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林小学五年级科学下第四单元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林小学五年级科学下第四单元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12-28 17:41:43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林小学五年级科学下第四单元练习
1.(2023五下·杭州期末)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
A.保持不变 B.先不变后上升 C.持续上升
【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根据对水的沸腾的认识,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会继续上升,因为水蒸气的蒸发要吸热。
2.(2023五下·拱墅期末)揭开锅盖,发现锅盖上布满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的形成可以解释为(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煮饭时,里面的水加热后汽化成水蒸气,因为锅盖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锅盖的里表面有一层小水珠。
3.(2023五下·拱墅期末)蒸锅的锅底是平的,当用小火在锅底中心加热时,用示意图来表示热在锅底表面的传递过程,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当将火焰放在锅底部中央的位置烧水时,热的传递方向是由锅底中央向四周传递。
4.(2023五下·杭州期末)我们在设计“比较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实验时,三种金属条需要保持(  )相同。
A.形状 B.长短
C.粗细 D.形状、长短、粗细
【答案】D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导热性是物质传导热量的性能。一般说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我们在设计“比较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实验时,三种金属条需要保持形状、长短、粗细相同。
5.(2023五下·拱墅期末)蒸菜时,随着水温逐渐升高,锅中水的蒸发速度(  )。
A.保持不变 B.逐渐加快 C.逐渐减慢 D.无法判断
【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给水加热时,水蒸发得更快;持续加热到100℃时,水会沸腾,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来。
6.(2024五下·南召开学考)保温瓶的内胆设计了银镀层,作用是(  )。
A.使保温瓶尽可能的阻止热辐射
B.使保温瓶看起来更美观
C.使保温瓶不受污染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保温瓶的设计中有多个保温的措施,内胆上镀银是为了减少热辐射达到保温的效果,通过镜面反射把保温瓶内部热辐射反射回保温瓶内部,不会出现对外的热辐射。
7.(2023五下·钱塘期末)观察如图烧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烧红的木炭是通过热传导方式将热传给食物的
B.热通过热辐射方式从羊肉外表传到羊肉内部
C.烧烤时,炉架升温快,穿肉的竹棒升温慢,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性比竹棒好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烧红的木炭是通过热辐射方式将热传给食物的;热通过热传导方式从羊肉外表传到羊肉内部;烧烤时,炉架升温快,穿肉的竹棒升温慢,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性比竹棒好。故选C。
8.(2023五下·余杭期末)在右图“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中,操作不当的做法是(  )。
A.加热时可以用手触摸试管了解受热情况
B.试管中的清水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一
C.加热时,试管口不可朝着人
D.可以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感温粉末
【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热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特有方式,气体的对流现象比液体明显。热对流是由于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加大液体或气体的流动速度,能加快对流传热。烧杯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通过热水和冷水的相互对流,使全部的水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对流。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时,不可以用手触摸试管了解受热情况,以免烫伤,故A错误;
B.试管中的清水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一,试管中的液体不容易溢出,故B正确;
C.加热时,试管口不可朝着人,避免热液喷出烫伤,故C正确;
D.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感温粉末,更利于观察温度不变化情况,故D正确。
9.(2023五下·杭州期末)下列对天气现象的解释,描述正确的是(  )。
A.霜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B.云是小水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
C.雨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D.雪是小水滴遇冷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露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的结晶状固体冰;冰雹是一些小如黄豆、大似鸡蛋的冰粒,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形成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
10.(2023五下·拱墅期末)下列示意图中(黑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热在水中传递过程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在液体中,热传递的过程是热传导与对流同时进行。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从烧杯底部加热,水会循环流动起来,热水从加热处上升,冷水下沉及时补充,很快使水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做对流。
11.(2023五下·杭州期末)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中心加热,我们观察到蜡熔化的情况是(  )。
A.中心向四周 B.仅中心部分
C.边上向四周 D.一边向另一边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 在圆形铁片上涂满蜡油,把点燃的酒精灯放在圆形贴片中心位置开始加热,看到的现象是:圆形铁片中心处的蜡最先融化,然后逐渐向四周扩展。这说明热总是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导。
12.(2024五下·浙江期末)夏天,放置雪糕、冰棒的箱子外面包裹厚棉被的原因是(  )。
A.厚棉被可防止热空气进入
B.厚棉被阻止了周围空气的热快速传递给雪糕、冰棒
C.厚棉被把冷气包裹在雪糕、冰棒的周围,使它们继续受冷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用作保温、隔热材料。夏天,雪糕、冰棒外面包裹厚棉被的原因是棉被阻止了周围空气的热快速传递给雪糕、冰棒,减慢它们的融化速度。
13.冬天,用手触摸室外同一个地方的木头和钢铁,感觉钢铁更冷一些,正确的解释是(  )
A.钢铁的温度比木头的低
B.钢铁比木头的传热性能好.
