,恐怕早已深深融进江夏人的骨子里了。
⑧行走江夏,最难忘江夏的湖水,更难忘水润的江夏。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5.本文运用了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请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景观 江夏区 ② 金口古镇 槐山矶 石驳岸
所见 ① 湖边小路风景如画,湖岸线漫长且优美 ③ ④
6.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请对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做简要分析。
据说,江夏境内有136个湖泊,水域面积占江夏区总面积的近四成。
(2)赏析第⑦段加点的词语。
“江夏熟,荆楚足”,浩瀚的湖水就是江夏人的聚宝盆。
7.作者在第④段为什么评价鲁湖“这里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场所,是现代与古典融合的舞台” 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
8.作者在文章结尾说道:“行走江夏,最难忘江夏的湖水,更难忘水润的江夏。”感情丰富且深厚,请你结合全文,说说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B
(2)矗立 目眩神迷 喧腾
2.玉龙雪山,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境内,是一座神秘又美丽的雪山群。玉龙雪山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拥有多个冰川,因其十三座雪峰连绵不绝,宛若一条巨龙腾越飞舞,故称为“玉龙”。
3.A
4.(1)第①句:应把“纳西族”改为“纳西族人”。
第④句:应把“明代以前”放在“由土司木氏家族”之前。
(2)示例:木老师,您好,我是××班的××,我们正在为丽江编写地方志,想要向您了解一下丽江的民风民俗,您方便给我们讲讲吗
练能力
5.①湖面如镜,水天一色 ②鲁湖 ③碧水奔涌, 两岸高山夹峙 ④依山而筑,气势雄浑,驳岸上的石头磨痕累累
6.(1)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有136个湖泊”“近四成”用具体的数据,准确地说明了江夏湖泊之多与水域面积之广。
(2)“聚宝盆”本指创造财富的地方,这里用来比喻江夏湖水,因为湖水给江夏人提供了丰富的物产,创造了不尽的财富,生动地体现了江夏湖水对于江夏人的重要性。
7.鲁湖不仅有石头小桥、茂盛的花木、绵延的青山等优美的自然环境,还有蜿蜒的栈道、静谧的村舍、漂亮的现代化建筑等人文景观,这里古今建筑相衬,行走其间,不禁使人想起江夏的历史。因此作者说鲁湖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场所”“现代与古典融合的舞台”。
8.①对江夏湖水的喜爱之情;②对江夏悠久历史的赞叹之情;③对整个江夏人杰地灵之气韵的赞颂、向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