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山
青
处
处
埋
忠
骨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课时
回顾旧知
本文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______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______ ,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______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的人的______ ______ 。
回顾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着填一填。
岸英
朝鲜
父亲
伟大胸怀
回顾旧知
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文中表达毛主席悲痛心情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品词析句,感受悲痛
品析语言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
品词析句,感受悲痛
心情:肝肠寸断 心如刀绞
背景资料
毛岸英(1922.10.24-1950.11.25)
湖南湘潭人,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
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
1936年,毛岸英被安排到苏联学习。
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
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空袭中牺牲。
品析语言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品词析句,感受悲痛
心情:肝胆欲裂 切肤之痛 情凄意切
品析语言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品词析句,感受悲痛
心情:悲不自胜 黯然销魂 声泪俱下
感受悲痛
毛主席是一个疼爱儿子的人。
毛主席是一个平凡的父亲。
毛主席是一个坚强的人。
读到这里,你认为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感受胸怀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文中表现毛主席艰难抉择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体会矛盾,感受胸怀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体会抉择艰难,感受胸怀
体会:通过毛主席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了解到毛主席对儿子的愧疚以及希望儿子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感受到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
感受胸怀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土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体会抉择艰难,感受胸怀
体会:毛主席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决定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感受到毛主席超人的胸怀。
感受胸怀
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体会抉择艰难,感受胸怀
体会:从毛主席迟疑的神态、黯然的目光和动作中,感受到他巨大的悲痛和艰难的抉择。体会到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
感受胸怀
背景资料
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新中国发出的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全。10月,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朝鲜,由彭德怀任总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11月25日,志愿军司令部遭到美国空军凝固汽油弹袭击,毛岸英壮烈牺牲。
背景资料
舍小家为大家
1929年,妹妹毛泽建牺牲,时年24岁
1930年,夫人兼战友杨开慧被反动派杀害,时年29岁
1935年,胞弟毛泽覃牺牲,时年29岁
1943年,胞弟毛泽民牺牲,时年47岁
1946年,侄子毛楚雄牺牲,时年19岁
1950年,儿子毛岸英牺牲,时年28岁
拓展延伸
马革裹尸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后汉书.马援传》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代龚自珍《已亥杂诗》
“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
“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
“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升华主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升华主旨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二课时 分层作业
妙妙在查找资料时发现当年被安葬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还有很多,下面是她找到的与之相关的故事,请你一起来阅读并完成题目。
等风来
夏文兵
①三奶奶家院子里有棵柿子树。
②小时候,大人一再告诫我,三奶奶柿子树上的柿子千万不能摘,那柿子苦得很,小孩吃了肚子疼。有一年,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树上的时候,村里比我大几岁的狗蛋怂恿我和他一起去摘三奶奶家的柿子。
③我悄悄地跟着他来到三奶奶的小院,三奶奶不在家。我爬上柿子树摘下一个柿子,小心地咬了一口,甜甜的汁水立刻充满我的口腔。我傻了,原来柿子不苦啊,我又摸摸肚子,肚子也不疼啊。
④晚上,三奶奶发现树上的柿子没了,像丢了魂似的呆坐在树下,谁拉也不回屋。父亲让我跪在三奶奶面前,狠狠地打了我。我一边哭,一边大叫着,柿子这么好吃,不让人吃,等风来……听我这么说,父亲打得更凶了,吼道:“三爷爷的名字是你叫的吗?你都知道了,还敢去摘?”
