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课时作业目标
1.通过梳理海峡两岸交往的大事年表,归纳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的变化。
2.通过阅读材料、设置情境,分析两岸关系发展的特点,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1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
1.某历史教师在讲课时,设计了下图所示的板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方框中应填写的内容是 ( )
A.和平共处 B.“求同存异”
C.“一国两制” D.“九二共识”
2.歌曲《海峡两岸》唱道:“有颗心总是在等待,等待我们再一次相逢,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谊浓。”其中,“再一次相逢”的政治基础是 ( )
A.三民主义 B.一个中国
C.经济互利 D.社会主义
2 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3.“厦门金门门对门,三通两制促和平。”此顺口溜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 ( )
A.中美关系的新发展
B.大陆和港澳关系的新发展
C.中英关系的新发展
D.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3 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4.“20世纪80年代末,福建台资企业近500家,投资金额2亿多美元;90年代末,增至5 000多家,投资金额79亿美元。”材料内容主要说明了海峡两岸 ( )
A.经济交流不断加强 B.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C.人员往来日益密切 D.统一阻力完全消除
5.邓小平曾说,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模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
A.台湾问题必须使用和平解决模式
B.武装统一后也可实行“一国两制”
C.“一国两制”构想排斥使用武力
D.只有通过武力才能解决台湾问题
6.下图所示为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表明 ( )
A.海峡两岸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
B.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
C.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D.对台政策转变为和平统一
7.曾经,台海阴云密布,同胞隔海相望,一湾浅浅的海峡仿佛成了无法跨越的天堑。如今,两岸实现直接全面双向“三通”,形成“一日生活圈”,每年有大量人员往来两岸,两岸年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这表明 ( )
A.两岸统一的阻力已经完全消除
B.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港澳回归作为“一国两制”的成功范例推动了两岸统一大业的完成
D.两岸尚未通航、通邮
8.下表所示内容是中国领事馆救助台湾同胞的部分案例,这些案例 ( )
中国领事馆救助台胞案例
时间 事故 中国领事馆做法
2017年1月 巴塞罗那发生恐怖袭击,2名中国台湾游客受伤 派人探望
2017年9月 墨西哥发生地震,5名台湾同胞受困 迅速赶到现场救援
2018年8月 一名中国台湾女青年赴阿富汗旅行,因受骗流落街头 及时向该女青年提供救助
2018年9月 中国台湾同胞因台风被困日本关西机场 积极协助台湾同胞撤离关西机场
A.反映了出国旅游的台胞人数越来越多
B.促进了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
C.说明我国政府坚持“两岸一家亲”理念
D.显示了国家维护主权的决心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今天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台湾海峡仍然存在着双方的军事对峙……首先应当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台湾当局之间的商谈结束这种军事对峙状态,以便为双方的任何一种范围的交往接触创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全的环境。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海峡隔不断兄弟亲情,挡不住同胞对家乡故土的思念和对家人团聚的渴望。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我希望,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两岸同胞携手奋斗,坚持“九二共识”,巩固共同政治基础,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
材料三 我们坚持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澳人治澳”,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增强香港、澳门同胞的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让香港、澳门同胞同祖国人民共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共享祖国繁荣富强的伟大荣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必须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中共十九大报告
(1)材料一中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构想有何新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岸和平统一必须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九二共识”的核心要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至少答出两点)谈一谈今天阻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
10.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下列主题与时空搭配正确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1997年、香港
B.青藏铁路——1958年、西藏
C.《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新加坡
D.两岸直航——2008年、台湾
11.2023年3月底,台湾地区曾经的领导人马英九启程踏上了他的首次大陆之行。4月1日上午,马英九与四位姐妹抵达湖南省湘潭县双阳村祭祖,马英九一家肃立在墓前,遵循当地习俗上香,敬献鲜花,之后他用长沙话诵读祭文,几度哽咽落泪。马英九回湖南祭祖,彰显了 ( )
A.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B.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
C.两岸同胞同根同祖,有共同的文化
D.两岸实现了通邮、通航、通商的“三通”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
——《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
材料二 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邓小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
材料三
材料四 两岸关系发展历程证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历史和法理事实,是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改变的!……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理应共担民族大义、顺应历史大势,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1)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设想有何相同点 又有何发展
(2)材料三所示汪辜会谈中海基会、海协会就两岸问题达成了什么共识 其核心要义是什么 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说明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的现状如何
(3)根据材料四,指出台湾问题的归宿。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C 2.B 3.D 4.A
练能力
5.B 6.D 7.B 8.C
9.(1)变化:由主张军事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到和平商谈解决台湾问题。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原则:一个中国原则。核心要义: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
(3)有利因素:“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阻碍因素:“台独”分子企图分裂国家;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练素养
10.D 11.C
12.(1)相同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
发展: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或明确提出在大陆和台湾分别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2)共识:“九二共识”。核心要义: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现状: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3)归宿:祖国统一大业终将实现。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面对一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分子的分裂行为,我们应坚决抵制,自觉维护祖国统一。(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