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我是草原小牧民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16-05-09 20:3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我是草原小牧民
1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热爱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喜爱民族音乐的美好情感。
2、过程与方法:用多种形式营造一个充满蒙古风情、充满活力的课堂,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
活动,初步感受这一地区的民族风格,让学生能在其中自主的学习,有所收获。
3、知识与技能:内蒙古地区的音乐往往是歌舞一体的,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用活泼欢快的声音有感情的唱
好《我是草原小牧民》,并进行即兴编舞,编配伴奏,以培养他们的音乐创造力。
2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是扩充了的一段体。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畅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的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3重点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自主学会歌曲,而且能运用一定的音乐知识如:倚音、八分休止符、附点八分音符节奏、附点四分音符节奏等在歌曲当中的运用更好的表现音乐,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体验。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蒙古包背景图片,伴以《吉祥三宝》音乐
师:穿着蒙古服装从蒙古包里出来和学生打招呼“哈木提赛依侬——同学们好”你知道老师刚才用的是哪
个地方的语言和你问好的吗?对了,就是蒙古族的语言,在蒙语里,老师是——巴大尅,你好是—
—赛依侬,合在一起就是——巴大尅赛依侬,同学们:“哈木提赛依侬!”
生:用蒙语和老师问好:“巴大尅赛依侬!”
(设计意图:有了这样的情景设置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学生仿佛已经被带进了蒙古大草原,使教学得以在设计好的情景下顺利进行。)
2、教师介绍蒙古族风光
师:同学们,你到过蒙古大草原吗?那里的景色特别的美,这节课就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到蒙古大草
原去走一走,看一看吧。(播放课件: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我是草原小牧民》作为背景音
乐,并伴以教师的讲解: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活在祖国北方的大草原上,过着自由、幸福
的游牧生活;蒙古族人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摔跤、射箭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悠扬的马头琴、
热烈的筷子舞,无不显示出蒙古族人的音乐天赋;蒙古族人的服饰文化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
奇葩,那优雅的长袍、精致的蒙古靴,做工精细,叫人爱不释手;蒙古族人勤劳勇敢,蒙古族的小
朋友更是各个生龙活虎,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课件定格在一群小牧民骑在马背上奔驰的情
景。)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教师的讲解相配合,使学生对蒙古大草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萌生对蒙古大草原的喜爱。最后课件定格在一群小牧民骑在马背上奔驰的情景也是为教学的下一环节学习第一句话,把握歌曲演唱情绪做好铺垫和衔接。)
活动2【讲授】二、朗诵入手  感受节奏
1、通过第一句话来解决歌曲演唱情绪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答:骑马!
师:对了,这些骑马的小朋友被称为“草原上的小牧民”,他们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就能骑着马帮爸爸、
妈妈放羊了,因此他们感到特别的高兴和自豪,别人问起他们,他们就会骄傲地说(教师手拿着
羊鞭做骑马的动作带有自豪地情绪说)
师:为了读出这句话“自豪”的情绪,应在那一个字上加重语气呢?