C.钢铁比木头重
【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量的快慢是不一样的。金属物体导热很快,我们把这一类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木头、塑料导热却很慢,像木头、塑料等,我们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冬天,用手触摸室外同一个地方的木头和钢铁,感觉钢铁更冷些,这是因为钢铁的传热性能好,更快地带走手上的热量。
14.奇奇发现保温杯可以使杯内的水得到一定的保温,关于“保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保温杯可以减缓杯内水的温度变化
B.当保温杯内水的温度低于外界的温度时,保温杯能缓慢提升水的温度
C.保温杯能使杯内的水保持原来的温度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A.根据对保温杯的认识,“保温”可以使热量的散发传导速度减慢,减缓杯内水的温度变化;故A正确。
B.当保温杯内的水温度低于外界的温度,保温杯能减缓杯内水的温度升高的速度;故B错误。
C.保温杯内液体的温度开始时会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保温杯并不是绝热的,只是保温杯内有不易导热的物体,可以减缓热量散失,但由于热传递的存在,只要时间足够长,最终保温杯内水的温度始会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同;故C错误。
15.将一杯热水放置在桌面上,水温的变化情况是(  ), 直至最后水温与环境温度相同。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均匀变化
【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对热传递的认识,开水由热变凉是水的热星散失到周围空气中,水温越高,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越大,热传递的速度越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所以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先快后慢。根据对热传递的认识,水温越高,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越大,热传递的速度越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所以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16.某同学向如图所示的每个容器中倒入100 mL水,不盖盖子,放置在阳光下一整天,因蒸发而失去水分最多的容器是(  )。
A. B. C.
【答案】C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分蒸发快慢与温度、蒸发面积、风速有关。分析选项可知,C蒸发面积最大,是因蒸发而失去水分最多的容器。
17.(2022五下·鸡西期末)游泳上岸时,从水中爬出来会觉得凉,这是因为(  )。
A.水蒸发时,要从身体表面吸收热量
B.水的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
C.水中没有空气,形成不了风
【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中出来,水在体表蒸发,吸热。
18.下列过程中,不会发生热传递的是(  )。
A.把冰块放入热水中
B.把鸡蛋放在水中煮熟
C.把一个25℃的铁球放入25℃的水中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把一个25℃的铁球放入25℃的水中,没有温差,所以就无法产生热传递。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的良导体比热的不良导体作用大
B.保温杯能生热,使杯内物体保持原来的温度
C.保温杯能起到减缓杯内、外热量传递速度,从而减缓温度变化速度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两种对我们的作用都很大。保温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热传递,保温杯能起到减缓杯内、外热量传递速度,从而减缓温度变化速度的作用,不能生热。故选C。
20.(2023五下·期末)冬日的午后阳光照耀着你,感觉暖烘烘的,这种传热方式属于(  )。
A.热对流 B.热辐射 C.热传导
【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冬日的午后阳光照耀着你,感觉暖烘烘的,太阳的这种传热方式属于热辐射。地球上的能量来源都是太阳辐射。
21.如图是探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的实验记录汇总表,请回答相关问题: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热水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热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2)试管中的冷水是靠   方式热起来的。
