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单元作业目标
1.通过时间轴和表格,梳理新中国不同时期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发展成就。
2.通过史料分析,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单元时空坐标
第18课 科技文化成就
◆课时作业目标
1.通过史料研读,了解“两弹一星”、载人飞船等概况,分析其研制成功的意义。
2.分析籼型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了解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扩大。
◆主题情境: 以身许国铸重器——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024年6月25日,携带人类首次所采月背样本的嫦娥六号返回器,成功降落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草原上。逐梦苍穹,中国载人航天三十余载,取得一系列显著成就。让我们跟随下列问题,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吧!
1 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他在原子弹、氢弹的研究中,组织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他”是 ( )
A.邓稼先 B.屠呦呦
C.焦裕禄 D.钱学森
2.“从敦煌壁画的飞天到明朝万户的壮举,一代代中国人都期望能到天上看看。”让中国人的飞天梦想变为现实的历史事件是 ( )
A.第一艘核潜艇研制成功
B.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升空
2 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3.“神农再世,几十年育种育苗,挥汗弄泥,九旬犹是种粮汉。院士无双,十多亿远饥远饿,仓丰碗满,百姓长思扛鼎人。”这副对联纪念的人物是 ( )
A.王大珩 B.王淦昌
C.袁隆平 D.陈芳允
4.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使全球数亿人受益。下列对屠呦呦评价恰当的是 ( )
A.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B.淡泊名利、“两弹”元勋
C.杂交水稻、惠泽苍生
D.飞天揽月、漫步太空
3 文化事业的发展
5.为了促进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是 ( )
A.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百花齐放,百废待兴
D.百花争艳,百废待兴
6.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下列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是 ( )
A.贾平凹 B.莫言
C.雷锋 D.杨利伟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7.某个节目的颁奖词中写道:“戈壁荒原上空升腾的蘑菇云,是他(邓稼先)奉献一生的回报。”与邓稼先的“回报”有关的是 ( )
A.成功研制出原子弹
B.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创建第二炮兵部队
D.成功培育出“东方魔稻”
8.“说艰辛,往事回首,豪情迸发。青藏高原度日月,罗布泊里展才华。餐风雪,蘑菇云涌时,举世讶。挺脊梁,走天涯;铸核盾,创奇葩。星歌东方红,辉映华夏。百折不挠行万里,群英荟萃出大家。”词句中的“群英”是指 ( )
A.新中国开国元勋 B.镇守边陲的战士
C.艰苦创业的工人 D.“两弹一星”功臣
9.中国航天人乘“神舟”造“天宫”、搭“鹊桥”,引“北斗”导航,护“嫦娥”奔月,送“悟空”探明……这些大国重器的命名,是浩瀚太空中的中国式浪漫。由此可以看出 ( )
A.神话传说预言航天发展
B.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交流
C.中国综合国力世界领先
D.科技发展彰显文化自信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 事件
1955年10月8日 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
1956年12月22日 党中央批准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
1958年8月 邓稼先开始研究原子弹的制造理论
1960年2月 中央军委确定了“两弹为主,导弹第一”的方针
1964年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
1966年10月27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67年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标志着中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材料二 “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促使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从1965年到1975年的10年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由49个猛增到107个,中国不但成了第三世界国家信任的朋友,也逐步实现了与西方多个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核武器研发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国防尖端科学技术取得成就所带来的影响。
(3)综上所述,请举出一例我国在新时期的航天科技成就,并为当今时代我国国防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
1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003年10月16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发射圆满成功。不同时期的同一天所发生的三件大事,标志着中国 ( )
A.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国力增强
B.大大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
C.航天技术取得了重大新突破
D.在国际环境中处于优越地位
12.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他(袁隆平)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屠呦呦)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这两则颁奖词彰显了获奖者 ( )
A.造福人类的精神追求
B.治疗疟疾的医学道德
C.报效国家的决心勇气
D.消除饥饿的高尚品格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袁隆平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我们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一人多高,我和我的助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第二个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隆平作出的贡献,并说明该贡献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快速增长(见下图),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
(2)根据材料二,指出政府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国家强盛的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参考答案
练基础
1.A 2.D 3.C 4.A 5.B 6.B
练能力
7.A 8.D 9.D
10.(1)党和国家的领导和重视;科学家的辛勤付出;全国人民的支持;等等。
(2)“两弹一星”研制成功,促使中、美、苏战略大三角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迅速增加,中国不但成了第三世界国家信任的朋友,也逐步实现了与西方多个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3)2003年10月,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献策:我国应该继续加大对国防科技的投入;追踪国家高新技术;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强军之路;等等。
练素养
11.A 12.A
13.(1)贡献: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历史作用: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特点:逐年增加。关系:科技发展促进国家强盛;国家强盛有力地推动了科技创新。
(3)原因: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高度重视与投入;科学家们的刻苦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支持;捍卫祖国与领土的需要;改革开放为科技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教育为科学发展培育了大量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