⑤那之后,我才知道三爷爷的名字叫刘风来。三爷爷年轻时是游击队队长,三奶奶是妇救会的,两人相爱了,约定等战争结束后就结婚。后来,三爷爷所在的游击队编入了解放军,他们北上南下,一直打到了海南岛。三奶奶也一直忙着支援前线。
⑥三爷爷回来后,和三奶奶结了婚,这棵柿子树是三爷爷带回来,种在小院,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可树刚刚活起来,三爷爷又走了,这次是去了朝鲜战场。临走时,三爷爷说,等柿子红了,他就回来吃柿子。
⑦三奶奶精心侍弄这棵树,心想,一定要让三爷爷吃上红红的柿子。小树在三奶奶的精心侍弄下,长高了,挂了果,但因为气候原因,每年只零星地结几个柿子。每次看到柿子红了,三奶奶就异常地高兴,心想,三爷爷就要回来了。
⑧等呀等,等来的却是一张烈士证。三奶奶关上了院门,哭了两天。从那以后,这棵柿子树就成了三奶奶的命。
⑨春去秋来,几十年过去了,三奶奶老了。这年春天,三奶奶病倒了,大家觉得三奶奶可能等不到这一年的柿子红了。
⑩一天,新闻中说,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将被分批运回国。电视里直播了第一批烈士遗骸运回国内的新闻,国家以最高的礼节迎接。三奶奶看到那神圣、庄严的画面,干枯的脸上一下子有了血色。
民政局的人通知三奶奶,近期回国的志愿军烈士遗骸名单中有三爷爷。三奶奶听了,眼泪在沟壑纵横的脸上流着。
三奶奶让我代替她去迎接三爷爷。她摘下树上所有的柿子,用红色的布包好,让我走时带着。她低声说:“风来呀,柿子每年都给你留着呢,今年终于等到你了。”
第二天早上,我来到三奶奶的小院,太阳照在柿子树上,三奶奶坐在树下,倚着树干,手中捧着那只红色的布包,安详地睡着了。
(文章有删减)
1.(内容概括)阅读文章,将下图补充完整。
大人一再告诫“我”,三奶奶柿子树上的柿子不能摘 (1)__________ 发现柿子没了后,“我”被父亲打,并得知了柿子树的由来 (2)____________
起因 经过 结果
2.(内容理解)大家读了这篇文章后感触很深,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人说三奶奶院里的柿子苦是为了防止小孩子偷摘柿子吃。
B.柿子树是三爷爷种的,这是三爷爷和三奶奶爱情的见证。
C.三奶奶精心侍弄柿子树是为了让三爷爷一回来就吃上柿子。
D.三奶奶病中因为听到三爷爷遗骸归国的消息又恢复健康了。
3.(句子赏析)读读下面的句子,试着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
太阳照在柿子树上,三奶奶坐在树下,倚着树干,手中捧着那只红色的布包,安详地睡着了。
4.对于文章标题“等风来”的含义和作用,大家展开了讨论,请你补全下列对话。
甜甜:“等风来”是说柿子等到风来时候就会被吹落。
聪聪:“风来”是 的名字,“等风来”其实是指 ,是三奶奶的期盼和寄托。
妙妙:听完你们的话,我知道“等风来”这个标题的作用是
、 。
【参考答案】
1.在狗蛋的怂恿下“我”偷摘柿子 志愿军烈士遗骸被运回国,三爷爷、三奶奶得以“团聚”
2.D
3.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坐、倚、捧、睡”这四个动词以及安详的神态,表现出了三奶奶终于盼到了三爷爷的遗骸,心中不再有牵挂和遗憾。
4.三爷爷 三奶奶等三爷爷回家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点明文章中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课题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1.能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重难点 1.能找出描写毛主席细节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能说出对“青山处处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师引导:上节课我们阅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请你回顾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着填一填。(教师指名同学来填一填) 2.这节课我们将再次走进课文,并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来体会毛主席身上的父爱与伟人的胸怀。 二、品词析句,感受悲痛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文中表达毛主席悲痛心情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赏析:从毛主席的动作中感受到他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板书:肝肠寸断) (2)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在他身上倾注了无限的父爱。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回国后毛主席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 赏析:从毛主席的语言和神态中体会到他的悲痛心情。(板书:心如刀绞) 引导:现在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与体会,再来读一读课文中的这段话。 追问:毛主席此时为什么会情不自禁地喃喃自语?此时他可能想些什么?是不敢相信儿子就这样离他而去了,还是在回忆与儿子在一起的点滴,或者在深深地自责?现在请你结合补充的资料说说你的体会。(教师相机出示毛岸英资料) (3)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从毛主席的语言、动作和神态中感受到他的悲痛心情。(板书:肝胆欲裂) (4)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赏析:从毛主席的动作和神态中体会到他的悲痛心情。(板书:切肤之痛) (5)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赏析:从毛主席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他的悲痛心情。(板书:情凄意切) (6)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 赏析:从毛主席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他的悲痛心情。