(3)观察表中数据,发现从第8分钟开始,热水温度反而低于冷水温度,其原因可能是   。
(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此科学结论的例子:
【答案】(1)逐渐降低;热量传递到了冷水
(2)热传导
(3)热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散热
(4)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用热水泡脚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会发生热传递时,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热水温度变化的特点是逐渐降低,热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热量传递到了冷水。
(2)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试管中的冷水是靠热传导方式热起来的。
(3)观察表中数据,发现从第8分钟开始,热水温度反而低于冷水温度,其原因可能是热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散热。
(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5)生活中有许多热传递的例子,如我们用热水泡脚暖和起来。
22.请回答下列关于热传递的问题:
(1)请把下列物体根据导热的性能进行分类,并将序号填入下表的横线上:
①钢铁②木头③铝条④铜球⑤陶瓷⑥塑料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
(2)成成将形状、大小、厚薄都相同的铜片和铁片并接在一起,A、B、C三点分别放置了用蜡烛油粘住的小木棒,用酒精灯在加热点进行加热。如下图所示:
①A点和B点的小木棒进行比较,   点的小木棒会先倒下来,这是因为
②B点和C点的小木棒进行比较,   点的小木棒会先倒下来。
【答案】(1)热的良导体:①③④ 热的不良导体:②⑤⑥
(2)A;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如钢铁、铝条、铜球;像塑料、木头、陶瓷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2)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铜比铁导热性能好。①A点和B点的小木棒进行比较,A点的小木棒会先倒下来,这是因为铜的导热性能好,A处的蜡油会先融化。②B点和C点的小木棒进行比较,B点的小木棒会先倒下来。因为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23.网上出现了一款网红杯子——“55度杯”,这款杯子厂家宣称可将开水和凉水的温度在短时间内调节到,堪称“喝水神器”。它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呢?它在宣传时介绍:其不锈钢内胆夹层中有一种微米级传热材料,从而实现升温和降温的功能(如图3).
(1)当我们倒入 100℃ 的热水时,由于不锈钢传热本领较    (填“强”或“弱”),热量会快速从    传递到    (填“热水”或“微米级传热材料”),在此过程中微米级传热材料快速吸热并融化,由固态变成液态。
(2)当我们倒入冷水时,微米级传热材料会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使杯中的水温度升高,同时微米级传热材料又变回固态。
(3)科学课上关于凉水在热水中加热的实验,测量记录如下: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凉水温度(℃) 10 20 27 32 37 40 42 ①
热水温度(℃) 60 57 53 50 49 47 45 44
根据前面记录推测,①处这个数据最可能是
(4)将以上测量记录数据制成折线图。
不同温度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变化图
(5)观察折线图可以发现,热水温度    ,凉水的温度    。(填“上升”或“下降”)
(6)运用以上规律,请你分析:已知此时微米级传热材料的温度为 55℃,如果我们倒入凉水
你的判断:   ;理由:
【答案】(1)强;热水;微米级传热材料
(2)放出
(3)44
(4)
(5)下降;上升
(6)凉水温度会上升,但不能到达55℃,因为凉水温度升高需要吸收热量微米级传热材料释放热量温度下降。会低于55℃。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根据对材料导热性的认识,不锈钢杯导热性能好,是热的良导体;当我们倒入 100℃ 的热水时,由于不锈钢传热本领较 强,热量会快速从热水传递到微米级传热材料,在此过程中微米级传热材料快速吸热并融化,由固态变成液态。
(2)当我们倒入冷水时,微米级传热材料会放出热量,使杯中的水温度升高,同时微米级传热材料又变回固态。
(3)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所以根据记录推测,①处这个数据最可能是44。
