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土地改革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03 21:4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土地改革
  ◆课时作业目标
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的经过及结果。
2.通过2024《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两会等实证新闻的主题情景设置,掌握新中国土地改革,并理解其意义。
◆主题情境:两会热议,聚焦“三农”
  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体现出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这与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的部署一脉相承。让我们跟随以下问题,来重温新中国成立后的农业政策吧!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1.某部小说写道:“我回来的时候……我分到了五亩地,就是原先租龙二的那五亩。龙二是倒大霉了,他做上地主,神气了不到四年,一解放他就完蛋了。共产党没收了他的田产,分给了从前的佃户。”该故事情节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
A.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开展
B.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开展
C.抗美援朝战争的进行
D.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进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没收财产只限于地主的五大财产,即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和多余的房屋,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这说明土地改革 ( )
A.注重维护社会稳定
B.奠定工业建设基础
C.实现土地公有目标
D.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观察下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热烈拥护的原因是 ( )
A.实行土地公有制度
B.全国同时开始进行了土地改革
C.地主没有土地耕种
D.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
2 土地改革的意义
4.下面两幅图片所示事件体现的时代主题是 ( )
A.反抗外来侵略
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展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政权
5.1950年冬,湖南省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 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
A.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B.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6.“全国新解放区……大批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大学教授)和许多民主党派成员……深入农村访贫问苦……随后,进行划分阶级,开展对地主阶级面对面的斗争……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该事件的意义是 ( )
A.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保障
B.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
D.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7.下图所示为1950年发行的一张宣传画。该画描绘了分到农具和牲畜的农民忙碌春耕的场景。这些场景 (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介绍了解放西藏的英雄事迹
C.描述了开国大典的场景
D.展现了土地改革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
(1)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2)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8.赵树理曾说道:“土地改革后我的故乡,再不是我从前非常熟悉的那个穷相了;人也变年轻了,黑房子也亮了,打下粮食不用先卖了,该卖的卖不出去也不着急了,卖出了东西也懂得应该把钱用到什么地方了。”这反映了土地改革 (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改善了农民生活
D.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辛亥革命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土地改革(1950—1952年)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权变更但是土地私有性质并没有改变。
9.“土地改革运动,在一亿人口的老区和半老区,基本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打碎了几千年来套在农民身上的封建枷锁,改变了农村旧有的生产关系。”由此可见,土地改革运动 ( )
A.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
B.彻底打倒了封建地主阶级势力
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D.对我国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 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的果实。
——摘编自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1)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有什么消极作用 为改变材料一中的情况,新中国颁布了什么法律文献
(2)土地改革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二中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11.为了深入学习和研究土地改革运动,同学们搜集到了下列资料,其中最可信的是 ( )
A.以土地改革运动为主题的小说《暴风骤雨》
B.亲历土地改革运动的老人写成的回忆录
C.通过互联网检索获取的土地改革运动的资料
D.市博物馆保存的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档案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前土地占有情况
  材料二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三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经过土地改革,这个梦想实现了。过去在别人地里出力,现在在自己土地里出力劳动;过去是一个肩给地主扛着饭碗,现在劳动成果完全归自己所得,这样我们生产的劲头怎能不大呢
——辽宁农民在土地改革后给毛泽东的一封信
  材料四 1949年与1951年粮食产量对比图(单位:百万吨)
(1)根据材料一说说,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的土地占有状况如何 这种状况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怎样的严重危害
(2)根据材料二,分析土地改革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完成的意义。
(4)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B 2.A 3.D 4.D 5.C
练能力
6.D 7.D 8.C 9.D
10.(1)消极作用: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变化:由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说明:土地改革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练素养
11.D
12.(1)占有状况:占农村人口少数的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占农村人口多数的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严重危害: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意义: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4)启示: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制定正确的农村经济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减轻农民负担;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等等。(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