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度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第9课《爱莲说》课件(1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学年度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第9课《爱莲说》课件(1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5-09 16:3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19张PPT。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第9课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衬托的手法及其作用。
2.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说”:
古代的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议论的文体,偏重于议论。后来人们常把说理辨析的文章统称为论说文。
“爱莲说”
——谈谈爱莲花的道理,说说爱莲花的道理题解:《爱莲说》是通过咏物来说明道理的。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歌咏,说明爱莲的道理,借以表现自己的人格和操守。
周敦颐,字茂叔,北宋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康乃馨
——给母亲的花玫瑰
——象征爱情莲 :荷花 芙蓉 芙蕖中国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采莲曲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北
鱼戏莲叶南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读准字音甚蕃(fá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染(rǎn) ????亵(xiè)玩?? 隐逸(yì)?? 噫(yī)???????
鲜(xiǎn)有闻 爱 莲 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蕃淤濯亵鲜fán 多yūzhuó
洗涤xiè 亲近而不庄重xiǎn 很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 莲 说骈散结合 “之”“也”等舒缓语气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爱菊。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爱牡丹。多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沾染洗涤美丽而不庄重亲近而不庄重我只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洁净地挺立在水上,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取独表转折清水生枝蔓长枝节远播更加挺立的样子竖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认为品德高尚的人  我认
为,菊是
花中的隐
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Yī叹词Xiǎn少,难得应当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当然人很多了。宾前标古今异义:
亭亭净植 古义: 今义:
陶后鲜有闻 古义: 今义:一字多义:
可 可爱者甚蕃
可远观
谓 予谓菊
何以谓之文也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归类整理、记忆值得可以认为(谥号)称作竖立 植物,种植 少 新鲜 名词蔓、枝用作动词,长藤蔓,长枝节 形容词用作动词,远播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 2、这几句话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莲花的?莲出 淤 泥 而 不 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濯清涟而不妖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那还为了写什么呢?作者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作者通过对莲的外在姿态的描绘与赞美,赋予莲一种高洁的品格,不仅写景是美的,而且引人的思想向更广阔更深远的天地飞翔。君子的高尚品质托物言志4、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品读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必须解决的三个递升性问题
“托何物” “托物何” “言何志” 莲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君子
不同流合污
不孤高自许
通达正直
不趋炎附势
美名远扬
品行高洁
令人敬重5、作者爱“莲”,仅仅写“莲”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呢?隐逸者富贵者君子作者写菊和牡丹,一是对莲的衬托,菊花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了自己在污浊尘世间保持高洁品行的情怀;二是这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 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何“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而“予独爱莲”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菊之爱”有两重含义:一是做一个避世的隐士;二是保持独立的人格。 秋季开花
迎寒斗霜
清高避世品原夸富贵
职本重王侯惟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花色艳丽 雍容华贵爱菊爱牡丹爱莲(鲜)(众)(独)隐逸者
离世隐居富贵者
追名逐利君子
身居浊世
洁身自好惜
厌爱莲君子爱生态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菊隐逸惜牡丹富贵厌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以花喻人小结: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7、本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可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两种观点各有道理。第一种强调了人的主观努力的巨大作用;第二种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无论同意哪一种,都应言之有据。8、《陋室铭》和《爱莲说》这两篇短文从思想内容到表现手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两文的层次结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结构上,两文开头都不是开门见山,而是从别的事物着笔,引出主旨,转入正题。《陋室铭》开头两句设两个比喻,引出第三句,以山水引出陋室。《爱莲说》开头第一句泛写“水陆草木之花”,再特举陶渊明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作陪衬,突出“予独爱莲”。两文开头以宾衬主,意境高远,耐人寻味。
两文都从多方面对所描写的事物作了细致而传神的描绘。《陋室铭》从室外景色、朋友交往和思想情趣等三个方面刻画了陋室主人的胸襟、气度,由表及里。《爱莲说》从七个角度描写莲的可爱之处,比喻君子的品格。
两文结尾同样含蓄隽永。《陋室铭》引证典故得出“何陋之有”的结论。《爱莲说》结尾对菊、牡丹、莲花三种花的不同作用进行评价,不仅肯定了莲花的品质,也点明了莲花的比喻义,表达作者以莲花君子自勉,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在思想内容上,《陋室铭》表现了作者高洁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意趣,《爱莲说》表现了自己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态度,都表现了作者傲岸清高的思想。在写作特点上的共同之处是托物言志。《陋室铭》借陋室传达自己讲究道德修养的思想。《爱莲说》借莲花比喻君子洁身自好的情操。 9、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梅兰竹菊10、自查阅资料,以“花?鸟?古典诗歌”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1.赏花·读诗·情趣浓
正月梅花凌寒开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梅花》诗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北宋诗人林逋《梅花》诗写得最为动人:“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二月杏花满枝头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唐·罗隐《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三月桃花映绿水 宋代汪藻诗云:“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四月蔷薇满篱台 陆畅有诗云:“锦窠花朵灯丛醉,翠叶眉稠袅露垂。莫引美人来架下,恐惊红片落燕枝。”画意诗情,令人陶醉。
五月榴花红似火 唐代韩愈《榴花》诗曰:“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苏轼有诗曰:“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
六月荷花洒池塘 民间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节。北宋诗人欧阳修有词云:“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被后人称作不可多得的佳句。