(4)根据表格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
(5)观察折线统计图我们发现热水由于放热而温度下降,冷水由于吸热而温度上升。
(6)运用以上规律,请你分析:已知此时微米级传热材料的温度为 55℃,如果我们倒入凉水,凉水温度会上升,但不能到达55℃,因为凉水温度升高需要吸收热量微米级传热材料释放热量温度下降。会低于55℃。
24.自制绿豆冰棍
小科同学准备利用周末自制好吃又健康的绿豆冰棍。他准备了以下材料:绿豆、糯米粉、白糖、各种碗。并从网上找到了制作绿豆冰棍的方法:
①绿豆提前泡三小时,再放入锅中煮沸,将绿豆煮至开花;
②半碗清水中加入2勺糯米粉,搅拌均匀;
③在煮开花的绿豆中加3勺白糖,倒入调好的糯米粉水;
④转小火煮3分钟;
⑤把绿豆汤晾凉,倒入模具中,放入冰箱冷冻5小时。
(1)小科在煮沸水时,观察到水一直在冒气泡,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有100℃,下面关于温度与水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当把火关掉后,水还会继续沸腾
B.水在100℃左右沸腾后,水温还会继续上升
C.水沸腾后,刚关掉火时,水温还有100℃左右
(2)绿豆冰棍放置在空气中,不一会儿融化了,此时发生的热传递,描述正确的是(  )。
A.空气的热传递给冰棍
B.冰棍的热传递给空气
C.空气和冰棍没有发生热传递
(3)小科想分享绿豆冰棍给奶奶,选择哪一种材料的杯子配送呢?他拿出家里的三种饮料杯进行保温测试,先把3块绿豆冰棍放入不同材料的杯子中,然后每隔2分钟测试杯中冰棍的温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材料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14分钟 16分钟
杯子A (陶瓷) -5.3℃ -4.8℃ -3.8℃ -2.7℃ -1.9℃ -0.7℃ 0.5℃ 1.2℃
杯子B (金属) -5.3℃ -4.3℃ -3.1℃ -1.6℃ -0.2℃ 1.1℃ 2.2℃ 3.7℃
杯子C (塑料) -5.3℃ -4.5℃ -3.6℃ -2.5℃ -513℃ -0.1℃ 1.2℃ 2.3℃
①上述实验中,小科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
A.杯子的保温效果和绿豆量有关吗
B.哪种材质的杯子保温效果最好呢
C.哪种杯子里盛放的绿豆冰更好吃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知道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
A.陶瓷杯B.金属杯C.塑料杯
(4)小科想请你帮忙设计一个保温杯,以便更好地把绿豆冰棍送给奶奶。
设计要求:①要有双层结构,中间需要有填充物;
②杯外的包裹物厚度不超过3cm;
③设计图要求图文结合(标注材料名称),并写出该保温杯的2点设计原理。
“绿豆冰棍”保温杯设计图 设计原理 1、 2、
【答案】(1)C
(2)A
(3)B;A
(4)一是通过杯子加盖实现保温。用保温效果好的陶瓷做盖,阻止热与冷空气的对流;二是选用陶瓷材料,采用双层结构,中间填充泡沫材料,实现保温。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温度会保持不变,保持在沸点,也就是100摄氏度,停止加热水会停止沸腾。故选C。
(2)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绿豆冰棍放置在空气中,不一会儿融化了,此时发生的热传递,空气的热传递给冰棍。故选A。
(3)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材料的用途也不一样,保温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热传递,因此保温材料应该选用导热慢散热慢的热的不良导体。①上述实验中,小科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哪种材质的杯子保温效果最好呢?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知道保温效果最好的是陶瓷杯。
(4)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材料的用途也不一样,保温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热传递,因此保温材料应该选用导热慢散热慢的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杯是家庭中常见的保温工具,保温效果好。保温杯采取多种保温措施,一是通过杯子加盖实现保温。用保温效果好的陶瓷做盖,阻止热与冷空气的对流;二是选用陶瓷材料,采用双层结构,中间填充泡沫材料,实现保温。
1 / 1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学林小学五年级科学下第四单元练习
1.(2023五下·杭州期末)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
A.保持不变 B.先不变后上升 C.持续上升
2.(2023五下·拱墅期末)揭开锅盖,发现锅盖上布满了小水珠,这些小水珠的形成可以解释为(  ).