(板书:悲不自胜) (7)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赏析:从毛主席的动作中体会到他的悲痛心情。(板书:黯然销魂) (8)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赏析:用“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反衬毛主席的悲痛心情。(板书:声泪俱下) 4.你能从这些描写中找到表示“心情悲痛”的词语吗?(不能。) 5.小结:整篇课文中并没有一个“悲痛”的词语,可又处处是悲痛欲绝,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呢! 预设: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我们正是通过这些生动的细节,品味出毛主席内心的悲痛。 6.读到这里,你认为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1:毛主席是一个疼爱自己儿子的人 预设2:毛主席是一个平凡的父亲。 预设3:毛主席是一个坚强的人。 小结:是呀!从文章第一部分来看,我们感受到了毛主席是一个平凡、疼爱儿子、坚强的父亲形象。 (板书:慈父情怀) 我们知道,毛岸英是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也就是牺牲在异国他乡。那么,接下来要面对是其遗骨运回国内还是在朝鲜安葬的问题。通过读文章,我们知道毛主席作出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岸英安葬在朝鲜的决定。 三、体会矛盾,感受胸怀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文中表现毛主席艰难抉择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主席想。 体会:通过毛主席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了解到毛主席对儿子的愧疚以及希望儿子的遗体运回祖国安葬,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感受到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 (2)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土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国家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体会:毛主席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决定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鲜。感受到毛主席超人的胸怀。 这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决定。他虽然很爱自己的儿子,但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主席就搞特殊,而是一视同仁,以国家利益为重,体现了毛主席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 (3)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主席签字的一瞬间,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难道岸英真的回不来了?父子真的不能相见了?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记录稿放在上面。 体会:从毛主席迟疑的神态、黯然的目光和动作中,感受到他巨大的悲痛和艰难的抉择。体会到毛主席是伟人,也是凡人。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毛主席当时的矛盾心理。 请你试着读一读,进一步体会毛主席的伟人胸怀。读反问句,大家记得语气要加重;读到作出决定时,语气要变轻,语速要放缓。谁来试一试。 5.补充资料,感受伟人胸怀 师引导:同学们,经过刚才的交流与讨论,我们知晓了毛主席作的这个决定是悲痛的、艰难的,是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其实呀!这跟本课发生的时代背景——抗美援朝有关。下面,我们来介绍抗美援朝的有关情况,以更好地理解毛主席的这一抉择。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新中国发出的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全。10月,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朝鲜,由彭德怀任总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11月25日,志愿军司令部遭到美国空军凝固汽油弹袭击,毛岸英壮烈牺牲。 师提问:现在请你结合背景资料和课文第一部分中的电报内容及课文其它相关内容,来谈一谈毛主席为何要作出把爱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呢? 预设1:我觉得这样战争是保家卫国的战争,岸英的死是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的,把岸英安葬在朝鲜,因为岸英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 预设2:我觉得毛主席很伟大,他想到了岸英,也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如果岸英因为是领袖的儿子,从而遗骨可以回国安葬,那么如何向那些志愿军烈士交代呢?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又该如何完成呢? 师小结:是呀!