生:在多个答案中总结出是“多”字。要读得声音饱满,上扬,有强调的意思。
生:当教师把羊鞭传给下一个同学时,请他来模仿老师的语气和节奏说一说,4个学生说完后全班同学
一齐用自豪的语气加动作说说看,以体会这首歌曲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挥舞着扬鞭,骑着马,不但掌握了歌曲的基本节奏,而且在一定声势的引导下,很好的把握了歌曲应有的情绪。)
2、带有八分休止符处的歌词的处理
师:同学们,你们看,小牧民生活的大草原美吗?如果我生活在这样的大草原上,我也会感到很自豪
的,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可爱的草原矢量图,包含有草原和羊群)
生:有青青的草地,洁白的羊群。
师:课件出示歌词
请你读一读,生读后师说:“我认为这样的草原还不够美,你听听这样的草原景色怎么样?”(师
带节奏范读,读后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觉)
生:这样读小草好像从地里往外长呢,感觉羊也特别肥。
师:同样的歌词,为什么读起来感觉不同,就因为歌词中加入了休止符和倚音的原因,(课件出示节
奏)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看,也读出草原的美丽景色吧。
生:带有节奏的读,教师进行指导:八分休止符处,教师用双手食指交替向上蹿动表示半拍停顿,也表
示出了小草刚露头时的充满生机的景象;用向上并带拐弯儿的语气很形象的刻画了羊“肥”的样子。
(设计意图:通过看、听、动作等大量直观的非语言叙述,把复杂的音乐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对八分休止符和倚音有了很好的了解和应用。)
3、解决八分附点音符处一长一短的读法
师:(课件出示一小孩骑马奔跑在草原上的动画,用双响筒敲击节奏)问:你听他的小马是怎么跑
的,读读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前面有一个节奏和后面的不一样。
师:这个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由这个八分附点音符所引起的,它使节奏有了一长一短的感觉,就像小马
在草原上奔跑一样。你知道电影当中是怎么给马儿奔跑配音的吗?我们一起在腿上拍击八分附点
音符节奏试试看。全体拍击,并用“马儿马儿跑来啦(渐强)——马儿马儿跑远啦(渐弱)——马
儿马儿不见啦(最弱直至停止)”的形式表示出来。更好的体会这一长一短的感觉。
师:这个小朋友骑在马上看到草原这么美,心里可高兴了,你听,他在说什么?(课件出示这句歌
词)
生:请你和老师一起来说,老师用双响筒敲击小马的节奏,学生读这句歌词。
(设计意图:这个八分附点音符节奏最能体现蒙古音乐特点,因此运用这种声势的学习也是为了能更好的把握这一特点,同时,也为学习四分附点音符节奏做铺垫。)
4、解决四分附点音符的长时值节奏
师:不好,小朋友骑着他的“小马”越走越远了,他的爷爷骑着一匹“老马”来喊他回家了,你听“老马”的
节奏(教师用双响筒敲击节奏),你觉得老马和小马跑的节奏最明显的区别在哪?
生:老马跑的节奏比小马跑的节奏在速度上显得要慢一些。
师:为什么会慢呢?就因为老马跑的节奏也有一个附点,(课件出示四分附点音符节奏)
但这是一个四分附点音符节奏,所以会比小马跑的八分附点音符节奏的速度显得慢了些,让我们
再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两节奏的对比节奏)
师:老爷爷撵不上小孙子,急得喊了起来,(课件出示这句歌词)。
生:在教师双响筒的配合下读一遍歌词。
师:你说这一喊在茫茫大草原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会出现回声现象。
师:对了,是回声现象,第二句会比第一句的声音
生:小、弱、轻
师:让我们一起帮老爷爷把小孙子喊回来吧。
生:用回声的方法读出歌词,并配以身体辅助动作。
(设计意图:这句歌词在旋律上一句音调较高,一句音调较低,用回声的方法,学生会在学唱的时候很自然的演唱出来,不用在音准上再加以强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5、回顾第一句歌词
师:我就说人多力量大嘛,你看,小孙子骑着马回来了,嘴里还不忘说的那句话就是(课件出示第一
句歌词)。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全曲在循序渐进中就学会了。)
6、完整的复述歌词
师:老爷爷和小孙子往家走去,一路上他们高兴的讲着刚才发生的事,是什么,你还记得吗?让我们
来想一想(课件出示所有歌词,并辅以节奏,第一遍随电子琴四二拍节奏读,第二遍随伴奏音乐
读速度可稍慢些)。