A. B.
C. D.
3.(2023五下·拱墅期末)蒸锅的锅底是平的,当用小火在锅底中心加热时,用示意图来表示热在锅底表面的传递过程,最合适的是(  )
A. B. C. D.
4.(2023五下·杭州期末)我们在设计“比较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实验时,三种金属条需要保持(  )相同。
A.形状 B.长短
C.粗细 D.形状、长短、粗细
5.(2023五下·拱墅期末)蒸菜时,随着水温逐渐升高,锅中水的蒸发速度(  )。
A.保持不变 B.逐渐加快 C.逐渐减慢 D.无法判断
6.(2024五下·南召开学考)保温瓶的内胆设计了银镀层,作用是(  )。
A.使保温瓶尽可能的阻止热辐射
B.使保温瓶看起来更美观
C.使保温瓶不受污染
7.(2023五下·钱塘期末)观察如图烧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烧红的木炭是通过热传导方式将热传给食物的
B.热通过热辐射方式从羊肉外表传到羊肉内部
C.烧烤时,炉架升温快,穿肉的竹棒升温慢,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性比竹棒好
8.(2023五下·余杭期末)在右图“热在水中的传递”实验中,操作不当的做法是(  )。
A.加热时可以用手触摸试管了解受热情况
B.试管中的清水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一
C.加热时,试管口不可朝着人
D.可以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感温粉末
9.(2023五下·杭州期末)下列对天气现象的解释,描述正确的是(  )。
A.霜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B.云是小水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
C.雨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
D.雪是小水滴遇冷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10.(2023五下·拱墅期末)下列示意图中(黑点为加热点),能正确反映热在水中传递过程的是(  )。
A. B. C. D.
11.(2023五下·杭州期末)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中心加热,我们观察到蜡熔化的情况是(  )。
A.中心向四周 B.仅中心部分
C.边上向四周 D.一边向另一边
12.(2024五下·浙江期末)夏天,放置雪糕、冰棒的箱子外面包裹厚棉被的原因是(  )。
A.厚棉被可防止热空气进入
B.厚棉被阻止了周围空气的热快速传递给雪糕、冰棒
C.厚棉被把冷气包裹在雪糕、冰棒的周围,使它们继续受冷
13.冬天,用手触摸室外同一个地方的木头和钢铁,感觉钢铁更冷一些,正确的解释是(  )
A.钢铁的温度比木头的低
B.钢铁比木头的传热性能好.
C.钢铁比木头重
14.奇奇发现保温杯可以使杯内的水得到一定的保温,关于“保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保温杯可以减缓杯内水的温度变化
B.当保温杯内水的温度低于外界的温度时,保温杯能缓慢提升水的温度
C.保温杯能使杯内的水保持原来的温度
15.将一杯热水放置在桌面上,水温的变化情况是(  ), 直至最后水温与环境温度相同。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均匀变化
16.某同学向如图所示的每个容器中倒入100 mL水,不盖盖子,放置在阳光下一整天,因蒸发而失去水分最多的容器是(  )。
A. B. C.
17.(2022五下·鸡西期末)游泳上岸时,从水中爬出来会觉得凉,这是因为(  )。
A.水蒸发时,要从身体表面吸收热量
B.水的温度比空气的温度高
C.水中没有空气,形成不了风
18.下列过程中,不会发生热传递的是(  )。
A.把冰块放入热水中
B.把鸡蛋放在水中煮熟
C.把一个25℃的铁球放入25℃的水中
1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热的良导体比热的不良导体作用大
B.保温杯能生热,使杯内物体保持原来的温度
C.保温杯能起到减缓杯内、外热量传递速度,从而减缓温度变化速度的作用
20.(2023五下·期末)冬日的午后阳光照耀着你,感觉暖烘烘的,这种传热方式属于(  )。
A.热对流 B.热辐射 C.热传导
21.如图是探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的实验记录汇总表,请回答相关问题: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热水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热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2)试管中的冷水是靠   方式热起来的。
(3)观察表中数据,发现从第8分钟开始,热水温度反而低于冷水温度,其原因可能是   。
(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此科学结论的例子:
22.请回答下列关于热传递的问题:
(1)请把下列物体根据导热的性能进行分类,并将序号填入下表的横线上:
①钢铁②木头③铝条④铜球⑤陶瓷⑥塑料
热的良导体
热的不良导体
(2)成成将形状、大小、厚薄都相同的铜片和铁片并接在一起,A、B、C三点分别放置了用蜡烛油粘住的小木棒,用酒精灯在加热点进行加热。如下图所示:
①A点和B点的小木棒进行比较,   点的小木棒会先倒下来,这是因为
②B点和C点的小木棒进行比较,   点的小木棒会先倒下来。
23.网上出现了一款网红杯子——“55度杯”,这款杯子厂家宣称可将开水和凉水的温度在短时间内调节到,堪称“喝水神器”。它到底用了什么“黑科技”呢?它在宣传时介绍:其不锈钢内胆夹层中有一种微米级传热材料,从而实现升温和降温的功能(如图3).
