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登勃朗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①斓( ),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②màn 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③霓( )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马克·吐温《登勃朗峰》
(1)给选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斑斓( ) ②màn 舞 ③霓( )裳
(2)下列不属于“纷至沓来”近义词的一项是( )
A.礼尚往来 B.络绎不绝 C.接踵而来 D.川流不息
(3)下列词语中短语结构与“奇形怪状”相同的一项是( )
A.皑皑白雪 B.粉红嫩绿 C.瞬息万变 D.彩霞满天
(4)选文中有几处使用了比喻句?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2处 B.3处 C.4处 D.5处
二、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年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地位逐渐提高,“大众旅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校决定开展“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2.班级举行“大众旅游”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你仔细阅读并进行研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
材料二
过去大部分旅游都属于景色观光式,以旅行社组织为主,少有文化型、体验型旅游。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游学、文化旅游、生态养生旅游、乡村海岛游等新兴旅游方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材料三
每逢旅游旺季,热门景点人多拥挤,游客乱扔垃圾,随手涂鸦的现象时有发生;从青岛“天价虾”到哈尔滨“天价鱼”,众多旅游地商户都将游客当作了“待宰肥羊”;不合理低价团、强迫和诱导购物等消费陷阱屡禁不止。
结论:
3.班级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字数60字左右)
三、语言表达
4.比较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效果,说说课文中的原句好在哪里。并在文章中再找一句能体现这种效果的句子。
A.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B.我们沿着台阶慢慢地往上爬,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四、现代文阅读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5.“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为什么穹顶会随着“我们”愈升愈高?
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品竹百草原
刘 江
我拜谒过韶山虎歇坪那挺拔如松柏翠叶如绿云的高山竹,也欣赏过漓江两岸那婀娜多姿的凤尾竹,但像这次坐下来用两三天的时间细细品竹却是从未有过的。竹与人都是百草原主人请来的客,平等且从容。
我国素有“世界竹子王国”的美称,仅百草原引进的竹子就有三百余种。走进那片目前全球仅存的大片原始淡竹林,不由得轻了脚步哑了声音,唯恐自己的莽撞破坏了这里的幽静。它们如一群素面朝天的山姑,风来生姿,日过成荫,一个“淡”字道出了它们的天性,无人争出色淡出了和谐,无人强出头淡成了风景,就这样自生自长与世无争,为这个喧嚣的世界营造出了一片“静”地。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紫竹,真是“人间俗气一点无”,铜枝铁干,气冲霄汉,望一眼敬意心生,它让你能想起所有沉默寡言刚直不阿之人,真是“秋凤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流连山间,细细品味,与那些极具观赏性的“金镶玉”“玉镶金”相比,我更偏爱那满山可洼的毛竹。虽然时值酷暑,但一入竹林便是“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竹涛如水,翠叶如云,似真有仙人护佑绿风拂尘,纵有万丈红尘到这里也是烟消云散。夏日虽多雨,但这竹林却是“宜烟宜雨又宜风”的。清晨观竹,薄雾缭绕,琼枝摇绿云,袅袅婷婷,似有乐音妙曼。雨后观竹,却是风去秆不弯,雨过枝更翠,百尺高节扫浮云,微风清香徐徐吹。徜徉竹林之中,你会看到,那些生长在低洼处的竹子,不但没有因为高处的同辈挡住了雨露阳光而弯腰低头郁郁寡欢,而是以更加茁壮挺拔的身姿和他们并肩站成了一道风景。
竹,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和中国结、中国红一样,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儿女修身养性和人生价值取向的标准。难怪苏东坡先生要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那么我们这些来自北方的客人,就该乐不思归了吧!
竹下品酒本就是人生一大快事,但如果能邀三五知己,在竹林之中席地而坐,直接品酌着从青青竹节里汩汩流淌出的美酒,那该又是怎样一番情趣呢?安吉的陈立新先生将文人骚客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把纯粮酿造的高度佳酿注入当年的新竹之中,酒与竹经过三到五年的相争、相识和相生,竹拽了酒的刚烈,酒沁了竹子的清纯,产生了一种好酒好竹好义之人的琼汁玉液。想那风吹悠悠香的竹林之中,头顶绿盖如云细雨沙沙,背靠刚直之竹,手携肝胆之友,对酌那直取天地之间的佳酿,竹,酒,友,这该又是一幅怎样的三绝之图呢?
酒醉人,竹亦醉人,不醉不还!
(摘自《散文选刊 下半月》2016年第10期)
7.文章开头先提及了高山竹和凤尾竹,作用是什么?
8.文中有好几次引用了关于竹的古诗词或名句,有什么好处?
