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机械运动【2025中考物理1轮复习考点梳理练 】(原卷版+解析版+讲解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讲 机械运动【2025中考物理1轮复习考点梳理练 】(原卷版+解析版+讲解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3-05 00:00:05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二、力学
第6讲 机械运动
 考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组合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
基本单位  米 ,符号 m 
常用单位 及关系
刻度尺 的使用 (1)看:先观察刻度尺的 量程 、 分度值 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放:测量时, 零或其他整数 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厚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要紧贴被测物体。如图甲、乙所示放置,正确的是图 甲 。 甲  乙  丙 (3)读:读数时,视线与 尺面 垂直,如图丙中 B 视线,读数要估读到 分度值 的下一位。 (4)记:记录结果由数值(准确值+ 估读 值)和单位组成,如图丙中铅笔的长度为 7.00 cm
长度估测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 m ;课桌高度约为 80 cm;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 ;初中生一“拃”的长度约为18 cm,大指甲宽度约为1 cm
易错警示 在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限制,测量值会存在误差。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能避免,但可以通过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和改进测量方法减小
2.时间的测量
单位 基本单位: 秒 ,符号 s ;常用单位:分(min)、小时(h) 单位换算:1 h= 60 min= 3 600 s,1 min = 60 s
测量 工具 生活中:机械停表、电子手表、石英钟; 实验室和运动场:停表(秒表)
机械停表 (秒表)的 读数方法 (1)表盘中小盘表示分(分针转动一圈为 15 min),大盘表示秒(秒针转动一圈为30 s); (2)如图,分针在4和5之间,读数为 4 min;因分针过了4和5的中间位置,则秒针读数为 41.5 s; (3)表盘的读数为 4 min 41.5 s
 考点2运动的描述
机械 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 位置 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一切物体都是 运动 的
参照物 定义 研究物体运动时 被选作标准 的物体
选择 要求 ①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 对象自身 作为参照物; ②为了研究问题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③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 静止 的
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3运动的快慢
比较方法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时间比 路程 ; ②相同路程比 时间 ; ③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 速度 
引入“速度”
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 路程 与 时间 之比叫做速度,用符号 v 表示
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 快慢 的物理量
公式 v= 
单位 基本单位: 米每秒 (符号: m/s );交通运输中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km/h); 1 m/s= 3.6 km/h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 直线且速度不变 的运动             s-t图像  v -t图像
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速度大小 改变 的直线运动     粗略研究变速运动时,可以用v=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求时间时,若中间有休息,也要计算进去
速度估测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 m/s;小汽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20 m/s
命题点1 参照物的选取 1.如图,在商场里,妈妈和小东正在乘自动扶梯下楼。妈妈说:“我们是运动的”,可小东说:“我们是静止的”。这里的“运动”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静止”是以 自动扶梯 为参照物(均选填“地面”或“自动扶梯”) (RJ八上P18图1.2-5甲)
命题点2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如图是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机加油的情景。“战机”相对于“加油机”处于 静止 状态,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 运动 的 (RJ八上P18图1.2-5乙)
命题点3 速度的比较及其相关计算 3.如图是甲、乙两车一起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同向行驶的照片。则 甲 (选填“甲”或“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v甲 = v乙,两车到达750 m处所用时间相差 5 s (RJ八上P21图1.3-3)
命题点4 速度的相关计算 动能 惯性 4.如图是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场景,在赛跑过程中小明和小乐竞争激烈,快到终点时,小明加速冲刺超越了小乐,最终以12.5 s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小明比赛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8 m/s,小明加速冲刺时,她的动能会变 大 ,冲过终点的小明还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是因为小明具有 惯性  (RJ八上P19图1.3-1)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例】如图是小明设计的“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设计与进行实验】
(1)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 缓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运动的时间,达到 减小测量时间误差 的目的。
(2)将金属片放在C点,用 刻度尺 测出AC段的距离,将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用电子表记录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示数。
(3)再分别测出小车在AB、BC段的运动路程和时间,下表是小明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请在横线处将所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测量的物理量 路程s/m 时间t/s ① 平均速度 v/(m·s-1) 
AC段 1 ② 5 
AB段 0.5 3
BC段 0.5 2
【分析与论证】
(4)分析数据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0.2 m/s。
(5)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C (填字母)。
A B C D
【交流与评估】
(6)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组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不正确 ,理由是 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所以这样所测时间不是原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
