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3-04 10:30:2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词语理解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解之谜:
②天衣无缝:
③褶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紧密相关,而且在结构上也是天衣无缝。
B.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他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解决,真是不解之谜。
C.张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讲解知识深入浅出,各种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可谓天衣无缝。
D.科学家们在南极大陆发现了恐龙化石,这一发现为 “大陆漂移说” 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的奥秘真是深不可测。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迁移 漂移 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割 分裂 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严密 周密 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二、综合性学习
3.上图是四幅恐龙的图片,前上两幅是化石,下两图是复原图,请结合图片探讨以下问题。
(1)科学需要大胆的想象,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和你所了解的信息,描述一下恐龙生活时代的一个场景。(50——80字)
(2)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假设和推理,除课文提到的以外,请你也提出一种假设,探讨一下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
(3)请根据你的了解列出几种恐龙的类型。
(4)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三、现代文阅读
汨罗江倒流的奥秘
①公元前278年,秦攻陷楚国都城,屈原闻讯后,悲从中来,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相传百姓顺流而寻,然而江水突然倒流,百姓在上游30里处找到了屈原的遗体。汨罗江真的会倒流吗?
②汨罗江属洞庭湖水系,自东向西流经湖南省平江县及汨罗市,最终注入洞庭湖,是洞庭湖的支流之一,全长253千米。传说屈原投江殉国之际,大雨倾盆,江水由清变浊,江水倒流,仿佛也在为这位爱国诗人生命的终结悲鸣。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即如今的端午节。
③然而这并非杜撰,当地气象部门对汨罗江流域的暴雨特征统计发现,发生在端午节前后的暴雨过程最多,占全年的一半以上。屈原投江后汨罗江水出现倒流现象是完全有可能性的。
④那么,汨罗江为什么会在端午前后发生倒流呢?
⑤在汨罗江畔有一座纪念屈原的古建筑——屈子祠,祠中的石碑上记载:“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为其实。”泉多为地下水的天然出露口,如果地下水量足够大,形成较大的压强,到地表裂缝,地下水就会大量涌出,形成泉涌。一旦泉涌出现,就意味着水下的地形地貌可能发生了变化,那么水的流向也有可能相应变化。汨罗江流经山区丘陵,流域内地下水资源充沛,具备形成泉涌的条件。如此说来,或许是泉涌导致了汨罗江水倒流。
⑥答案好像呼之欲出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考证,屈原投江之处是位于汨罗江下游的河泊潭,地势开阔。江水流速变缓,来自上游的泥沙沉积在这里,长此以往,淤泥阻挡了地下水的出露,平缓的地势也难以具备形成涌泉的压强。汨罗江江底多为完整而坚硬的砂质板岩,也使得大规模的江底涌泉难以形成。因而,泉涌导致江水逆流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⑦江中巨大的漩涡也能够改变局部水流的方向。汨罗江中段,有一个名叫澄潭的河湾,这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江底存在着许多深潭。在端午前后,这种深潭遇上端阳水,江面上就会产生巨大的漩涡和暗涌。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殉国,倘若恰逢水涨,遇上江中的巨大漩涡,遗体被裹挟着冲到上游是有可能的。
⑧那么,漩涡会是江水逆流的原因吗?很可惜,答案又要令人失望了。澄潭底部的巨大深潭位于河道拐弯处,其深度远远大于其他河道。端午前后,暴雨来临,山洪受到河湾阻碍,冲击河床,江水在拐弯处受离心力作用形成横向环流,环流遇到普通水流,最终形成漩涡。然而,这样的漩涡对地理位置有一定的要求,多形成于弯道处,且其威力尚不能使整条江倒流。
⑨常言道“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江河的流向都是自西向东的。但是汨罗江流域地势是西低东高,所以其江水是往西流的。汨罗江与洞庭湖相连,最终注入洞庭湖,汇入湘江。而长江来水和湘、资、沅、澧四水在洞庭湖汇合。
⑩端午之际,当地普降暴雨,导致洞庭湖水位暴涨。此时,洞庭湖的水位高于汨罗江下游水位,便会有大量湖水倒灌进入汨罗江,使得汨罗江反向流动,形成江水倒流的奇观。
谜底揭晓,正是水位差使得洞庭湖水倒灌入汨罗江,才导致汨罗江水的倒流。
(有改动)
4.本文采用了从 到 的逻辑顺序,首先介绍屈原投江后江水倒流的传说,然后逐一分析 、漩涡说和水位差说三个江水倒流的成因假说,并得出结论。
5.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6.结合第⑥段加点词语,简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③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在恐龙灭绝的界限上,铱的含量并没有异常增高。同样,在这个界限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没有异常增高。因此,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灭绝是由于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