9.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的词句。
(1)走进那片目前全球仅存的大片原始淡竹林,不由得轻了脚步哑了声音,唯恐自己的莽撞破坏了这里的幽静。(如何理解句中的加点词语?)
(2)竹涛如水,翠叶如云,似真有仙人护佑绿风拂尘,纵有万丈红尘到这里也是烟消云散。(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10.说说你对“酒醉人,竹亦醉人,不醉不还”中三个“醉”的理解。
五、作文
11.《登勃朗峰》是一篇翻译作品,译笔简练,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如在写上山时,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时,又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仔细阅读课文,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自己的登山感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9.登勃朗峰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①斓( ),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②màn 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五光十色中的粉红嫩绿,尤为妩媚动人,所有色彩轻淡柔和,交相辉映,妖媚迷人。我们干脆就地而坐,饱览独特美景。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反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③霓( )裳羽衣的纯洁天使。
——马克·吐温《登勃朗峰》
(1)给选文中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斑斓( ) ②màn 舞 ③霓( )裳
(2)下列不属于“纷至沓来”近义词的一项是( )
A.礼尚往来 B.络绎不绝 C.接踵而来 D.川流不息
(3)下列词语中短语结构与“奇形怪状”相同的一项是( )
A.皑皑白雪 B.粉红嫩绿 C.瞬息万变 D.彩霞满天
(4)选文中有几处使用了比喻句?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2处 B.3处 C.4处 D.5处
【答案】(1)①lán ②曼 ③ní
(2)A
(3)B
(4)A
【详解】(1)本题考查对字音字形的掌握。
色彩斑斓:形容色彩灿烂的样子或形容生活或文学作品等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斓”读作“lán”。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音乐加上柔和的舞蹈。曼:柔和。
霓裳羽衣:形容女子美丽的装束。“霓”读作“ní”。
(2)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
A.礼尚往来: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
B.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与“纷至沓来”相近;
C.接踵而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与“纷至沓来”相近;
D.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与“纷至沓来”相近;
故选A。
(3)本题考查辨析短语类型。“奇形怪状”是并列短语。
A.偏正短语;
B.并列短语;
C.偏正短语;
D.主谓短语;
故选B。
(4)本题考查比喻修辞辨析。由“宛如游丝蛛网一般”“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羽衣的纯洁天使”可知,选文中有2处使用了比喻句。故选A。
二、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年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地位逐渐提高,“大众旅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学校决定开展“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2.班级举行“大众旅游”主题班会,为做好发言,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三则材料,请你仔细阅读并进行研究,用一句话写出你的结论。
材料一
材料二
过去大部分旅游都属于景色观光式,以旅行社组织为主,少有文化型、体验型旅游。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游学、文化旅游、生态养生旅游、乡村海岛游等新兴旅游方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
材料三
每逢旅游旺季,热门景点人多拥挤,游客乱扔垃圾,随手涂鸦的现象时有发生;从青岛“天价虾”到哈尔滨“天价鱼”,众多旅游地商户都将游客当作了“待宰肥羊”;不合理低价团、强迫和诱导购物等消费陷阱屡禁不止。
结论:
3.班级开展“学生旅游利弊谈”的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利大于弊”,反方的观点是“学生旅游弊大于利”,你支持哪方观点?请阐述你的理由。(字数60字左右)
【答案】2.近年来旅游业蓬勃发展,但旅游市场扶序混乱。或:近年来国内游人数增长迅速,新兴旅游方式不断涌现,但是旅游市场秩序混乱。 3.示例一:我支持正方观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能让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陶冶情操,获得真知,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示例二:我支持反方观点。外出旅游不仅增加父母的经济负担,而且同学之间关于旅游目的地的攀比也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得出结论的能力。作答时,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和关键字,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从材料一“2000—2015年我国国内游人数变化情况”柱状统计表可知2000年、2010年、2015年分别为7.44亿次、20.03亿次、41.2亿次,由数字变化可得出“近年来国内游人数增长迅速”的结论;从材料二“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青少年游学、文化旅游、生态养生旅游、乡村海岛游等新兴旅游方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可得出“新兴旅游方式不断涌现”的结论;从材料三“现象时有发生”“将游客当作了‘待宰肥羊’”“消费陷阱屡禁不止”等关键词语可得出“旅游市场混乱”的结论。根据题干要求结合三则材料,用一句话写出结论,那只需将得出的每条结论归纳在一起即可,但要注意连贯成一句话。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对自己观点表述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注意观点明确,语言表述合理,自圆其说即可。如果支持正方观点,可从旅游对人的益处,比如旅游能让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获得真知来谈。如果支持反方观点,可从旅游对人的坏处展开作答,例如旅游增加家长的负担,会滋长学生的虚荣心。据此作答即可。
三、语言表达
4.比较下面两句话的表达效果,说说课文中的原句好在哪里。并在文章中再找一句能体现这种效果的句子。
A.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B.我们沿着台阶慢慢地往上爬,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答案】原句运用成语,带有较强的书卷气,语言简练而显得更有文采。 在逗留高地、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辨析两句话用词的不同,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照,通过比较,体会恰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句的表达效果。原句中“拾级而上”是个成语,比“沿着台阶慢慢地往上爬”更简洁,更有文采。从文中找出也运用了成语,具有感染力的句子摘录下来即可。
四、现代文阅读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映入眼帘,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皑皑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5.“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为什么穹顶会随着“我们”愈升愈高?