(1)当我们倒入 100℃ 的热水时,由于不锈钢传热本领较    (填“强”或“弱”),热量会快速从    传递到    (填“热水”或“微米级传热材料”),在此过程中微米级传热材料快速吸热并融化,由固态变成液态。
(2)当我们倒入冷水时,微米级传热材料会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使杯中的水温度升高,同时微米级传热材料又变回固态。
(3)科学课上关于凉水在热水中加热的实验,测量记录如下: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14
凉水温度(℃) 10 20 27 32 37 40 42 ①
热水温度(℃) 60 57 53 50 49 47 45 44
根据前面记录推测,①处这个数据最可能是
(4)将以上测量记录数据制成折线图。
不同温度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变化图
(5)观察折线图可以发现,热水温度    ,凉水的温度    。(填“上升”或“下降”)
(6)运用以上规律,请你分析:已知此时微米级传热材料的温度为 55℃,如果我们倒入凉水
你的判断:   ;理由:
24.自制绿豆冰棍
小科同学准备利用周末自制好吃又健康的绿豆冰棍。他准备了以下材料:绿豆、糯米粉、白糖、各种碗。并从网上找到了制作绿豆冰棍的方法:
①绿豆提前泡三小时,再放入锅中煮沸,将绿豆煮至开花;
②半碗清水中加入2勺糯米粉,搅拌均匀;
③在煮开花的绿豆中加3勺白糖,倒入调好的糯米粉水;
④转小火煮3分钟;
⑤把绿豆汤晾凉,倒入模具中,放入冰箱冷冻5小时。
(1)小科在煮沸水时,观察到水一直在冒气泡,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有100℃,下面关于温度与水的变化描述正确的是(  )。
A.当把火关掉后,水还会继续沸腾
B.水在100℃左右沸腾后,水温还会继续上升
C.水沸腾后,刚关掉火时,水温还有100℃左右
(2)绿豆冰棍放置在空气中,不一会儿融化了,此时发生的热传递,描述正确的是(  )。
A.空气的热传递给冰棍
B.冰棍的热传递给空气
C.空气和冰棍没有发生热传递
(3)小科想分享绿豆冰棍给奶奶,选择哪一种材料的杯子配送呢?他拿出家里的三种饮料杯进行保温测试,先把3块绿豆冰棍放入不同材料的杯子中,然后每隔2分钟测试杯中冰棍的温度,并记录在下表中。
材料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2分钟 14分钟 16分钟
杯子A (陶瓷) -5.3℃ -4.8℃ -3.8℃ -2.7℃ -1.9℃ -0.7℃ 0.5℃ 1.2℃
杯子B (金属) -5.3℃ -4.3℃ -3.1℃ -1.6℃ -0.2℃ 1.1℃ 2.2℃ 3.7℃
杯子C (塑料) -5.3℃ -4.5℃ -3.6℃ -2.5℃ -513℃ -0.1℃ 1.2℃ 2.3℃
①上述实验中,小科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
A.杯子的保温效果和绿豆量有关吗
B.哪种材质的杯子保温效果最好呢
C.哪种杯子里盛放的绿豆冰更好吃
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知道保温效果最好的是(   )。
A.陶瓷杯B.金属杯C.塑料杯
(4)小科想请你帮忙设计一个保温杯,以便更好地把绿豆冰棍送给奶奶。
设计要求:①要有双层结构,中间需要有填充物;
②杯外的包裹物厚度不超过3cm;
③设计图要求图文结合(标注材料名称),并写出该保温杯的2点设计原理。
“绿豆冰棍”保温杯设计图 设计原理 1、 2、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根据对水的沸腾的认识,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会继续上升,因为水蒸气的蒸发要吸热。
2.【答案】D
【知识点】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煮饭时,里面的水加热后汽化成水蒸气,因为锅盖的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故锅盖的里表面有一层小水珠。
3.【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当将火焰放在锅底部中央的位置烧水时,热的传递方向是由锅底中央向四周传递。
4.【答案】D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导热性是物质传导热量的性能。一般说导电性好的材料,其导热性也好。不同的物体传导热的本领是不同的。我们在设计“比较铜、铝、铁等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实验时,三种金属条需要保持形状、长短、粗细相同。
5.【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给水加热时,水蒸发得更快;持续加热到100℃时,水会沸腾,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来。
6.【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保温瓶的设计中有多个保温的措施,内胆上镀银是为了减少热辐射达到保温的效果,通过镜面反射把保温瓶内部热辐射反射回保温瓶内部,不会出现对外的热辐射。
7.【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烧红的木炭是通过热辐射方式将热传给食物的;热通过热传导方式从羊肉外表传到羊肉内部;烧烤时,炉架升温快,穿肉的竹棒升温慢,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性比竹棒好。故选C。
