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大改造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三大改造 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3-03 21:4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时作业目标
1.通过教材图片、史料等资料了解三大改造的过程,并能根据设置的主题情境,知道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2.通过史料设置新情境,了解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创举等。
◆主题情境一:父亲的烦恼
李老汉在1952年春天的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本以为这下能过上好日子了,但是他很快发现单靠自己干,手里的农具根本不够用,也没钱买种子。让我们跟随下列问题来解决李老汉的烦恼吧!
1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2024·河南中考)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鲁山县某剧团排演了《苏殿选和互助组》一剧后,许多农民提高了思想认识,纷纷转入常年互助组。下列史事与该剧内容密切相关的是 ( )
A.筹建新中国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2.1954年上海画片出版社出版了一幅年画(见下图),描绘了当年供销合作社的职工送货下乡的场面。该图反映了( )
A.农民入社的热情高涨
B.民众拥护社会制度的转型
C.公有制下人民的建设热情
D.合作化浪潮下的社会生活
◆主题情境二:儿子的郁闷
李老汉的儿子在上海水泥厂过得很郁闷!这水泥厂解放前是一个资本家开的,现在解放了,工人的工资也少得可怜,资本家继续剥削工人。工人们都盼着国家能赶快想办法!
2 公私合营
3.“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其中“团结和改造的政策”指的是 ( )
A.实行股份制 B.赎买政策
C.廉价收购 D.无偿没收
  国家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所有制形式的转变,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来组织生产。赎买和公私合营是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两大特色。
4.1954年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5.下面是1954年发行的《农业合作化是让大家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宣传画。该画反映了 ( )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B.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C.新生政权得以巩固
D.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
6.三大改造期间,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企业利润分配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上述做法 ( )
A.阻碍了国营企业的发展
B.纵容资本家的剥削
C.有助于公私合营的开展
D.照搬了苏联的经验
7.下图所示为一张1956年公私合营企业领息的凭证。这反映了当时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下面是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表。
时间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年 71.8% 6.9% 0.7% 1.5% 19.1%
1956年 7.0% 0.1% 7.3% 53.4% 32.2%
  材料三 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是很适当。
——摘编自《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1956年与1952年的各类经济成分占比变化,我们从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3)材料三是如何评价三大改造的 指出我们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标准。
9.下图反映了1952年及1957年我国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是我国 ( )
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A.进行土地改革
B.实行三大改造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1954年底,我国手工业合作组织有4.17多万个,年产值达11.7亿元,相当于1953年产值的2.3倍。这表明 ( )
A.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B.公私合营取得显著成效
C.“一五”计划进展顺利
D.手工业合作化适应了生产力发展
11.识读下面“共和国足迹”年代尺(部分)。下列选项中符合20世纪50年代历史阶段特征的是 ( )
A.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成立新中国
C.巩固政权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D.近代化探索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宏伟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仅15.8万吨。1953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三大重点工程开工,这是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至1957年,全国钢产量已上升到535万吨,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了一万多个工业项目,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幅度超额完成。
——摘编自齐鹏飞、杨凤城《当代中国编年史(1949.10—2004.10)》等
材料二 按照当时的政策,每年给予沈莱舟(恒源祥创始人)定息5万元人民币。他每个月的工资有人民币1 000多元……
——摘编自吴基民《绒线大王恒源祥在公私合营前后》
(1)根据材料一,归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写出我国对恒源祥改造的方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定息”的好处。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D 2.D 3.B 4.C
练能力
5.D  6.C  7.D
8.(1)原因: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形式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结论:1956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居于主导地位。
(3)评价: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的问题;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是很适当。
标准:客观,公正;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把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评价;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练素养
9.B 10.D 11.C
12.(1)特点:大力发展重工业。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方式:公私合营。好处: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按全行业公私合营时资本家的资本发放定息。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