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同步课件 +教学设计 +分层练习+ 学习任务单+ 音频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同步课件 +教学设计 +分层练习+ 学习任务单+ 音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4 08:27:26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分层作业
1.下面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涕泪 警惕 剃头 替换 B.尽兴 尽管 尽心 尽快
C.归还 还是 还有 还乡 D.传递 传奇 自传 传说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D.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3.“剑外忽传收药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最符合诗人心情的成语是( )
A.喜极而泣 B.乐极生悲 C.喜笑颜开 D.破涕为笑
4.给诗句中的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却看妻子愁何在( )。
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和孩子
5.“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的意思是(  )
A.青年时期 B.春天的景物 C.春天
6.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爱国诗人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他的泪水不包含下列哪项?( )
A.国家平定了安史之乱,重获安定,诗人喜极而泣。
B.诗人回想战乱期间,乾坤疮痍,黎民受苦,因此感怀。
C.浩劫过去,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不禁喜不自胜,高兴得哭了。
D.52岁的诗人回想起自己这些年颠沛流离的苦日子,痛定思痛,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解释加点字词的含义:
①涕泪:_________ ②却看:___________ ③漫:___________。
2.表现诗人一家欣喜欲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4.此诗中表现的诗人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
5.“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忽传”二字表现出_____________,诗人“涕泪”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之句,营造了一幅__________的画面,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7.下列关于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突出写了一个“喜”字,表现了听闻捷报后欣喜、激动的感情。
B.“满”字描绘出了诗人喜极而泣的样子,情感真实、感人。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指春天,春天的景象是明丽的,正好与“喜”的心境相匹配
D.“下”说明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向”则表明从“洛阳”到“襄阳”走的是陆路。
【参考答案】
1.A
2.B
3.A
4.C
5.C
6.D
1.眼泪 还看 随便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表达了作者在四川听到平叛官军打了胜仗收复北地的喜悦 4.喜 5.消息来得突然 听到胜利的消息喜极而泣,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6.疾速飞驰 迫不及待 归心似箭 7.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课题 9.古诗三首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重难点 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对话诗人,释题激趣 1.出示杜甫像,认识诗人。 在中国诗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他与李白齐名,被称为“诗圣”,认识吗?(杜甫)谁来说一说你对杜甫的了解?(教师指名学生交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 2.引入课题。 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诗史”。今天要学习他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齐读诗题,解读诗题。 谁能说说诗题目的意思?(提示“闻”是听到的意思,不同于现在的“用鼻子嗅”,这是古今词义上的变化。) “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与河北省吗?(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二、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当杜甫听到唐军收复失地,激动无比,挥泪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看看从诗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情感? 1.出示诗歌,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学生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 诗意:身在蜀地,忽然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没有一丝愁容,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白天便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天的陪伴,我正好启程回乡。想要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一到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三、品析诗歌,领悟诗情 一首好诗,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也总是蕴含着一种心情! 1.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找到诗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心情的词语?(喜欲狂) 2.合作探究: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交流预设: (1)表现在“涕泪满衣裳”,这是喜极而哭啊! (2)表现在“漫卷诗书”,诗人胡乱地将书籍一卷,再也无心伏案读书了。多么反常的举动! (3)表现在“放歌、纵酒”,诗人既要尽情歌唱,还要开怀畅饮。 (4)表现在“即从、穿、便下、向”这一系列行为中,我体会到了使人狂想返回家。 3.师引导集体交流后,做补充。 (1)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课件出示杜甫《春望》,请生朗读)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预设: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②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 预设: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3)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①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指名读五六句) ②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妻儿做伴,有美景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全班读)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①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 ②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课件出示),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但是诗人却这样说: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课件出示)。对此,你怎么理解?从尾联两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生齐读) ③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 本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可以说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那么,为什么诗人会“喜欲狂”呢?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你知道是什么事件吗?(安史之乱) 4.交流背景资料,领悟诗情。 (1)出示“安史之乱”和写作背景资料。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那时,持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杜甫这位饱经战乱的诗人正流落在四川。他听到战乱结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 (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预设: ①原因在于作者七年的颠沛流离,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有亲人不能相聚,想想那种心酸就会浮现眼前,这一切都让他感受悲伤难过。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终于盼来了战乱结束。他喜极而泣,欣喜若狂。 ②他想到了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收复失地不还家,才换来了收复蓟北的喜讯。他这份喜欲狂里,有着对将士们忠勇的决心的敬佩啊! 八年战乱,不但使我们的诗人杜甫壮志未酬,更加尝尽了有家难回、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如今战乱已经平息,怎能不让我们的诗人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齐读全诗) (3)通过这首古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甫?