(设计意图:完整的随四二拍节奏读能够明显感觉到强弱,随伴奏音乐读也可以潜意识里又聆听了一遍音乐,为下一环节的学唱做了铺垫。)
活动3【活动】三、体悟音乐  自主学唱
1、在熟读歌词的基础上聆听歌曲
师:同学们帮助老爷爷找到了小孙子,他非得要他的小孙子唱首大草原上的歌来感谢你们,大家愿意
接受这份礼物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我是草原小牧民》吧。播放范唱音乐。
生:用拍手拍腿的方式感受四二拍的强弱规律,在之前的铺垫下也可以并完全有能力随音乐初步演唱
歌曲了。
(设计意图:感受音乐整体风格,有能力的学生随音乐初步演唱,也证明了前一环节的教学是成功的。)
2、学习歌曲,并进行适当处理
师:同学们,这首歌好听吗?你想学会这首歌吗?那好,让我们来学习它吧,等我们学会了,就能和
草原上的小朋友一起纵情高歌啦。
生:在教师琴声的带领下学唱,同时指出每一句应注意的地方,注意感情的培养。
(设计意图:其实,每一句话应怎样处理,在学习歌词时就已经交代过了,但为了能更好的演唱,演唱出其味道,在这一环节还需再次逐句讲解、强调一次,学生才会把情绪把握得恰到好处。)
3、完整演唱
师:每句话我们都唱得这么好,何不让我们完整的演唱一遍,向自我进行一次挑战。
师:先随琴范唱一遍。
生:第一遍随琴演唱,注意感情和前奏,第二遍随琴演唱,加入四二拍声势训练。
(设计意图:完整的演唱是前一部分的总结,同时是为后一部分表演时能更加自如做铺垫。)
活动4【练习】四、文化拓展  情感升华
1、用舞蹈辅助情感的表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拿出装饰好的筷子)你们的呢?(学生也拿出装饰好的筷
子)在蒙古族,筷子不但可以用来吃饭,它还是一种跳舞的道具呢!他们用筷子跳的舞当然就叫
筷子舞了,老师今天也想来模仿他们,也来跳一段筷子舞,行吗?那你们可要给老师伴唱呀。
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边演唱边看老师跳,第二遍和老师一起跳。
(设计意图:学生的舞蹈不一定要求和老师的一样,可以有所创编,这一环节重在学生的参与,重在学生情绪的表达,重在他们对音乐的理解。)
2、简介那达慕大会
师:同学们跳得可真棒,场面可真热闹,不觉就让我想起了蒙古族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的那达慕大会
了,你知道那达慕大会吗?
生:说说自己知道的那达慕大会的内容:在那达慕大会上有骑马、摔跤、射箭的;有歌舞表演;还可
以进行各种贸易活动……
师:课件出示那达慕大会的盛况,并以《赛马》作为背景音乐,辅以说明简介:那达慕大会是中国蒙
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形式,在那达慕大会上通常
都要进行男子“三艺”的比赛,即:骑马、摔跤和射箭,还举行各种形式的文艺活动,深受蒙古族
人民的喜爱。
师:同学们,让我们今天就在教师中、在这片大草原上再现那达慕大会的盛况好吗?
首先:请男同学来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蒙古小勇士,女孩子来给伴唱。(课件出示男子比赛图
片)
接下来:青女同学尽情展现你优美的舞姿,男孩子,我们来伴唱。(课件出示蒙族舞蹈场面)
(设计意图: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一面,让学生了解这一体育盛会也是为进一步了解蒙古这一民族,了解蒙古的文化,才能更好的表现蒙古的音乐。)
活动5【作业】五、全课总结  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师:同学们,你们看,(表演的学生从蒙古包里出来,并用蒙语和老师、同学们打招呼),哇!你们
今天打扮的可真漂亮,就像一个真正的蒙古族小朋友一样,你们是想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对吧,
大家鼓掌欢迎。
生:电子琴、小提琴、歌舞表演《我是草原小牧民》。
师:同学们,那达慕大会就要开始了,快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一起融入到这欢乐的节日中去吧!
生:共唱三遍:第一遍原地带动做齐唱。第二遍在老师的带领下有秩序的从蒙古包里转一圈出来围成
圈。第三遍围圈手拉手三步一踢跳舞。
师:同学们,我们的课上到这就要结束了,还记得蒙语“老师好”怎么说吗?对了,就是“巴大尅——赛
依侬”,那老师再见就是“巴大尅——巴依太”,让我们用蒙语期待下一次的再见吧。
生:(课件出示蒙古族欢庆的场面,学生在音乐声中用渐强的方式挥手用蒙语和老师同学们说再见)
巴依太,巴依太,巴大尅—巴依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