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情境任务
家是心灵的归宿,国是民族的脊梁;家是温暖的怀抱,国是梦想的舞台。班级拟召开“天下家国”主题班会,以下是班长小语准备的部分材料,请你帮他完善。
1.下面是小语准备的开场白,其中有些字词他拿不准,请帮他判断。
同学们,激荡向上的民族,有脚踏实地、埋头拉车的人,更有仰望星空、耕耘星海的人。而中国航天人正是那些征战星空、手摘星辰的英雄,他们在浩 ① (瀚 涵)无边的星空激扬中华民族的梦想,彰显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血脉基因。而中国航天精神正是艰苦卓绝、攻坚克难、创新创造、无私奉献的精神写照,它 ② (溶 熔)铸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价值底座,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脊梁与民族品性。今天,就让我们从天下家国开始奏响中华民族复兴梦的时代强音吧。
(1)语段中三个加点字怎么读 请帮他做出选择( )
A.zhēng xiě jí B.zhēng xuè jǐ
C.zhěng xiě jǐ D.zhěng xuè jí
(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 请工整书写。
① ②
2.小语从古代诗歌中找到了一些关于天下家国的名句,请你帮他补写。
乡愁萦绕,心系故里。苏轼仰望夜空中高悬的明月,轻声吟出“ , ”(《水调歌头》),那一刻,明月蕴含着亲情的温暖;杜甫身处战乱中的国都,深深慨叹“ , ”(《春望》),那一刻,家书铭刻着战火的记忆;王湾站在行舟之中,高唱“ ”(《次北固山下》),那一刻,鸿雁成了传递乡情的信使。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杜牧用“ , ”(《泊秦淮》)表达了对晚唐统治者和国家命运的忧心;龚自珍用“ , ”(《己亥杂诗》其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是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的情怀。
3.小语为了进一步让同学们感受“家风”,在电子屏上展示了右边的漫画。请你向大家介绍这幅漫画,并体悟其中的寓意。
4.小语在活动中搜集了“弘扬家国情怀”的一段文字,但句子错乱,请你帮他选出在横线处依次排列最恰当的一项(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彰显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国家价值的一致性。 。 。 。 。 。 。
①同样,只有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价值追求,融入为实现国家繁荣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奋斗的滔滔洪流,才会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和人生价值
②国家梦、民族梦只有同社会、个人的价值追求紧密结合起来,与每个人的理想奋斗有机融合起来,梦想才有生命和根基
③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
④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美满幸福上
⑤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每一个家庭的梦想才有最坚实的依靠
⑥一方面,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A.①②⑤④⑥③ B.②①⑤③⑥④
C.⑥③⑤④①② D.⑥④③⑤②①
5.小语在黑板报中开设了《热血英雄》专栏,表达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请你根据留言区内容,写出你的留言。
6.小语想用一组排比句为班会做总结,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同学们,天下家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信仰。如果说祖国是一个芳香四溢的花园,那我们就是花园中一朵朵盛开的鲜花; , ;如果说祖国是一棵大树,那我们就是树枝上一片片苍翠的树叶。那么,就让家国情怀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吧。
家是生命的摇篮,国是文化的根脉。家是幸福的象征,国是尊严的体现。请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欠 条
①自日军展开春季扫荡后,县城被敌军占领,常洪光队长带领边区游击队,转移到深山密林的笔架山,坚持敌后斗争。进山后,游击队十五个人吃住在堡垒户罗志成家。
②罗志成夫妻俩将游击队的食宿安排得妥妥帖帖。游击队入住后,罗志成夫妻俩和儿子挤在一间,腾出三间房子和两个厅子,全部给游击队做住房。罗志成夫妻把家中禾仓敞开——粮食全部拿出来了。没有肉食,他们把家里的鸡和鸭宰了,连同猪圈里的那头肉猪也杀了。队长常洪光很是过意不去。
③山区条件艰苦。刚上山那阵子,常洪光和战友们还能吃上白米饭。后来因为粮食紧缺,只能煲粥,先是稠的,之后越来越稀。眼下,家里快揭不开锅了。十五名游击队队员,加上罗志成一家三口,一日三餐就是十八张嘴要吃饭。这些天,为解决粮食不足的问题,罗志成夫妻俩天天钻山挖竹笋、番薯,寻土茯苓、野菜;没菜吃,就摘苦斋、狗贴耳。
④可山上无法弄到粮食。偌大的大山,只有罗志成一家在这山沟沟里居住,再无别的人家。罗志成夫妻只有挖竹笋、野菜,因为进深山野林,钻进各种荆棘丛,罗志成的裤子被树枝划破,他的妻子手脚多处被划破。
⑤常洪光对罗志成夫妻说:“太辛苦你们了!”