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
【答案】5.因为“我们”是站在山脚下仰视山顶的,不可能一眼就看到山顶或勃朗峰的全貌,所以随着越上越高,一座座其他的峰顶逐渐显露出来。所以说山会随“我们”拾级而上而“愈升愈高”。 6.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顶端尖峭的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峰的形状。
【解析】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勃朗峰壮丽奇绝的自然景观。作者从视觉和空间感入手,运用对比手法表现穹顶的威严高耸与周围山峰的奇形怪状,突出了山峰的雄伟与险峻。此外,通过比喻将尖岩比作“美女的纤指”,赋予自然柔美的特征,使刻画更加生动传神。整体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既描绘了景物,又融入了情感,充满诗意与画面感。
5.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从视觉原理和观察角度来看,当“我们”站在山脚下开始拾级而上时,由于视角的局限性,一开始无法完整地看到勃朗峰的全貌。随着“我们”沿着山路不断向上攀登,所处的位置逐渐升高,视野也随之改变。原本被山体部分遮挡的更高处的山峰及穹顶部分,会随着“我们”位置的提升而逐步进入视野,就好像穹顶在不断上升一样。这是因为“我们”在移动过程中,以自身为参照点,观察到的与勃朗峰之间的空间关系在持续变化,从而产生了这种穹顶“愈升愈高”的视觉错觉。这种描写通过人的视角变化,生动地展现了勃朗峰的雄伟高大和气势磅礴。
6.本题考查修辞赏析。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的山峰比作“美女的纤指”。“美女的纤指”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峰的形状特点。“纤指”通常给人纤细、修长且优雅的感觉,这与所描述山峰顶端尖峭的形态相契合,让读者能够通过对“美女纤指”这一熟悉形象的联想,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山峰独特的外形。“微微倾向一旁”也如同美女纤指的自然姿态,赋予了山峰一种动态的美感,仿佛这些山峰如同美女的手指般灵动。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原本抽象的山峰形状变得生动可感,让读者在脑海中能够迅速勾勒出画面,增强了文字的画面感和表现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勃朗峰周围山峰奇特的美。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品竹百草原
刘 江
我拜谒过韶山虎歇坪那挺拔如松柏翠叶如绿云的高山竹,也欣赏过漓江两岸那婀娜多姿的凤尾竹,但像这次坐下来用两三天的时间细细品竹却是从未有过的。竹与人都是百草原主人请来的客,平等且从容。
我国素有“世界竹子王国”的美称,仅百草原引进的竹子就有三百余种。走进那片目前全球仅存的大片原始淡竹林,不由得轻了脚步哑了声音,唯恐自己的莽撞破坏了这里的幽静。它们如一群素面朝天的山姑,风来生姿,日过成荫,一个“淡”字道出了它们的天性,无人争出色淡出了和谐,无人强出头淡成了风景,就这样自生自长与世无争,为这个喧嚣的世界营造出了一片“静”地。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紫竹,真是“人间俗气一点无”,铜枝铁干,气冲霄汉,望一眼敬意心生,它让你能想起所有沉默寡言刚直不阿之人,真是“秋凤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流连山间,细细品味,与那些极具观赏性的“金镶玉”“玉镶金”相比,我更偏爱那满山可洼的毛竹。虽然时值酷暑,但一入竹林便是“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竹涛如水,翠叶如云,似真有仙人护佑绿风拂尘,纵有万丈红尘到这里也是烟消云散。夏日虽多雨,但这竹林却是“宜烟宜雨又宜风”的。清晨观竹,薄雾缭绕,琼枝摇绿云,袅袅婷婷,似有乐音妙曼。雨后观竹,却是风去秆不弯,雨过枝更翠,百尺高节扫浮云,微风清香徐徐吹。徜徉竹林之中,你会看到,那些生长在低洼处的竹子,不但没有因为高处的同辈挡住了雨露阳光而弯腰低头郁郁寡欢,而是以更加茁壮挺拔的身姿和他们并肩站成了一道风景。
竹,在我们中国人的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和中国结、中国红一样,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华儿女修身养性和人生价值取向的标准。难怪苏东坡先生要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那么我们这些来自北方的客人,就该乐不思归了吧!