8.【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热对流是液体和气体中热传递的特有方式,气体的对流现象比液体明显。热对流是由于温度不均匀而引起的,加大液体或气体的流动速度,能加快对流传热。烧杯下部的水受热后会上升,上部比较冷的水会下降,通过热水和冷水的相互对流,使全部的水变热,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对流。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时,不可以用手触摸试管了解受热情况,以免烫伤,故A错误;
B.试管中的清水约为容量的三分之一,试管中的液体不容易溢出,故B正确;
C.加热时,试管口不可朝着人,避免热液喷出烫伤,故C正确;
D.在清水中加入一些感温粉末,更利于观察温度不变化情况,故D正确。
9.【答案】C
【知识点】天气现象;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露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雪是由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的结晶状固体冰;冰雹是一些小如黄豆、大似鸡蛋的冰粒,在强对流天气条件下形成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成的小冰晶,附着在地面或物体上。
10.【答案】D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在液体中,热传递的过程是热传导与对流同时进行。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从烧杯底部加热,水会循环流动起来,热水从加热处上升,冷水下沉及时补充,很快使水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做对流。
11.【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 在圆形铁片上涂满蜡油,把点燃的酒精灯放在圆形贴片中心位置开始加热,看到的现象是:圆形铁片中心处的蜡最先融化,然后逐渐向四周扩展。这说明热总是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导。
12.【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棉被是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用作保温、隔热材料。夏天,雪糕、冰棒外面包裹厚棉被的原因是棉被阻止了周围空气的热快速传递给雪糕、冰棒,减慢它们的融化速度。
13.【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的物体传导热量的快慢是不一样的。金属物体导热很快,我们把这一类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木头、塑料导热却很慢,像木头、塑料等,我们称为热的不良导体。冬天,用手触摸室外同一个地方的木头和钢铁,感觉钢铁更冷些,这是因为钢铁的传热性能好,更快地带走手上的热量。
14.【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A.根据对保温杯的认识,“保温”可以使热量的散发传导速度减慢,减缓杯内水的温度变化;故A正确。
B.当保温杯内的水温度低于外界的温度,保温杯能减缓杯内水的温度升高的速度;故B错误。
C.保温杯内液体的温度开始时会高于周围环境的温度,保温杯并不是绝热的,只是保温杯内有不易导热的物体,可以减缓热量散失,但由于热传递的存在,只要时间足够长,最终保温杯内水的温度始会与周围环境的温度相同;故C错误。
15.【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对热传递的认识,开水由热变凉是水的热星散失到周围空气中,水温越高,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越大,热传递的速度越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所以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先快后慢。根据对热传递的认识,水温越高,与周围环境的温差越大,热传递的速度越快,当逐渐与周围环境的温差变小时,热的散发速度就减慢了。所以温度变化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16.【答案】C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分蒸发快慢与温度、蒸发面积、风速有关。分析选项可知,C蒸发面积最大,是因蒸发而失去水分最多的容器。
17.【答案】A
【知识点】水的蒸发
【解析】【分析】水中出来,水在体表蒸发,吸热。
18.【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是一种能量的表现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把一个25℃的铁球放入25℃的水中,没有温差,所以就无法产生热传递。
19.【答案】C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两种对我们的作用都很大。保温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热传递,保温杯能起到减缓杯内、外热量传递速度,从而减缓温度变化速度的作用,不能生热。故选C。