④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科学家们在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⑤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它的直径大约有180千米。这个陨石坑被认为是由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形成的。从这个陨石坑的大小可以推测出撞击的物体直径大约有10千米。这一发现为撞击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7.选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8.文中提到两种恐龙灭绝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9.第②段中“也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0.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作文
1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两篇文章都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请你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事物或说明一个事理。(200字左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词语理解
(1)解释下列词语。
①不解之谜:
②天衣无缝:
③褶皱: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紧密相关,而且在结构上也是天衣无缝。
B.面对这个棘手的难题,他就算使出浑身解数也无法解决,真是不解之谜。
C.张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讲解知识深入浅出,各种知识点之间过渡自然,可谓天衣无缝。
D.科学家们在南极大陆发现了恐龙化石,这一发现为 “大陆漂移说” 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自然的奥秘真是深不可测。
【答案】(1)①不能弄明白的事物。②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③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2)B
【详解】(1)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不解之谜:不能弄明白的事物。根据课文“‘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可知,“不解之谜”在此处指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在“板块构造”理论出现前一直是人们无法弄明白的事物。
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根据课文“随着时间的流逝,北美又与亚洲和欧洲分开,南美也与非洲相离。(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可知,此处“天衣无缝”指在地图上,如果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非常严密,没有缝隙。
褶皱:这里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压力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根据课文“两个陆块在那里聚合并缓慢地褶皱变形”可知,“褶皱”在此处是说由于地壳运动印度和亚洲两个陆地聚合形成喜马拉雅山脉的地形形式。
(2)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A.正确。“天衣无缝”的意思是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句中是说这两篇短文内容相连,结构也很严密,没有一丝破绽,“天衣无缝”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错误。“不解之谜”的意思是不能弄明白的事物。句中说“他”面对难题,使用浑身解数也无法解决,不是说遇到了不能弄明白的事物,“不解之谜”在此处不符合语境,使用错误;
C.正确。“深入浅出”的意思是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句中说张老师的课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深刻的内容,“深入浅出”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D.正确。“千丝万缕”的意思是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句中说“大陆漂移说”证明大自然中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其实关系非常密切,“千丝万缕”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B。
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 (迁移 漂移 移动)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2)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 (分割 分裂 分离)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3)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 (严密 周密 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答案】 (1)漂移 (2)分裂 (3)致密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漂移”指漂流移动,更符合此处的语境。“分裂”指裂开,整个事物分开,也指使整体分开。此处形容大陆的变化过程比较贴切。“致密”是细致周密的意思,形容原子之间的结合更恰当。
二、综合性学习
3.上图是四幅恐龙的图片,前上两幅是化石,下两图是复原图,请结合图片探讨以下问题。
(1)科学需要大胆的想象,请你根据图片内容和你所了解的信息,描述一下恐龙生活时代的一个场景。(50——80字)
(2)关于恐龙的灭绝有很多种假设和推理,除课文提到的以外,请你也提出一种假设,探讨一下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