竹下品酒本就是人生一大快事,但如果能邀三五知己,在竹林之中席地而坐,直接品酌着从青青竹节里汩汩流淌出的美酒,那该又是怎样一番情趣呢?安吉的陈立新先生将文人骚客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他把纯粮酿造的高度佳酿注入当年的新竹之中,酒与竹经过三到五年的相争、相识和相生,竹拽了酒的刚烈,酒沁了竹子的清纯,产生了一种好酒好竹好义之人的琼汁玉液。想那风吹悠悠香的竹林之中,头顶绿盖如云细雨沙沙,背靠刚直之竹,手携肝胆之友,对酌那直取天地之间的佳酿,竹,酒,友,这该又是一幅怎样的三绝之图呢?
酒醉人,竹亦醉人,不醉不还!
(摘自《散文选刊 下半月》2016年第10期)
7.文章开头先提及了高山竹和凤尾竹,作用是什么?
8.文中有好几次引用了关于竹的古诗词或名句,有什么好处?
9.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的词句。
(1)走进那片目前全球仅存的大片原始淡竹林,不由得轻了脚步哑了声音,唯恐自己的莽撞破坏了这里的幽静。(如何理解句中的加点词语?)
(2)竹涛如水,翠叶如云,似真有仙人护佑绿风拂尘,纵有万丈红尘到这里也是烟消云散。(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10.说说你对“酒醉人,竹亦醉人,不醉不还”中三个“醉”的理解。
【答案】7.用这两种名竹来衬托百草原的竹子,突出“我”对百草原竹子的情有独钟。 8.借这些古诗词或名句来赞美竹子高雅脱俗、刚直坚韧的特点。 9.(1)“轻了脚步”“哑了声音”是“我”对这片竹林的敬意与喜爱的表现,也从侧面表现了竹林的幽静。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中的竹林喻为“涛”,喻为“水”,将竹叶喻为“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无边无际、密密匝匝的特点。 10.第一个“醉”指喝酒之醉,第二个“醉”指观竹景之陶醉,第三个“醉”指作者与竹相交相融的迷醉之情。
【解析】7.考查对衬托写法的理解。本文要写的是百草园的竹子,却先从高山竹和凤尾竹写起,自然考虑是衬托写法,突出“我”对百草原竹子的情有独钟。
8.考查对运用诗词的理解。“人间俗气一点无”“秋凤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唯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赞美竹子“沉默寡言刚直不阿”。
9.考查品析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句“轻了脚步”“哑了声音”是“我”对这片竹林的敬意与喜爱的表现,也从侧面表现了竹林的幽静。(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风中的竹林喻为“涛”,喻为“水”,将竹叶喻为“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无边无际、密密匝匝的特点。
10.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对“醉”字的理解,“酒醉人”指的是酒好,让人醉;“竹亦醉”百草园的竹子美景让人醉;“不醉不还”指作者欣赏竹子美景时与竹相交相融的迷醉之情。
五、作文
11.《登勃朗峰》是一篇翻译作品,译笔简练,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如在写上山时,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写下山时,又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仔细阅读课文,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写一段自己的登山感受。
【答案】我们走累了,在一张条形石椅上坐了下来,我不经意的丢下了一团纸,山上走下一个抬着箩筐的老爷爷,他有七十岁多岁了,头发已斑白,老爷爷捡起我扔在地上的纸屑,笑着说:“小朋友,山林是我们的朋友,你可要爱护她哟!”听了老爷爷的话,我的脸涨得通红,连忙向老爷爷道谦,后来老爷爷和我们聊天,他告诉我们,退休后来这爬山时,看到这里到处是垃圾。从此以后除了刮风下雨,每天清晨都会到山上来收拾垃圾,我问他这样辛苦有报酬吗?那位老太爷爽朗地笑起来说:“要什么报酬,我也只是来锻炼的时候顺便的,我下山了,你们继续爬吧。”
【详解】本题是关于人物登山的片段练习,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登山途中遇到的人物的特点。要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通过描写体现人物的思想性格,通过具体事例表达人物特点,注意语言要生动有趣。
点睛:本题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试题。本题应该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表达方式重点为描写,辅以抒情,修辞手法可以运用比喻等常用的手法,描写自己登山途中的经历,同时注意仿照课文文笔,使文章生动活泼,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