毛主席虽然满怀着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但他同时还想到了千千万万的志愿军烈士,想到自己作为领袖不能稿特殊,想到毛岸英的牺牲是为朝鲜人民作贡献,毛岸英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所以最终选择了让爱子和志愿军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 师过渡:同学们,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因丧子而伤心与悲痛,还感受到了作为领袖的毛主席以国家利益为重、为革命不徇私情的伟人胸怀。在为民族革命事业奋斗的路上,毛主席要忍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舍小家为大家。他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牺牲了太多。其中,先后就有六位亲人牺牲,他们分别是……(课件出示) 1929年,妹妹毛泽建牺牲,时年24岁 1930年,夫人兼战友杨开慧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时年29岁 1935年,胞弟毛泽覃牺牲,时年29岁 1943年,胞弟毛泽民牺牲,时年47岁 1946年,侄子毛楚雄牺牲,时年19岁 1950年,儿子毛岸英牺牲,时年28岁 师问:同学们,读完后,你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预设1:我觉得他们都很勇敢,值得我们敬佩。 预设2:我觉得我们的毛主席太不容易了,为了革命事业而牺牲了自己的家庭甚至整个家族。 小结:是呀!同学们,他们虽然出生在不同年代,有着各异的性格特征和人生经历,但都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们所受的苦难、折磨,在常人看来是难以想象,无法忍受的,然而他们却甘之如饴,乐此不疲;他们的一生很短暂,像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流星,然而就在这短短的一瞬间,却是从头到尾、彻里彻外栩栩闪光。
作业设计 1.小练笔: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方法,写自己做某一件事时踌躇的心理。 2.感兴趣的同学,推荐书籍《毛泽东传》、《毛泽东诗词鉴赏》和《毛泽东和他的六位亲人》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单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请你回顾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着填一填。
本文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________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________,表现了毛主席作为一位________的真实感情和身为国家领导的人的________。
二、品词析句,感受悲痛
1.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文中表达毛主席悲痛心情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背景资料: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湖南湘潭人,是毛泽东与其妻子杨开慧的长子。
8岁时,由于母亲杨开慧被捕入狱,毛岸英也被关进牢房。杨开慧牺牲后,地下党安排毛岸英来到上海。后来,由于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毛岸英流落街头。他当过学徒,捡过破烂,卖过报纸,推过人力车。
1936年,毛岸英被安排到苏联学习。在苏联期间,他开始在军政学校和军事学院学习,以后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曾冒着枪林弹雨,转战欧洲战场。
1946年,毛岸英回到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毛岸英遵照毛泽东“补上劳动大学这一课”的要求,在解放区搞过土改,做过宣传工作,当过秘书。解放初期,任过工厂的党委副书记。
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1月25日在美军空袭中牺牲。
4.整篇课文中并没有一个“悲痛”的词语,可又处处是悲痛欲绝,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方法,达到了这样的效果呢!
5.读到这里,你认为毛主席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体会矛盾,感受胸怀
1.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文中表现毛主席艰难抉择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4.请你试着读一读,进一步体会毛主席的伟人胸怀。读反问句,大家记得语气要加重;读到作出决定时,语气要变轻,语速要放缓。
5.补充资料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不顾新中国发出的声明和警告,把战火烧到了我国东北边境,严重威胁到我国的安全。10月,中共中央决定出兵朝鲜,由彭德怀任总司令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俄语翻译和秘书,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迅速熟悉了机关业务。11月25日,志愿军司令部遭到美国空军凝固汽油弹袭击,毛岸英壮烈牺牲。
现在请你结合背景资料和课文第一部分中的电报内容及课文其它相关内容,来谈一谈毛主席为何要作出把爱子安葬在朝鲜的决定呢?
四、拓展延伸,升华主旨
其实,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无数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如为国舍身燃烈焰的邱少云;为国舍身挡子弹的黄继光……请你结合这些人物的故事,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1.朗读下面句子。
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2.同桌间互相交流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的部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