(3)请根据你的了解列出几种恐龙的类型。
(4)目前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请你为保护恐龙化石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答案】 示例:恐龙生活的时代,地面上已经有了大量的植物,高大的树木参天耸立,恐龙在树林穿行,恐龙有十几种,有带翅膀的翼龙在天上飞,地面上有大型食肉恐龙和更大的食草恐龙活动,地面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示例:地球上的恐龙可能是因为一直场大瘟疫造成灭绝的,因为那时候的生物免疫力很差,有了瘟疫无法控制,使所有恐龙因此而灭亡。 兽脚类、鸟臀目、剑龙类、角龙类、甲龙类、肿头龙等。 示例:①加强恐龙化石的勘测,尽量将恐龙化石全部发掘出来。②加强出入境管理,严格把关,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③加强群众监督,依靠人民的力量控制文物的流失。
【详解】本题考查综合探究。
(1)仔细观察图片,把画面上的内容分层次或方位用生动性语言描述出来。注意作答时,需要大胆的想象,但不能游离画面的主要内容。
示例:恐龙生活的时代,已出现茂密的植被,树木耸立,空中在其间自由的穿行,恐龙的种类众多,它们大多身形庞大,有食草恐龙,有食肉恐龙,天上飞的,地上爬的,给这片森林增添许多生机。
(2)探讨一下恐龙在地球上灭绝的原因,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
示例:地球的气候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巨变,由温暖湿润的气候转变成了寒冷的气候。在寒冷的气候下,恐龙不会孵蛋,仍将生出的蛋裸露在地面,恐龙蛋就受到了冻害,乃至无法孵化,结果造成了恐龙的灭亡。
(3)列举出几种恐龙的类型即可,如:鳄类,蜥臀目,鸟脚类等。
(4)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即可,要针对“有一些恐龙化石被不法分子偷运出境”的事件提建议,如提高公民素质、立法保护等等。
三、现代文阅读
汨罗江倒流的奥秘
①公元前278年,秦攻陷楚国都城,屈原闻讯后,悲从中来,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相传百姓顺流而寻,然而江水突然倒流,百姓在上游30里处找到了屈原的遗体。汨罗江真的会倒流吗?
②汨罗江属洞庭湖水系,自东向西流经湖南省平江县及汨罗市,最终注入洞庭湖,是洞庭湖的支流之一,全长253千米。传说屈原投江殉国之际,大雨倾盆,江水由清变浊,江水倒流,仿佛也在为这位爱国诗人生命的终结悲鸣。这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即如今的端午节。
③然而这并非杜撰,当地气象部门对汨罗江流域的暴雨特征统计发现,发生在端午节前后的暴雨过程最多,占全年的一半以上。屈原投江后汨罗江水出现倒流现象是完全有可能性的。
④那么,汨罗江为什么会在端午前后发生倒流呢?
⑤在汨罗江畔有一座纪念屈原的古建筑——屈子祠,祠中的石碑上记载:“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为其实。”泉多为地下水的天然出露口,如果地下水量足够大,形成较大的压强,到地表裂缝,地下水就会大量涌出,形成泉涌。一旦泉涌出现,就意味着水下的地形地貌可能发生了变化,那么水的流向也有可能相应变化。汨罗江流经山区丘陵,流域内地下水资源充沛,具备形成泉涌的条件。如此说来,或许是泉涌导致了汨罗江水倒流。
⑥答案好像呼之欲出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据考证,屈原投江之处是位于汨罗江下游的河泊潭,地势开阔。江水流速变缓,来自上游的泥沙沉积在这里,长此以往,淤泥阻挡了地下水的出露,平缓的地势也难以具备形成涌泉的压强。汨罗江江底多为完整而坚硬的砂质板岩,也使得大规模的江底涌泉难以形成。因而,泉涌导致江水逆流的可能性基本排除。
⑦江中巨大的漩涡也能够改变局部水流的方向。汨罗江中段,有一个名叫澄潭的河湾,这里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江底存在着许多深潭。在端午前后,这种深潭遇上端阳水,江面上就会产生巨大的漩涡和暗涌。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殉国,倘若恰逢水涨,遇上江中的巨大漩涡,遗体被裹挟着冲到上游是有可能的。
⑧那么,漩涡会是江水逆流的原因吗?很可惜,答案又要令人失望了。澄潭底部的巨大深潭位于河道拐弯处,其深度远远大于其他河道。端午前后,暴雨来临,山洪受到河湾阻碍,冲击河床,江水在拐弯处受离心力作用形成横向环流,环流遇到普通水流,最终形成漩涡。然而,这样的漩涡对地理位置有一定的要求,多形成于弯道处,且其威力尚不能使整条江倒流。
⑨常言道“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因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江河的流向都是自西向东的。但是汨罗江流域地势是西低东高,所以其江水是往西流的。汨罗江与洞庭湖相连,最终注入洞庭湖,汇入湘江。而长江来水和湘、资、沅、澧四水在洞庭湖汇合。
⑩端午之际,当地普降暴雨,导致洞庭湖水位暴涨。此时,洞庭湖的水位高于汨罗江下游水位,便会有大量湖水倒灌进入汨罗江,使得汨罗江反向流动,形成江水倒流的奇观。
谜底揭晓,正是水位差使得洞庭湖水倒灌入汨罗江,才导致汨罗江水的倒流。
(有改动)
4.本文采用了从 到 的逻辑顺序,首先介绍屈原投江后江水倒流的传说,然后逐一分析 、漩涡说和水位差说三个江水倒流的成因假说,并得出结论。
5.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6.结合第⑥段加点词语,简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答案】4. 结果 原因 泉涌说 5.引资料,引用屈子祠石碑的记载,引出泉涌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6.“据考证”为“经过科学考察验证”之意,表限制,准确地说明对屈原投江之处的地势特点的判断,是有科学依据和准确信息来源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导语】文章通过逻辑严谨的推理,探索汨罗江倒流之谜。以屈原投江传说为引子,引出“泉涌说”“漩涡说”和“水位差说”三个假说,通过对这些假说的论证和反驳,最终揭示了真实原因。文章语言生动,采用科学推理和对比分析,添以历史文化背景,使得自然现象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富有趣味性和可信度。整体结构清晰,结论明确,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