(7)若实验中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重难点1长度、时间、速度估测
  【例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D )
A.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 dm
B.家用冰箱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50 A
C.手机电池的电压约为36 V
D.中学生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1×104 Pa
【解析】普通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 cm=16 dm,故A不符合实际;家用冰箱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约为200 W,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0.9 A,故B不符合实际;手机电池的电压约为3.7 V,故C不符合实际;普通中学生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自身的重力,约为500 N,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500 cm2=0.05 m2,则中学生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1×104 Pa,故D符合实际。
估测题的两种常见解法:
1.根据生活经验直接得出数据,例如对长度、时间、力、电流、电压的估测。
2.根据物理公式,估测相关的物理量后计算得出,例如成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2 m/s(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为1.2 m,时间约为1 s),成年人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约为0.6 N(成年人的体积约为50 dm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计算出成年人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
 重难点2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状态的判断
  【例2】(1)【新课标情境素材】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达到10 907 m。“海斗一号”在完成了岩石状物体样本的抓取和其他工作后,遥控抛载安全上浮。上浮过程中,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底是 运动 的;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 静止 的。
(2)【传统文化】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 船 为参照物;“是船行”是以 山 为参照物。
(3)【生活实践】小虎在公路上骑行,虽然没有风,但小虎觉得刮了西风,以小虎为参照物,空气是向 东 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虎是向 西 运动的。
1.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选取参照物
3.判断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重难点3s-t、v-t图像
【例3】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像,则:
(1)0~30 s内 甲 (选填“甲”或“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 10 m/s。
(3)相遇时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300 m,乙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100 m。
(4)甲物体比乙物体早出发 10 s,乙开始运动时甲 、乙两物体相距 300 m。
【例4】周日做完作业,小明和小芳同学在风景如画的柳叶湖畔骑自行车,如图是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 )
A.0~10 s两人所通过的路程相等
B.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
C.第10 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
D.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
s-t、v -t图像的理解:
    图1  图2
1.s-t图像(如图1)
①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如丙),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甲、乙)。
②直线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越大,在图1中,v甲>v乙。
2.v -t图像(如图2)
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a),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如b)。
 命题点1 长度、时间、速度的估测与测量
1.(2024·湖北)如图,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B )
A.3 mm B.3 cm
C.3 dm D.3 m
2.(2023·十堰)用如图甲所示方法测出的硬币直径是 2.50 cm,图乙中停表读数是 32 s。
甲 乙
 命题点2 运动的描述
3.(2024·武汉)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描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其中“不觉船移”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A )
A.船在水中的倒影 B.船周围的浮萍
C.被船惊飞的鸟 D.船附近岸边的花草
4.(2024·湖北)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如图,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正在出舱。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是 静止 的,航天员B是 运动 的。
 命题点3 速度及其相关计算
5.(2023·恩施州)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注:2里为1 km,“一日还”指大约24 h从白帝城到达江陵)。诗人所描述的船速最接近( C )
A.2 km/h B.10 km/h
C.20 km/h D.1 000 km/h
6.(2024·武汉节选)导管架和驳船拖航的速度约为100 m/min,它们到达240 km外的安装海域所需要的时间约为 40 h。
7.(2024·湖北节选)以氢燃料电池卡车为例,若卡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72 km用时1 h,求卡车的行驶速度。
解:卡车的行驶速度:v===72 km/h=20 m/s。
 命题点4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8.(2019·宜昌)小明同学用图甲中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 =2.6 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 s。
甲 乙  丙
(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A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加速 (选填“匀速”或“加速” )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0.8 m/s。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中考物理一轮复习课件
人教版
2025年中考物理 一轮复习(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第6讲 机械运动
考点梳理精练
二、力学
考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m
量程
分度值
零或其他整数

尺面
B
分度值
估读
7.00
m
80
cm

s
