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智慧之源泉。而在这五部经典之中,《礼记》以其深厚的文化和独特的魅力,被誉为“一帧《礼记》誉千秋”。今天,我们就将一起走进《礼记》的世界,领略其中的智慧与风采。
练基础
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1)教学相长也 古义: 今义:
(2)不知其旨也 古义: 今义:
(3)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4)然后能自反也 古义: 今义:
(5)不独子其子 古义: 今义:
(6)女有归 古义: 今义:
(7)货恶其弃于地也 古义: 今义:
(8)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今义:
2.下列选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下列各句中的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然后能自强也 B.不独亲其亲
C.不独子其子 D.壮有所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货恶其弃于地也
B.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
C.故曰:教学相长也/故人不独亲其亲
D.教学相长也/幼有所长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故曰:教学相长也。
(5)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6)男有分,女有归。
(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理解性默写。
(1)《虽有嘉肴》中的“ , , ”以美味菜肴作类比,引出学习的重要性,使事理浅显易懂。“ , ”两句则强调要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2)《大道之行也》总领全文的语句是“ , ”。
(3)《大道之行也》中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 , , ”。
练能力
《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录了周王朝及秦汉之前的礼制、礼仪以及相关的社会规范等。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文章,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智慧。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虽有嘉肴》
【乙】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②,或失则止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注】①失:过失。②易:轻视。③失则止:错在不求进取。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至道 策之不以其道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学学半
C.知不足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其此之谓乎 不知其旨也
8.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9.【甲】文读起来简洁明快并且说理有力,请从句式特点的角度分析是如何形成这种表达效果的。
10.两篇语段都节选自《礼记·学记》,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教育的问题,请分别指出两篇文章各自论述了教育的什么问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大道之行也》
【乙】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 天下之害何也 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节选自《墨子·兼爱中》)
1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修:培养
B.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亲:父母亲人
C.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是:这
D.家之与家之相篡 篡:掠夺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13.【甲】文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其中对人才的选拔有什么标准
14.根据两文的描写,你对“大同”社会有怎样的认识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1)教与学 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2)味美 意义,用意,目的
(3)困惑 困难;疲乏
(4)反思 颠倒的,方向相背的(跟“正”相对)
(5)子女 专指儿子
(6)女子出嫁 常用来表示“归来”“归属”“返回”等义
(7)财物 指货物或商品
(8)伤害 指偷东西的人
2.A 解析 B.第一个“学”同“敩”,教导;C.“与”同“举”,推举;D.“矜”同“鳏”,老而无妻。
3.A 解析 B.第一个“亲”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亲”;C.第一个“子”是名词用作动词,“以……为子”;D.“壮”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人。
4.C 解析 A.表示揣测,大概/代词,指财物;B.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都是“所以”的意思;D.促进/成长。故选C。
5.(1)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2)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3)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4)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5)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6)男子有职分,女子有归宿。
(7)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不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8)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情不兴起,(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这就叫作大同社会。
6.(1)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 (2)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3)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练能力
7.B 解析 A.名词,道理/名词,方法;B.动词,学习;C.名词,不足/动词,值得;D.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代词,它,这里指嘉肴。
8.(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学生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9.“嘉肴”和“至道”,“学”和“教”对举,都使用了对偶句式,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告诉人们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道理。这种句式,用词相对,语气一致,句式整齐,读起来明快有力,达到了强化说理的效果。
10.【甲】文侧重论述学习要注重实践,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乙】文强调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心态,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扬长补短。
【乙】文参考译文:
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不足之处),传授知识的老师必须了解。人们的学习,有的人失于贪婪求多,有的人失于孤陋寡闻,有的人失于肤浅而不知深究,有的人失于自以为是而故步自封。这四种过失的产生,心理状态是不同的。知道了他们的心理状态,然后才能补救他们的过失。(传授知识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扬他们的长处,并且补救他们的过失。
11.B 解析 “亲”意为“以……为亲”。
12.(1)施行大道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让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年轻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成长。
13.品德高尚,有才能,讲信用,能与人和睦相处(或“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4.人人能得到社会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力;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等等。
【乙】文参考译文:
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去天下的祸患,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 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这都是天下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