4.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①段“公元前278年,秦攻陷楚国都城,屈原闻讯后,悲从中来,投汨罗江以身殉国。相传百姓顺流而寻,然而江水突然倒流,百姓在上游30里处找到了屈原的遗体。汨罗江真的会倒流吗?”可知,文章开篇先讲述了屈原投江后江水倒流这一结果以及相关传说,由此引出对汨罗江倒流原因的探究。结合第④段“那么,汨罗江为什么会在端午前后发生倒流呢?”以及后续内容可知,文章接下来开始分析江水倒流的原因。
结合第⑤段“如此说来,或许是泉涌导致了汨罗江水倒流”、第⑦段“江中巨大的漩涡也能够改变局部水流的方向”、第⑩段“端午之际,当地普降暴雨,导致洞庭湖水位暴涨。此时,洞庭湖的水位高于汨罗江下游水位,便会有大量湖水倒灌进入汨罗江,使得汨罗江反向流动,形成江水倒流的奇观”可知,文章逐一分析了泉涌说、漩涡说和水位差说这三个江水倒流的成因假说。由此可知,本文采用了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先介绍结果,再分析原因,在分析原因时又分别探讨了泉涌说、漩涡说和水位差说,最终得出水位差使得洞庭湖水倒灌入汨罗江导致江水倒流的结论。
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结合第⑤段“在汨罗江畔有一座纪念屈原的古建筑——屈子祠,祠中的石碑上记载:‘魂归于泉,尸归于坟,灵归于祠,为其实。’泉多为地下水的天然出露口,如果地下水量足够大,形成较大的压强,到地表裂缝,地下水就会大量涌出,形成泉涌。一旦泉涌出现,就意味着水下的地形地貌可能发生了变化,那么水的流向也有可能相应变化。汨罗江流经山区丘陵,流域内地下水资源充沛,具备形成泉涌的条件。如此说来,或许是泉涌导致了汨罗江水倒流”可知,文中引用了屈子祠石碑上的记载内容,通过这一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自然地引出了关于泉涌的相关内容,即泉涌说,让读者更加信服泉涌这一假说的来源有一定的依据,从而增强了文章整体在介绍汨罗江倒流原因这一内容上的说服力和可信度,使读者更容易接受文中对于江水倒流原因的分析和探讨。由此可知,该画线句运用了引资料的说明方法,起到了引出泉涌说并增强文章说服力和可信度的作用。
6.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
结合第⑥段“据考证,屈原投江之处是位于汨罗江下游的河泊潭,地势开阔。江水流速变缓,来自上游的泥沙沉积在这里,长此以往,淤泥阻挡了地下水的出露,平缓的地势也难以具备形成涌泉的压强。汨罗江江底多为完整而坚硬的砂质板岩,也使得大规模的江底涌泉难以形成”可知,“据考证”一词表明文中所阐述的关于屈原投江之处的地势特点、泥沙沉积情况、江底岩石状况等信息,并非随意猜测或毫无根据的说法。它强调了这些判断是经过科学考察验证得出的,为后文否定泉涌导致江水逆流这一观点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由此可知,“据考证”一词准确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让读者能够相信文章所呈现的内容是基于科学事实,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阅读《被压扁的沙子》选段,回答问题。
①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②1980年,曾经有报道说,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
③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在恐龙灭绝的界限上,铱的含量并没有异常增高。同样,在这个界限上,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没有异常增高。因此,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灭绝是由于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
④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科学家们在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⑤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它的直径大约有180千米。这个陨石坑被认为是由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形成的。从这个陨石坑的大小可以推测出撞击的物体直径大约有10千米。这一发现为撞击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7.选段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8.文中提到两种恐龙灭绝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9.第②段中“也许”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0.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7.主要说明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存在两种观点(撞击说和气候急剧变化说),并且在不断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发现巨大陨石坑为撞击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8.一种是撞击说,即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火山喷发、大火和潮汐大浪,尘埃进入平流层使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恐龙灭绝;另一种是地球气候急剧变化导致恐龙灭绝。 9.不能删去。“也许”表示推测,说明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只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一种可能原因,并不是肯定的结论。如果删去,就变成肯定是撞击导致恐龙灭绝,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0.列数字。通过具体的数据“直径大约有180千米”“直径大约有10千米”,准确地说明了陨石坑的大小和撞击物体的大小,使读者对撞击的规模有更直观的认识,为撞击说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
