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1教学目标
1. 通过小乐器的伴奏与聆听,感受歌曲的乐句感和韵律,体会歌曲抒情宁静的气氛。
2. 通过乐器的体验、图形谱的点画活动体验,能用轻柔的声音,完整的演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第二、三段。
3. 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歌曲的旋律特点,掌握歌曲中“一字多音”的乐句和带有切分节奏的乐句。
2学情分析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作为一首题材有关母亲的歌曲,它通过一个平日生活的小细节,生动的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学生在情感方面比较容易把握。歌词寓意深刻,虽然歌曲中的“切分”节奏、后十六节奏以及一字多音是演唱难点,但由于歌曲曲调优美,抒情,本身旋律感很强,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稍加引导,带着旋律感觉去学唱,应该能很快掌握。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从情景出发,唤起学生内心中对母亲浓浓的爱意。但是整首歌曲旋律抒情,总共为三段歌词,同一旋律反复三遍。所以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在选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的着眼点是感受歌曲旋律本身的韵律与乐句感,尝试摆脱之前“我唱你跟”的教学模式,着重精唱第二段,自学第三段,通过不同方式的学唱来避免学生在教学中因旋律重复而出现“学唱疲累”的现象。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轻柔的声音、正确的气息完整演唱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第二、三段,并能用小乐器为其伴奏。
教学难点: 歌曲中“一字多音”的演唱方法及整首歌曲乐句感的建立。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儿时的回忆——导入
1、学生聆听《小宝宝睡着了》进教室,学生回忆歌曲旋律。
师:“我们在一年级就学过这首《小宝宝睡着了》,唱的是妈妈哄小宝宝入睡时的情景。张老师请你们来回忆下自己小的时候,妈妈是怎样哄你睡觉的呢?你能来模仿一下吗?”
2、教师弹奏歌曲结束句,学生随琴声模仿动作。
3、师生合作,教师用“mu”母音哼鸣范唱旋律,学生继续随模仿。
4、学生随琴声边哼唱结束句旋律,边做动作自由模仿。
【设计意图:结尾句的旋律为整首歌曲的提炼,通过模唱,让学生提前感受歌曲的意境。不规定统一动作,自由发挥,给予学生自己表现的空间。】
活动2【活动】二、夜晚的声音——感受旋律
将全班分为四小组,分别为风儿、小花、星星、小草组,教室位置如下:
师:“同学们,小宝宝在妈妈的怀里已经睡着了,夜晚,屋内静悄悄的;窗外的大自然还没睡,你们听,风儿轻轻的吹过,小花在夜里绽放,小星星眨着小眼睛,小草随风摆动。”
1、请学生自己选择小组前的一种小乐器,并进行组内合作,一起来表现大自然的声音,分组展示。
风儿组——a风儿轻轻的吹过的声音
小花组——b小花在夜里绽放的动静
星星组——c小星星眨着小眼睛的样子,
小草组——d小草随风摆动的声音。
2、每组分到一张节奏卡片,组内合作讨论,选择最能表现出本组意境的一样乐器,共同来完成节奏的演奏。
3、听乐句,配伴奏。
歌曲总共为四句,每小组承担一个乐句:
①第一遍:教师播放《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伴奏音乐,并手势示意,小组按乐句顺序轮流演奏。
②第二遍:教师从旁指导,学生再次练习。(思考怎样使手中的乐器更加符合本小组对应的意境?怎样与音乐合得更好? )
③第三遍:学生跟随教师“lu”模唱主干旋律并伴奏。
(思考:怎样使手中的乐器与自己演唱的声音更和谐统一?)
④第四遍:跟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伴奏音乐,整首串联边唱边奏。
【设计意图:通过用乐器为音乐伴奏等一系列探索活动中,体验歌曲的韵律感,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感觉。再通过四种不同乐器,不同的节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歌曲每一乐句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歌曲的乐句感;营造宁谧、安静的意境。】
活动3【活动】三、真切的关心——学唱新歌
(一)情感激发
1、教师范唱歌曲第一段,并作情景表演。
月儿当头照,夜深了,
妈妈屋里静悄悄。
亲爱的妈妈呀,伏在桌上,睡着了,
伏在桌上睡着了。
2、师生问答
师:“小朋友们,如果这时,妈妈趴在桌上睡着了,你们会怎么样呢?”(生回答)
3、学生一听范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关注歌词。
4、师生谈话
师:“小朋友们,歌曲的名字叫?”
生:“唱给妈妈的摇篮曲。”
师:“是的,妈妈对我们的关心啊,可谓是无微不至。以前,总是妈妈哄我们入睡,今天,就让我们也来敬一份孝心,来哄妈妈入睡,唱起这首《唱歌妈妈的摇篮曲》吧。
5、二听范唱,关注旋律与歌词。
【设计意图:教师有表情的范唱,将孩子带入情景之中;巧妙的提问,有目标的聆听,关注音乐内容,激发孩子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二)学唱歌曲
1、听范唱,轻声跟唱全曲。
2、教师钢琴伴奏,师生合作。
教师扮演妈妈,演唱第一段;学生接唱第二段旋律。通过演唱的方式直接明白当时孩子心里怎么想的。
3、学生随教师琴声演唱第二段歌词第二遍。
4、教师情景描绘,启发情感。
师:“小朋友们,这位小女孩发现妈妈趴在桌上睡着了,她小心翼翼的走进房间想给妈妈盖被子,但又生怕吵醒妈妈。她的心里发生了一番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5、感受旋律图谱。
①教师边范唱歌曲第二段,边点画图谱。
②学生跟随教师的歌声一起拿出小手指点画图谱。
③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边点画图谱边演唱第二段歌曲。
④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段的歌词填唱。
⑤全班汇报自学成果,教师纠错、示范。
【设计意图:分角色演唱,增添学唱的童趣;图形谱的呈现,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音乐的变化与韵律;点画图形谱,学唱歌曲,在有效的时间内抓住歌曲乐句的音乐特点;进一步激发学唱兴趣,激发情感表达。】
6、分角色情景表演。
角色人数关注点
演唱者三人情感与表情
孩子一人随着音乐的感觉进行
母亲一人
乐器伴奏两至三人伴奏与歌声的和谐
小组合作讨论后,请准备好的小组上台来表演,坐在下面的同学进行伴唱,并请小组间互相评价交流。
【设计意图:情景表演,观察学生的想法;小组内合作,给考察学生与各成员之间的配合与沟通能力;在熟悉歌曲的情况下进行情景创编,使合作更为有效。】
7、一字多音的解决
①分句复习歌曲第二段,特别注意一字多音处的音准与节奏。
②师:“这些红色的字在演唱时都有一种小弧线的感觉。”利用图谱和手势来帮助演唱。
8、演唱全曲
①学生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深情的演唱全曲,结束句“mu”处加以提点。
②师生合作:教师演唱第一段,学生第二段,师生合唱第三段。
活动4【作业】四、“我爱妈妈,妈妈爱我”
1、学生聆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出教室
2、课后作业:收集有关“妈妈”主题的歌曲,选择一首歌曲,下节课向同学们进行介绍,说说该歌曲与《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的不同之处,并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在学会歌曲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收集有关妈妈的歌,有助于积极性的调动。激发学生在收集时对歌曲音乐性的关注,并结合所学过的歌曲进行比较,自主体验,从而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