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同级混合运算算式的计算方法》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同级混合运算算式的计算方法》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3-03 19:5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同级混合运算算式的计算方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并准确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算式,再到探究运算顺序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该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让学生学会使用脱式计算的规范格式进行同级混合运算。
(二)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实际计算过程中,能够准确判断运算顺序,避免因运算顺序错误导致计算结果出错。
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同级混合运算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应的练习题卡片、空白练习本,用于学生课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同级混合运算算式的计算方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知识。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这是对四则运算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教材通过呈现一系列生动有趣且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如阅览室人数变化、购买橡皮的价格计算等,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同级混合运算,并逐步探究其运算顺序。
五、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引新课
在黑板上写下几道简单的一步计算的加、减、乘、除法算式,如:5 + 3、12 - 7、4 × 3、18 ÷ 6 。请学生快速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并回顾加、减、乘、除法的基本运算规则。
引导学生思考:在数学运算中,除了这些简单的一步计算,还会遇到更复杂的运算。比如当一个算式里出现多个加、减运算,或者多个乘、除运算时,该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计算呢?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同级混合运算算式的计算方法。
(二)情境探究得方法
创设情境:向学生描述这样一个场景,阅览室里上午有 53 人,中午走了 24 人,下午又来了 38 人,提问学生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让学生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知道什么,再知道什么。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列出算式,可以是分步算式,也可以是综合算式。
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请几位学生将自己列出的算式写在黑板上。对于分步算式 53 - 24 = 29,29 + 38 = 67 ,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方法是先算出中午走后剩下的人数,再加上下午来的人数。对于综合算式 53 - 24 + 38,重点进行讲解。
探究运算顺序:引导学生观察综合算式 53 - 24 + 38,提问学生这个算式里有哪些运算。发现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减法运算,属于同级运算。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计算,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境理解,因为是先计算中午走后的人数,也就是先算减法,再算下午来的人之后的总人数,即再算加法,所以应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学习脱式计算格式:在黑板上示范 53 - 24 + 38 的脱式计算过程,强调等号要写在算式下面的左前方,并上、下对齐。即:
53 - 24 + 38
= 29 + 38
= 67
让学生明白使用脱式计算,更容易看出运算顺序。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整个解题过程,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拓展延伸深理解
提出问题:在黑板上写出算式 15 ÷ 3 × 5,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算式与之前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应该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尝试计算 15 ÷ 3 × 5,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计算过程和结果。
交流讨论: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过程和结果,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这个算式里只有乘、除法运算,也属于同级运算,类比只有加、减法的同级混合运算顺序,得出应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教师讲解:在黑板上详细讲解 15 ÷ 3 × 5 的计算过程,再次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
15 ÷ 3 × 5
= 5 × 5
= 25
总结规律:引导学生结合之前只有加、减法的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归纳总结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四)巩固练习强技能
基础练习:在黑板上写下几道同级混合运算的题目,如 23 + 6 - 11、2 × 8 ÷ 4、72 ÷ 8 ÷ 3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脱式计算,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脱式计算格式书写。请几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在座位上完成。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纠错练习:展示森林医生的题目,即一些运算顺序错误的同级混合运算算式,如 46 - 37 + 3 = 46 - 40 = 6 ,18 ÷ 3 × 2 = 18 ÷ 6 = 3 。让学生找出错误之处,并在练习本上进行改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强调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练习:提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 块橡皮的价钱等于一个铅笔盒的价钱,一个铅笔盒 9 元,买 4 块橡皮需要多少钱?”“爸爸今年 28 岁,小芳比爸爸小 21 岁,小芳明年多少岁?”“12 路公共汽车上原来有 32 人,到了中山站后,又上来 12 人,下去了 14 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让学生分析问题,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级混合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课堂总结促提升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脱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积极发言,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脱式计算时等号要写在算式下面的左前方,并上、下对齐。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用所学的同级混合运算知识去解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阅览室人数变化等生活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理解了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探究运算顺序和脱式计算格式时,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思考和尝试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交流讨论中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多样化的练习题设计,从基础计算到纠错练习,再到实际问题解决,逐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际计算时,仍会出现运算顺序错误或脱式计算格式不规范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针对性的练习和指导,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