【导语】《被压扁的沙子》选段通过介绍科学界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主要观点,即撞击说和气候变化说,展示了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的争论与探索。文章通过具体的时间节点和发现,特别是铱含量和尤卡坦半岛的陨石坑,提出了与恐龙灭绝相关的理论证据。运用对比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增强了观点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自然现象研究中,示范了科学求证和论争的魅力。
7.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②段“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也许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可知,科学家提出了恐龙灭绝的“撞击说”;
根据第③段“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灭绝是由于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可知,科学家还提出了“气候急剧变化说”。根据第④段“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呢?科学家们在寻找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可知,科学家们在不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根据第⑤段“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这一发现为撞击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可知,巨大陨石坑的发现为撞击说提供了有力证据。所以选段主要说明科学家们对恐龙灭绝的原因存在两种观点(撞击说和气候急剧变化说),并且在不断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发现巨大陨石坑为撞击说提供了有力证据。
8.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根据第②段“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可知,一种是撞击说,即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火山喷发、大火和潮汐大浪,尘埃进入平流层使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导致恐龙灭绝。
根据第③段“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恐龙灭绝是由于地球气候的急剧变化”可知,另一种是地球气候急剧变化导致恐龙灭绝。
9.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表态:不能删去。定性:“也许”表示推测,起限制修饰作用。带词解句:说明“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引发一系列灾难从而导致恐龙灭绝”这种说法并非确凿无疑,仅仅是一种基于现有发现所做出的推测。删词解句:若删去“也许”,语气变得绝对,说明就是导致恐龙灭绝的唯一且肯定的原因。说明语言特点:“也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10.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第⑤段“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陨石坑,它的直径大约有180千米”“从这个陨石坑的大小可以推测出撞击的物体直径大约有10千米”,列举了“180”“10”这些具体数字,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直径大约有180千米”准确地呈现出陨石坑的大小;“直径大约有10千米”则精准说明了撞击物体的大小。通过这些具体数字,读者能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此次撞击的规模之大。这些数据有力地支撑了前文提到的撞击说,使撞击说更具说服力。
四、作文
1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两篇文章都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请你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事物或说明一个事理。(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人们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会变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做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人的记忆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50多岁时开始学俄文,6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作家普希金、果戈理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越丰富,越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
【详解】本题考查微写作。
审题可知,本题要求学生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对象可以是自己熟悉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理,采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加以介绍。举例子,即举出具体的实例来对说明对象的某一特征进行具体地介绍,可以增强说明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示例:豚草的花粉能诱发枯草热病和支气管哮喘,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据国外有关资料介绍,1立方米空气中如果存在30——50粒豚草花粉,就能诱发花粉病。豚草花粉已使美、苏、英、日等国的上千万人患 染枯草热病、过敏性哮喘,病情严重的几乎危及性命。据有关调查报告介绍,南京市的哮喘病人中,60%以上是由豚草花引起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