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史观显山露水的浙江文综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 章凡凡
2016年4月21日二、全球史观(1)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1.基本内涵2.基本特点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二、全球史观2.如何运用全球史观从微观角度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放在整体世界发展进程中去认识。二、全球史观在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全球化趋势等具体问题中,就充分体现了全球史观。举例说明全球史观下的世界史历史必修Ⅱ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原产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玉米、烟草等传入中国;西欧开始对华的殖民威胁;中国实施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传教士来华,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尽管继续得到发展,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康乾盛世”,但同时又存在近代前夜的危机。与中国明清同一时期,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在殖民主义血与火的暴力掠夺中,由于中国统治阶级的固步自封,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幻之中,导致中国在封闭与僵化中潜伏巨大危机。举例说明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①从16世纪到18世纪中期——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此间起到决定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
②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60、70年代——世界市场扩展时期,此时期具有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
③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此时期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列强加紧争夺原料市场、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确立。2015年浙江十校联考第17题直击高考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是 ( )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
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B2012年浙江文综第39题直击高考去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不少学者注重从世界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研究中国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88年11月,威廉率1万多军队在英国登陆。詹姆斯二世召集大批军队,但当威廉的军队登陆后却未去指挥。众叛亲离之际,他在12月10日逃往法国。
——摘编自吴于廑等《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二(1688年革命)真正“光荣”的地方:它是不流血的,它无须乎内战、屠杀、放逐或报复……往日国王及国会间糜费精神的竞争今改为两者之合作,而国会则占着上风。
——屈勒味林《英国史》直击高考材料三(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1)美利坚合众国。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直击高考(2)辛亥革命中没有流太多的血,这令人想起世界近代史上的“光荣革命”。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综合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的历史事实,并思考该事件为何被称为“光荣革命”。(2)斯图亚特复辟王朝倒行逆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率军来英国,并成为国王。詹姆士二世逃亡。没有流血而政治制度发生变革(由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3)充分利用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3)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是继美、法之后的共和制大国,也是亚洲最早的共和制大国。革命中没有流很多血,避免了人民的巨大牺牲。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好好读书,天天向上。课件19张PPT。史观显山露水的浙江文综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 章凡凡
2016年4月21日近年来,全国各类历史高考的命题中,频繁出现了多元史观指导下的试题。
因而我们要更新史学理念,有效引入多元史观。近两年高考历史试题风生水起的史观文明史观
整体(全球)史观
近(现)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唯物史观一、文明史观(1)人类社会发展史本质上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文明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由低级走向高级。1.基本内涵一、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2)人类历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其中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等;
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等;
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一、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一、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精神文明一、文明史观(1)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文明演变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
(2)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突出历史的时代特征。
(3)以是否有利于人类文明进步为标准评价历史,辩证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
(4)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
(5)文明有先进与落后之别,但没有优劣之分,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2.基本特点举例说明文明史观下的世界史西方东方 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差异
新航路开辟
早期殖民扩张海洋文明农业文明文明的链接
两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工业文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文明的融合与创新
举例说明从文明史观看古今中外不同的政治文明民主制、任期制、议会制、选举制、司法独立等运作方式; 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基础,公正至上、人人平等的理念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机构职责分明、权利制衡、相互补充,中央有效节制地方。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文化的繁荣。君主立宪、责任内阁、政党政治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4年金丽衢12校联考第13题
13.“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这一要求主要反映了以下哪种史观
A.全球史观 B.革命史观
C.文明史观 D.社会史观直击高考2015年浙江高考文综第16题
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直击高考直击高考39. 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26分)2014年浙江文综第39题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直击高考2014年浙江文综第39题(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9分)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9分)直击高考39. 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26分)2014年浙江文综第39题(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9分)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司汤达。《红与黑》。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直击高考39.(26分)通过解读历史典例宏观理解人类文明进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与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16年浙江嘉兴文综二模第39题材料一 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交换”。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 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1)“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交换”的主要特点。(8分)直击高考材料二 大战对欧洲人的扰乱无与伦比,因为它紧接着“进步的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而来。物质繁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热情信仰使许多人相信,他们正在走向稳定、富足的文明时期。然而,1918年之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了。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等2016年浙江嘉兴文综二模第39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战争推动欧洲文明进程的主要表现。(9分)直击高考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2016年浙江嘉兴文综二模第39题(3)参考材料三中示例,任选一种现象作简要评述。(只选现象不作评述不给分。6分)
(4)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3分)
好好读书,天天向上。课件18张PPT。史观显山露水的浙江文综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 章凡凡
2016年4月21日三、近代化史观(1)现代化范式就是把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转变过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讲,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
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1.基本内涵Page 32.基本特点现代化模式:指各国现代化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按照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三、近代化史观三、近代化史观(1)从现代化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化弥散到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所以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三、近代化史观(2)从经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现代化。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是人类实现现代化的两种基本途径,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举例说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组成图表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根据地)
(个体、国营、合作社、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Page 8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
面对现实洋务派李鸿章、张之洞等“中体西用”传播西学,中国近代化第一步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主张暴力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胡适等民主、科学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思想举例说明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历程Page 9 中国近代化必须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举例说明资本主义思想文明举例说明
2014年江苏卷第6题直击高考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C2013年全国卷历史29题直击高考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B直击高考材料三(1)中华民国建立时,除西班牙、葡萄牙殖民地外,世界上的共和国制国家寥寥无几。写出当时西方两个共和制大国国名的全称并简要评价其宪法。(1)美利坚合众国。其宪法是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其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妥协的产物,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很大,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直击高考(2014?江苏?23)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国》(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8分)直击高考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6分)(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 直击高考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6分)(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好好读书,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