七月凤仙展奇葩 唐代吴仁壁有《凤仙花》一诗,诗云:“香江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此际最宜何处看?朝阳初上碧梧枝。”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中秋桂花香”,桂花开放正值中秋佳节。唐代宋之问有:“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处飘”之佳句。九月菊花竞怒放 重九赏菊,乃人生之雅事。黄巢更有脍炙人口的《不第后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诗意双关,耐人寻味。
十月芙蓉千般态 王维诗曰:“水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白居易诗云:“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冬月水仙凌波开 杨万里《水仙花》诗:“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腊月腊梅报春来 腊梅花开于冬末春初,花黄如蜡,清香四溢。“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宋·陈与义诗句)。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别具一格,耐人寻味。2.鸟儿与古典诗词
①凤凰
“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屈原《涉江》)“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集天下众美于一身,集人间美德于一体;又是一种祥瑞之鸟,它们只有在盛世才出现,给人们带来幸福安定。
②杜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古典诗词中的杜鹃往往和哀怨、思归有关。因杜鹃口角鲜红,人们附会出“杜鹃啼血”之说,表示极度哀伤凄凉。
③雁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在古典诗词中,雁是思乡怀亲的象征。④乌鸦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秋思》)
在古代中国的北方,传说日中有三足鸟,于是乌鸦被看作是神圣的太阳鸟,成为太阳的象征。在大多语境中,人们通过乌鸦渲染出秋日的萧瑟、肃杀的景象,凄凉的气氛。
⑤黄鹂(黄莺)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鹂又叫黄莺,通体鲜黄,穿插黑的线条,眼红嘴尖,尤其善于鸣叫,歌喉圆润,啼声宛转,多通过它来写春天之美。
⑥燕子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纱》)“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燕子是春天的象征,写燕子,寄寓对春天的热爱。燕子是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通过它,示今昔沧桑变化。重点段落的理解 作者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独独只喜爱莲花呢?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这段话中的七个短句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的特点呢? 1、“淤泥”和“清涟”写出了莲花的 生长环境;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 体态;
3、“香远益清”写出了莲花的 香味;
4、“亭亭净植”写出了莲花的 整个形体姿态;
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出了莲花的 清高风度;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 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
(敬佩、赞美之情)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本文主要是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要谈到菊花和牡丹呢?学习映衬的手法: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陶渊明世人“予”映衬手法一“叹”-- 爱菊者“鲜”
二“叹”-- 爱莲者“少”
三“叹”--爱牡丹者“众”
分析结尾:中心--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贵品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比较阅读: 《陋室铭》与《爱莲说》1、主题:都表现了作者的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2、立意:都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
3、表达方式:都大量运用描写。1、文体:一为“铭”,一为“说”;
2、句式:《陋》以骈句为主,《爱》则以散句为主;
3、线索:《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爱》以“爱”贯穿始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荷花,又称莲花。
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李白
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白居易
拓展 雨荷 张晓风
有一次,雨中走过荷池,一塘的绿云绵延,独有一朵半开的红莲挺然其间。   
我一时为之惊愕驻足,那样似开不开,欲语不语,将红不红,待香未香的一株红莲!   
漫天的雨纷然而又漠然,广不可及的灰色中竟有这样一株红莲!像一堆即将燃起的火,像一罐立刻要倾泼的颜色!立在池畔, 虽不欲捞月,也几成失足。   
生命不也如一场雨吗?你曾无知地在其间雀跃,你曾痴迷地在其间沉吟——但更多的时候,你得忍受那些寒冷和潮湿,那些无奈与寂寥,并且以晴日的幻想度日。   
可是,看那株莲花, 在雨中怎样地唯我而又忘我?当没有阳光的时候,它自己便是阳光。当没有欢乐的时候, 它自己便是欢乐!一株莲花里有那么完美自足的世界!   
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在乡间不惹眼的路边——岂只有哲学书中才有真理? 岂只有研究院中才有答案?一笔简单的雨荷可绘出多少形象之外的美善,一片亭亭青叶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   
倘有荷在池,倘有荷在心,则长长的雨季何患? 採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兩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來。
莲 蓬 人
鲁迅
芰裳荇带处仙乡,风定犹闻碧玉香。
鹭影不来秋瑟瑟,苇花伴宿露氵襄氵襄。
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A.何陋之有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C.水陆草木之花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课堂练习2.下列译文错误的一句是( )
A.同予者何人?
译文: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B.有仙则名。
译文:有了仙人就著名。
C.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
D.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生长在清水里,但并不显得妖 气。D3.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傲的句子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下列关于《陋室铭》《爱莲说》的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陋室铭》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是唐代著名文学家。
B.《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哲学家。
C.“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字一般都是用韵的,但它并没有发展成一种文体。
D.“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相当于现在的“杂文”。C课后练习: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1.《陋室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试联系全文内容作具体分析。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课后练习: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2.《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发言课后练习: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
3.下面几句话都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①可以先问学生:作者是否不喜欢听音乐?(从“调素琴”可以得出否定的回答。)“调素琴”跟“丝竹之乱耳”有什么区别?由此逐步引导到作者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上来。
②作者这种写法颇似“一字褒贬”,文中只说牡丹是“花之富贵者”,此外别无贬辞,但从“宜乎”一语却可以看出他对世风的鄙视。为了引起学生讨论的兴趣,无妨先读读白居易的《买花》诗(见“有关资料”),此诗浅显易懂,费时不多。
联系莲花,谈谈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的启示。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