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4 12:05: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统编版 六年级 语文 上册 第七单元
了解《伯牙鼓琴》一文中“知音”的内涵
同学们,我们课前预习了课文,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今天我们来学习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音的,成为结交朋友的千古佳话。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伯牙鼓琴
相逢之喜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内容。
3. 了解“知音”的内涵。
伯牙 鼓琴,锺子期 听之。方鼓琴 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 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 鼓琴,汤汤乎 若 流水。”锺子期 死。伯牙 破琴绝弦,终身 不复鼓琴,以为 世 无足 复为 鼓琴者。
互动课堂
请听老师范读,同学们拿笔画停顿,然后试着读一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知音
伯牙 锺子期
国籍 (楚国)晋国 楚国
身份 上大夫(官) 樵夫(民)
穿着 绸缎 布衣
课前了解知识
从哪句话可以看出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倾听。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伯牙弹琴,心里想着巍峨的泰山,锺子期说:“好啊!这琴声像大山一样高峻!”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伯牙)一会儿又想着流水,锺子期又说:“好啊,这琴声像流水一样浩荡!”
伯牙当时已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了,伯牙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是钟子期为知音?
交流讨论
人们对伯牙的赞美是表面的,肤浅的,因为他们听不懂伯牙的琴声,而钟子期能听懂,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这就是知音)
表达练习:如果你是伯牙,当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失望,寂寞,忧虑,渴望----)后来当你终于遇上子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这就是知音
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就像伯牙和钟子期 知音)
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锺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痛失知音)
破琴绝弦祭知音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的?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我们一起来欣赏乐曲《高山流水》
结合“资料袋”感受“知音难觅,知己难求”
1.结合“资料袋”了解“知音”和“高山流水”的意思和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钟子期的传说,如:
钟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2.引导学生自己的阅读经验,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交友的传统价值观,说说自己的交友观。
(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讨论时间为3分钟,各小组代表说说自己的交友观)
1.以礼貌待人,热情大方,与同学见面,应主动热情的打招呼,与同学交往要举止大方。同时要顾及对方的兴趣爱好和风俗习惯。交往中不骂人,注意文明用语,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加强与同学相互沟通。2.互相关心,互相帮助。3.与同学交往中要诚实,讲信用。不说大话,这样才能赢得真正的友谊。4.宽容大度,学会体谅。5.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影响我们在同学心中的形象。如不勤清洗衣服鞋袜,不注意卫生,讲粗口话等都容易让同学产生不好的印象。
我们应如何正确交友?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