⑥“没事!”罗志成乐呵呵地说,指着草篮,“又可以将就两餐了。”常洪光把大伙召集在屋门口的禾坪里。他说:“摘野菜,挖竹笋,也不是办法;野菜、竹笋,也会摘光、挖净。”
⑦罗志成抽着旱烟,他眯着眼睛,看着不远处的梯田,梯田里的稻谷正开始由绿转黄。他一拍大腿:“有了,有办法了!”
⑧罗志成说:“割青禾。”常洪光摇着头:“这可是你一家人的口粮,割了青禾,你们吃啥,喝西北风去 使不得,使不得!再说现在稻谷也还不怎么成熟,太可惜了!”
⑨“那总不能让大家饿着肚子啊!先挺过这段日子,听我的,割青禾吧!”罗志成说得很坚定。常洪光很感动:“太感谢老哥了!”
⑩当天下午,常洪光带着游击队队员,跟着罗志成夫妻俩下田割青禾,到第二天上午将四亩多青禾全部收割完毕。靠着收割的青禾,边区游击队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离开笔架山时,因手头上没活动经费,常洪光给罗志成打了一张欠条:“边区游击队向罗志成借大米三十二石,肉猪一头一百三十六斤,活鸡十只,活鸭七只,竹笋、番薯等折合一百二十斤。”
罗志成夫妻说什么也不愿意收这张欠条。常洪光说:“游击队不能白吃白喝群众的东西,日后我们一定如数奉还。”
新中国成立后,常洪光当上县政府的县长。他一直忘不了当年堡垒户罗志成夫妻的无私奉献和帮助。他回到笔架山登门拜访罗志成夫妻俩。
一见面,他就握着罗志成的手说:“老伙计,当年要不是你们夫妻俩的支持,游击队就会饿死,你们是有功之臣呀!”随后又将手伸到罗志成面前,“那张欠条呢 现在革命成功了,要如数归还。”罗志成说:“欠条 不知放哪里了,应该是丢了!”
常洪光说:“找一找吧!”罗志成佯装在屋里翻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那张欠条。临走时,常洪光再三叮嘱:“再仔细找,找到后,得连本带息还给你们,人民政府得说话算话,一定要兑现。”
常洪光走后,妻子问罗志成:“真的丢了 ”罗志成从墙上相框里取出那张欠条,然后拿出火柴盒,将纸条用火点燃后说:“这是真的丢了。”
(作者:陈耀宗。有删改)
7.阅读第②—⑩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志成夫妻为游击队所做的事。
8.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他一拍大腿:“有了,有办法了!”(赏析句子)
(2)靠着收割的青禾,边区游击队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赏析加点词语)
9.结合小说内容,分析罗志成的人物形象。
10.小说以“欠条”为题,有何妙处 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1)B
(2)①瀚 ②熔
2.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3.示例:画面的主体部分由一棵“家风”树和树下的一家人,即爷爷、爸爸妈妈及两个孩子构成。右边的爷爷坐在凳子上,指着“家风”树,向家人们讲述着家风故事,左边的夫妇和孩子认真听着。“家风”树的树冠由一双手托起,上面长出了许多果实,这象征着家风的传承。漫画整体寓意着家风需要家庭内部成员共同守护,代代相传,才能在传承中开花结果、枝繁叶茂。
4.D
5.示例一: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继承先辈的钢铁意志,弘扬革命精神。
示例二:革命先辈们凭借钢铁意志和顽强拼搏的战斗精神,用鲜血和生命保家卫国,深刻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示例一:如果说祖国是一片奔涌翻腾的大海 那我们就是大海中一圈圈翻滚的波浪
示例二:如果说祖国是一片广袤无垠的大海 那我们就是大海中一粒粒细软的沙子
示例三:如果说祖国是一只翱翔高空的雄鹰 那我们就是雄鹰头上那一双犀利的眼睛
7.①腾出房子给游击队做住房;②敞开禾仓给游击队提供食物;③上山挖竹笋、野菜等给游击队提供粮食保障;④带头割自家青禾给游击队解决粮食问题。
8.(1)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罗志成思索良久,想到割青禾的解决办法后的兴奋与激动。
(2)“熬”字生动传神地写出边区游击队在粮食不足的日子里忍受饥饿,勉强坚持下来的不易,突出游击队员不怕困难、顽强不屈的精神。
9.①朴实善良:冒着危险收留游击队队员,每天上山挖竹笋、野菜给游击队员吃。②真诚乐观:挖竹笋、野菜后,衣物、手脚被树枝划破却依然乐此不疲,乐呵呵地说又可以将就两餐了。③慷慨大方:禾仓敞开,拿出全部粮食,并带头收割自家青禾。④无私奉献:烧掉欠条,拒绝接受政府还款,不求回报。
10.①小说是围绕着“欠条”的来历、内容、结果等展开记叙的,“欠条”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②以“欠条”为题巧设悬念,言简意赅,意蕴深厚,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欠条”突出了常洪光遵守部队纪律、信守承诺,也突出了罗志成的无私奉献、深明大义,更突出了军民一家亲、团结一心抗战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