(一位心系家国的杜甫) 小结:是呀!杜甫就是这样一位心系家国的诗人。当他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后,无法抑制住内心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表达了诗人博大的爱国胸怀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总结《古诗三首》 本课的三首古诗,表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你还记得林则徐说的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吗?现在学习完这三首古诗,请你结合所学的古诗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预设: ①这句话所体现的“家国情怀”是王昌龄以戍边将士的口吻为大唐发出的那一声洪亮地呐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这份“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是陆游罢归山阴故里之后,在秋夜将晓篱门外,守望故土那份悲愤与期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③这份责任是杜甫听闻“收蓟北”后的一连串的反常举动,“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是呀,这背后都是那一颗颗心系家国的拳拳爱国之心啊!正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拓展爱国诗词 师引导:其实,在我们国家浩瀚的古诗词海洋中,还有许多像今天学习的《古诗三首》这样的具有家国情怀的诗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3.升华主旨 是呀!不管诗人们身处哪个时代,遇到何种境遇,那份家国情怀是不会改变的。他们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中,践行着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正是这样,才汇集成中华民族辉煌五千年的文化长廊,浸润着中华儿女的责任与担当。
作业设计 1.完成分层作业。 2.熟读成诵,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9课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学习任务单
一、对话诗人,释题激趣
1.了解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____________诗人,与李白合称“______”。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
杜甫的一生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一千五百余首。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所以被称为“______”。
2.解读诗题。
二、初读诗歌,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交流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
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的意思。
三、品析诗歌,领悟诗情
1.再读诗歌,找到诗中最能表示诗人当时心情的词语?
2.合作探究: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1)对比感悟“悲喜交集”。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
②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3)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对比朗读李白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感受诗人愉快的心情。
4.交流背景资料,领悟诗情。
(1)了解“安史之乱”和写作背景资料。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那时,持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杜甫这位饱经战乱的诗人正流落在四川。他听到战乱结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
(2)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想一想: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这首古诗,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总结《古诗三首》
学习完这三首古诗,请你结合所学的古诗谈谈自己对“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的理解。
2.拓展爱国诗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6张PPT)
杜甫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主要作品:《望岳》《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等。
作者简介
“诗圣”杜甫(712-770)
“闻”是听到的意思,“河南河北” 指的是黄河的南北两岸,那里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解读诗题
初读诗歌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xiānɡ
chánɡ
理解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池岸指诗人所在的蜀地。
【蓟北】水中的波纹泛指唐朝蓟州北部地区,当时是叛军盘踞的地方。今在河北省北部。
【妻子】妻子和孩子。
【漫卷】胡乱地卷起。
注 释
理解诗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放歌】放声高歌。
【须】应当。
【纵酒】开怀痛饮。
【青春】指春天。
【即】立即。 【便】就。
注 释
理解诗意
身在蜀地,忽然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我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没有一丝愁容,我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白天便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天的陪伴,我正好启程回乡。想要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顺流而下,一到襄阳就径直奔向洛阳。
诗歌大 意
品析诗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品析诗歌
合作探究:
从哪里能体会到诗人这种喜欲狂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诗,细细地品味。
领悟诗情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些诗都是反映什么的?
领悟诗情
感时花溅泪
悲喜交集——诗人流下的是什么泪?
初闻涕泪满衣裳
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
这是喜悦的泪
激动的泪
感慨的泪
……
领悟诗情
欣喜若狂——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
领悟诗情
放歌纵酒
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妻儿做伴,有美景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领悟诗情
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
看诗人的回家路线图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
领悟诗情
归心似箭——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
诗人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领悟诗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领悟诗情
“生平第一首快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背景资料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安史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也把诗人杜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
安史之乱
背景资料
这首诗作于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天,那年杜甫52岁。那时,持续了7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宣告结束,杜甫这位饱经战乱的诗人正流落在四川。他听到战乱结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马上回到自己的家乡。
写作背景
领悟诗情
诗人“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
①原因在于作者七年的颠沛流离,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有亲人不能相聚,想想那种心酸就会浮现眼前,这一切都让他感受悲伤难过。现在这一切都结束了,他终于盼来了战乱结束。他喜极而泣,欣喜若狂。
②他想到了前线战士浴血奋战的场景,将士们奋勇杀敌,不收复失地不还家,才换来了收复蓟北的喜讯。他这份喜欲狂里,有着对将士们忠勇的决心的敬佩啊!
领悟诗情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总结升华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结升华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是王昌龄的呐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陆游的悲与愤: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是杜甫的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拓展延伸
说说你知道的爱国诗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