60
3 600
60
4
41.5
4
41.5
考点2 
运动的描述
位置
运动
被选作标准
静止
参照物
对象自身
考点3 
运动的快慢
路程
时间
速度
路程
时间
v
快慢
米每秒
m/s
3.6
直线且速度不变
改变
(RJ八上P18
图1.2-5甲)
地面
自动扶梯
静止
运动

=
5
8

惯性
实 验 1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减小测量时间误差
刻度尺
5
平均速度v/(m·s-1)
0.2
变速
C
不正确
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
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所以这样所测时间不是原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偏大
重难点1
长度、时间、速度估测
D
重难点2
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状态的判断
运动
静止



西
重难点3
s-t、v-t图像

10
300
100
10
300
A
命题点1
长度、时间、速度的估测与测量
B
2.50
32
命题点2
运动的描述
A
静止
运动
命题点3
速度及其相关计算
C
40
命题点4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小于
A
加速
0.8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
二、力学
第6讲 机械运动
 考点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特殊测量方法:累积法;组合法;化曲为直法;滚轮法)
基本单位  米 ,符号 m 
常用单位 及关系
刻度尺 的使用 (1)看:先观察刻度尺的 量程 、 分度值 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2)放:测量时, 零或其他整数 刻度线与被测物体对齐,且尺要沿着或平行于被测物体,厚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要紧贴被测物体。如图甲、乙所示放置,正确的是图 甲 。 甲  乙  丙 (3)读:读数时,视线与 尺面 垂直,如图丙中 B 视线,读数要估读到 分度值 的下一位。 (4)记:记录结果由数值(准确值+ 估读 值)和单位组成,如图丙中铅笔的长度为 7.00 cm
长度估测 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 m ;课桌高度约为 80 cm;人教版九年级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 cm ;初中生一“拃”的长度约为18 cm,大指甲宽度约为1 cm
易错警示 在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限制,测量值会存在误差。误差不是错误,误差不能避免,但可以通过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和改进测量方法减小
2.时间的测量
单位 基本单位: 秒 ,符号 s ;常用单位:分(min)、小时(h) 单位换算:1 h= 60 min= 3 600 s,1 min = 60 s
测量 工具 生活中:机械停表、电子手表、石英钟; 实验室和运动场:停表(秒表)
机械停表 (秒表)的 读数方法 (1)表盘中小盘表示分(分针转动一圈为 15 min),大盘表示秒(秒针转动一圈为30 s); (2)如图,分针在4和5之间,读数为 4 min;因分针过了4和5的中间位置,则秒针读数为 41.5 s; (3)表盘的读数为 4 min 41.5 s
 考点2运动的描述
机械 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 位置 随时间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一切物体都是 运动 的
参照物 定义 研究物体运动时 被选作标准 的物体
选择 要求 ①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任意的,但不能将研究的 对象自身 作为参照物; ②为了研究问题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③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 静止 的
相对性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考点3运动的快慢
比较方法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时间比 路程 ; ②相同路程比 时间 ; ③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 速度 
引入“速度”
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 路程 与 时间 之比叫做速度,用符号 v 表示
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 快慢 的物理量
公式 v= 
单位 基本单位: 米每秒 (符号: m/s );交通运输中常用单位:千米每小时(符号:km/h); 1 m/s= 3.6 km/h
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 直线且速度不变 的运动             s-t图像  v -t图像
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速度大小 改变 的直线运动     粗略研究变速运动时,可以用v=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它表示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求时间时,若中间有休息,也要计算进去
速度估测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1 m/s;骑自行车的速度约为5 m/s;小汽车正常行驶的速度约为20 m/s
命题点1 参照物的选取 1.如图,在商场里,妈妈和小东正在乘自动扶梯下楼。妈妈说:“我们是运动的”,可小东说:“我们是静止的”。这里的“运动”是以 地面 为参照物,“静止”是以 自动扶梯 为参照物(均选填“地面”或“自动扶梯”) (RJ八上P18图1.2-5甲)
命题点2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如图是空中加油机正在给战机加油的情景。“战机”相对于“加油机”处于 静止 状态,以地面为参照物,“加油机”是 运动 的 (RJ八上P18图1.2-5乙)
命题点3 速度的比较及其相关计算 3.如图是甲、乙两车一起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时同向行驶的照片。则 甲 (选填“甲”或“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甲、乙两车在40 s内的平均速度v甲 = v乙,两车到达750 m处所用时间相差 5 s (RJ八上P21图1.3-3)
命题点4 速度的相关计算 动能 惯性 4.如图是中学生百米赛跑的场景,在赛跑过程中小明和小乐竞争激烈,快到终点时,小明加速冲刺超越了小乐,最终以12.5 s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小明比赛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8 m/s,小明加速冲刺时,她的动能会变 大 ,冲过终点的小明还要向前运动一段距离才能停下来,是因为小明具有 惯性  (RJ八上P19图1.3-1)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例】如图是小明设计的“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
【设计与进行实验】
(1)实验过程中,由于小车的运动时间较短,不便于计时,可以通过使斜面的倾斜程度变 缓 (选填“陡”或“缓”)的方式改变小车运动的时间,达到 减小测量时间误差 的目的。
(2)将金属片放在C点,用 刻度尺 测出AC段的距离,将小车从斜面顶端A点由静止释放,用电子表记录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时间,图中方框内的数字是电子表的示数。
(3)再分别测出小车在AB、BC段的运动路程和时间,下表是小明设计的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请在横线处将所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测量的物理量 路程s/m 时间t/s ① 平均速度 v/(m·s-1) 
AC段 1 ② 5 
AB段 0.5 3
BC段 0.5 2
【分析与论证】
(4)分析数据可知,小车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0.2 m/s。
(5)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做 变速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情况的是 C (填字母)。