20.【答案】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冬日的午后阳光照耀着你,感觉暖烘烘的,太阳的这种传热方式属于热辐射。地球上的能量来源都是太阳辐射。
21.【答案】(1)逐渐降低;热量传递到了冷水
(2)热传导
(3)热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散热
(4)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5)用热水泡脚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会发生热传递时,热量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热水温度变化的特点是逐渐降低,热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热量传递到了冷水。
(2)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试管中的冷水是靠热传导方式热起来的。
(3)观察表中数据,发现从第8分钟开始,热水温度反而低于冷水温度,其原因可能是热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散热。
(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5)生活中有许多热传递的例子,如我们用热水泡脚暖和起来。
22.【答案】(1)热的良导体:①③④ 热的不良导体:②⑤⑥
(2)A;B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1)不同材料的导热性不同,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如钢铁、铝条、铜球;像塑料、木头、陶瓷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2)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铜比铁导热性能好。①A点和B点的小木棒进行比较,A点的小木棒会先倒下来,这是因为铜的导热性能好,A处的蜡油会先融化。②B点和C点的小木棒进行比较,B点的小木棒会先倒下来。因为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
23.【答案】(1)强;热水;微米级传热材料
(2)放出
(3)44
(4)
(5)下降;上升
(6)凉水温度会上升,但不能到达55℃,因为凉水温度升高需要吸收热量微米级传热材料释放热量温度下降。会低于55℃。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根据对材料导热性的认识,不锈钢杯导热性能好,是热的良导体;当我们倒入 100℃ 的热水时,由于不锈钢传热本领较 强,热量会快速从热水传递到微米级传热材料,在此过程中微米级传热材料快速吸热并融化,由固态变成液态。
(2)当我们倒入冷水时,微米级传热材料会放出热量,使杯中的水温度升高,同时微米级传热材料又变回固态。
(3)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所以根据记录推测,①处这个数据最可能是44。
(4)根据表格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
(5)观察折线统计图我们发现热水由于放热而温度下降,冷水由于吸热而温度上升。
(6)运用以上规律,请你分析:已知此时微米级传热材料的温度为 55℃,如果我们倒入凉水,凉水温度会上升,但不能到达55℃,因为凉水温度升高需要吸收热量微米级传热材料释放热量温度下降。会低于55℃。
24.【答案】(1)C
(2)A
(3)B;A
(4)一是通过杯子加盖实现保温。用保温效果好的陶瓷做盖,阻止热与冷空气的对流;二是选用陶瓷材料,采用双层结构,中间填充泡沫材料,实现保温。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加热到100℃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不停地翻腾起来,这种现象叫做水的沸腾。水沸腾时温度会保持不变,保持在沸点,也就是100摄氏度,停止加热水会停止沸腾。故选C。
(2)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绿豆冰棍放置在空气中,不一会儿融化了,此时发生的热传递,空气的热传递给冰棍。故选A。
(3)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材料的用途也不一样,保温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热传递,因此保温材料应该选用导热慢散热慢的热的不良导体。①上述实验中,小科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哪种材质的杯子保温效果最好呢?②分析表中数据,可以知道保温效果最好的是陶瓷杯。
(4)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材料的用途也不一样,保温是为了尽可能地减少热传递,因此保温材料应该选用导热慢散热慢的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杯是家庭中常见的保温工具,保温效果好。保温杯采取多种保温措施,一是通过杯子加盖实现保温。用保温效果好的陶瓷做盖,阻止热与冷空气的对流;二是选用陶瓷材料,采用双层结构,中间填充泡沫材料,实现保温。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