A B C D
【交流与评估】
(6)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小组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不正确 ,理由是 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所以这样所测时间不是原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
(7)若实验中不小心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会 偏大 (选填“偏大”或“偏小”)。
 重难点1长度、时间、速度估测
  【例1】估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下列物理量的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D )
A.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 dm
B.家用冰箱正常工作时的电流约为50 A
C.手机电池的电压约为36 V
D.中学生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1×104 Pa
【解析】普通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0 cm=16 dm,故A不符合实际;家用冰箱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约为200 W,正常工作时的电流I==≈0.9 A,故B不符合实际;手机电池的电压约为3.7 V,故C不符合实际;普通中学生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自身的重力,约为500 N,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约为500 cm2=0.05 m2,则中学生双脚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为p===1×104 Pa,故D符合实际。
估测题的两种常见解法:
1.根据生活经验直接得出数据,例如对长度、时间、力、电流、电压的估测。
2.根据物理公式,估测相关的物理量后计算得出,例如成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1.2 m/s(成年人走两步的距离约为1.2 m,时间约为1 s),成年人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约为0.6 N(成年人的体积约为50 dm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计算出成年人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
 重难点2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状态的判断
  【例2】(1)【新课标情境素材】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达到10 907 m。“海斗一号”在完成了岩石状物体样本的抓取和其他工作后,遥控抛载安全上浮。上浮过程中,以“海斗一号”为参照物,海底是 运动 的;以样本为参照物,“海斗一号”是 静止 的。
(2)【传统文化】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 船 为参照物;“是船行”是以 山 为参照物。
(3)【生活实践】小虎在公路上骑行,虽然没有风,但小虎觉得刮了西风,以小虎为参照物,空气是向 东 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虎是向 西 运动的。
1.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2.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选取参照物
3.判断多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重难点3s-t、v-t图像
【例3】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像,则:
(1)0~30 s内 甲 (选填“甲”或“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甲物体的运动速度为 10 m/s。
(3)相遇时甲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300 m,乙物体通过的路程为 100 m。
(4)甲物体比乙物体早出发 10 s,乙开始运动时甲 、乙两物体相距 300 m。
【例4】周日做完作业,小明和小芳同学在风景如画的柳叶湖畔骑自行车,如图是他们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 )
A.0~10 s两人所通过的路程相等
B.以湖畔的垂柳为参照物,小芳总是运动的
C.第10 s末,两人的速度相等
D.小芳做匀速直线运动
s-t、v -t图像的理解:
    图1  图2
1.s-t图像(如图1)
①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如丙),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甲、乙)。
②直线倾斜程度越大,表示速度越大,在图1中,v甲>v乙。
2.v -t图像(如图2)
水平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如a),倾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如b)。
 命题点1 长度、时间、速度的估测与测量
1.(2024·湖北)如图,我国古代把女子一拃长称为“咫”,男子一拃长称作“尺”。“咫尺之间”用来比喻相距很近,实际“咫”与“尺”的长度相差大约为( B )
A.3 mm B.3 cm
C.3 dm D.3 m
2.(2023·十堰)用如图甲所示方法测出的硬币直径是 2.50 cm,图乙中停表读数是 32 s。
甲 乙
 命题点2 运动的描述
3.(2024·武汉)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描写:“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其中“不觉船移”所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A )
A.船在水中的倒影 B.船周围的浮萍
C.被船惊飞的鸟 D.船附近岸边的花草
4.(2024·湖北)2024年5月28日,神舟十八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任务。如图,搭乘机械臂的航天员A已为空间站安装好空间碎片防护装置,航天员B正在出舱。以空间站为参照物,安装好的防护装置是 静止 的,航天员B是 运动 的。
 命题点3 速度及其相关计算
5.(2023·恩施州)李白在《早发白帝城》中描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注:2里为1 km,“一日还”指大约24 h从白帝城到达江陵)。诗人所描述的船速最接近( C )
A.2 km/h B.10 km/h
C.20 km/h D.1 000 km/h
6.(2024·武汉节选)导管架和驳船拖航的速度约为100 m/min,它们到达240 km外的安装海域所需要的时间约为 40 h。
7.(2024·湖北节选)以氢燃料电池卡车为例,若卡车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72 km用时1 h,求卡车的行驶速度。
解:卡车的行驶速度:v===72 km/h=20 m/s。
 命题点4 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
8.(2019·宜昌)小明同学用图甲中的装置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他将小车从坡顶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坡底C处的时间t1 =2.6 s;再次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测出小车从A滑到中点B处的时间t2=1.8 s。
甲 乙  丙
(1)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小明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后半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 A (选填“A”或“B”)处静止释放,并在B处开始计时,在C处停止计时。
(3)物体运动的情况还可以通过另一种办法即时测定、显现出来。位置传感器利用超声波测出不同时刻小车与它的距离,计算机就可以算出小车在不同位置的速度(如图乙)。屏幕图像如图丙所示,横轴为时间,纵轴为速度,通过图像可以看出小车在斜面上滑下时是 加速 (选填“匀速”或“加速” )运动的;小车到达坡底时的速度为 0.8 m/s。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